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高原医学与生理学
高原医学与生理学

高原医学与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吕永达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43306786
  • 页数:615 页
图书介绍:
《高原医学与生理学》目录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高原的自然地理第一节 高原的地貌 1

一、基本概念 1

二、高原的分布 2

三、高山的分布 3

第二节 高原的气候 4

一、气压 4

二、气温 6

三、气湿 7

四、气流 7

五、辐射 9

第三节 高原的水文 10

一、降水 10

二、河流 11

三、湖泊 11

四、冰川 11

五、雪崩 11

第四节 高原的植被 12

一、高山荒漠 12

二、高原草原 12

三、高山草甸 12

四、山地森林 12

五、平原作物 13

第二章 高原的医学地理第一节 风俗习惯 14

一、饮食习惯 14

二、饮水卫生 15

三、衣着特点 15

四、居住条件 15

五、粪便处理 15

六、民俗风情 16

第二节 医学生物 16

第三节 主要疾病流行概况 16

第四节 藏医藏药 17

第三章 高原的人文地理第一节 高原人口 19

一、人口数量 19

二、人口构成 19

三、人口迁徙 19

四、宗教信仰 19

第二节 自然资源 20

一、能量资源 20

二、森林资源 20

三、矿产资源 20

四、土地资源 20

第三节 经济概况 21

一、农业 21

二、牧业 21

三、工业 21

四、交通 21

五、旅游 22

第二篇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第四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第一节 高原低氧对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23

一、心泵功能 23

二、心肌收缩性和舒张功能变化 32

三、心室收缩间期和舒张间期 35

四、高原低氧对心肌结构的影响 41

五、低氧性心室肥大发生机制 42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冠状循环及心肌代谢的影响 53

一、对冠状循环的影响 53

二、高原低氧对心肌代谢的影响 61

第三节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 75

一、肺循环的特点 75

二、肺动脉高压的概念和类型 75

三、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基本机制 76

四、低氧性肺动脉高压 77

五、缺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 78

第四节 脑循环 92

一、概述 92

二、低氧时脑血流的变化 92

三、脑血循环的调节 95

四、低氧时脑血流的调节 98

第五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微循环的影响第一节 概述 102

一、微循环基本概念 102

二、微循环的解剖生理特点 102

三、微循环的调节 103

第二节 主要器官微循环的特点 104

一、脑微循环特点 104

二、心脏微循环的特点 105

三、肺微循环的特点 105

第三节 影响微循环功能的因素及评价 106

一、局部组织温度 106

二、动脉压力 106

三、血流阻力 106

第四节 常用的微循环检查方法 107

一、甲襞微循环检查方法 107

二、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方法 107

第五节 高原环境下微循环的变化及特点 108

一、正常群体急进高原的微循环变化及机理探讨 109

二、高原藏族健康成人和儿童甲襞微循环变化 110

三、移居高原的汉族成人及儿童的微循环改变 110

第六节 高原低氧环境对微循环的影响 111

一、高原低氧对微血管与微血流的影响及变化 112

二、高原低氧对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及变化 112

三、高原低氧对机体内氧运送的最适红细胞浓度的影响 113

四、高原低氧对毛细血管壁损伤的影响 114

五、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与血栓形成 114

第七节 微循环检测在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115

一、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微循环改变 115

二、高原中医血瘀证的甲襞微循环观察 116

三、气功锻炼对急进高原群体微循环障碍调整作用研究 117

第六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呼吸与氧传递的影响第一节 肺通气动力与肺容积 120

一、肺顺应性 120

二、呼吸阻力 120

三、肺容量 121

四、肺表面活性物质 121

第二节 肺通气及其调节 122

一、低氧通气反应 122

二、初入高原者的通气反应 122

三、久居高原者的通气反应 123

四、高原运动时的通气反应 123

五、通气反应的钝化 123

六、肺通气的调节 124

第三节 肺气体弥散 127

一、肺弥散 127

二、肺泡与动脉血氧分压差 129

第四节 氧运输 131

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 131

二、氧和血红蛋白亲和力 131

第五节 组织弥散 133

一、毛细血管密度 133

二、肌红蛋白 133

第七章 低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 136

一、中等海拔高度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136

二、高海拔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137

三、脑电图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 138

四、低氧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后作用 139

五、低氧时中枢神经系统超微结构的变化 140

第二节 高原神精与精神异常 141

一、高原神经异常 142

二、高原精神异常 142

第八章 高原环境对血液系统影响第一节 红细胞、血量变化及其调节 145

一、影响高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的因素 145

二、红细胞形态变化 148

三、血量变化 148

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的机制 149

第二节 红细胞增多对机体的影响 152

一、增加携氧能力 152

二、血液流变学改变 153

第三节 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变化 158

一、血红蛋白类型 158

二、氧-血红蛋白解离曲线 159

三、影响血红蛋白与氧亲和力的因素 159

四、高原低氧对血红蛋白与氧亲和性的影响 160

第四节 血小板和血液凝固性的变化 162

一、血小板的生成和功能 162

二、低氧对血小板数及功能的影响 163

三、血液凝固性的变化 164

四、高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65

第五节 白细胞和免疫力功能变化 165

一、白细胞生成及其功能 165

二、低氧对白细胞数的影响 166

三、高原低氧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166

四、对感染的抵抗力 168

第九章 高原低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第一节 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170

一、糖皮质激素 170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171

第二节 抗利尿激素 176

第三节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178

第四节 垂体-甲状腺功能 181

第五节 性腺功能 184

第六节 胰腺内分泌功能 185

第七节 垂体前叶分泌的其他激素 187

一、生长激素 187

二、β-内啡肽 188

三、催乳素 189

第八节 组织激素和细胞因子 189

一、心房钠尿因子 189

二、前列腺素类物质 191

三、血管内皮细胞 193

四、红细胞生成素 194

第十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肾功能的影响第一节 尿量的变化 197

一、正常尿液生成的基本环节 197

二、高原低氧时尿量改变与低氧程度的关系 199

三、少尿发生的可能机制 200

第二节 尿液成分的变化 205

一、尿液电解质含量的改变 205

二、尿液乳酸含量的改变 206

三、尿液pH值的改变 208

四、尿液蛋白含量的改变 209

第十一章 高原低氧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第一节 正常生殖生理 212

一、女性生殖生理 212

二、男性生殖生理 214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生殖功能的影响 216

一、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216

二、对男性生殖功能的影响 219

第十二章 高原低氧对感觉器官的影响第一节 高原低氧对视觉器官的影响 223

一、对视觉器官血液循环的影响 223

二、低氧对视网膜血液循环的影响 223

三、低氧对视觉功能的影响 225

第二节 高原低氧对听觉器官的影响 230

一、低氧对中耳的影响 230

二、低氧对听觉的影响 230

三、低氧对内耳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231

四、低氧对于听觉电活动的影响 231

第三节 低氧对味觉的影响 234

第十三章 高原低氧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一、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 236

二、对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影响 238

三、对寿命的影响 244

第十四章 高原低氧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影响第一节 高原低氧对水代谢的影响 246

一、正常水代谢概述 246

二、高原环境中人体水代谢变化的原因 248

第二节 电解质平衡 252

一、钠平衡 252

二、钾平衡 253

三、氯化物代谢 254

四、钙离子代谢 254

五、血磷代谢 255

第三节 酸碱平衡 256

一、酸碱平衡理论概述 256

二、高原地区人体酸碱平衡的改变 257

三、影响高原人体酸碱平衡的因素 260

第十五章 高原低氧对营养与物质代谢的影响第一节 高原低氧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266

一、能量代谢 266

二、糖代谢 270

三、脂肪代谢 272

四、蛋白质代谢 274

五、核酸代谢 279

六、维生素代谢 279

七、微量元素代谢 282

八、体成分变化 283

第二节 高原营养 283

一、高原营养状况调查 284

二、高原营养需要量 285

第十六章 高原低氧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一、低氧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292

二、低压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293

三、高原低氧时消化系统症状学表现 294

四、高原低氧对消化系统生理功能影响的机制 294

五、改善消化系统症状的措施和建议 295

第三篇 高原病 297

第十七章 高原病概述第一节 高原病简史 297

第二节 高原病命名和分型 299

第三节 高原病研究发展趋向 300

一、高原病与高原医学和整体医学的联系 300

二、高原病与其他低氧性疾病和低氧血症的联系 300

三、高原病与高原军事行动 301

四、高原病与高原开发和建设 302

五、高原病与登山运动和旅游业的开发 303

第四节 高原病在诊断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03

一、关于高原病体温升高的问题 303

二、关于高原昏迷的诊断问题 303

三、肺水肿与肺部感染问题 304

四、高原心脏病 304

第五节 高原病救治原则 304

一、适当休息和绝对卧床 304

二、吸氧冶疗需注意事项 304

三、高原的睡眠和安眠药使用问题 305

四、高原输液问题 305

五、高原病几种最常用药的使用问题 305

六、就地治疗与下送 307

第六节 高原病防护概要 307

一、保持和增强人体对低氧的耐力 307

二、促进和加速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307

三、减少氧耗,避免机体抵抗力下降 307

四、药物预防 307

第十八章 急性高原病一、命名与分类 310

二、发病特征 311

三、急性高原病的评价与判定 312

四、急性高原病的发病机制 314

五、急性高原病预防 321

第十九章 高原肺水肿一、对高原肺水肿的认识过程 326

二、流行病学 327

三、致病因素(诱因) 329

四、病理改变 331

五、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 332

六、临床表现 337

七、X线检查 338

八、心电图和心向量图 339

九、实验室检查 340

十、诊断与鉴别诊断 342

十一、病程和预后 345

十二、治疗原则 345

第二十章 高原昏迷一、概述 349

二、高原昏迷的发病因素与发病机制 349

三、高原昏迷的临床表现 350

四、高原昏迷的辅诊检查 352

五、高原昏迷的并发症 352

六、诊断和鉴别诊断 352

七、高原昏迷的治疗 354

八、转归 356

第二十一章 高原心脏病一、发病机理 357

二、病理改变 361

三、临床表现 362

四、实验室检查 364

五、诊断 366

六、鉴别诊断 368

七、治疗 369

八、预防原则 371

九、转归与预后 371

第二十二章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一、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因素 373

二、病理改变 376

三、发病机理 378

四、临床表现 380

五、实验室检查 382

六、诊断及鉴别诊断 388

七、治疗 390

八、归队及内转条件 393

九、预后 394

第二十三章 高原血压异常第一节 高原高血压 396

一、高原高血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96

二、高原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396

三、高原高血压的症状与体征 398

四、实验室检查 398

五、诊断 398

六、鉴别诊断 399

七、预防与治疗 400

八、预后 400

第二节 高原低血压 400

一、高原低血压的基本概念 400

二、高原低血压的发病机制 401

三、临床症状 401

四、实验室检查 40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402

六、预防与治疗 403

七、预后 403

第四篇 常见病在高原的表现第二十四章 高原地区冠心病一、高原地区冠心病的发病概况 404

二、高原地区冠心病的易患因素 406

三、临床特点及类型 410

四、心电图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在高原地区冠心病的应用 411

五、冠心病的预防 411

六、诊断标准 412

七、治疗 413

第二十五章 高原慢性肺心病一、发病概况 417

二、病因 417

三、病理 418

四、临床表现 419

五、实验室检查 420

六、诊断 421

七、并发症 423

八、治疗 423

第二十六章 高原肺炎第一节 概述 426

一、高原地理、自然环境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影响 426

二、高原肺炎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特点 426

三、“肺部感染”的病因与分类 426

第二节 高原地区常见细菌性肺炎 427

一、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 427

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428

三、肺炎链球菌肺炎 429

四、高原细菌性肺炎的常见并发症 429

第三节 有机油类吸入性肺炎 431

一、病因学特点 431

二、临床特点 431

三、治疗特点 431

第四节 高原地区其它肺炎 431

一、病毒性肺炎 431

二、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 432

三、绿脓杆菌肺炎 432

四、肺炎支原体肺炎 433

第五节 高原小儿肺炎 433

一、病因学特点 433

二、临床特点 433

第二十七章 高原指甲凹陷症一、发病特点 435

二、临床症状 437

三、实验室检查 438

四、治疗措施 444

五、病因分析 450

第二十八章 高原冷冻损伤第一节 高原寒冷对机体的生理影响 454

一、高原条件下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454

二、高原寒冷对某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456

三、冷习服 458

第二节 冷伤 459

一、冻伤 460

二、冻僵 467

三、冷伤的预防 472

第二十九章 高原眼科病第一节 高原眼部病理生理改变 476

一、自觉症状 476

二、客观征象 476

三、特种感觉 477

第二节 高原病与视觉器官 478

第三节 高原常见眼科病 479

一、高原慢性结膜炎 479

二、高原紧外线角结膜炎 480

三、高原视盘血管炎 481

四、高原缺性视乳头病变 481

五、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炎 482

六、白内障 483

七、夜盲 483

八、高原眼睑色素沉着异常 484

第四节 高原眼外部 485

第五节 高原眼底改变 485

一、高原居民的眼底改变 485

二、高原病的眼底改变 485

第三十章 高原耳鼻咽喉病第一节 耳科疾病 487

一、高原听力 487

二、高原分泌性中耳炎 488

三、鼓膜炎 489

四、外耳道炎 490

第二节 高原鼻部疾病 491

一、高原慢性鼻炎与鼻窦炎 492

第三节 高原咽喉部疾病 495

一、慢性咽炎 495

二、急性喉炎 496

三、慢性喉炎 496

第三十一章 高原口腔疾病第一节 概述 498

第二节 高原病在口腔、颌面的临床表现 498

一、颜面皮肤及其粘膜色泽的改变 498

二、体征 498

第三节 慢性唇炎 498

一、病因 498

二、临床表现 499

三、治疗 499

第四节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499

一、病因 499

二、症状 499

三、治疗 499

第五节 唇破裂 500

一、病因 500

二、症状 500

三、治疗 500

四、预后 500

第六节 高原牙龈增生症 500

一、病因 500

二、体征 501

三、治疗 501

四、鉴别诊断 501

第七节 复发性口腔溃疡 501

一、临床表现 501

二、复发性口疮的其它三种类型 501

三、病因 502

四、治疗 502

第八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 503

一、病因 503

二、症状 503

三、治疗 503

第九节 沟纹舌 504

一、病因 504

二、临床症状 504

三、治疗 504

第十节 智齿冠周炎 504

一、病因 504

二、临床表现 505

三、治疗 505

第十一节 牙髓炎 505

一、病因 506

二、临床症状 506

三、治疗 506

第三十二章 高原皮肤病第一节 皮肤在高原环境中发生的变化 507

一、高原环境诸因素对皮肤的影响 507

二、人体皮肤在高原环境中的变化 508

三、皮肤衰老的征象超前出现 508

第二节 高原地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 509

一、高原地区皮肤病的发病情况 509

二、高原地区皮肤病的发病特点 511

第三节 高原常见的几种皮肤病 512

一、高原性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 512

二、日光性皮炎 513

三、多形性日光疹 513

四、手足皲裂 515

五、高原皮肤癌的发病问题 516

第三十三章 高原低氧环境与传染病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518

一、流行概况及特点 518

二、临床特点 519

三、治疗及特点 519

第二节 麻疹 519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520

二、临床特点 520

三、预防 520

第三节 流行性腮腺炎 520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520

二、临床表现及特点 521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521

一、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点 521

二、临床表现及其特点 52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522

四、治疗 522

第五节 伤寒 523

一、病原学 523

二、流行病学特点 523

三、临床特点 523

第六节 布鲁氏杆菌病 524

一、病原学 524

二、流行病学特点 524

三、临床特点 524

四、治疗 525

五、预防 525

第七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525

一、病原学 525

二、流行病学特点 525

三、临床表现特点 525

四、治疗 526

五、预防 526

第八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526

一、病原学 526

二、流行病学 526

三、临床表现 526

四、诊断 527

五、治疗 527

第九节 鼠疫 527

一、病源学 527

二、流行病学 528

三、发病机制 528

四、临床表现 528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29

六、治疗 529

七、预防 529

第十节 土拉菌病 529

一、病源学 529

二、流行病学及特点 529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530

四、临床特征 530

五、诊断与治疗 530

六、预防 531

第十一节 恙虫病 531

一、病原学 531

二、流行病学 531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 531

四、临床表现 532

五、诊断与治疗 532

第十二节 Q热 532

一、病原学 532

二、流行病学特征 532

三、临床表现 533

第十三节 钩端螺旋体病 533

一、病原学 533

二、流行病学 533

三、临床表现 533

四、诊断 534

五、治疗 534

六、预防 534

第十四节 疟疾 534

一、病原学 534

二、流行病学 535

三、临床表现 535

四、治疗 535

第十五节 旋毛线虫病 535

一、流行概况 536

二、病原学特征 536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536

四、临床表现及特点 536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537

六、治疗 537

七、预防 537

第十六节 棘球蚴病 537

一、病原学 538

二、流行病学 538

三、临床特点 538

四、治疗 538

第三十四章 高原妇女月经、妊娠与分娩第一节 高原妇女月经情况 539

一、防治保健方法 539

二、月经失调 540

第二节 高原妇女的妊娠 545

一、孕妇保健 546

二、胎儿保健 546

三、产前检查 547

四、孕高征的防治 547

五、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的防治 548

六、孕妇高原病的处理原则与急救 549

第三节 高原妇女的分娩 549

一、高原环境对分娩三因素的影响 549

二、高原分娩期的处理 550

三、产褥期处理与保健 551

第三十五章 高原小儿疾病第一节 概述 553

一、发病情况 553

二、发病因素 553

第二节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554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554

二、诊断 555

三、预后 555

四、治疗 555

第三节 高原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556

一、高原小儿肺水肿 556

二、高原小儿肺炎 557

第四节 地方甲状腺肿与甲状腺功能低下 557

一、地方性甲状腺肿 558

二、小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地方性呆小病) 559

第三十六章 高原外科疾病第一节 高原创伤与愈合 562

一、高原地区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562

二、高原地区的创伤急救 564

三、高原创伤休克 565

四、高原骨折及其愈合 568

五、高原烧伤 570

六、高原外科感染 572

第二节 高原麻醉 574

一、麻醉器械物理性能改变 575

二、麻醉 575

第三十七章 高原急症第一节 高原急性脑血管病 579

一、概述 580

二、常见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及诊断 580

第二节 上消化道出血 586

一、病因 587

二、临床表现 587

三、诊断 589

四、治疗要点 591

五、预防 593

六、预后 593

第五篇 高原习服与适应第三十八章 高原习服第一节 高原习服的基本机制 594

第二节 高原习服的影响因素 595

一、个体因素 595

二、精神因素 595

三、营养因素 595

四、登山速度 596

五、体力负荷 596

六、生活习惯 596

七、其它因素 596

第三节 高原习服的主要方法 596

一、综合性锻炼习服 597

二、阶梯性高度习服 598

三、模拟性低氧习服 599

四、预防性药物习服 600

第三十九章 高原适应第一节 高原适应的产 602

一、高原世居者的适应 602

二、高原土生动物的适应 602

三、高原世居者和高原土生动物的适应机制 603

第二节 高原适应的丧失 604

第三节 高原适应的“脱适应” 605

一、贫血 605

二、通气不足 605

三、心率缓慢 605

四、心排血量增加 606

五、肺动脉高压的逆转 606

第四十章 高原劳动能力第一节 高原劳动能力评价方法 607

一、最大摄氧量 607

二、无氧代谢阈 607

三、PWC170 607

第二节 平原人进驻高原后劳动能力的改变 608

一、平原人进驻高原后最大摄氧量和无氧阈的改变 608

二、氧耗量与海拔高度 609

三、平原有氧能力与进驻高原后有氧能力的关系 609

四、有氧和无氧代谢供能比例发生变化 610

五、高原移居者与世居者劳动能力的比较 610

第三节 平原人进驻高原后劳动能力下降机制 610

一、低氧通气反应性减小 611

二、过度通气使呼吸肌耗氧增加和呼吸肌疲劳 611

三、肺气体弥散受限 611

四、最大心输出量下降 611

五、其它 612

第四节 改善高原劳动能力的措施 612

一、适应锻炼 612

二、药物 613

三、能量合剂 61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