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聂竹明著
  • 出 版 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7610361
  • 页数:198 页
图书介绍:本书研究结合实践案例归纳与理论演绎分析的方法,转变观察视角破解e-Learning现实困境,建构共生观念创新e-Learning认知思维。首先回答“学习是什么”、“考察的主体对象是什么”、“对既有e-Learning推进持何态度”以及“在时间与状态上如何进行案例考察”等问题。从而得出四个视角的转变。包括“学习不仅是知识获得,而且是实践共同体的参与”;“考察的主体对象不仅是个体学习,更重要的是共同体学习”;“从对传统教育技术研究中学习资源的批判态度到学习环境文化的尊重态度”;“对案例的考察,突破短时、静态的视角,迈向长时、动态的视角”。以此为基础,考察了一个e-Learning环境范例“视觉文化网”,发现其在共享的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范式、观念与思想。
《从共享到共生的e-Learning理论与实践》目录

序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缘由 2

一、理论诉求:技术环境与学习变革的互动分析 2

二、实践归纳:技术支持学习共同体的范式转向 3

三、逻辑探寻:精炼共享到开放共生的转向路径 4

第二节 选题意义 6

一、实践意义:转变观察视角,破解e-Learning现实困境 6

二、理论意义:建构共生观念,创新e-Learning认知思维 7

第三节 相关研究述评 8

一、共生教育研究的开拓:“共同生成”意蕴在教育中的表征 8

二、共生教育技术研究的萌芽:学习者与技术环境的共生互化 12

三、技术支持学习研究的深化:心智模型与技术环境互相塑造 17

四、团队学习研究的新解: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生与共存互促 23

第二章 重难点问题、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30

第一节 重难点问题 30

一、如何辨别共生与共享 30

二、如何进行e-Learning实践案例的选择 31

三、如何对e-Learning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归纳与演绎 31

四、如何分析e-Learning共享困境以及生发共生观 31

第二节 研究视角的变换 32

一、认知变换:从“学习是知识的获得”到“学习是实践共同体的参与” 32

二、对象变换:从考察个体学习到考察共同体学习 36

三、态度变换:从对资源的批判态度到对文化的尊重态度 40

四、时间变换:从短时、静态的案例分析到长时、动态的个案跟踪 42

第三节 研究方法 42

一、方法论上的考虑:理论研究的四个维度与意义 43

二、具体方法的运用: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52

第三章 e-Learning:学习者与数字化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方式 57

第一节 e-Learning究竟是什么 57

一、e-Learning不仅仅是电子化学习 58

二、e-Learning也不仅仅是网络化学习 59

三、e-Learning不能包括信息化学习的全部内涵 60

四、e-Learning是数字化学习 62

第二节 e-Learning技术背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数字化环境 64

一、从电子化到虚拟化:数字化环境的不断改变 65

二、学习方式:揭示学习活动取向的基本形式 67

三、e-Learning兴起:数字化引发的学习方式变革 69

第三节 e-Learning思想根源:与技术环境共同改变的学习思维 72

一、学习技术化的思维传统:从培根的经验主义到孔德的实证主义 72

二、学习技术化的实践历史:从视听教学运动到自动教学机器 75

三、e-Learning的取向变迁:从开发技术环境到建构文化环境 78

第四章 “视觉文化网”: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e-Learning环境范例 81

第一节 以共享为基础:“视觉文化网”共享的资源、日志与交互 81

一、共享的资源:“视觉文化网”学习资源 81

二、共享的日志:“视觉文化网”学习博客 93

三、共享的交互:“视觉文化网”学习社区 96

第二节 在共享基础上成长:作为e-Learning环境的“视觉文化网” 104

一、从以生为本到和谐相生:在共享基础上生成的技术支持课程的范式 105

二、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在共享基础上成长的博主与博客 110

三、从话题共享到生态共生:在共享基础上发展的共同体交互 126

第五章 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网”成长中e-Learning的范式凸显 141

第一节 网站的功能:不仅共享资源,而且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141

一、从眼睛到心灵:“视觉文化网”支持高阶学习 142

二、转换视角审视:网站在于积淀知识与传承文化 143

第二节 创造共生的文化环境:信息社会中e-Learning的新范式 143

一、传统教育技术观中的技术内涵与思维倾向 144

二、文化共生:信息社会中学习与技术融合的转向 145

第三节 共生在教育技术领域的凸显:多维视角探索的共同趋向 147

一、教育技术桥梁论:技术与文化的互动促进新智慧的发展 147

二、教育技术哲学观:技术与教育的共生互“化” 147

三、教育信息化阐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有机融合与互相促进 148

四、学习文化创新论: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双向建构与整体生成 148

五、信息化教育理论:“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149

第六章 共生的e-Learning:意义建构与实践策略 151

第一节 共享的e-Learning:难以构建高效可持续的学习系统与环境 151

一、资源共享:e-Learning发展的基础与动力 151

二、共享的e-Learning在构建学习系统与环境上的困境 153

第二节 共生的e-Learning:对共享e-Learning困境的克服与超越 156

一、对共享方式的拓展:从静态共享到动态共生 156

二、对共享内涵的提升:从资源共享到知识共生 158

第三节 共生的e-Learning:时代背景 161

一、创造性关系:共生时代的知识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162

二、信息素养:共生时代的信息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163

三、共生意识:共生时代的网络化对学习者的诉求 163

第四节 共生的e-Learning:哲学渊源 164

一、共生的渊源追溯:词源学、学科渊源与历史渊源的考察 164

二、共生的内涵厘定:从生物的异质共存到人的共生性存在 167

第五节 共生的e-Learning:基本观念 174

一、生命观:生命是在动态的关系中唤醒意义的信息节点 175

二、过程观:共生是结合方式动态变迁与共同生成的过程 177

三、异质共存观:以差异和对立为前提的相互关联与共存 178

四、中和观:共生指向对动态平衡的和谐状态的价值追求 180

五、关系观:共生是在对立紧张关系中创造更丰富的关系 181

六、生活观:共生的发生域是充满对话与交往的生活世界 182

第六节 共生的e-Learning:实践策略 184

一、建构生命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生命体验、互动与成长 184

二、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情境,支撑知识意义的建构 185

三、组建学习者共同体,推进异质共存者的社会协商 186

四、鼓励社会实践参与,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 186

五、开发学习交互活动,形成共同体文化环境与意义 187

结束语 188

主要参考文献 192

后记 19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