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上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上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处辉编著
  • 出 版 社: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310001710
  • 页数:366 页
图书介绍:中国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学科中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深入开展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王处辉同志所著《中国社会思想史》上册曾于1989年初版,又经十年耕耘,其下册终于完成并与止册修订再版同时付梓,实属可喜可贺。首先是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术定位问题。现在全国各高校社会学系都把中国社会思想史列为必修课程之一,这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大学教育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原则的今天及以后,中国社会思想史更应成为社会学系的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的知识内容。一名中国的社会学系毕业生如果连中国历代人民和思想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以及理想社会模式的思考是什么都不清楚,他将来就很难深入研究当代中国社会,也不可能对中国社会学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所以我建议社会学系的以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生们,甚至包括一些理工科的大学生、研究生们,都应多读一些中国社会思想史方面的著作,王处辉同志所著这部《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值得推荐的必读书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上》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今昔 1

第二节 对前人社会思想及社会思想史定义的评介 2

第三节 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7

第四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17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社会思想 17

(一) 社会思想的产生 17

(二) 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现的社会思想 18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20

(一) 关于世界和人类的产生 22

(二) 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23

(三) 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25

第三章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思想 27

第一节 夏商时期的社会思想 27

(一) 神权社会思想 28

(二) 关于行为规范的思想 30

第二节 西周宗法制反映的社会继替和社会整合思想 32

第三节 西周的“礼治”思想 34

第四节 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 37

(二) 明德 38

(一) 敬天 38

(三) 保民 39

第四章 春秋时期的社会思想 43

第一节 轻天“重民”的社会思想 43

第二节 管仲的社会思想 45

(一) 四民定业与人的社会化思想 45

(二) 论社会需求的层次 46

(三) 注重小群体的社会功能的思想 48

第三节 老子的社会思想 49

(一) 理想社会的模式 50

(二) 寡欲、无知、知足 52

(三) 愚民与无为 55

第四节 孔子的礼会思想 57

(一) “礼治”与“正名” 58

(二) 论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 61

(三) 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62

(四) 解决贫富不均问题的设想 65

(五) 理想社会的模式 68

第五节 春秋时期隐者的社会思想 71

第五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上) 75

第一节 墨子的社会思想 75

(一) 论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 76

(二) 论社会问题 78

(三) 整合社会的方案 82

(四) 理想的社会模式 84

(五) 论社会控制 88

第二节 孟子的社会思想 90

(一) 性善论 91

(二) 论社会交往准则 94

(三) 论社会分工 95

(四) 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及社会整合方案 98

(五) 理想中的小康社会模式 102

第三节 庄子的社会思想 106

(一) 论社会问题的形成原因 107

(二) 社会整合的方案 110

(三) 论人的社会价值观念 115

(四) 论处世及社会交往的态度 117

(五) 理想社会模式 121

第六章 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下) 125

第一节 杨朱尹文宋?的社会思想 125

(一) 杨朱其人及其史料 125

(二) 杨朱学派社会思想的核心:“为我”与“贵己” 126

(三) 论“为我”主义的社会功能 129

(四) 宋?尹文的社会思想 133

第二节 荀子的社会思想 135

(一) 欲望论 136

(二) 性恶论 140

(三) 社全群体论 142

(四) 论人的社会化 145

(五) 论“礼”的社会功能 149

(六) 社会整合和社会理想 151

第三节 韩非的社会思想 154

(一) 性恶论 154

(二) 论人际关系的本质——自利自为 155

(三) 社会变迁论及人口论 159

(四) 社会控制 161

(五) 社会治理 163

(六) 理想社会模式 164

第七章 秦汉时期的社会思想 167

第一节 陆贾的社会思想 168

(一) 无为论 168

(二) 社会变迁论 169

(三) 理想社会模式 170

第二节 贾谊的社会思想 172

(一) 论胎教与社会环境的功能 172

(二) 对社会问题的察觉 174

(三) 社会整合及社会理想 177

第三节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79

(一) 论人性 180

(二) 论欲望 181

(三) 论社会伦理规范 183

(四) 论社会的贫富悬殊问题 185

(五) 理想社会的构想 187

第四节 司马迁的社会思想 189

(一) 功利主义的欲望论 189

(二) 论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191

(三) 论贫富问题 193

一、扬雄的社会思想 195

第五节 扬雄与王莽的社会思想 195

(一) 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96

(二) 论社会进化与社会整合 196

二、王莽的社会思想 197

(一) 王莽时期面临的社会问题 198

(二) 王莽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199

第六节 王充的社会思想 204

(一) 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204

(二) 社会交换与社会互动 206

(三) 论饥寒致乱 209

(四) 社会变迁与社会整合 210

(一) 论人的社会化 214

第七节 王符的社会思想 214

(二) 社会平等思想 216

(三) 对社会交往准则的批评 217

(四) 社会整合思想 218

第八节 《太平经》对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221

(一) 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222

(二) 社会平等思想 223

(三) 财产公有思想 224

(四) 人人劳动、自食其力的思想 226

(五) 论社会的人与人关系 226

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 229

第一节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230

(一) 清议——清谈——玄学的产生 230

(二) 何晏、王弼的社会思想 231

第二节 阮籍、稽康的社会思想 235

(一) 阮籍与稽康的生平 235

(二) 阮籍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批评 237

(三) 阮籍的社会整合思想及理想社会模式 239

(四) 稽康的欲望论与养生论 242

(五) 稽康的“名教”致乱论 244

(六) 稽康论社会整合及理想社会 246

(一) 佛教的基本社会思想 250

第三节 佛教的输入与道安、慧远的社会思想 250

(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252

(三) 道安的社会思想 253

(四) 慧远的社会思想 255

第四节 葛洪的社会思想 258

(一) 葛洪其人及其道教 258

(二) 葛洪的游仙避世思想及其实质 260

(三) 论社会控制 267

(四) 理想中的神仙社会 270

(五) 社会进化论 271

(一) 鲍敬言论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 273

第五节 鲍敬言、陶渊明的乌托邦社会构想 273

(二) 鲍敬言的理想社会模式 276

(三) 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园 278

第六节 颜之推的家政理论 283

(一) 论家庭内部的人与人关系 284

(二) 论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292

第九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社会思想 299

第一节 隋唐社会及三教斗争 299

第二节 佛教的社会思想 301

(一) 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302

(二) 禅宗的社会思想 305

(一) 论人的性情 309

第三节 韩愈的社会思想 309

(二) 论社会问题 312

(三) 论社会整合与理想社会 317

第四节 柳宗元的社会思想 322

(一) 论社会变迁与社会组织 323

(二) 论社会问题 327

(三) 论社会规范 331

(四) 论处世态度 333

第五节 刘禹锡的社会思想 335

(一) 论社会关系与处世态度 336

(二) 社会契约思想 339

一、隋唐道教及司马承祯的社会思想 343

第六节 道教社会思想 343

二、无能子的社会思想 345

(一) 无能子其人其书 345

(二) 论欲望 347

(三) 论社会规范 349

三、谭峭的社会思想 352

(一) 论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 353

(二) 理想社会的构想 357

(三) 社会整合思想 359

(四) 论处世态度 3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