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彝族通史编纂委员会编纂;王天玺,张鑫昌主编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222092242
  • 页数:552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中国彝族从远古时代到民国时期的一部通史著作,是能全面反映中国彝族发展历程的书籍。本书是中国历年来反映彝族产生、发展、生活、生产等的一部最系统,最客观的资料性著述。
《中国彝族通史 第2卷》目录

第三编 唐宋时期 3

第一章 南诏的兴亡 3

第一节 南诏的兴起 3

一、唐初洱海地区的居民 3

二、南诏早期的兼并活动 5

三、九隆神话与南诏的造神运动 7

四、唐与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博弈 9

五、南诏统一洱海地区 13

第二节 南诏的发展与兴盛 16

一、唐诏失和 16

二、南诏政权的巩固与发展 20

三、唐与南诏关系的改善 22

四、唐、南诏、吐蕃政治关系的变化 26

五、南诏的强盛 28

第三节 南诏的衰落与灭亡 30

一、南诏的衰落 30

二、社会内部矛盾的激化 33

三、南诏的灭亡与长和国、天兴国、义宁国的更替 35

第二章 南诏的政权建设与民族管理 37

第一节 南诏的政治军事制度 37

一、南诏的政治制度 37

二、南诏的军事制度 43

第二节 南诏的疆域 47

一、南诏疆域的拓展 47

二、中国西南疆域的发展 50

第三节 南诏对境内民族的管理 51

一、南诏的民族构成 51

二、南诏的民族政策 53

三、南诏政权崛起对西南民族关系的影响 58

第三章 南诏与周边各国的关系 64

第一节 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64

一、南诏与唐朝的政治关系 64

二、南诏与唐朝的经济交流 67

三、南诏与唐朝的文化交流 69

第二节 南诏与吐蕃的关系 72

一、南诏与吐蕃的政治关系 72

二、南诏与吐蕃的经济文化关系 79

第三节 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关系 80

一、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政治交往 81

二、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经济交流 84

三、南诏与中南半岛国家的文化交流 86

第四章 大理国的兴亡 88

第一节 大理政权的兴替 88

一、大理国的建立 88

二、大理国的民族构成 89

三、大中国与后理国 91

四、大理国的灭亡 96

第二节 大理国与宋朝及周边各族的关系 97

一、大理国与宋朝的关系 97

二、大理国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99

第三节 大理国与乌蛮三十七部 104

一、乌蛮三十七部概述 104

二、乌蛮三十七部的内部关系 107

三、大理国与乌蛮三十七部的关系 110

第五章 民族称谓与分布 112

第一节 滇东北地区 112

一、阿芋路部 112

二、阿孟部(易溪部) 112

三、夔山部(阿旁部)与易娘部 114

四、卢鹿部(闷畔部) 114

五、磨弥敛部 115

六、乌蒙部 116

第二节 滇中地区 116

一、白鹿部 116

二、罗婺部 117

三、华竹部 117

四、洪农碌券部 117

五、掌鸠法块部 118

六、罗部 118

七、普麽部 118

八、罗雄部和夜苴部 118

九、纳垢部 119

十、罗伽部 119

十一、阳城堡部 119

十二、落蒙部 119

十三、落温部 120

十四、师宗部 120

十五、弥鹿部(阿卢部)和吉输部、褒恶部 120

十六、弥勒部 121

十七、嶍峨部 121

十八、休腊部 121

十九、休制部 121

二十、宁部 122

二十一、强宗部 122

二十二、步雄部 122

二十三、因远部 123

二十四、嵩盟部 123

二十五、仁德部 123

二十六、阿宁部 124

二十七、独锦蛮 124

第三节 滇南地区 125

一、维摩部 125

二、王弄部 125

三、强现三部 125

四、屈中部、哈迷部 126

五、纳楼部 126

六、阿月部 126

第四节 滇西地区 127

一、六诏 128

二、施蛮、顺蛮和长挥蛮 128

三、白水蛮 130

四、青蛉蛮 130

五、松外蛮 130

第五节 川西南地区 131

一、区划设置 131

二、东蛮各部 134

三、黎州诸部 140

四、虚恨蛮 142

五、马湖诸部 143

六、建昌、会川、香城诸部 144

第六节 川南地区 147

一、区划设置 147

二、川南各部 149

第七节 黔西北地区 154

一、乌撒部和阿头部 154

二、阿哲部 155

第八节 黔西南地区 155

一、普里部 155

二、于矢部 155

第六章 罗殿国、罗施国和自杞国 156

第一节 罗殿国 156

一、罗殿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 156

二、罗殿国的民族群体 157

三、罗殿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158

第二节 罗施国 159

一、罗施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 159

二、罗施国的民族群体 161

三、罗施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163

第三节 自杞国 164

一、自杞国的兴亡与地域范围 164

二、自杞国的民族群体 167

三、自杞国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167

第七章 经济 169

第一节 农业 169

一、水利 170

二、农业生产 172

三、农副业生产 178

四、土地制度 182

五、租佃关系和赋税关系 190

第二节 畜牧业 193

一、畜牧业的经营 193

二、畜牧业的管理 197

第三节 手工业 199

一、纺织业 199

二、加工业 201

三、制造业 203

第四节 商业 205

一、市场和市镇 205

二、贸易 207

三、货币流通 219

第五节 交通 230

一、陆路交通 230

二、水路交通 237

第六节 矿冶业 238

一、冶铁、冶铜业 238

二、盐业 239

三、矿业 242

第八章 文化 245

第一节 兴儒学 245

第二节 文学艺术 248

一、文学 248

二、艺术 260

第三节 诗论和文论 262

一、主要作品 262

二、诗文论发达的原因 270

第四节 文物 272

一、剑川石窟 272

二、佛塔、祠寺 273

三、碑刻 275

四、南诏铁柱 278

五、岩画、石刻 279

第五节 宗教 280

一、道教 280

二、佛教 281

第六节 社会风俗 283

一、南诏社会风俗 283

二、大理国社会风俗 285

附录 287

《中国彝族通史》第三编大事记 287

《中国彝族通史》第三编参考文献 294

第四编 元明时期 305

第一章 元代彝族概况 305

第一节 蒙古征服西南地区 305

一、蒙古统治者迂回西南地区灭宋战略的提出 305

二、蒙古军进入西南地区 306

三、蒙古在西南地区统治的深入 307

第二节 元代彝区的行政设置 309

一、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 309

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 316

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区的行政设置 316

第三节 元代彝族的称谓与分布 317

一、罗罗 317

二、些莫徒 319

三、罗婺 320

四、磨察 320

第二章 元代彝族土官 321

第一节 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 321

一、云南诸路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 321

二、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 327

三、湖广等处行中书省所辖彝族土官机构主要设置 327

第二节 元朝对彝族土官的管理与控制 327

一、授职 328

二、承袭 329

三、贡赋 329

四、升迁赏罚 331

五、征调 331

六、修道置驿 332

第三章 元代彝族的反抗斗争 334

第一节 奢节、宋隆济领导的抗暴斗争 334

第二节 禄余、撒加伯领导的反元斗争 337

第四章 明代彝族概况 341

第一节 明军进入西南地区 341

一、明军进入四川 341

二、明军进入贵州、云南 342

三、明朝在西南地区统治的深入 343

第二节 明初西南彝区的设置 345

一、明初西南彝区的行政设置 345

二、明初西南彝区的卫所设置 350

第三节 明代彝族的称谓与分布 352

一、云南彝族的称谓与分布 352

二、四川彝族的称谓与分布 357

三、贵州彝族的称谓与分布 359

第五章 明代彝族土司 362

第一节 彝族土司设置 362

一、云南的彝族土司设置 363

二、四川的彝族土司设置 374

三、贵州的彝族土司设置 379

四、广西的彝族土司设置 381

第二节 明朝对彝族土司的管理与控制 382

一、授职 382

二、承袭 384

三、贡赋 386

四、升迁赏罚 389

五、征调 391

六、土流参治 392

七、加强对土司的军事震慑 393

八、教化土司 395

第三节 彝区土司制度的特征 396

第四节 彝族土司与明朝的政治关系 399

一、彝族土司对明朝的政治贡献 399

二、彝族土司与明朝的政治矛盾 401

第五节 改土归流 403

一、云南的改土归流 404

二、四川的改土归流 407

三、贵州的改土归流 410

第六章 明代彝族的反抗斗争和内部纷争 412

第一节 明代彝族的反抗斗争 412

一、云南彝族的反抗斗争 412

二、四川彝族的反抗斗争 414

第二节 明代彝族土司之间的纠纷 420

一、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寅与贵州宣慰司奢社辉争地 420

二、贵州宣慰使安贵荣兼并贵州宣慰同知宋然土地 421

第三节 明代彝族土司家族内部的纠纷 421

一、四川乌撒军民府两次争袭风波 421

二、四川东川阿得革、阿堂谋夺土知府事件 423

三、普安州土判官隆畅家庭内部纠纷 424

四、贵州宣慰司安万镒与土目乌挂仇杀事件 425

五、贵州宣慰司安国亨残杀安信事件 426

六、四川永宁宣抚司争印事件 426

第七章 家支、则溪与火头制度 428

第一节 家支制度 428

一、家支的形成及其演变 428

二、家支的特点 429

三、家支的职能 432

第二节 则溪制度 439

一、则溪制度的形成 440

二、水西则溪的分布 441

三、则溪制度的职能 442

四、则溪制度的特点 443

第三节 火头制度 446

第八章 经济 448

第一节 农业 448

一、屯田 448

二、水利 453

三、农具 455

四、耕作技术的提高 456

五、作物结构的变化 457

六、租佃关系和赋税制度 458

第二节 畜牧业 462

一、基本状况 462

二、经营方式 463

三、管理 464

第三节 手工业 465

一、矿藏的分布 465

二、矿冶业和铸造业 467

三、纺织业 470

四、制盐业 471

五、酿酒业、制茶业 473

六、陶瓷业 476

第四节 商贸 476

一、彝族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 476

二、彝族地区城市和集市的发展 477

三、族内贸易 478

四、族际贸易 480

五、与内地的贸易 481

六、与周边国家的贸易 483

七、货币的流通 485

第五节 交通 491

一、站赤制度下的交通 491

二、明代的交通 492

第九章 文化 494

第一节 金石、文献 494

一、金石 494

二、纸质及其他载体文献 498

三、彝文文献分布 499

第二节 文学艺术 500

一、文学 500

二、歌舞艺术 526

第三节 教育与科技 531

第四节 社会风俗 534

一、元代彝族社会风俗 534

二、明代彝族社会风俗 535

附录 540

《中国彝族通史》第四编大事记 540

《中国彝族通史》第四编参考文献 5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