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医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亚峰,化前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579836
- 页数:365 页
绪论 1
第一节 人文社会医学的性质、内容、任务及体系 1
一、人文社会医学的性质 1
二、人文社会医学的研究内容 2
(一)把医学作为一种历史的整体现象加以研究 2
(二)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加以研究 2
(三)把医学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加以研究 2
(四)把医学作为一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加以研究 3
(五)把医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加以研究 3
(六)把医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社会产业加以研究 3
三、人文社会医学的任务 4
(一)提醒医学坚持正确的目的 4
(二)促使医学更加全面、合理和完善 4
(三)从总体上研究医学、评价医学进展 4
(四)探索医学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5
(五)促进建立更加合理的医学社会建制 5
四、人文社会医学的体系结构 5
第二节 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背景 6
一、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6
(一)社会的工业化与生活方式的嬗变 6
(二)人口的激增与老龄化 7
(三)医学的社会化和生活的医学化 7
二、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科学技术背景 8
(一)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 8
(二)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8
三、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思想背景 9
(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忧患意识 9
(二)新的人文主义思潮 10
四、人文社会医学兴起的医学背景 10
(一)特异性病因学说的局限性 10
(二)医学技术主义的辉煌与危机 11
(三)医疗危机的形成 12
第三节 学习人文社会医学的意义和方法 12
一、人文社会医学的发展趋势 12
二、学习人文社会医学的意义 13
(一)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医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医学人才 13
(二)帮助医学工作者自觉地、主动地适应医学模式的转换 14
(三)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适应医学发展和医疗实践的需要 14
三、学习和研究人文社会医学的方法 15
(一)与对哲学史、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的学习相结合 15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 15
(三)密切结合现代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15
(四)密切结合医疗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 15
第1章 古代人类文明与医学 17
第一节 人类文明的发端与早期的经验医疗 17
一、人类的初始文明与经验医疗的萌芽 17
(一)人类的初始文明 17
(二)经验医疗的萌芽 18
二、社会分工促进医疗经验的积累 19
三、原始宗教、神灵崇拜与经验医疗的交错混合 19
第二节 古代东方文明与医学经验知识的积累 20
一、古埃及文明与医学 20
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巴比仑医学 21
三、古印度文明与医学 22
四、中古阿拉伯文明与医学 23
第三节 古代西方文明与经验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4
一、希腊古典文明与经验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4
(一)希腊古典文明的发端与早期的经验医疗 24
(二)自然哲学的兴起及其对医学思想的影响 25
(三)希波克拉底经验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6
(四)希腊化文明与解剖、生理学的发展 29
二、罗马古典文明与经验医学理论的发展 30
(一)早期的罗马医学 30
(二)罗马医学的高峰 32
三、中古欧洲文明与经验医学的缓慢发展 33
(一)基督教文明及其对医学的影响 33
(二)中世纪欧洲医学的缓慢发展 35
(三)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及其对医学发展的影响 35
第四节 古代中华文明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6
一、中国奴隶制社会文明与经验医疗的积累 36
二、中国封建制社会文明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37
(一)元气学说与阴阳五行学说 37
(二)中医学理论的形成 39
(三)儒、道、佛文化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41
(四)学术争鸣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 43
(五)西方医学的引入与中西医汇通 44
(六)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情趣与中医学审美 46
第五节 神灵医学模式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46
一、古代医学的人体观 46
二、古代医学的生命崇拜观 47
三、古代医学的健康观和疾病观 47
四、古代医学的医学模式 48
(一)神灵医学模式 48
(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48
第2章 近代医学的发展与生物医学模式 50
第一节 文艺复兴至18世纪的医学成就 50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背景 50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50
(二)宗教改革和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 53
(三)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兴起 55
二、人体解剖学革新和生理学革命 56
(一)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学革新 57
(二)对盖仑血液“潮汐运动说”的质疑与挑战 58
(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59
三、病理解剖学的确立 61
(一)病理解剖学的先驱 61
(二)莫干尼建立病理解剖学 61
(三)比夏对病理解剖学的发展 62
四、实验医学思想的兴起 62
(一)物理医学派 63
(二)化学医学派 63
(三)活力论医学派 64
(四)实验医学思想的兴起 64
五、临床医学重归理性 64
第二节 19世纪的医学成就 65
一、19世纪的科学背景和细胞病理学的创立 65
(一)19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与思维方式的转变 65
(二)细胞病理学的创立 66
(三)细胞病理学派与体液病理学派的论争 67
二、细菌学和特异性病因学说的形成 68
(一)巴斯德的细菌学发现 68
(二)科赫的细菌学成就 69
(三)特异性病因学说的形成 70
三、免疫学和预防医学思想的兴起 70
(一)免疫学的研究 70
(二)预防医学思想的兴起 73
四、实验医学思想的确立 74
五、诊疗技术的进步与护理学革命 74
(一)麻醉法的使用 74
(二)消毒防腐法的发明 75
(三)护理学革命 76
第三节 生物医学模式 77
一、近代医学的人体观、生命观和疾病观 77
(一)机械的人体观 77
(二)近代生命神圣观 78
(三)局部定位的疾病观 79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及其本质 80
(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 80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本质 81
三、生物医学模式的作用及其缺陷 81
(一)生物医学模式的历史贡献 81
(二)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 82
第3章 现代医学的发展与主要成就 85
第一节20世纪社会和科学技术背景 85
一、20世纪的社会背景 85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85
(二)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 86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87
二、20世纪的科学技术背景 89
(一)物理学的革命 89
(二)系统科学的兴起 90
(三)新技术革命 92
第二节 现代医学理论成就 93
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 93
(一)遗传学的发展 93
(二)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条件 95
(三)分子生物学诞生的过程和意义 96
二、生理学的进展 98
(一)内分泌激素的发现 99
(二)丘脑下部调节功能的发现 100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重新认识 101
三、免疫学的进展 102
(一)免疫机制的发现 103
(二)免疫病理现象的发现 103
(三)细胞克隆选择学说的形成 103
四、心身医学的兴起 105
(一)心身医学兴起的背景 105
(二)心身医学的基本思想 106
(三)心身医学的意义 106
五、循证医学的兴起 106
(一)循证医学兴起的背景 106
(二)循证医学的基本思想 108
(三)循证医学的意义 108
第三节 现代医学技术成就 109
一、诊断技术的进展 109
(一)心电图技术的发明 109
(二)内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 110
(三)X-CT技术的发明及影像技术革命 111
二、治疗技术的进展 113
(一)青霉素的发现 113
(二)器官移植技术 114
(三)断肢再植和显微外科技术 117
(四)基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118
三、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兴起 121
(一)介入性心脏病学兴起的背景 121
(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基本内容 122
(三)介入性心脏病学的意义 123
四、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123
(一)人工授精技术 123
(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 124
(三)无性生殖技术 124
第四节 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25
一、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 125
(一)学科分化和综合辩证发展 125
(二)与科学技术的关联更加密切 126
(三)医学的社会化趋势日益显著 126
二、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 126
(一)整体化趋势 126
(二)预防优先 127
(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优化 127
(四)医学科学国际化倾向日益显著 127
第4章 现代医学观念的转变和医学模式的转换 129
第一节 现代医学的人体观和生命观 129
一、系统人体观的形成 129
(一)人体生命科学的发展 129
(二)系统科学思想的影响 130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 131
二、系统人体观的基本思想 132
(一)人体是多层次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整体 132
(二)人体生命运动是各种自然运动形式的统一体 133
(三)人体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体 134
(四)人是自然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135
三、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 136
(一)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兴起 136
(二)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137
(三)生命质量论和生命价值论的意义 138
第二节 现代医学的疾病观 139
一、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39
(一)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39
(二)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41
(三)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41
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142
(一)不良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142
(二)高危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143
(三)社会行为对健康的影响 144
三、现代医学对疾病本质及过程的认识 146
(一)疾病的本质 146
(二)疾病的过程 146
(三)第三状态 147
第三节 现代医学的健康观和审美观 151
一、现代医学的健康观和健康的社会文化观 151
(一)现代医学的健康观 151
(二)关于健康的社会文化观 152
二、现代医学的审美观和人体美学 154
(一)现代医学的审美观 154
(二)人体美学 154
(三)审美的心理机制 155
(四)审美修养 156
三、医学美容的兴起 157
(一)美容保健 157
(二)美容外科 157
(三)皮肤美容 159
(四)牙科美容 159
第四节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160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160
(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 160
(二)恢复了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医学中的应有地位 160
(三)更加准确地肯定生物因素和生物医学的价值 160
二、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的必然性 161
(一)社会的发展变化 161
(二)疾病谱、病因谱、死因谱的变化 161
(三)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161
三、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的意义 161
(一)必将引发思维方式的变革 161
(二)有利于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汲取营养 162
(三)促进医学更好地发展 162
(四)使医学更好地履行社会功能 162
第5章 医学发展与人类文化 164
第一节 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 164
一、医学科学的特殊性 164
(一)医学科学研究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64
(二)医学科学研究方式和方法的特殊性 166
二、医学技术的特殊性 167
(一)医学技术研究和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167
(二)医学技术研究方式和方法的特殊性 168
三、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的关系及一体化趋势 168
(一)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的区别 168
(二)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的联系 169
(三)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的一体化 170
第二节 医学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基本形式 170
一、医学发展的动力 170
(一)医疗实践的需要是推动医学发展的直接动力 170
(二)社会的需要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172
二、医学发展的内在机制 173
(一)医学实践与医学理论的矛盾 174
(二)不同观点、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 174
(三)医学科学与医学技术的互动 175
(四)基础医学的发展带动临床医学的发展 176
三、医学发展的价值导向 177
(一)医学技术主义的价值导向 177
(二)医学人道主义的价值导向 178
(三)医学技术主义与医学人道主义的对立统一 179
四、医学发展的基本形式 180
(一)渐进积累 180
(二)医学革命 180
第三节 医学与人类文化的互动 181
一、医学与科技文化的互动 181
(一)科学技术对医学发展的作用 182
(二)医学发展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183
二、医学与精神文化的互动 184
(一)医学与哲学的互动 184
(二)医学与道德的互动 185
(三)医学与宗教的互动 186
(四)医学与艺术的互动 186
(五)医学与文化传统的互动 187
(六)医学与社会心理的互动 187
三、医学与物质文化的互动 188
(一)物质文化对医学科学发展的决定作用 188
(二)医学对物质文化发展的影响 189
四、医学与制度文化的互动 190
(一)制度文化对医学的影响 190
(二)医学对制度文化的影响 190
第6章 医疗活动与医疗逻辑 192
第一节 医疗活动 192
一、医疗活动的内涵 192
(一)诊断活动 192
(二)治疗活动 193
(三)护理活动 196
二、医疗活动的性质 197
三、医疗活动的类型及构成要素 198
(一)医疗活动的类型 198
(二)医疗活动的构成要素 199
第二节 医疗活动中的人际关系 200
一、医学工作者角色和病人角色 200
(一)医学工作者角色 200
(二)病人角色 201
(三)病人角色适应不良 202
二、医患关系及交往技巧 203
(一)医患关系的类型 203
(二)医患关系的发展 204
(三)医患交往方式及技巧 205
三、医际关系 207
(一)医生与医生的关系 207
(二)医生与护士的关系 207
(三)医护人员与医技人员的关系 208
(四)医疗专业人员与医疗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 209
第三节 医疗行为 210
一、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 210
(一)求医行为 210
(二)遵医行为 212
(三)不遵医行为 212
二、医疗行为的特点 213
(一)医疗行为的技术性 213
(二)医疗行为的社会性 214
(三)医疗行为的道德性 215
三、医疗活动中的违规行为 215
(一)违反技术规范的行为 216
(二)违反医德规范的行为 216
(三)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 216
第四节 医疗逻辑 217
一、医疗逻辑的对象及意义 217
(一)医疗逻辑的对象 217
(二)医疗逻辑的实践意义 218
(三)医疗逻辑思维简史 219
二、医疗逻辑思维方法 220
(一)比较和类比法 220
(二)归纳法 222
(三)演绎法 225
三、医疗逻辑规律 226
(一)同一律 226
(二)不矛盾律 228
(三)排中律 229
(四)充足理由律 229
第7章 医学与社会的互动 232
第一节 医学的社会功能 232
一、维护人类健康 232
(一)防病治病 232
(二)指导科学的生活方式 233
(三)健康教育与卫生知识宣传 233
二、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34
(一)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 234
(二)营造适宜的社会心理氛围 235
(三)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235
三、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235
(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传播精神文明 235
(二)促进科学道德的形成 236
第二节 医学的社会建制 236
一、医学社会建制的孕育与萌芽 236
(一)兼职医生的出现 236
(二)专职医生的出现 237
二、医学社会建制的形成 237
(一)医院的形成 237
(二)医事管理机构的形成 238
(三)医学教育机构的形成 239
三、医学社会建制的演变 240
(一)各类医疗机构的分化和发展 240
(二)医学研究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242
(三)医学院校的发展 242
第三节 医学与社会的互动 244
一、医学的社会支持系统 244
(一)医学的物质技术支持系统 244
(二)医学的财力支持系统 245
(三)医学的人才支持系统 246
二、医学的社会化与大卫生观 246
(一)医学的社会化 246
(二)大卫生观 248
三、医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49
(一)医学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49
(二)医学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250
(三)医学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51
第8章 社会医学的兴起和医疗卫生方式的变革 254
第一节 社会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254
一、社会医学思想的萌芽 254
二、社会医学的兴起 255
(一)社会学的促进 255
(二)传染病学和流行病学的导向 255
(三)社会医学的创立 256
三、社会医学的发展 257
(一)社会医学理论的形成 257
(二)社会医学理论的发展 257
第二节 社会医学的基本思想 259
一、社会健康思想与社会病理思想 259
(一)社会健康思想 259
(二)社会病理思想 261
二、社会诊断和社会防治思想 263
(一)社会诊断思想 263
(二)社会治疗思想 265
(三)社会预防思想 266
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67
(一)健康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267
(二)健康教育的方式 268
(三)健康促进的方式与作用 268
第三节 医疗卫生服务方式的变革 269
一、社会体制的转型 269
(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269
(二)社会转型带来的变化 270
二、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变化 272
三、社区医学与初级卫生保健 272
(一)社区医学的内涵 272
(二)社区医学的特点 272
(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 274
第9章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供给 276
第一节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76
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内涵 276
(一)医疗卫生服务 276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77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要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区别与联系 278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特点 279
(一)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盲目性 279
(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被动性 279
(三)医疗卫生服务效益的外在性 280
(四)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 280
三、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280
(一)经济因素 280
(二)社会和文化因素 282
(三)健康状况 283
(四)时间价值 283
(五)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状况 283
(六)医疗卫生服务费用的支付方式 283
第二节 医疗卫生服务供给 284
一、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内涵 284
二、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284
(一)即时性 284
(二)不确定性 284
(三)专业性 284
(四)垄断性 284
(五)无误性 285
(六)完整性 285
(七)外部经济效应 285
三、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因素 285
(一)医疗卫生服务成本 285
(二)医疗卫生服务价格 286
(三)医疗保障制度 287
(四)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偿机制 288
(五)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者行为分析 288
(六)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288
(七)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 288
第三节 医疗危机的形成与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 288
一、医疗危机的内涵 288
二、医疗危机的原因 289
(一)疾病谱的变化 289
(二)医务人员思想观念的错位 289
(三)技术主义思想的影响 289
三、医疗危机的形成与危害 290
(一)医疗危机的形成 290
(二)医疗危机的危害 292
四、医学目的的重新审视 292
(一)重新审视医学目的的动因 292
(二)对医学目的的新认识 293
(三)重新界定医学目的的意义 294
第四节 医疗卫生服务的市场与资源配置 294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资源 294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人力资源 295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物质技术资源 295
(三)医疗卫生服务的财力资源 295
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管理 297
(一)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特殊性 297
(二)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 298
(三)医疗卫生服务市场的管理 299
三、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300
(一)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300
(二)完善卫生政策和行政干预 302
(三)正确引导医疗机构和消费者的行为 303
第10章 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307
第一节 我国城镇的医疗卫生保健制度 307
一、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历史沿革 307
(一)公费医疗制度 307
(二)劳保医疗制度 308
(三)合作医疗制度 308
(四)医疗预防的免费制度 309
(五)城市医疗卫生保健网络的建立 309
(六)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存在的弊病 309
二、我国城镇医疗卫生保险制度的改革 310
(一)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 311
(二)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 312
(三)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 313
(四)我国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意义 316
(五)补充医疗保险 317
第二节 我国农村卫生保健制度 317
一、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的历史沿革 317
(一)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网络结构 318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内涵 318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19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衰 319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 319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320
(三)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衰落 320
三、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未来走向 321
(一)实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322
(二)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 323
(三)建立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作用 325
第三节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鉴析 326
一、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类型 326
(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 326
(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327
(三)商业医疗保险制度 328
(四)储蓄医疗保险制度 329
二、医疗保险4种类型的比较 330
(一)4种医疗保险类型的共性 330
(二)筹资方式和支付方式的差异 331
三、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参考借鉴意义 332
(一)国际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趋势 332
(二)国外医疗保险制度的参考借鉴意义 332
第11章 医学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行为 336
第一节 医学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 336
一、医学工作者的职业特点 336
(一)专业技术性 336
(二)社会性 336
(三)道德性 337
(四)服务性 338
二、医学工作者在医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338
(一)医学工作者在医学活动中的地位 338
(二)医学工作者在医学活动中的作用 339
第二节 医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41
一、医学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341
(一)专业知识素质 341
(二)专业技能素质 343
(三)研究创造能力 344
(四)社会适应能力 346
二、医学工作者的身心素质 347
(一)医学工作者的身体素质 347
(二)医学工作者的心理素质 348
三、医学工作者的思想道德素质 351
(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素质 351
(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素质 352
四、医学工作者的文化素质 354
(一)宽厚、广博的基础知识 354
(二)传统和近现代文化修养 355
(三)哲学修养 355
(四)审美修养 356
(五)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 358
第三节 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行为 360
一、医学科学共同体 360
(一)医学科学共同体的形成 360
(二)医学科学共同体的发展 361
(三)医学科学共同体的社会作用 362
二、医学工作者的社会承认 362
(一)医学工作者获得社会承认的重要性 362
(二)医学工作者获得社会承认的途径 363
三、医学工作者的社会行为 364
(一)医学工作者的创新行为 364
(二)医学技术行为 364
(三)医疗服务行为 364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凯恩斯文集 第13卷 社会、政治和文学论集》严忠志译 2018
- 《社会资本与村庄治理转型的社区机制》张国芳等著 2019
- 《幸福的哲学 周国平人文讲演录 3》周国平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甘肃》《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海绵城市概论》刘娜娜,张婧,王雪琴 2017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