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娓娓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64104953
  • 页数:2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分析了诸多已有的中西方建筑装饰概念存在的问题,重新界定了装饰的概念,从装饰与建筑本体之间关系的角度提出了“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的概念,并从哲学的高度总结了它的三层作用:实用、美化和表达意义。其次,通过具体分析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建筑装饰的演变过程中受到影响因素,以及“本体性装饰”和“附加性装饰”演变和更替的关系,提出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是一种在错综复杂观念下的一致、互动的关系。第三,本书肯定了装饰在建筑中的价值,认为就目前建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言,具有装饰的建筑将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以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为例》目录

0.1 建筑装饰的理论综述 12

绪论 12

0.2 研究的意义 14

0.2.1 建筑装饰的概念发生巨大变化,并有模糊化与暂时化的倾向 14

0.2.2 20世纪是中国建筑和社会文化变化最大的时期 14

0.2.3 国内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缺 15

0.3 研究的方法、范围和本书框架 16

0.3.1 研究的方法 16

0.3.2 研究的范围 17

0.3.3 本书框架 18

第一部分 理论基础 20

1.1.1 西方的概念 22

1.1.1.1 概念演变的四个阶段 22

第一章 本体与附加 22

1.1 现有概念的剖析 22

1.1.1.2 Ornament,Ornamentation与Decoration的辨析 23

1.1.2 中国的概念 25

1.1.2.1 传统概念的宽泛性 25

1.1.2.2 当代概念的模糊性 26

1.2 重新界定装饰的概念 28

1.2.1 什么是装饰 28

1.2.2 本体性装饰(Noumenal Ornament) 30

1.2.2.1 结构装饰化(Structure Ornamentalized) 30

1.2.2.2 装饰结构化(Ornament Structuralized) 35

1.2.3.1 建造的装饰(Ornament Constructed)  43

1.2.3 附加性装饰(Applied Ornament) 43

1.2.3.2 附加的艺术(Applied Decorative Art)  46

1.2.4 两者的关系  49

1.3 装饰在建筑中的地位 51

第二章 美与意义 54

2.1 建筑装饰的三个层次 54

2.1.1 第一层次:功能与构造的需要 54

2.1.1.1 装饰的起源 54

2.1.1.2 建筑装饰的起源 55

2.1.2 第二层次:美化建筑 57

2.1.2.1 艺术加工 57

2.1.2.2 美的原则 58

2.1.3.2 身份和地位 59

2.1.3 第三层次:表达意义 59

2.1.3.1 象征意义 59

2.1.3.3 民族文化 60

2.2 由来已久的哲学思辨:“美”与“意义” 61

2.1.1 美与意义的结合 61

2.1.2 美与意义的分离 61

2.3 现代主义建筑:重审美而轻意义 62

2.3.1 现代艺术 62

2.3.1.1 为艺术而艺术 62

2.3.1.2 意义的模糊 65

2.3.2 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 65

2.3.2.1 装饰就是罪恶 65

2.3.2.3 对意义模糊的批评 68

2.3.2.2 追求空间胜于意义 68

2.4 后现代主义建筑:重意义而轻审美 70

2.4.1 POP艺术:从形式到意义 70

2.4.2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装饰观念 72

2.4.2.1 “鸭子”与“装饰化棚屋” 73

2.4.2.2 对重意义而轻审美的批评 74

2.5 小结 74

第三章 装饰与社会文化环境 75

3.1 技术因素 75

3.1.1 直接应用的技术 75

3.1.1.1 工艺 75

3.1.1.2 材料 77

3.2 经济因素 81

3.1.2 间接作用的技术 81

3.2.1 对装饰的制约   82

3.2.2 对装饰的促进  83

3.3 社会文化  85

3.3.1 哲学思想  85

3.3.2 社会心理  87

3.3.3 道德标准  88

3.3.4 政治因素  89

3.4 审美因素: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90

3.5 小结 91

第二部分 具体分析 92

4.1.1.1 西方体形+西方装饰 94

4.1.1 装饰的分类 94

4.1 驳杂的装饰 94

第四章 1920年代末—1940年代:驳杂的装饰 94

4.1.1.2 中国体形+西方装饰 95

4.1.1.3 西方体形+中国装饰 95

4.1.1.4 中国体形+中国装饰 97

4.1.2 装饰的手法 97

4.1.2.1 布杂式装饰 97

4.1.2.2 装饰派装饰 100

4.1.2.3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 102

4.1.2.4 现代主义的无装饰 104

4.2 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104

4.2.1 中国固有之形式的装饰 104

4.3.1 1925年以前对西式建筑的崇尚 105

4.2.2 装饰派装饰与现代主义的无装饰 105

4.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05

4.3.2 1925年以后民族情绪的高涨 106

4.3.2.1 传教士的本土化运动 106

4.3.2.2 政府的民族意识形态需求 107

4.3.2.3 知识分子冷静地看待西方 108

4.3.2.4 日本建筑界追求本土化对中国的影响 109

4.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109

4.4.1 服装的西体中用 109

4.4.2 其他艺术的中西合璧 111

4.5 小结 112

5.1.1.1 西洋建筑的轮廓意象 113

5.1.1 布杂式装饰 113

第五章 1950年代—1970年代:民族化的装饰 113

5.1 民族化的装饰 113

5.1.1.2 中国建筑的轮廓意象 114

5.1.1.3 中西合璧的轮廓意象 117

5.1.2 新古典主义式装饰 120

5.1.3 简化的略有中国味道的装饰 121

5.2 与经济的关系 123

5.2.1 装饰批判 124

5.2.2 与现代主义反对装饰的比较 126

5.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26

5.3.1 前苏联布杂思想的影响 126

5.3.2 与台湾的比较 127

5.3.3 装饰的暂时恢复 129

5.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130

5.5 小结 131

第六章 1980年代以来:多元化的装饰 132

6.1 多元化的装饰 132

6.1.1 附加性装饰 132

6.1.1.1 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 132

6.1.1.2 后现代主义建筑装饰 135

6.1.1.3 地域主义建筑装饰 139

6.1.2 本体性装饰:晚期现代主义的装饰 141

6.1.2.1 结构装饰化 141

6.1.2.2 装饰结构化 143

6.2.1 技术因素 144

6.2 与经济技术的关系 144

6.2.2 经济因素:经济本位与暂时性 146

6.3 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147

6.3.1 全球化的冲击 147

6.3.2 大众文化的冲击 148

6.4 与姊妹艺术的类比 149

6.5 小结 150

第三部分 原则与方法 152

第七章 理性的装饰 154

7.1 复杂思想下的建筑装饰 154

7.1.1 装饰与基因的类比 154

7.1.2 中国现代建筑装饰发展的三条脉络 155

7.1.3 中国古典建筑基因的价值 158

7.2 对建筑装饰的评价 159

7.2.1 对本体性装饰的评价 159

7.2.1.1 结构装饰化与建构 159

7.2.1.2 装饰结构化 162

7.2.2 对附加性装饰的评价 162

7.2.2.1 建造的装饰 163

7.2.2.2 附加的艺术 164

7.3 装饰有没有未来? 165

7.3.1 当代的质疑 165

7.3.2 纵向例证:摩天楼的演变 166

7.3.3 横向例证:当今世界建筑师的作品 169

7.3.3.1 建筑师的分类 169

7.3.3.1 装饰所占比例 170

7.3.3.2 装饰的新趋势 171

7.3.4 类比例证:姊妹艺术中的装饰 173

7.3.4.1 与音乐的类比 173

7.3.4.2 与服装的类比 174

7.3.5 结论 176

7.4 回归理性的装饰 176

7.4.1 时代性原则 178

7.4.1.1 时尚与经典 178

7.4.1.2 现代与传统 178

7.4.1.3 时代性原则 179

7.4.1.4 实例分析 179

7.4.2.1 全球化与地域性 180

7.4.2 地域性原则 180

7.4.2.2 地域性是立足点 182

7.4.2.3 地域性原则 184

7.4.2.4 实例分析 184

7.4.3 大众性原则 186

7.4.3.1 大众与精英 186

7.4.3.2 大众与先锋 187

7.4.3.3 大众性原则 189

7.4.3.4 实例分析 190

7.4.4 经济性原则 191

7.4.4.1 永恒性与暂时性 191

7.4.4.2 经济性原则 192

7.4.4.3 实例分析 193

第八章 工程实践: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工程 194

8.1 工程背景 194

8.1.1 两汉文化的徐州 194

8.1.2 汉画像石馆的特点 195

8.1.3 徐州汉画像石馆扩建 196

8.2 总体构思 197

8.2.1 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197

8.2.2 与人文环境的协调 199

8.3 建筑装饰的原则 202

8.3.1 时代性原则 202

8.3.2 地域性原则 203

8.3.3 大众性原则 205

8.3.4 经济性原则 207

8.4 本体性装饰 208

8.4.1 叠涩 208

8.4.2 模壳 210

8.4.3 斜面屋顶 210

8.5 附加性装饰 211

8.5.1 明器 211

8.5.2 石阙和石亭 213

8.6 小结 215

结论 216

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