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手册
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手册

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海生,吴佳学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8113827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
《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手册》目录

第一节 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 1

一、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 1

第一章 标本采集 1

二、尿液生化检验标本的采集 3

三、脑脊液生化检验标本的送检 4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4

一、血液标本的采集 4

二、脓及创伤感染的标本采集 4

三、粪便标本的采集 5

四、尿液标本的采集 5

五、痰液标本的采集 5

六、胆汁标本的采集 5

九、空气培养标本采集 6

十、淋球菌标本采集 6

七、脑脊液标本的采集 6

八、敷料、手套及手术器械等标本的采集 6

第三节 常规检验标本的采集 7

一、尿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 7

二、血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 7

三、精液常规检验标本采集 7

四、血液流变学检验标本的采集 7

第二章 临床检验 8

第一节 血液检查 8

一、血液一般检查 8

(一)红细胞(RBC)计数 8

(二)血红蛋白(Hb)测定 9

(三)异常红细胞 10

(四)白细胞(WBC)计数 13

(五)白细胞分类计数(DC) 14

(六)异常白细胞 17

(七)先令氏指数 18

(八)嗜酸性粒细胞(F,EOS)计数 18

(九)红细胞比积(Rct,Ht)测定 18

(十)红细胞沉降率(ESR)测定 19

(十一)红细胞平均直径(MCD) 20

(十二)红细胞血色指数(CI) 20

(十三)红细胞饱和指数(SI) 21

(十四)红细胞体积指数(VI) 21

(十五)红细胞平均值 21

(十六)网织红细胞(Ret)计数 22

(一)血小板(PC)计数 23

二、出血性疾病的检查 23

(二)血小板粘附功能测定(PAdT) 24

(三)血小板凝集功能测定(PAgT) 25

(四)血小板置因子有效性测定(PF_3T) 26

(五)血块退缩试验(CRT) 26

(六)毛细血管脆性试验(束臂试验) 27

(七)出血时间(BT)测定 28

(八)阿斯匹林耐量试验(ATT) 28

(九)凝血时间(CT)测定 29

(十)血浆复钙时间(RCAT)测定 30

(十一)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31

(十二)凝血酶原消耗试验(PCT) 31

(十三)简易凝血活酶生成试验(STGT) 32

(十五)凝血因子检查 33

(十四)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测定 33

(十六)纤维蛋白原(Fb)定量测定 35

(十七)纤维蛋白溶解试验 36

(十八)纤维蛋白溶解活动度 37

(十九)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测定 37

(二十)纤维蛋白溶酶原(血浆素原)测定 38

(二十一)凝血酶时间(TT)测定 38

(二十二)连续凝血酶时间(STT)测定 39

(二十三)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PPP,3P)试验 39

(二十四)乙醇疑胶试验(EGT) 39

(二十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定量测定 40

(二十六)葡萄球菌聚集试验(SCT) 41

(二十七)蛇酶时间测定 41

(三十)a_2-巨球蛋白(a_2-MG)测定 42

(二十八)鲎溶解物试验 42

(二十九)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42

三、溶血性贫血的检查 43

(一)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EFT) 43

(二)自体溶血试验 44

(三)蔗糖溶血试验 45

(四)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 46

(九)红细胞滚动试验 46

(五)冷凝集素试验 47

(六)酸溶血试验(Ham's试验) 47

(七)热溶血试验 47

(八)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48

(十二)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定量和谷胱甘肽稳定试验 50

(十一)G-6-PD缺乏红细胞洗脱试验 50

(十)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50

(十三)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检查 51

(十四)抗碱血红蛋白试验 51

(十五)血红蛋白F酸洗脱试验 52

(十六)血红蛋白热变性试验 53

(十七)异丙醇沉淀试验 53

(十八)血红蛋白C试验 54

(十九)还原型血红蛋白溶解度试验 54

(二十)红细胞镰变试验 54

(二十一)血红蛋白S胶溶试验 55

(二十二)血红蛋白电泳 55

四、血液流变学检验 56

(一)全血粘度比测定(ηb) 56

(二十三)血红蛋白H包涵体检查 56

(二)血浆粘度比测定(ηP) 57

(三)血清粘度比测定(ηs) 57

(四)全血还原粘度比(ηb—1/H) 57

(五)红细胞电泳率测定 58

(六)红细胞沉降率(ESR)及血沉方程K值 58

第二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59

一、正常骨髓象 59

(一)骨髓有核细胞计数 59

(二)骨髓增生程度判断 60

(三)粒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例(G/E) 60

(四)巨核细胞计数 61

(五)骨髓象正常参考值 62

二、血细胞化学染色 64

(一)过氧化酶染色(Pox) 64

(三)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NAP) 65

(二)苏丹黑B脂肪染色(SB) 65

(四)酸性磷酸酶(ACP)染色 66

(五)糖原染色(PAS) 67

(六)核糖核酸染色(RNA) 67

(七)脱氧核糖核酸染色(DNA) 68

(八)非特异性酯酶染色(NAE) 68

(九)铁粒染色 69

三、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 69

(一)骨髓细胞比例关系改变的临床意义 69

(二)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71

(三)白血病分型 72

(一)尿量 77

第三节 尿液检查 77

一、尿液一般检查 77

(二)尿色 78

(三)尿透明度 79

(四)尿酸碱度(尿pH) 79

(五)尿比重 79

(六)尿液气味 80

二、显微镜检查 80

(一)尿沉渣检查 80

(二)十二小时尿沉渣计数(爱迪“Addis”氏计数) 83

(三)尿一小时细胞排泄率 83

(一)尿蛋白质检查 84

三、化学检查 84

(二)尿本—周(Bence—Jons)氏蛋白检查 85

(三)尿糖定性检查 85

(四)尿糖定量测定 86

(五)尿液粘多糖测定 86

(六)尿酮体测定 86

(七)尿胆红素定性试验 87

(八)尿胆原测定 87

(九)尿含铁血黄素试验 88

(十)尿乳糜试验 89

(十一)尿苯丙酮酸试验(尿三氯化铁试验) 89

(十二)尿亮氨酸和酪氨酸试验 89

(十四)尿血红蛋白定性试验(隐血试验) 90

(十三)尿黑酸定性试验 90

(十五)尿肌红蛋白定性测定 91

(十六)尿液亚硝酸盐还原试验 91

(十七)妊娠试验 91

(十八)妊娠稀释试验 92

(十九)妊娠浓缩试验 93

(二十)尿液自动分析仪(MA—4210型)测定项目 93

第四节 粪便检查 94

一、一般性状检查 94

(一)粪量 94

(二)颜色与性状 95

二、显微镜检查 96

(一)寄生虫及虫卵 96

(二)体细胞 97

(三)食物残渣 97

三、其他检查 98

(四)结晶 98

(一)粪隐血(OB)试验 98

(三)气味 98

(四)粘液 98

(二)粪胆素试验 99

第五节 痰液检查 99

一、一般检查 99

(一)痰液量 99

(二)痰液颜色 100

(三)痰液气味 101

(四)痰液性状(粘稠度) 101

二、显微镜检查 102

(一)痰液中白细胞 102

(二)痰液中色素细胞 102

(五)痰液库什曼螺旋体 103

(六)痰液中结晶 103

(四)痰液中弹力纤维 103

(三)痰液中寄生虫及虫卵 103

(七)痰液细菌检查 104

(八)痰液肿瘤细胞 104

第六节 胃液分析 105

一、空腹胃液检查 105

(一)一般性状检查 105

(二)显微镜检查 106

(三)化学检查 108

二、基础胃酸分泌量(BAO)试验 108

三、最大胃酸分泌量(MAO)及高峰胃酸分泌量(PAO)试验 109

四、基础胃酸分泌量与最大胃酸分泌量比率(BAO/MAO) 110

五、胰岛素低血糖试验 110

第七节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 111

六、胃液乳酸测定(定性试验) 111

一、一般性状检查 112

二、显微镜检查 113

第八节 脑脊液检查 114

一、脑脊液外观(颜色及透明度) 114

二、化学检查 115

(一)脑脊液蛋白质检查 115

(二)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116

(三)脑脊液氯化物测定 116

(四)色氨酸试验 116

三、显微镜检查 117

(一)脑脊液细胞计数 117

(三)脑脊液真菌检查 118

第九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118

(二)脑脊液细菌检查 118

第十节 精液检查 120

一、一般性状检查 120

(一)精液量 120

(二)精液颜色 121

(三)精液粘稠度 121

(四)精液pH值(酸减度) 121

二、显微镜检查 121

(一)精子活动率 122

(二)精子计数 122

(三)精子形态 122

(四)精液中细胞 123

三、化学检查 123

(一)精浆果糖测定 123

(二)精于顶体酶活力测定 123

七、前列腺液中滴虫 123

一、前列腺液颜色 124

第十一节 前列腺液检查 124

(三)精浆乳酸脱氢酶同工酶-X(LDH-X)测定 124

二、前列腺液卵磷脂小体 125

三、前列腺液中白细胞 125

四、前列腺液中红细胞 125

五、前列腺液中淀粉样体 125

六、前列腺液中颗粒细胞 126

八、前列腺液中细菌 126

九、前列腺液中精子 126

第三章 生化检验 127

第一节 无机离子与微量元素测定 127

一、血清即(K)测定 127

二、血清钠(Na)测定 129

三、血清氯(Cl)测定 130

四、血清钙(Ca)测定 131

五、阴离子隙(AG) 132

六、血清无机磷(P)测定 132

七、血清镁(Mg)测定 133

八、血清铁(Fe)测定 134

九、血清铜(Cu)测定 135

十、血清锌(Zn)测定 135

十一、血清锰(Mn)测定 136

十二、硒(Se)含量测定 136

十三、血清铁/铜比值(Fe/Cu) 137

十四、血清铜/锌比值(Cu/Zn) 137

第二节 血液气体及酸碱分析 137

一、氢离子浓度(H~+)或酸喊度(pH)测定 137

二、二氧化碳分压(PCO_2)测定 138

五、碱剩余(BE)或碱缺失(BD) 139

三、二氧化碳总量(TCO_2)测定 139

四、碳酸氢盐测定 139

六、缓冲破(BB)测定 140

七、氧分压(PO_2)测定 140

八、血氧饱和度(SO_2)测定 141

九、血红蛋白半饱和氧分压(P_(50))测定 141

十、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CO_2-CP)测定 141

第三节 糖类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 142

一、血液葡萄糖(GLU)测定 142

二、血清果糖(Fru)测定 144

三、血清半乳糖(Gal)测定 144

四、血清乳糖(Lac)测定 145

五、血清甘露糖(Man)测定 145

六、空腹血乳酸(BL)测定 145

九、糖化血红蛋白A_1(GHbA_1)测定 146

七、血液丙酮酸测定 146

八、血浆酮体测定 146

十、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47

第四节 脂类及载脂蛋白测定 149

一、血清总脂(TL)测定 149

二、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测定 149

三、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150

四、血清总胆固醇(TCH)测定 151

五、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周醇(HDL-CH)测定 151

六、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测定 153

七、脂蛋白电泳及高脂蛋白血症分型 153

八、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测定 155

十七、孕酮(P)测定 156

九、血清磷脂(PL)测定 156

十、血清脂蛋白-X(LP-X)测定 156

十一、血清载脂蛋白(APO)测定 157

第五节 蛋白质、含氮物质及胆红素代谢功能测定 158

一、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测定 158

二、血清粘蛋白(SM)测定 159

三、血清蛋白电泳(SPE)分析 160

四、甲种胎儿球蛋白(AFP)测定 161

五、血清铁蛋白测定 162

六、血浆铜蓝蛋白(CP)测定 163

七、血清肌红蛋白测定(SMbT) 163

八、β_2-微球蛋白(β_2-MG)测定 164

九、血清苯丙氨酸测定 165

十、血清酪氨酸测定 165

十二、血液尿素氮(BUN)测定 166

十一、血液非蛋白氮(NPN)测定 166

十四、血液肌酐(Cr)测定 167

十三,尿液尿素氮测定 167

十五、尿液肌酐测定 168

十六、肌酸(Cre)测定 168

十七、尿酸(UA)测定 169

十八、血氨测定 169

十九、内生肌酐清除(CCr)试验 170

二十、黄疸指数(II)测定 171

二十一、血清胆红素定性试验—凡登白(VDB)氏反应 171

二十二、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结合红素测定 172

二十三、麝香草酚浊度(TTT)试验 172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173

第六节 酶类测定 173

二十四、硫酸锌浊度(ZnTT)试验 173

二、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测定 174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LP)测定 174

四、血清酸性磷酸酶(ACP)测定 175

五、γ-谷氨酰转肽酶(r-GT)测定 176

六、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测定 176

七、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 177

八、单胺氧化酶(MAO)测定 178

九、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CK)测定 178

十、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179

十一、血清脂肪酶(SL、LPS)测定 180

十二、淀粉酶(AMS)测定 180

三、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测定 180

十四、血清5'-核苷酸酶(5'-NT)测定 181

十五、胆碱脂酶(ChE)测定 181

十三、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测定 181

十六、溶菌酶活力测定 182

十七、血清醛缩酶(ALD)测定 183

十八、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 184

十九、血浆卵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LCAT)测定 184

二十、精氨酸琥珀酸裂解酶(ASAL)测定 185

第七节 内分泌功能检查 185

一、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测定 185

二、3 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_3)测定 186

四、甲状腺素(T_4)测定 187

五、游离甲状腺素(FT_4)测定 187

六、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 188

八、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测定 189

七、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测定 189

九、皮质醇测定 190

十、生长激素(HGH)测定 191

十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HCG-β)测定 192

十二、人促卵泡成熟素(FSH)测定 192

十三、人促黄体生成激素(LH)测定 193

十四、雌二醇(E_2)测定 194

十五、雌三醇(E_3)测定 195

十六、催乳素(PRL)测定 195

十八、睾酮(T)测定 197

十九、胰高血糖素(Glucagon)测定 197

二十、胰岛素(INS)测定 198

二十二、尿中3-甲氧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测定 199

二十一、血清C-肽测定 199

二十三、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测定 200

二十四、尿17-酮类固醇(17-KS)测定 201

二十五、心钠素(ANP)测定 202

二十六、胃泌素(Gastrin)测定 202

二十七、胃动素(Mot)测定 203

二十八、5-羟色胺(5-HT)测定 203

二十九、环磷酸腺苷(cAMP)测定 204

第八节 尿液生化检验 204

第四章 免疫学检验 207

第一节 体液免疫功能检查 207

一、血清IgG测定 207

二、血清IgA测定 208

三、血清IgM测定 208

四、血清IgE测定 209

五、血清IgD测定 210

六、血清总补体活性、补体C_3、补体C_4测定 210

七、循环免疫复合物(CIC)测定 211

第二节 细胞免疫功能检查 211

一、E-玫瑰花结形成(ET-RFC)试验 211

二、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Ea-RFC)试验 212

三、EAC-玫瑰花结形成(EAC-RFC)试验 213

四、淋巴细胞转化试验(LTT) 213

第三节 免疫血清学检查 214

一、肥达(Widal's)氏反应 214

二、外裴(Weil-Felix)氏反应 214

三、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215

四、嗜异性凝集试验 215

五、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试验 216

六、C反应蛋白(CRP)试验 217

七、类风湿因子(RF)试验 217

八、癌胚抗原(CEA)测定 218

九、抗核抗体(ANA)检查 218

十、红斑狼疮(LE)细胞检查 219

十一、梅毒血清学试验 219

十二、组织胞浆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220

十三、球孢子菌病的血清学试验 221

十四、EB病毒VCA抗体测定 222

十五、流行性出血热IgM抗体测定 222

十六、流行性出血热IgG抗体测定 223

十七、乙型脑炎病毒IgM抗体测定 223

十九、抗精于抗体测定 224

二十、抗卵子透明带抗体测定 224

十八、艾滋病病毒(HIV-I)抗体的检测 224

第四节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查 225

一、甲肝病毒IgM抗体(抗HAV-IgM)测定 225

二、乙型肝炎衷面抗原(HBsAg)测定 225

三、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测定 226

四、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测定 226

五、乙型肝炎e抗体(抗-HBc)测定 227

六、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测定 227

七、乙型肝炎核心抗体IgM(抗HBc-IgM)测定 228

八、多聚白蛋白受体(PHSA-R)测定 228

九、地高辛-HBV-DNA探针分子杂交技术 229

附:乙型肝炎免疫学指标检测中常见结果及临床意义 229

(一)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231

(三)脑膜炎奈氏菌 231

(二)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茵 231

一、细菌类 231

第一节 显微镜检查 231

第五章 微生物学检验 231

(四)淋病奈氏菌 232

(五)霍乱弧菌 232

(六)炭疽杆菌 232

(七)白喉棒状杆菌 232

(八)结核杆菌 233

二、真菌类 233

(一)白色念珠菌 233

(二)新型隐球菌 233

(三)荚膜组织胞浆菌 233

(二)梅毒螺旋体 234

(一)钩端螺旋体 234

三、螺旋体类 234

(四)球孢子菌 234

四、放线菌 235

(一)伊色列放线菌 235

(二)奴卡氏菌 235

五、原虫类 235

(一)疟原虫 235

(二)贾来氏鞭毛虫 235

(三)细毛滴虫 235

第二节 培养检查 236

一、血液及骨髓的细菌培养 236

二、脓及创伤感染标本的细菌培养 236

三、粪便致病菌培养 237

五、脑脊液细菌培养 238

四、尿液细菌培养 238

(四)痢疾阿米巴 238

六、浆膜腔穿刺液细菌培养 239

七、胆汁的细菌培养 239

八、咽拭、鼻拭标本的细菌培养 240

九、痰液及支气管分泌物细菌培养 240

十、空气细菌培养 241

第三节 药物敏感试验 241

第四节 细菌新旧名称对照 242

附录: 244

一、有关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简介 244

二、毫米汞柱(mmHg)和千帕(kPa)换算表 250

三、厘米水柱(cmH_2O)和千帕(kPa)换算表 253

四、临床生化单位换算表 254

五、常用检验名词英文缩写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