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计算法学导论
计算法学导论

计算法学导论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妮,蒲亦非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1486030
  • 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计算法学以具有数量变化关系的法律现象为研究出发点,采用现代数学、计算智能等技术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研究,旨在评估司法的实际效果、反思法律规范立法的合理性、探究法律规范与经济社会的内在关系。本书在分析计算法学产生的认识论、法学、数学以及现实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立法与司法的现状,分别建立了模糊刑事量刑模型、立法文本分析模型、民事裁量模型和法律本体检索模型。
《计算法学导论》目录

第1章 计算法学的产生 1

1.1 问题框定——法学中的量化问题 1

1.2 概念追问——什么是计算法学 2

1.2.1 计算法学抑或计量法学 3

1.2.2 计算法学在法学中的定位 5

1.2.3 计算法学研究意义 8

1.2.4 计算法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11

1.3 认识论基础——法是确定性与模糊性的综合体 17

1.3.1 法的模糊性 17

1.3.2 法学定量研究——有理无数慎谈学术 18

1.3.3 法的科学性——自然为法立法 21

1.4 法学基础——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 25

1.5 数学基础——处理非线性问题研究成果的兴起 26

1.5.1 模糊数学的特性 27

1.5.2 人工智能用于法学研究的特性 28

1.6 现实基础——案例作用在我国逐渐增强 29

1.6.1 我国立法与司法的新动向 29

1.6.2 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 31

1.6.3 案例重要性再认识 33

1.6.4 案例指导制度 35

第2章 建立刑事量刑模型 38

2.1 问题提出——量刑失衡 38

2.2 量刑差异的思考 40

2.2.1 我国量刑差异原因初步分析 40

2.2.2 定量分析在克服量刑差异上的研究成果 43

2.2.3 量刑基准的确定:逻辑推演法与实证分析法 46

2.3 模糊数学理论基础 48

2.3.1 模糊数学 48

2.3.2 隶属度 49

2.3.3 模糊量刑系统与量刑指南 50

2.3.4 量刑指标的选择 50

2.3.5 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52

2.4 建立模糊量刑模型 53

2.4.1 量刑指标的选择——以强奸案为例 53

2.4.2 评价指标的权重 56

2.4.3 个案实例分析 57

2.5 小结——模糊量刑的优势 58

第3章 立法文本的实证分析 60

3.1 研究样本 61

3.1.1 立法制度样本——以精神损害赔偿司法解释和地方立法为主 61

3.1.2 司法案例库——以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案例为研究对象 62

3.1.3 案例研究的前提假定 63

3.2 国内外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研究综述 64

3.3 精神损害立法现状 68

3.3.1 立法文本颁布状况 68

3.3.2 立法表现形式考察 70

3.3.3 我国精神损害赔偿额的设立方式 73

3.4 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实际状况 80

3.4.1 法律适用现状考察 81

3.4.2 支持率考察 81

3.4.3 赔偿额考察 82

3.4.4 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率的实证考察 83

3.5 对我国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及司法反思及建议 86

3.5.1 法律适用的反思 86

3.5.2 支持率和赔偿额较低的原因分析 87

3.5.3 对精神损害赔偿原则的反思 88

3.5.4 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原则 89

3.5.5 完善我国医疗精神损害赔偿功能的思考 91

3.5.6 反思医疗纠纷中的精神损害赔偿标准 92

3.5.7 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标准设立方式的建议 95

3.6 关于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 97

3.6.1 立法角度考察精神损害赔偿裁量因素 97

3.6.2 司法角度考察医疗纠纷中精神损害赔偿的裁量因素 99

3.7 本章小结 102

第4章 建立民事裁量模型 103

4.1 人工智能与法律——卓有成效的结合 105

4.1.1 人工智能与法律发展简史 105

4.1.2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必要性 107

4.1.3 人工智能与法律结合的优势与难点 109

4.1.4 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研究主题 110

4.1.5 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整体趋势 112

4.2 法律裁量模型:现状、趋势、优劣势分析 113

4.2.1 研究概况 113

4.2.2 主要研究成果 115

4.2.3 研究的新动向 118

4.3 建立精神损害赔偿裁量模型的现实需求 120

4.3.1 案例裁量差异巨大 121

4.3.2 研究方法的诘难 123

4.4 研究样本、假设、原则 125

4.4.1 研究样本 125

4.4.2 研究假设一——赔偿额各决定因素的不均衡性假设 125

4.4.3 研究假设二——案例具有普适性 126

4.4.4 量化分析的原则 127

4.4.5 我国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的背景 129

4.5 建立精神损害评价指标体系 130

4.5.1 主要评价指标概述 130

4.5.2 精神损害赔偿的指标体系 131

4.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司法裁量模型 136

4.6.1 BP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136

4.6.2 人工智能裁量模型的工作流程 138

4.6.3 人工智能精神损害裁量模型结果分析 139

4.6.4 人工智能裁量模型运行结果的特点分析 147

4.6.5 法律裁量模型优劣势分析 148

4.7 建立司法裁量模型相关探讨与思考 151

4.7.1 裁量模型的效力思考 152

4.7.2 裁量模型对立法的影响 154

4.8 对我国人工智能与法律研究的启示 156

第5章 建立法律本体检索模型 159

5.1 法律本体查询:现状、难点 160

5.1.1 研究概述 161

5.1.2 主要研究成果 163

5.1.3 建构法律本体的难点和问题 167

5.2 建立法律本体的挑战 168

5.2.1 挑战一——法律模糊性 169

5.2.2 挑战二——法律三段式推理的悖论 170

5.2.3 挑战三——案例在中国司法中的有限作用 170

5.3 建立法律检索本体 171

5.3.1 法律本体的作用 174

5.3.2 本体模块化的划分 175

5.3.3 规范性文件的基本要素 177

5.3.4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相关性 177

5.3.5 案件的描述要素 180

5.3.6 案例的相关性 182

5.4 本章小结 184

结论 185

参考文献 1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