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学校教务管理与教师资格认定实用全书  第2卷
学校教务管理与教师资格认定实用全书  第2卷

学校教务管理与教师资格认定实用全书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2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毕荣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7884132257
  • 页数:994 页
图书介绍:
《学校教务管理与教师资格认定实用全书 第2卷》目录

第一章 学校教务管理体系 1

第一节 教务管理的含义与任务 1

教务管理的含义 1

教务管理的意义 2

教务管理的任务 4

第二节 教务管理系统 6

教务管理组织系统的构建 6

教务管理的制度建设 7

校长与教务管理 9

第二章 学校教务管理目标与目标管理 11

第一节 教务管理目标 11

教务目标的依据 12

教务目标的基本精神 15

教务管理目标的功能作用 21

学校教务管理目标的制定 23

第二节 教务目标管理 24

目标管理的含义 24

目标管理的特点 25

实行目标管理的意义 26

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 27

管理目标系统 28

第三节 案例与思考 31

第三章 学校教务管理方法与策略 36

第一节 教务管理策略的意义和特点 36

管理方法的重要性 36

管理方法的含意和特性 37

管理方法的研究思路 39

第二节 教务管理方法中心理学问题 41

管理要研究人和人的心理 41

学校成员的需要和积极性 43

学校成员的动机和积极性 47

学校成员的期望目标和积极性 49

第三节 教务管理的行政、经济和教育策略 50

学校中行政的管理方法与技巧 50

学校中经济的管理方法与技巧 53

学校中教育的管理方法与技巧 55

第四节 教务管理策略及一般领导方法 59

科学地进行调查研究 59

实行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61

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 62

第四章 学校教务管理过程中的环节 65

第一节 学校教务管理过程的特点 65

以人为主导的双边性管理 67

以育人为宗旨的目的性管理 69

以分段推进为主线的有序性管理 70

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控制性管理 71

目标控制的复杂性与困难性 74

目标成果形成的综合性与养成性 74

第二节 教务工作计划的制定 75

为什么要制定学校教务工作计划 75

学校教国计划的类型 76

学校教务计划活动中的决策 77

良好计划的标准 83

第三节 教务计划的执行 85

执行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 85

执行阶段的管理活动 86

执行阶段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条件 89

第四节 教务计划的检查 91

检查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91

检查阶段的管理活动的基本方式 92

集中性检查的主要活动步骤 93

有效检查的主要要求 94

第五节 教务计划的总结 95

总结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95

总结的种类与进步步骤 96

总结阶段的基本管理活动 97

第六节 案例与思考 98

第五章 学校教务管理体制及管理机制 101

第一节 教务管理体制及管理机制简介 101

教务管理体制 101

教务管理机制 103

第二节 学校教务管理体制 104

教务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功能 104

从宏观层面看教务管理体制 108

从学校层面看教务管理体制 117

第三节 学校教务管理机制 123

以自主办学为核心的经营管理机制 123

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管理机制 131

以全员聘任合同制为核心的竞争管理机制 134

以结构工资制为核心的激励管理机制 139

以校务公开制为核心的监督制约管理机制 142

第四节 实例 149

改革前的状况 149

改革的实践 150

改革的效果 151

第六章 学校教务管理 155

第一节 教学思想管理 156

教学思想的概念 156

教学思想管理的意义 156

教学思想管理内容和要求 157

教学思想管理方式方法建议 159

第二节 教学组织形式及管理 160

建立教学指挥系统 160

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职能部门的功能 160

加强教研组建设 161

发挥教育科研室的重要作用 162

教学组织形式 162

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管理 169

教学工作管理任务及基本要求 169

教务管理的创新 175

教学方法及课堂教务管理 180

课外活动管理 186

第四节 教学质量管理 187

确立教学质量标准 188

教学质量的检查 189

实施教学质量控制 191

教学质量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192

第五节 教学质量的评价 194

教学评价的含义和功能 194

教师授课质量的评价标准 197

学习成绩的测验评价 207

学科成绩测量评价举隅——音乐、美术科成绩的测量评价 223

第六节 教务行政管理 230

学籍管理 230

编班 231

编制教学活动管理表册 231

学校资料档案管理 232

教导处 233

教导主任 235

第七章 学校班级管理 237

第一节 班级构成及特点 237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功能 239

社会化功能 239

选择功能 241

个性化功能 241

保护功能 242

调整功能 243

第三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及方法 243

全面了解与研究学生 244

组织与培养班集体 245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248

协调各方面的教育活动 251

评定学生操行 253

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 253

第四节 班级的科学管理 254

全员自我管理 255

思想管理 256

规范化与制度化管理 256

系统管理 257

全面质量管理 258

第八章 学校班级管理过程 260

第一节 班主任的培养 260

班主任培养的重要意义 260

班主任的培养方式与步骤 264

班主任常用技能的培训及提高 267

第二节 班主任的选用机制 271

班主任工作主要内容 272

班主任选用的标准与原则 276

班主任选用的具体方式 278

第三节 班主任评价 279

优秀班主任的条件及基本特点 280

班主任评价的依据与要求 282

班主任的奖励与惩罚 287

第九章 学校班级管理的策略 291

第一节 搞好班级活动 291

不断更新班级活动内涵 291

班级活动形式的创新 295

活动境界的拓展方式 297

第二节 思想教育的素质加强方式 299

思想教育的地位及作用 299

班级思想教育的主要有效形式 303

克服以学代教的错误倾向 307

第三节 人格修养的指导方式 308

加强对人格修养的认识 308

树立伟大的人格 310

指导学生进行人格调整 312

第四节 愿与学生交知心朋友 314

学生的向师心理因素 314

乐与学生交朋友 318

掌握班级管理的主动权 320

第五节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 324

客观认识学生的潜在能力 324

努力培养班干部 327

注意对学生因势利导 330

第十章 学校课程管理与创新 332

第一节 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 332

国外课程管理制度 332

我国课程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国定制到审定制 335

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38

第二节 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34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国家课程标准 341

我国现代学校课程新体系 344

第三节 课程创新的基本原则 350

整体性原则 350

结构性原则 351

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354

社会、知识及学生相统一的原则 355

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360

教学促发展的原则 362

第四节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364

课程的实施 365

学校课程组织及实施的工作探析 369

第五节 课程创新的方法 378

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和课程专业队伍建设 378

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制 380

变革课程形态及完善课程类型 382

更新课程内容,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383

要让教师参与到课程创新的全过程中来 386

要创建宽松适宜的课程创新环境 387

引入市场机制及充分发挥出版商的作用 388

第六节 课程创新与管理 388

课程发展的内涵 389

课程发展基本模式 393

课程发展的类型与结构 397

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4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40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 410

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趋势 421

第十一章 学校专业及专业课程管理 425

第一节 专业面与专业结构 425

专业面 425

专业结构 427

第二节 专业与人才市场建设 431

专业及人才市场 431

专业建设 433

第三节 课程建设 434

通识课程 435

专业主干课程 435

核心课程 436

课程评估 437

选修课程 438

隐性课程 439

第十二章 学校学分制管理 441

第一节 学分制的性质 442

第二节 学分制及其有关的观念 444

第十三章 学校德育管理及实施 449

第一节 德育管理的特点与原则 449

德育管理特点 449

德育管理基本原则 451

第二节 德育管理的主要任务 454

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管理意义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455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管理机构 455

建立健全德育管理的规章制度 456

协调德育和其它工作的关系 456

加强德育质量管理、对德育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考核 457

第三节 德育管理的基本组织 457

确立目标:德育管理的灵魂 457

组建机构:德育管理的网络 458

组建队伍:德育管理的基础 460

制订制度:德育管理的支柱 461

第四节 德育管理的实施 462

学科渗透德育管理 462

德育活动的管理 464

学校与家庭的合作 466

第五节 德育管理的评估指标体系 466

德育评估的指标 466

德育评估的定性和定量 468

理想德育还是现实德育 469

德育研究的开发与深化 471

政教处 472

政教处日常工作 473

政教处主任 477

第六节 实例 478

第十四章 学校智育管理 481

第一节 智育管理的主要任务 483

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483

形成学生的基本技能 484

发展学生的智力 485

第二节 学生学习的管理 485

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485

学生课外阅读的管理 488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89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管理 490

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与要求 490

教学工作的计划与组织管理 493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 499

第四节 课外活动的管理 504

课外活动管理的意义及特点 504

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506

课外活动的组织及管理 507

第十五章 学校体育卫生管理 510

第一节 体育卫生管理的意义及主要任务 510

体育卫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510

体育卫生管理的主要任务 512

第二节 体育卫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514

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与国家的有关政策及规定,进行科学管理 514

体育工作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 515

卫生工作预防与治疗相结合,以预防为主 515

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 516

建立健全体育卫生工作制度 516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常规管理 519

学校卫生工作的常规管理及其方法 522

体育课教学管理 524

第十六章 学校美育管理及实施 528

第一节 美育管理的主要内涵 528

美育的地位及作用 528

美育工作管理的意义 530

第二节 美育工作管理的主要任务 531

明确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 531

美育的特点 532

美育管理的原则 533

第三节 美育管理的主要途径 534

艺术课程的管理方式 534

各科教学的美育管理 536

美育讲座的管理 539

课外美育活动的管理方式 541

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542

第四节 美育管理的主要要求 544

保证中小学美育的正确发展方向 544

建立和健全美育的管理机制 547

加强美育的科学性及针对性 549

注意一般与个别相结合 550

协调各方关系及保证美育的一致性 551

第十七章 勤工俭学、劳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管理 554

第一节 勤工俭学和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及主要任务 554

勤工俭学的意义 554

勤工俭学的主要任务 556

劳动技术教育与勤工俭学的区别与联系 556

第二节 组织勤工俭学活动的基本要求 557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557

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 558

照顾学生年龄、性别和体力的特点 558

正确处理教育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558

加强勤工俭学活动中的思想教育 559

第三节 勤工俭学的组织管理 560

勤工俭学的组织领导 560

勤工俭学的计划管理 560

勤工俭学的生产管理 561

勤工俭学的财务管理 561

第四节 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管理 562

劳动教育 562

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方式 564

第五节 职业教育及选择理想的职业 566

职业教育 566

选择理想的职业 568

第六节 国外职业教育 569

第十八章 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与实施 572

第一节 教育科研及其管理的意义 572

教育科研及其管理的内含 572

教育科研及其管理的意义 572

第二节 教育科学研究管理的任务 573

动员、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574

在教育科研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574

设置科研机构,配备科研人员 575

第三节 科研管理机构 575

第四节 科研分类管理 577

按学科门类划分 577

按科研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形式适当划分 578

按科学研究的不同性质划分 578

学术交流,学术合作 579

第五节 教育科研管理的实施 581

教育科研计划管理 581

教育科研经费管理 583

教育科研的情报与档案管理 583

教育科研成果管理 584

第六节 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及研究队伍建设 588

国外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与学术团体 588

我国教育科研管理机构和学术团体 589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及其管理机构 591

教育科研人员的职业素养 592

教育科研人员的培训 593

第十九章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 595

第一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基本特点 597

公益性 597

广泛性 597

长期性 598

第二节 学校公共关系的管理原则 598

真诚信誉原则 598

全员参与原则 599

互惠互利原则 599

双向长效原则 600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 600

监测环境、收集信息 600

分析趋势,参与决策 601

传播与沟通信息 601

协调关系 602

广泛交往,争取外援 602

第四节 社会工作管理的观念和政策保障 603

观念先导:为社会工作管理铺平道路 603

制订法规政策:为社会工作管理提供保障 606

强化双向服务:为社会工作管理夯实基础 608

第五节 学校公共关系管理过程 609

调研 609

策划 610

实施 611

评价 612

第六节 学校公共关系人员及经费管理 613

第二十章 学校文化建设管理 616

第一节 组织文化的内涵及特性 616

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 616

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 618

学校组织文化的性质 621

学校组织文化的功能 624

第二节 学校组织文化的结构探析 630

学校精神文化 630

学校规范文化 636

学校物质文化 648

第三节 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650

理念统整策略 650

传统创新策略 651

主体参与策略 651

第四节 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652

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652

校长与校园文化建设 654

师生与校园文化建设 656

校园文化的变革 656

第二十一章 现代教师管理 659

第一节 教师的地位与结构 659

教师地位探析 659

结构探析 663

第二节 教师管理的依据与原则 671

教师管理的主要科学依据 671

教师管理的基本原则 675

教师积极性的调动方式 676

第三节 教师基本素质 677

第四节 教师的招聘及任用机制 681

历史的回顾 681

聘任制的实行 682

教师的组合和考核 684

标准问题 687

教师任用制度 688

各国教师任用制度比较分析 689

我国的教师任用制度 695

第五节 教师的激励机制 704

激励理论 705

教师激励机制 721

第六节 教师的培训 727

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729

教师培训的两种取向 729

研修培训:两种取向的结合 731

校本培训:教师培训的自主化和个性化 732

未来展望:教师培训的精致化 734

第七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体系 736

教师专业:认识及其发展 737

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740

教师的成长阶段 743

教师专业发展基本模式 745

第二十二章 学生管理 750

第一节 学生的主要特点 750

中小学生的主要生理特点 750

学生的心理特点 751

第二节 学生的权利及义务 752

学生的基本权利 753

学生的基本义务 755

第三节 学生管理的依据及原则 755

学生管理的主要依据 755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756

第四节 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758

选好班主任 758

挑选和培养学生干部 760

组织班级活动 761

第五节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762

学生德育管理的原则 767

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基本过程 769

第六节 学生常规与异常管理 771

学习常规管理: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771

生活常规管理:为人处世的奠基性工程 773

学校心理辅导:学生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776

四、学生的异常管理 780

第七节 学生自我管理 782

学生自我管理的目的与内容 782

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 783

学生自我管理的基本方法 783

第八节 与目标、特点、规律的关系 785

第二十三章 学前班教务管理 788

第一节 学前班行政管理 788

学前班办班基本条件 788

学前班的师资 792

学前班的经费来源及管理 796

学前班的领导及管理 799

学籍管理 804

第二节 学前班教学工作管理 806

教学工作秩序 809

教研活动的开展 813

检查和指导 818

第三节 卫生保健工作管理 822

环境管理 823

健康管理 825

儿童生活管理与指导 831

第二十四章 基础教育管理制度 841

第一节 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意义及要求 841

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意义 841

制定中、小学管理制度的要求 843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846

岗位责任制 847

教学制度 848

中、学生守则 852

奖罚制度 852

会议制度 853

第三节 中、小学管理的理论基础和法规依据 854

中、小学管理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 854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小学管理理论建设的指导作用 856

中、小学管理原理源于学校管理实践活动的总结 858

中、小学管理与法规政策的关系 859

第四节 中、小学管理制度的执行 861

拟订贯彻执行学校规章制度的计划 861

领导带头,教师示范 862

执行中必须强调师生的自觉精神 862

必须反复宣传,反复训练 862

检查评比 863

总结、奖惩 864

第五节 建立良好的校风 864

建立良好的校风的意义 865

校风的内容 865

校风的培养 866

第二十五章 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 869

第一节 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的基本任务及要求 869

教学管理涵义的发展 869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871

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875

第二节 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 879

全校教学工作计划及实施 879

教学研究组工作计划及制度 881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及实施 882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组织管理方式 882

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 883

教师力量的合理分配 885

教学活动时间的适当安排 886

第四节 中、小学教学工作管理的内容及方式 887

教学管理工作程序性的常规 887

教学管理事务性的常规 888

教学活动规范性的常规 890

教研活动的组织 893

校长听课和评课 895

第二十六章 中、小学教师管理 902

第一节 教师管理的内容 902

教师管理的基本任务 902

教师的权利及义务 903

教师的任用制度 904

教师的培训制度 906

教师工资报酬 908

第二节 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910

教师职务聘任制度的内涵 910

教师聘任制的实施 916

教师聘后管理体系 920

第三节 教师队伍的管理 923

教师劳动特点和心理特点 924

根据教师劳动、心理特点,搞好教师队伍管理 930

教师队伍的建设 936

第四节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管理 942

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的特点 942

学区、中心中、小学在教师培养与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944

关心与改善农村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947

第二十七章 私立民办学校教务管理 949

第一节 民办学校内部管理 949

学校董事会的主要职责 949

学校董事会的构成 950

学校董事会的运行机制 950

第二节 民办学校教务工作管理 952

民办学校的办学目标 952

民办学校的招生定位 953

民办学校的专业课程特色 954

民办学校的德育管理 956

民办学校的师资管理 958

第二十八章 基础教育的创新管理 962

第一节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及办学体制创新 962

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962

中小学办学体制的创新 965

第二节 “重中之重”——义务教育 972

真正的有教无类:义务教育性质 972

庄严的承诺:2000年基本“普九” 974

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措施 976

普及义务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 979

如何进一步实施义务教育 980

第三节 应试教育及素质教育的创新管理 982

“应试教育”的内涵 982

现行教育是“应试教育”吗 982

“应试教育”有没有危害?“应试教育”与“英才教育”是什么关系 983

“应试教育”的成因 984

素质教育的内涵 985

素质教育是主观提出的吗 986

素质教育的提法能成立吗 987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吗 988

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吗 989

素质教育与“英才教育”的关系 989

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 989

素质教育的提法有必要吗?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什么关系 990

素质教育就是课外活动、选修课和发展特长吗 992

素质教育中的主体性 992

素质教育与“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的相互关系 993

克服“应试教育”倾向与实施素质教育 994

第二十九章 高等教育的创新管理 995

第一节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办学体制改革 995

高等学校是办学的主体 995

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996

第二节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管理体制改革及布局结构调整 99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意义 999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1002

近年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模式与进展情况 1008

进一步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1014

第三节 高等教育举办及投资体制创新 1018

高等教育举办体制改革 1018

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1021

第四节 高等教育教学创新管理 1022

面向21世纪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1022

修订专业目录,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面 1023

建设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基础课程教学基地 1025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1025

第五节 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1026

高等学校招生并轨、收费制度改革 1026

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1029

第六节 高等教育留学工作管理 1030

留学工作概况 1030

出国留学工作有关政策 1031

学成归国做出贡献 1032

第三十章 研究生教育管理 1034

第一节 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 1034

第二节 研究生教学 1036

第三节 研究生教学管理 1038

导师遴选 1039

导师队伍建设 1041

课程与论文 1043

第四节 研究生生源与专业管理 1046

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联系 1046

生源问题 1046

录取问题 1047

专业问题 1048

第五节 学位管理 1049

第三十一章 获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口语能力 1052

第一节 普通话运用 1052

朗读 1052

对话 1057

演讲 1059

第二节 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1064

口语与教师职业口语 1064

教师职业口语应具备的基础 1068

教学口语的主要特点 1069

教学口语的方式 1071

第三节 主要教学环节的口语运用、口语艺术化 1075

教师 1075

理科教师口语艺术欣赏 1076

文科教师口语艺术欣赏 1079

教师口语“常见病”诊治 1081

第三十二章 获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书写能力 1084

第一节 正确使用汉子 1084

纠正错字 1084

纠正别字 1085

废止俗体、异体、繁体字, 1087

第二节 汉字的笔画及训练 1089

掌握笔画对教学与检索的意义 1089

简化汉字的笔画 1089

笔画组合的类型与部首 1091

重点全字的笔画及其记忆 1092

第三节 钢笔字与粉笔字的书写 1094

钢笔字的书写 1094

粉笔字的书写 1095

第四节 硬笔行书的书写 1097

什么叫行书 1097

行书的一般书写特点 1098

第三十三章 获得教师资格具备的班级日常管理能力 1102

第一节 非正式群体的利用及引导 1102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及特点 1102

对非正式群体的工作方法与技巧 1103

第二节 学生日常管理技能 1105

转化学习困难和情绪困扰学生的技能 1105

教育资赋优异学生的技能 1109

学生过错行为的矫正与越轨行为的控制措施 1111

第三节 班级、团队活动的指导方式 1117

班级、团队活动的主题与形式 1117

班级、团队活动的方案及实例 1119

指导班级、团队活动的基本方法 1120

文体活动的组织与偶发事件的处理 1123

第三十四章 获得教师资格的知识结构 1126

第一节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 1126

本体性知识 1126

条件性知识 1128

实践性知识 1128

文化知识 1129

第二节 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及改进 1133

现代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 1133

教师知识结构现状的改进 1135

第三十五章 获得教师资格的教学能力 1137

第一节 教师专业能力的结构 1138

第二节 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139

第三节 教学认知能力 1141

领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与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 1141

了解学生的能力 1143

第四节 教学设计的能力 1145

根据学生特点整合教学内容的能力 1146

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能力 1146

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能力 1147

第五节 教学操作能力 1147

言表达能 1147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115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1155

第六节 教学监控能力 1157

教学监控能力的含义、结构及特征 1157

教学监控能力的作用 1160

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1160

第三十六章 获得教师资格的科研创新能力 1165

第一节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及研究范围 1165

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 1165

现代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 1166

第二节 教师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167

选好研究课题,明确研究方向 1167

制定好研究设计是研究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1170

实施研究计划并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 1172

第三十七章 获得教师资格必备的心理素质 1174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及标准 1174

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意义 1174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176

第二节 教师的职业压力 1180

压力的定义 1180

压力源 1180

压力反应 1181

教师压力来源 1185

教师的职业倦怠 1186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动力 1191

教师的需要 1191

教师的动机 1193

教师适应心理能力 1195

第四节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问题类型 1197

教师心理健康状况 1197

教师心理问题分类 1198

第五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及促进措施 1207

维护与增进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径 1207

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相互调节 1211

第三十八章 获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道德素养 1219

第一节 教师道德素养的重要作用 1219

对学生的教育作用 1219

在教师劳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1221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作用 1223

对自身人格的陶冶作用 1225

第二节 教师道德素养的构成 1227

依法执教 1228

爱岗敬业精神 1231

热爱学生 1234

严谨治学的作风 1237

团结协作精神 1239

尊重家长 1241

廉洁从教 1243

为人师表 1246

第三节 教师道德素养的相关链接 1248

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 1248

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 1252

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 1257

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1261

第三十九章 教师资格制度及实施 1267

第一节 教师资格制度的内含及实施意义 1267

教师资格制度的内含 1267

《教师法》与教师资格制度 1268

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 1271

第二节 教师资格的分类与适用范围 1273

教师资格的分类 1273

教师资格的适用范围 1276

第三节 获得教师资格应具备的条件 1278

各种教师资格应当具备的学历要求 1278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1279

担任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身体条件 1279

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专业技术要求 1280

普通话水平要求 1280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求 1281

第四节 教师资格的法定凭证 1281

《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 1281

教师资格证书 1282

第五节 教师资格与教师职业的关系 1282

第六节 教师资格与其他相关职业的关系 1283

第四十章 教师资格的申请步骤 1285

第一节 教师资格申请过程 1285

了解信息阶段 1285

准备材料阶段 1286

申请阶段 1287

初步审查阶段 1287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考察阶段 1287

认定阶段 1288

第二节 申请教师资格的特殊规定 1289

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的申请 1289

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人员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1290

应届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1291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 1291

撤销教师资格后的再申请 1291

第三节 不同条件的人员如何申请教师资格 1292

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如何申请教师资格 1292

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生如何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1294

如何申请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和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 1295

如何申请两种以上的教师资格 1296

第四十一章 教师资格认定 1297

第一节 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和认定权限 1297

第二节 教师资格认定程序 1298

第三节 申请人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察 1298

考察形式 1299

考察标准 1299

考察机构 1299

考察结论及效用 1300

第四节 教师资格认定形式 1300

第四十二章 教师资格管理 1302

第一节 教师资格证书的填写 1302

第二节 教师资格证书的使用 1302

第三节 教师资格证书的补发和换发 1303

第四节 建立和完善教师资格管理信息系统 1303

第五节 教师资格认定资料的保管 1304

第六节 被撤销教师资格和丧失教师资格人员的审批和有关材料的处理 1304

第四十三章 校本教师的招募、甄选和聘任 1306

第一节 教师的招募 1306

校本教师招募活动是市场行为 1306

校本教师的招募程序 1309

第二节 人员甄选方法*131 3

知识考试 1314

面试 1315

心理测验 1317

情景模拟 1319

评价中心技术 1320

第三节 教师招聘任用 1321

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回顾 1321

我国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1323

校本教师聘任制的特点 1324

校本教师聘任原则 1325

校本教师聘任方式选择策略 1327

校本教师的聘任程序 1329

校本教师聘任中应注意的问题 1330

第四十四章 教师培训体系 1334

第一节 教师培训的特点 1334

第二节 培训人员的角色与能力 1336

第三节 培训需求评估 1337

组织分析 1337

人员分析 1338

任务分析 1338

培训需求评估的方法 1340

第四节 学习理论与培训项目 1341

学习理论 1341

校本培训项目设计 1344

第五节 培训方法的选择 1347

传统的培训方法 1347

运用新技术进行培训 1352

培训方法的选择 1353

附录一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管理的意见》 1354

附录二关于颁发《学前班工作评估指导要点》的通知 1362

附录三幼儿园工作规程 1365

附录四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 1376

附录五卫生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颁发《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的通知 1384

附录六儿童身高、体重参考值 1389

附录七教育法律 1395

附录八教师资格制度法律法规 14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