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拔罐健康法  168种常见病症防治大全
中国拔罐健康法  168种常见病症防治大全

中国拔罐健康法 168种常见病症防治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金生,王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00136620
  • 页数:281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哮喘专辑下一篇:性知识入门
《中国拔罐健康法 168种常见病症防治大全》目录

基础篇 1

第一章 拔罐疗法概述 1

第一节 拔罐疗法的概念和特点 1

第二节 拔罐疗法的历史沿革 1

第三节 拔罐疗法的治病机理 5

一、传统认识 5

(一) 抵抗外邪、保卫机体 5

(二) 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6

(三) 调整气血、平衡阴阳 6

(四) 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7

二、现代研究 7

(一) 机械作用 8

(二) 温热作用 8

(三) 解毒作用 8

(四) 生物作用 8

第四节 拔罐疗法的常用器具 10

一、牛角罐 10

二、陶罐 10

三、竹罐 11

四、木罐 12

五、玻璃罐 12

六、金属罐 13

七、抽气罐 14

八、多功能拔罐器 15

九、代用罐 17

十、其它罐 17

第五节 拔罐疗法的操作方法 17

一、术前准备 17

(一) 明确诊断 17

(二) 选择穴位 18

(三) 环境选择 18

(四) 体位要求 18

(五) 清洁暴露 18

(六) 器具准备 18

(七) 医患配合 19

二、拔罐方法 19

(一) 火罐法 19

(二) 煮罐法 20

(三) 挤压法 20

(四) 抽气法 20

三、留罐时间和疗程 20

(一) 留罐时间 20

(二) 拔罐疗程 21

四、起罐方法 21

第六节 拔罐疗法的治疗原则 21

一、常用的治疗罐法 22

(一) 闪罐法 22

(二) 留罐法 22

(三) 单罐法 22

(四) 多罐法 23

(五) 走罐法 23

(六) 摇罐法 24

(七) 转罐法 24

(八) 提罐法 24

(九) 刮痧罐法 24

(十) 按摩罐法 25

(十一) 水罐法 25

(十二) 发泡罐法 25

(十三) 针罐法 25

(十四) 灸罐法 26

(十五) 药罐法 27

(十六) 其它罐法 27

二、常用的治疗原则 27

(一)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28

(二) 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28

(三) 清热降火、解毒泄浊 28

(四) 益气温阳、扶正固本 28

(五) 吸毒拔脓、祛腐生新 28

(六) 强健身体、平衡阴阳 28

三、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 28

(一) 就近拔罐 29

(二) 远端拔罐 29

(三) 特殊部位拔罐 29

(四) 上下、左右、内外结合 29

(五) 中西结合、强调脊椎 29

(六) 三焦辨治、前后相参 30

第七节 拔罐疗法的反应及处理 30

一、正常反应 31

二、异常反应 31

三、异常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31

第八节 拔罐疗法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32

一、内科 32

二、外科 32

三、妇科 33

四、儿科 33

五、皮肤科 33

六、五官科 33

七、其它 33

第九节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33

一、禁忌症 33

二、注意事项 34

第二章 脏腑学说概要 34

第一节 五脏 36

一、心 36

(一) 主血脉 36

(二) 藏神 37

(三) 开窍于舌 37

附:心包 37

二、肺 38

(一) 主气、司呼吸 38

(二) 主宣发、外合皮毛 38

(三) 主肃降、通调水道 39

(四) 开窍于鼻 39

三、脾 39

(一) 主运化、升清 39

(二) 主统血 40

(三) 主肌肉、四肢 40

(四)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40

四、肝 41

(一) 主疏泄 41

(二) 主藏血 42

(三) 主筋、其华在爪 42

(四) 开窍于目 43

五、肾 43

(一) 藏精、主发育与生殖 43

(二) 主水 43

(三) 主纳气 43

(四) 主骨、生气、其华在发 44

(五) 开窍于耳及二阴 44

第二节 六腑 44

一、胆 44

二、胃 44

三、小肠 45

四、大肠 45

五、膀胱 45

六、三焦 45

第三章 经络腧穴概要 46

第一节 经络腧穴的概念及组成 46

一、经络腧穴的概念 46

二、经络的组成 46

三、腧穴的定位 46

(一) 骨度分寸 46

(二) 解剖标志 47

(三) 手指同身寸 47

(四) 简便取穴法 47

第二节 经络的功能 47

第三节 十二经脉 47

一、名词 48

二、走向 交接 分布 表里关系 49

(一) 走向和交接规律 49

(二) 分布规律 49

(三) 表里关系 50

三、循环部位及常用腧穴 50

(一) 手太阴肺经 50

(二) 手阳明大肠经 52

(三) 足阳明胃经 54

(四) 足太阴脾经 57

(五) 手少阴心经 59

(六) 手太阳小肠经 61

(七) 足太阳膀胱经 61

(八) 足少阴肾经 65

(九) 手厥阴心包经 67

(十) 手少阳三焦经 69

(十一) 足少阳胆经 71

(十二) 足厥阴肝经 73

第四节 奇经八脉 75

(一) 任脉 75

(二) 督脉 77

第五节 经外奇穴 77

第四章 病因发病学说概要 79

第一节 病因学说概述 79

第二节 常见的致病因素 80

一、六淫 80

二、疠气 85

三、七情内伤 86

(一) 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86

(二) 七情致病的特点 87

四、饮食劳逸 88

(一) 饮食不节 89

(二) 劳逸损伤 90

五、外伤 91

六、痰饮、瘀血 92

(一) 痰饮 93

(二) 瘀血 94

第三节 发病原理 95

一、邪正与发病 95

(一) 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95

(二) 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95

(三) 正邪斗争的胜负 96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97

(一) 外环境与发病 97

(二) 内环境与发病 98

第五章 中医认识疾病的方法 100

第一节 四诊 100

一、望诊 100

(一) 望色 100

(二) 望舌 102

二、闻诊 104

二、问诊 104

(一) 问痛 105

(二) 问饮食口味 105

(三) 问二便 106

四、切诊 107

第二节 辨证 109

一、八纲辨证 109

(一) 表里辨证 109

(二) 寒热辨证 110

(三) 虚实辨证 110

(四) 阴阳辨证 111

二、气血辨证 111

(一) 气病辨证 111

(二) 血病辨证 111

治疗篇 113

第一章 中医病症 113

感冒 113

内伤发热 114

中暑 115

咳嗽 116

喘证 117

哮证 118

肺痨 119

胃脘痛 120

腹痛 121

呃逆 122

噎膈 123

呕吐 124

反胃 125

吐酸 126

泄泻 127

痢疾 128

便秘 129

胁痛 130

黄疸 131

臌胀 132

霍乱 133

淋证 134

癃闭 135

消渴 136

腰痛 137

遗尿 138

惊悸 139

胸痹 140

头痛 141

眩晕 142

中风 143

不寐 144

健忘 145

多寐 146

痫证 147

郁证 148

痿证 149

痹证 150

汗证 151

痰证 152

痉病 153

第二章 内科疾病 154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54

支气管哮喘 155

支气管扩张 156

肺炎 157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 158

肺气肿 159

急性气管炎和支气管炎 160

慢性支气管炎 161

高血压病 16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63

心绞痛 164

心律失常 165

心肌梗塞 166

风湿性心瓣膜病 167

病毒性心肌炎 168

急性胃炎 169

慢性胃炎 170

胃肠神经官能症 171

胃下垂 172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173

慢性阑尾炎 174

慢性腹泻 175

溃疡性结肠炎 176

慢性胆囊炎 177

胆道系统感染和胆石症 178

慢性肾小球肾炎 179

泌尿系结石 180

膀胱炎 181

再生障碍性贫血 182

糖尿病 183

肥胖病 184

第三章 外科疾病 185

急性阑尾炎 185

急性肠梗阻 186

急性胆囊炎 187

尿石症 18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89

第四章 骨伤科疾病 190

肱骨外上髁炎 190

肱骨内上髁炎 191

腱鞘囊肿 192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193

肩周炎 194

颈椎病 195

落枕 196

急性腰肌扭伤 197

慢性腰肌劳损 198

退行性脊柱炎 199

腰椎间盘突出症 200

类风湿性关节炎 201

第五章 妇科疾病 202

月经不调 202

痛经 203

闭经 204

功能性子宫出血 205

带下病 206

盆腔炎 207

外阴瘙痒 208

经前紧张综合症 209

倒经 210

更年期综合征 211

子宫脱垂 212

产后缺乳 213

产后腹痛 214

产后大便难 215

产后尿潴留 216

产后宫缩无力 217

急性乳腺炎 218

第六章 儿科疾病 219

高热惊厥 219

厌食 220

婴幼儿腹泻 221

肠吸收不良综合症 222

便秘 223

婴幼儿营养不良 224

缺铁性盆血 225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226

遗尿症 227

第七章 男科 228

阳痿 228

遗精 229

早泄 230

阴茎异常勃起 231

不射精症 232

慢性前列腺炎 233

前列腺增生症 234

第八章 皮肤科疾病 235

单纯疱疹 235

带状疱疹 236

湿疹 237

异位性皮炎 238

接触性皮炎 239

药疹 240

荨麻疹 241

银屑病 242

玫瑰糠疹 243

神经性皮炎 244

皮肤瘙痒症 245

痤疮 246

酒渣鼻 247

雀斑 248

黄褐斑 249

白癜风 250

斑秃 251

脂溢性秃发 252

白发 253

第九章 五官科疾病 254

外耳湿疹 254

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 255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256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257

耳源性眩晕 258

耳鸣 259

耳聋 260

急性鼻炎(伤风) 261

慢性鼻炎 262

萎缩性鼻炎 263

鼻窦炎 264

急性咽炎 265

慢性咽炎 266

急性扁桃体炎 267

慢性扁桃体炎 268

急性喉炎 269

慢性喉炎 270

复发性口腔溃疡 271

疱疹性口炎 272

牙痛 273

第十章 其它疾病 274

泪溢症 274

急性泪囊炎 275

老年性白内障 276

视神经萎缩 277

远视眼 278

近视眼 279

弱视 28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