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现代卫生化学
现代卫生化学

现代卫生化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许春向,邹学贤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17034661
  • 页数:911 页
图书介绍:
《现代卫生化学》目录
标签:主编 化学

第一章 绪论 1

一、卫生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第一篇 导论 1

二、卫生化学发展简史 2

三、卫生化学的内容 2

四、卫生化学的发展趋势 5

第二章 样品预处理技术 8

第一节 概述 8

一、样品预处理的目的 8

二、样品预处理的地位 8

三、样品预处理的评价依据 8

一、样品的消化技术 9

第二节 常用经典样品预处理技术 9

二、样品的分离与富集技术 11

第三节 样品预处理的新方法与技术 16

一、微波溶样技术 16

二、固相萃取法 18

三、超临界流体萃取 22

四、液膜萃取法 24

五、加速溶剂萃取法 26

第四节 样品预处理技术进展 28

第三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30

第一节 误差的种类及来源 30

一、系统误差 30

二、随机误差 31

三、粗大误差 34

四、误差的传递 34

第二节 误差的表示方法 36

一、精密度 36

二、准确度 38

三、不确定度 40

第三节 分析数据处理 41

一、有效数字及其运算原则 41

二、可疑数据的取舍 42

三、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45

四、分析数据的显著性检验 46

五、标准曲线 49

六、方法的灵敏度和检出限 53

第四章 分析质量的保证 55

第一节 分析数据的质量与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 55

一、分析数据的质量 55

二、检测报告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 55

第二节 分析质量保证 56

一、分析质量保证的意义 56

二、实验室分析质量保证的内容 56

第三节 样品的质量保证 57

第四节 标准分析方法的确定和验证 58

一、标准分析方法 58

二、编制标准分析方法的组织和程序 58

一、标准物质的定义 59

第五节 标准物质 59

二、溯源性概念 60

三、化学成分量测定的溯源链 60

第六节 检测数据的重量 61

一、精密度 61

二、偏性 62

三、不确定度 62

四、检测限 63

第七节 分析质量控制 67

一、实验室内部分析质量控制 67

二、实验室间分析质量控制--质量评价 75

一、计量 78

第一节 基础知识 78

第五章 计量认证 78

二、质量管理 79

三、认证 81

第二节 国际实验室认证制度 82

一、概况 82

二、实验室认证本质与作用 84

三、实验室认证制度 84

四、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 85

第三节 我国计量认证 85

一、我国计量认证的特征 86

二、我国计量认证法规体系 86

三、计量认证管理 87

四、我国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 88

五、计量认证程序 89

第四节 质量管理手册 90

一、编写原则 91

二、编写内容 91

第二篇 分子光谱分析法 95

第六章 分子光谱分析法概论 95

第一节 分子光谱分析发展简史 95

第二节 分子光谱分析法分类 96

第三节 分子光谱分析的应用与进展 97

一、分子光谱分析理论进展 97

二、分子光谱分析技术的应用与进展 97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04

第七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04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04

二、Lambert-Beer定律 108

三、偏离Lambert-Beer定律的因素 109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12

一、主要部件 112

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13

三、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及测试 115

四、分光光度计的进展 117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技术 118

一、测量条件的选择 118

二、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 120

三、干扰及消除方法 121

第四节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122

一、定性分析 122

二、定量分析 123

第五节 多波长分光光度法 125

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125

二、三波长分光光度法 128

三、多波长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128

第六节 有机显色剂与光度分析 130

一、无机反应对应原理 130

二、无机光度分析中常用有机试剂 130

一、催化动力学基础知识 135

第七节 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35

二、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38

三、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在卫生分析中的应用 140

第八节 导数分光光度法 143

一、基本原理 143

二、导数光谱的测定方法 144

三、获得导数光谱的常用技术 145

四、异数分光光度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146

第九节 其它分光光度法简介 147

一、离子交换吸光光度法 147

二、示差吸光光度法 148

三、速差动力学分光光度法 149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152

一、荧光的产生 152

第八章 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 152

二、物质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154

三、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155

四、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156

第二节 环境条件对荧光测定的影响 157

一、温度 157

二、溶剂 158

三、溶液酸度 158

四、表面活性剂 159

五、荧光熄灭 160

六、散射光的影响 160

一、荧光计的主要部件 161

第三节 仪器与技术 161

七、激发光源 161

二、荧光计的类型 162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方法 163

一、常规荧光分析法 163

二、同步荧光分析 164

三、胶束增敏荧光分析 165

四、其它荧光分析法 165

第五节 磷光分析法 165

一、磷光的产生及低温磷光分析 165

二、室温磷光分析 166

三、磷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168

四、磷光分析仪器 168

一、无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 169

第六节 分子荧光及磷光分析法的应用 169

二、有机化合物的荧光分析 170

三、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170

第九章 化学发光分析法 172

第一节 基本原理 172

一、化学发光反应及激发态分子的产生 172

二、发光强度与浓度的关系 174

三、化学发光的影响因素 175

第二节 化学发光测量仪 175

一、化学发光仪的主要部件 175

二、化学发光仪的类型 177

第三节 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177

一、发光剂的选择 178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80

三、定量分析方法 180

四、化学发光体系的特殊颜色 181

第四节 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及应用 182

一、化学发光分析的特点 182

二、化学发光分析的应用 182

三、展望 183

第五节 生物发光分析简介 184

一、生物发光原理 185

二、超微弱发光 186

三、生物发光分析的应用及前景 186

一、红外光谱及其表示方法 189

第一节 概述 189

第十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189

二、红外光度法的特点和应用 190

第二节 基本原理 190

一、 红外吸收光谱的产生 191

二、 分子的振动方式 191

三、红外吸收峰的位置和强度 193

四、基团频率和特征吸收峰 197

第三节 红外分光光度计 200

一、色散型红外分光光度计 200

二、傅里叶变换红外分光光度计 202

三、其它红外光度计 203

一、样品的制备 204

第四节 红外分析操作技术 204

二、仪器校正 205

第五节 定性和定量方法 207

一、定性分析 207

二、定量分析 210

第六节 红外分光光度法的特点及其进展 210

一、红外分光光度法特点 210

二、红外光谱技术进展 211

第十一章 激光分子光谱分析法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一、激光的产生 214

二、激光器 215

四、激光分子光谱分析法的特点 217

三、激光的特性 217

五、激光分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基本装置 218

第二节 激光分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218

一、基本原理 218

二、实验装置 219

三、激光分子荧光分析技术与应用 219

第三节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 222

一、基本原理 222

二、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实验装置 223

三、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实验技术 223

四、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法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225

第四节 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 225

二、光声光谱分析仪器 226

一、光声效应和光声光谱 226

三、激光光声光谱分析法的应用 228

第五节 激光光热光谱分析法 229

一、激光热透镜光谱分析法 229

二、激光光热偏转光谱分析法 233

三、其它激光光热光谱分析法 233

第三篇 原子光谱分析法 235

第十二章 原子光谱分析法概论 235

第一节 原子光谱分析法发展简史 235

第二节 原子光谱分析的现状 236

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236

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 238

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 239

第一节 概述 241

一、历史的回顾 241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 241

二、目前的状况 242

三、存在的问题 242

第二节 基本原理 242

一、原子化过程基态与激发态原子的分布 242

二、光吸收定律 243

三、积分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43

四、峰值吸收系数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44

五、定量分析方法 247

六、评估方法的分析能力 248

一、光源系统 249

第三节 仪器结构 249

二、原子化系统 251

三、光学系统 254

四、信号检出与读出系统 255

五、多元素原子吸收分析 257

第四节 火焰原子化分析技术 258

一、火焰原子化原理 258

二、火焰的分类 260

三、提高火焰原子吸收灵敏度的技术 263

第五节 石墨炉原子化分析技术 267

一、石墨炉原子化原理 267

二、升温程序 270

三、等温平台石墨炉 272

四、石墨炉原子吸收分析技术的发展 279

第六节 化学蒸气发生原子化分析技术 285

一、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技术 285

二、汞蒸气原子化技术 291

第七节 光谱干扰及背景校正 292

一、光谱线干扰 292

二、背景吸收 294

三、背景校正 296

第八节 非光谱干扰及其消除 303

一、化学因素 303

二、物理因素 306

第一节 概述 308

第十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308

第二节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焰炬 309

一、ICP焰炬 309

二、ICP焰炬的结构 310

三、ICP焰炬的光谱性质 311

四、ICP焰炬放置形式 311

第三节 样品导入 312

一、溶液进样 312

二、气化进样 314

三、固体粉末进样 314

一、信息接收 315

二、二维色散 315

第五节 信息的接收与数据处理 315

一、光栅 315

第四节 光学和色散系统 315

二、数据处理 317

第六节 干扰与排除 318

一、非光谱干扰 318

二、光谱干扰 319

第七节 ICP-AES应用简介 320

一、环境和水质分析 320

二、生物材料及临床分析 320

三、食品和农业分析 321

二、原子荧光光谱法的特点 322

一、原子荧光光谱与原子荧光分析 322

第一节 概述 322

第十五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 322

第二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323

一、原子荧光的类型 323

二、原子荧光定量分析的基本关系式 325

三、分析校正曲线 326

四、饱和荧光 327

第三节 仪器装置 327

一、仪器基本构造与类型 327

二、激发光源 328

三、原子化器 330

四、分光和检测系统 331

五、多道原子荧光光谱仪 332

二、光谱干扰 333

第四节 原子荧光分析中的干扰和消除 333

一、原子荧光的猝灭 333

三、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 334

第五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与原子吸收及原子发射光谱法的比较 335

一、检出限 335

二、精密度 336

三、仪器结构 336

四、应用范围 336

第六节 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336

一、冷蒸气原子荧光法(CVAFS)及其应用 337

二、原子荧光法在环境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337

三、原子荧光法在生物样品分析中的应用 338

第七节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进展 338

一、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 338

二、等离子体原子荧光光谱法 339

三、激光诱导原子荧光光谱法 340

第一节 基本原理 342

一、连续X射线谱和特征X射线谱 342

第十六章 X射线荧光分析 342

二、俄歇效应 344

三、荧光产额 345

四、X射线的吸收与散射 345

第二节 X射线荧光分析仪 347

一、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347

五、X射线衍射 347

二、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351

三、全反射X射线荧光分析仪 352

第三节 基体效应 354

一、一次、二次、三次荧光的含义 354

二、吸收效应 354

三、增强效应 355

四、物理效应 355

四、火焰形状和外光路系统的影响 355

第四节 样品的制备 356

一、粉末压片 356

二、熔融法 357

三、液体样品的制样方法 357

四、固体样品 357

二、内标法 358

三、散射线内标法 358

第五节 定量分析方法 358

一、外标法 358

四、稀释法 359

五、增量法 359

六、薄样法 359

第六节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特点及应用 360

一、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的特点 360

二、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 360

第四篇 电化学分析法 367

第十七章 电化学分析法概论 367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及其主要类别 367

二、化学修饰电极 368

第二节 电化学分析法的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368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 368

三、液相色谱/电化学 369

四、微电极技术 369

第十八章 电位分析法 371

第一节 基本原理 371

一、电位分析用的电池 371

二、电池电动势 371

第二节 指示电极--离子选择电极 372

一、晶体膜电极 373

二、非晶体膜电极 374

三、敏化离子电极 377

二、仪器直读法 378

一、标准曲线法 378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的定量方法 378

三、标准加入法 379

四、二次标准加入法 379

五、格氏作图法 380

六、分析误差 380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381

一、滴定终点的确定 381

二、自动电位滴定 382

第五节 直接电位法的现状、进展及应用 382

一、离子选择电极 382

二、自动分析 385

四、离子选择电极的应用 386

三、在色谱分析中的应用 386

第十九章 极谱分析和伏安分析法 389

第一节 极谱分析的基本原理 389

一、经典极谱仪的结构 389

二、极谱图 390

三、扩散电流方程式 391

四、定性、定量测定方法 391

第二节 催化极谱波 392

一、平行催化波 392

二、氢催化波 393

三、催化极谱法的应用 395

二、单扫描极谱法的极谱图和定量关系 396

一、概述 396

第三节 单扫极谱法 396

三、单扫描极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397

第四节 脉冲极谱法 397

一、概述 397

二、常规脉冲极谱法 397

三、示差脉冲极谱法 398

四、脉冲极谱法的应用 399

第五节 有机极谱法简介 400

一、能用极谱法测定的有机物 401

二、有机极谱分析的一般特点 402

一、在体伏安法 403

第六节 在体伏安法和伏安免疫法简介 403

三、有机极谱分析的应用 403

二、伏安免疫法 404

第二十章 溶出分析法 407

第一节 概述 407

第二节 溶出分析法的主要类别 407

一、阳极溶出伏安法 407

二、电位溶出分析法 409

三、吸附溶出伏安法 410

四、阴极溶出伏安法 412

五、修饰电极预浓缩伏安法 412

第三节 溶出分析法的实验装置和试剂 413

一、电极 413

三、试剂 414

二、溶出分析仪 414

第四节 溶出分析法的定量方法及应用 415

一、干扰问题及其消除 415

二、定量分析方法 415

三、溶出分析法的应用 416

第二十一章 库仑分析法 418

第一节 库仑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418

第二节 控制电位库仓法 419

一、控制电位库仓法分析过程 419

二、控制电位的选择 420

三、控制电位库仑分析的仪器装置 421

五、控制电位库仑法的特点和应用 423

第三节 恒电流库仓法(库仓滴定) 423

一、库仑滴定法的仪器和方法 424

二、库仓滴定的类型和特点 425

第四节 微库仑法 426

一、微库仑仪的工作原理 426

二、微库仑滴定池 428

第五节 库仑分析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 429

一、二氧化硫的测定 430

二、氮氧化物的测定 430

三、环境中其它物质的库仑法测定 431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定义 433

第一节 概述 433

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和结构 433

第二十二章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433

三、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434

四、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史 434

五、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435

一、吸附法 436

二、包埋法 436

第二节 生物材料的固定化技术 436

三、交联法 438

四、活化载体-共价结合法 438

五、其它新固定化法 439

第三节 酶传感器 440

一、酶传感器的分类 440

二、酶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41

三、酶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 442

第四节 微生物传感器 444

一、微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444

二、微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445

三、微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445

四、微生物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 446

第五节 免疫传感器 448

一、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 448

二、免疫传感器的应用和实例 450

二、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分类 451

一、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特点 451

三、生物组织膜电极研制条件选择 451

第六节 生物组织膜传感器 451

四、生物组织膜传感器的实例及应用 452

第七节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进展 453

一、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微型化 453

二、微阵列电极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454

三、电化学基因传感器 455

第一节 色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457

第二十三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457

一、色谱法的历史 457

第五篇 色谱分析法 457

二、色谱法的分类 458

三、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459

一、色谱法的基本步骤 460

二、色谱分离过程 460

第二节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460

三、分配系统、分配比与保留值 461

第三节 色谱法与基它分离、分析方法的比较 462

一、与化学分析法比较 462

三、与精密分馏法比较 463

四、与萃取分离法比较 463

二、与光谱、质谱分析法比较 463

第一节 柱色谱法 464

一、吸附柱色谱法 464

第二十四章 液相色谱法 464

二、分配柱色谱法 468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469

四、柱色谱法的实验技术 470

五、柱色谱法的应用实例 470

第二节 平面色谱法 471

一、薄层色谱法 471

二、薄层扫描法 473

三、高效薄层色谱法 475

四、绝色谱法 475

第三节 凝胶色谱法 476

一、概述 476

五、平面色谱法应用示例 476

二、基本原理 477

三、固定相--凝胶 478

四、仪器及其进展 479

五、实验技术简介 480

六、分析数据的处理及应用实例 480

一、气相色谱发展简史 482

第一节 概述 482

二、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482

第二十五章 气相色谱法 482

三、气相色谱仪及分析流程 483

四、气相色谱法常用术语 483

第二节 气相色谱基本理论 485

一、分配平衡 485

二、塔板理论 486

三、速率理论 490

第三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491

一、总分离效能指标 491

一、固体固定相 493

第四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 493

二、液体固定相 493

二、分离条件的选择 493

第五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500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501

二、气相色谱常用检测器 502

第六节 气相色谱定性和定量分析 506

一、定性分析 506

二、定量分析 508

第七节 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 511

一、毛细管柱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511

二、毛细管色谱柱 515

三、毛细管柱色谱系统 517

第八节 顶空气相色谱法 518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518

二、顶空气相色谱分析装置及实验技术 519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 521

五、顶空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521

三、提高分析灵敏度的方法 521

第九节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522

一、超临界流体色谱法的特点 523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的装置和一般流程 523

三、超临界流体电谱操作条件的选择 524

四、超临界流体色谱的应用 525

第十节 样品的化学衍生方法 526

一、样品化学衍生的目的 527

二、衍生化方法 527

三、化学衍生法的应用 530

第十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应用 533

第二十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535

第一节 概述 535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理论基础 536

一、柱内展宽 536

二、柱外展宽 538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538

一、高压输液系统 539

二、进样器 541

三、色谱柱 542

四、检测器 543

第四节 固定相与流动相 548

一、固定相 548

二、流动相 552

第五节 化学衍生技术 554

一、紫外衍生反应 555

二、荧光衍生反应 556

三、电化学衍生反应 557

四、固相化学衍生法 557

一、在无机分析中的应用 558

第六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应用 558

二、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 558

五、固定化酶反应器 558

三、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 559

第七节 色谱专家系统 560

一、概述 560

四、在环境分析中的应用 560

二、色谱专家系统的构成 562

三、气相色谱专家系统 562

四、高效液相色谱专家系统 567

第二十七章 离子色谱法 573

一、离子交换树脂的类型和性能 574

二、选择性系数 574

第一节 基本概念 574

第二节 离子色谱仪 575

一、分离柱 576

二、抑制柱 576

三、检测器 579

第三节 常用的洗脱液 580

第四节 影响色谱峰扩张的因素 581

二、纵向扩散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d 582

三、固定相内传质阻力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s 582

一、偶合项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A 582

第五节 离子色谱法的类型 583

一、高效高子色谱法 583

四、静态流动相对塔板高度的贡献Hsm 583

二、高效离子排斥色谱法 586

三、流动相离子色谱法 586

第六节 色谱条件的选择 588

一、树脂的选择 588

二、洗脱液的选择 589

三、流速的选择 590

第七节 定性、定量分析及其应用 590

第一节 概述 593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分离分析方法 593

第二十八章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 593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594

二、胶束电动力学毛细管色谱(MECC) 599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CGE) 600

四、毛细管等电聚焦(CIEF) 601

五、毛细管等速电泳(CITP) 602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及其操作 603

一、分析流程 603

二、毛细管电泳仪的基本结构及操作技术 604

第四节 毛细管电泳分析法的应用 606

一、血清中碘的测定 606

二、有机酸测定 607

三、电中性物质的分离 607

四、鸦片类毒品的分离 608

第六篇 其它分析方法和技术 611

第二十九章 免疫化学分析法 611

第一节 概述 611

一、免疫化学分析法的类别和特点 611

二、抗原和抗体简介 612

第二节 人工抗原的合成 612

一、半抗原的衍生化 613

二、人工抗原的制备 613

第三节 抗体的制备 616

一、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616

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617

三、抗体的纯化和特异性的鉴别 617

第四节 放射免疫测定法 618

一、基本原理 618

二、测定方法 619

第五节 酶免疫测定法 620

一、基本原理和方法类型 620

三、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应用和评价 620

二、酶免疫测定法的技术要点 623

第六节 荧光免疫测定法 625

一、均相荧光免疫测定法 625

三、酶免疫测定法的特点及其应用 625

第七节 免疫亲和色谱法 626

一、亲和柱的制备 626

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测定法 626

二、亲和色谱法的应用 627

第三十章 联用分析技术 629

第一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629

一、气质联用中的质谱法基础 630

二、气质联用中的色谱法基础 632

三、气质联用的分析技术 633

四、气质联用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 635

第二节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638

一、LC-MS接口 639

二、离子源 644

第三节 流动注射分析技术 646

一、FIA基本原理 646

二、仪器装置 649

三、FIA实验技术 652

四、FIA的应用 657

第一节 化学计量学简介 660

一、化学计量学的兴起和发展 660

第三十一章 化学计量学和现代卫生化学 660

二、化学计量学的任务和特点 661

三、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内容 661

第二节 化学因子分析 667

一、抽象因子分析 668

二、目标因子分析 676

三、多组分同时测定 679

第三节 化学试验设计与优化 684

一、基本概念 684

二、试验设计和优化方法分类 686

三、并行试验设计 686

四、序贯优化方法 691

第四节 化学计量学与卫生化学中的应用示例 696

一、化学计量学的卫生分析化学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696

二、化学计量学在卫生化学中的应用 697

一、定义和分类 700

第一节 概述 700

二、痕量分析的发展 700

第三十二章 痕量分析中的沾污控制 700

三、痕量分析的特点 702

四、沾污控制在痕量分析中的重要性 703

五、沾污来源 703

第二节 痕量分析对环境的要求 704

一、实验室 704

六、影响因素 704

二、试剂 708

三、容器和材料 711

第三节 常规分析操作中的沾污控制 715

一、取样中的沾污及控制 715

四、分析人员 715

二、试样分解中的沾污及控制 718

三、其它操作中的沾污及控制 718

四、空白试验 719

第一节 概述 721

一、现代分析化学与计算机技术 721

第三十三章 计算机技术在卫生化学中的应用 721

二、分析仪器与计算机结合的形式 722

四、控制电位库仑分析的新技术 722

三、分析仪器中的信息变换 723

四、计算机化的分析仪器系统 725

第二节 分析仪器中的计算机系统 727

一、计算机系统的硬件 727

二、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接口 728

三、程序软件 729

第三节 分析过程的计算机控制 730

一、样品采集和处理的计算机控制 731

二、确定分析方案与专家系统 731

三、分析仪器操作的计算机控制 733

四、显示分析结果 734

一、分析数据的采集 735

第四节 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735

二、数据处理方法 736

三、波形数据的处理过程 737

第七篇 主要化学污染物及检测方法 739

第三十四章 金属类元素及其化合物 739

第一节 汞 739

一、理化性质 739

二、卫生学意义 741

三、测定方法 742

第二节 铅 745

一、理化性质 745

二、卫生学意义 746

三、测定方法 747

第三节 镉 751

一、理化性质 751

二、卫生学意义 752

三、测定方法 756

第四节 铬 759

一、理化性质 759

二、卫生学意义 759

三、测定方法 760

第五节 砷 763

一、理化性质 763

二、卫生学意义 763

三、测定方法 765

二、卫生学意义 768

第六节 铍 768

一、理化性质 768

三、测定方法 769

第三十五章 非金属类元素及其化合物 774

第一节 氟 774

一、理化性质 774

二、卫生学意义 774

三、测定方法 776

第二节 硼 780

一、理化性质 780

二、卫生学意义 781

三、测定方法 783

二、卫生学意义 787

第三节 二氧化硫 787

一、理化性质 787

三、测定方法 789

第四节 氮氧化物 791

一、理化性质 791

二、卫生学意义 791

三、测定方法 792

第五节 一氧化碳 797

一、理化性质 797

二、卫生学意义 797

三、测定方法 798

一、理化性质 803

第一节 有机氯农药 803

第三十六章 农药残留 803

二、卫生学意义 805

三、测定方法 807

第二节 有机磷农药 809

一、理化性质 809

二、卫生学意义 810

三、测定方法 814

第三节 菊酯类农药 816

一、理化性质 816

二、卫生学意义 819

三、测定方法 820

第四节 氨基甲酸酯农药 822

一、理化性质 823

二、卫生学意义 825

三、测定方法 828

第三十七章 芳烃类有机物 832

第一节 苯、甲苯、二甲苯 832

一、理化性质 832

二、卫生学意义 832

三、测定方法 833

第二节 硝基苯 840

一、理化性质 840

二、卫生学意义 841

三、测定方法 841

二、卫生学意义 845

一、理化性质 845

第三节 苯胺 845

三、测定方法 846

第四节 苯酚 850

一、理化性质 850

二、卫生学意义 850

三、测定方法 851

第三十八章 化学致癌物 856

第一节 多环芳烃类 856

一、理化性质 856

二、卫生学意义 861

三、测定方法 864

一、理化性质 870

第二节 N-亚硝基类化合物 870

二、卫生学意义 871

三、测定方法 873

第三节 多氯联苯 876

一、理化性质 876

二、卫生学意义 876

三、测定方法 878

第四节 黄曲霉毒素 884

一、理化性质 884

二、卫生学意义 886

三、测定方法 888

附录 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894

汉英名词对照 8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