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制药工艺学 下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元英进主编;魏振平,王春龙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02550305
- 页数:234 页
1.1 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
1.2 现代药物制剂的特点 1
1.2.1 快速起效的新剂型和新制剂 1
第1章 现代药物制剂学的研究内容及相关技术 1
1.2.2 缓控释新技术、新制剂与新剂型 2
1.2.3 靶向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技术 2
1.2.4 新辅料的应用 4
1.2.5 新设备的应用 6
1.4 新技术和新理论在现代药物制剂发展中的地位 7
1.4.1 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对药剂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7
1.3 现代药剂学对制药工业的贡献 7
1.4.2 以机体生理和病理结构为靶点的现代药物剂型设计 8
1.4.3 基于人体生物节律和治疗需要的智能型药物制剂 8
1.4.4 中医理论指导下的现代中药新制剂设计 8
1.5 药物制剂学的发展趋势 8
1.6 固体分散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9
1.6.1 固体分散体载体材料 9
1.6.2 固体分散体制备技术 11
1.6.3 固体分散体的特点以及对药物释放的调控作用 12
1.6.4 固体分散技术的应用展望 12
1.8.1 喷雾干燥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13
1.7 冷冻干燥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3
1.8 喷雾干燥技术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3
1.8.2 喷雾干燥技术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4
1.9 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4
1.9.1 超临界流体的特性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4
1.9.2 超临界流体的研究和应用 14
1.9.2.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 15
1.9.2.2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16
1.9.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展望 16
参考文献 17
思考题 17
第2章 注射剂和输液剂 18
2.1 注射剂的分类、特点和质量要求 18
2.2 注射剂的溶剂 18
2.2.1 注射用水 18
2.2.2 非水溶剂 19
2.3 热原 20
2.4 注射剂的分类和制备 21
2.4.1 注射用水针剂制备 21
2.4.2 注射用灭菌固体制剂 22
2.4.3 输液剂 24
参考文献 26
思考题 26
第3章 混悬液和半固体制剂的制备技术 27
3.1 混悬液 27
3.1.1 混悬液制剂的特点 27
3.1.2 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 27
3.1.3 混悬剂的制备方法 29
3.1.4 混悬剂的稳定性 30
3.1.5 混悬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31
3.2.2 软膏剂的分类和常用基质 32
3.2 软膏剂和水凝胶剂 32
3.2.1 软膏剂的特点 32
3.2.3 软膏剂的制备及举例 38
3.2.4 软膏剂的包装与贮藏 41
3.2.5 软膏剂的质量评价方法 44
3.2.6 其他软膏剂 45
3.3 乳剂 48
3.3.1 乳剂的特点和分类 48
3.3.2 乳剂的形成及其稳定性 49
3.3.3 乳剂的稳定性 52
3.3.4 油相及乳化剂的选择 54
3.3.5 乳剂的制备方法 59
3.3.6 乳剂的性质及其质量控制 61
3.3.7 乳剂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应用 65
思考题 69
参考文献 69
第4章 片剂和丸剂 70
4.1 片剂 70
4.1.1 片剂的特点 70
4.1.2 片剂的辅料 70
4.1.3.1 粉碎、过筛和混合 75
4.1.3 片剂的制备 75
4.1.3.2 颗粒制备 76
4.1.3.3 压片 78
4.1.3.4 片剂的包装 80
4.1.4 片剂的分类与制备举例 82
4.1.4.1 包衣片 82
4.1.4.2 缓释片 84
4.1.4.3 分散片 87
4.1.4.4 口腔速崩片 89
4.1.4.5 口腔溶解片 91
4.2.1 微丸剂的特点 92
4.2 微丸剂 92
4.2.2 微丸剂的制备技术 93
4.2.2.1 制备微丸的材料 93
4.2.2.2 微丸的制备技术 93
4.2.3 微丸剂的质量检查 94
4.2.4 微丸剂的制备举例 95
4.3 滴丸剂 97
4.3.1 滴丸剂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97
4.3.4.1 中药滴丸剂的质量规格 98
4.3.4 滴丸剂的质量检查 98
4.3.3 滴丸剂的制备技术 98
4.3.2 滴丸剂的制备基质 98
4.3.4.2 中药滴丸剂制备时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 99
思考题 100
参考文献 100
第5章 胶囊制剂 102
5.1 胶囊剂的发展历程 102
5.2 胶囊制剂的分类 102
5.2.1 按照外观性质分类 102
5.2.1.1 硬胶囊剂 102
5.2.1.3 液体硬胶囊剂 103
5.2.1.2 软胶囊剂 103
5.3 胶囊制剂的制备工艺 105
5.3.1 硬胶囊的制备工艺 105
5.3.1.1 硬胶囊壳的制备 105
5.2.2 按照药物释放特性分类 105
5.3.1.2 空心胶囊质量 107
5.3.1.3 内容物的性质与要求 107
5.3.2 胶囊剂制备 108
5.3.2.1 空心胶囊的选择 108
5.3.2.4 整理与包装 109
5.3.2.5 胶囊及制备举例 109
5.3.2.3 封口 109
5.3.2.2 胶囊内容物填充 109
5.3.3 软胶囊制备 111
5.3.3.1 囊壳选择 111
5.3.3.2 填充物料要求 111
5.3.3.3 软胶囊制备 112
5.3.3.4 软胶囊制备举例 112
5.3.4 缓释和控释胶囊剂的制备 113
5.3.4.1 微丸辅料 113
5.3.4.3 微丸的制备方法 114
5.3.4.2 微丸成型及影响因素 114
5.3.4.4 微丸包衣 116
5.3.4.5 包衣微丸的制备 116
5.3.4.6 影响微丸质量的因素 116
5.3.4.7 举例 118
5.3.5 特殊胶囊制备 119
5.3.5.1 肠溶胶囊 119
5.3.5.2 液体硬胶囊 120
5.3.6.2 胶囊剂质量检查、质量控制 121
5.3.6.1 胶囊剂产品开发主要流程 121
5.3.6 胶囊剂产品开发、质量检查、包装 121
5.3.6.3 胶囊剂的稳定性与包装 123
思考题 123
参考文献 123
第6章 口服靶向定位给药制剂的制备 124
6.1 胃内滞留给药制剂 124
6.1.1 胃的生理特点 124
6.1.2 胃内滞留制剂的分类 124
6.1.4 胃内滞留制剂制备 125
6.1.4.1 胃内漂浮滞留制剂的原理和制备技术 125
6.1.3 胃内滞留制剂的适用性 125
6.1.4.2 胃内漂浮滞留制剂常用的材料 126
6.1.4.3 漂浮制剂漂浮力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26
6.1.4.4 药物释放的影响因素 127
6.1.4.5 制备举例 127
6.1.5 胃内膨胀型滞留制剂 127
6.1.6 胃内黏附滞留制剂 128
6.1.7 磁定位胃内滞留制剂 128
6.1.8 胃内滞留制剂的质量评价 129
6.1.8.1 体外过程评价 129
6.1.9 胃内滞留制剂的研究展望 130
6.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130
6.1.8.2 体内过程评价 130
6.1.8.3 药效学评价 130
6.2.1 结肠的生理学特性 131
6.2.2 OCDDS的原理和分类 132
6.2.2.1 pH依赖型给药系统 132
6.2.2.2 微生物酶降解给药系统 133
6.2.2.3 时间依赖型给药系统 134
6.2.2.4 压力依赖型给药系统 135
6.2.3 结肠定位制剂的体内外质量评价 135
6.2.3.1 OCDDS的体外评价方法 135
6.2.3.3 γ-闪烁扫描法 137
6.2.3.2 OCDDS的体内评价方法 137
6.2.4 结肠定位给药制剂举例 138
思考题 139
参考文献 139
第7章 纳米药物制备技术 141
7.1 用于纳米缓控释系统的高分子载体材料 141
7.1.1 天然高分子材料 141
7.1.3 合成高分子材料 142
7.1.2 半合成高分子材料 142
7.2 疏水性聚合物分散法制备载药纳米粒 143
7.2.1 相分离方法 143
7.2.1.1 相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144
7.2.1.2 相分离法的制备工艺 144
7.2.2 溶剂蒸发法 144
7.2.2.1 乳化剂的选择 144
7.2.2.2 乳化设备 145
7.2.2.3 疏水性药物微球的制备工艺 145
7.2.2.4 水溶性药物微球的制备 146
7.2.4 超临界流体技术制备纳米球 147
7.2.3 自乳化溶剂扩散法 147
7.2.5 盐析法和乳化-溶剂扩散法 148
7.2.5.1 盐析法 148
7.2.5.2 乳化-溶剂扩散法 148
7.2.6 亲水性聚合物分散法制备载药纳米粒 149
7.3 聚合法制备载药聚合物纳米粒 149
7.3.1 乳液聚合法 149
7.3.2 沉淀聚合法 151
7.4 聚合物自组装方法制备载药纳米粒 151
7.4.1.1 胶束的制备方法及形成机理 152
7.4.1 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胶束 152
7.4.1.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 155
7.4.1.3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纳米胶束对药物的负载 156
7.4.2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载药胶束 156
7.4.2.1 PLA-b-PEO胶束的制备和性质 156
7.4.2.2 PLA-b-PEO载药胶束的制备 158
7.4.3 荷电嵌段共聚物的离聚物复合胶束的形成 160
7.4.4 金属复合的离子型嵌段共聚物胶束的制备 161
参考文献 162
7.4.5.2 影响载药胶束性能的因素 162
思考题 162
7.4.5 载药聚合物胶束的性能 162
7.4.5.1 理想的载药胶束体系 162
第8章 非肠道靶向给药技术 164
8.1 靶向制剂的发展与特点 164
8.1.1 靶向制剂的定义与进展 164
8.1.2 靶向制剂的分类与特点 164
8.1.2.1 分类 164
8.1.2.2 作用特点 165
8.1.2.3 释药特点 165
8.1.2.4 靶向性评价 165
8.2.1.1 单克隆抗体-药物结合物的制备方法 166
8.2 主动靶向制剂 166
8.2.1 单克隆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 166
8.2.1.2 单克隆抗体-药物结合物的局限性 168
8.2.2 受体介导的靶向药物 169
8.2.3 免疫微球靶向制剂 170
8.2.3.1 免疫脂质体 170
8.2.3.2 免疫微球 170
8.2.3.3 免疫纳米粒 171
8.2.3.4 聚合物胶束靶向释药系统 172
8.3.1 脂质体 174
8.3 被动靶向制剂 174
8.3.1.2 脂质体的修饰与改性 175
8.3.1.3 特殊性能脂质体 175
8.3.1.1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175
8.3.2 药质体 176
8.3.2.1 药质体的制备 176
8.3.2.2 灭菌与干燥 177
8.3.2.3 稳定性 177
8.3.2.4 体内过程 177
8.3.3 脂微球 177
8.3.3.3 常见的脂微球简介 178
8.3.3.1 稳定性理论 178
8.3.3.2 药物脂质乳剂的稳定性 178
8.3.4 微球 179
8.3.4.1 分类 179
8.3.4.2 作用特点 180
8.3.4.3 制备工艺及其影响因素 181
8.3.5 纳米粒 182
8.3.5.1 特点 182
8.3.5.2 制备方法 182
8.3.6.2 靶向特点 183
8.3.6.3 靶向机理 183
8.3.6 乳剂 183
8.3.6.1 分类 183
8.3.6.4 释药机制 184
8.3.6.5 影响乳剂释药特性与靶向性的因素 184
8.3.6.6 靶向应用 185
8.4 物理靶向制剂 185
8.4.1 磁性靶向制剂 185
8.4.1.1 磁性微球 186
8.4.1.2 免疫磁性微球 187
8.4.1.3 磁性纳米粒 187
8.4.2.2 pH敏感免疫脂质体 188
8.4.2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188
8.4.2.1 pH敏感脂质体 188
8.4.2.3 pH敏感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 189
8.4.3 热敏靶向制剂 189
8.4.3.1 热敏脂质体 189
8.4.3.2 热敏免疫脂质体 190
8.4.4 栓塞靶向制剂 190
8.4.4.1 栓塞微球 190
8.4.4.2 栓塞复乳 191
8.4.4.3 微泡剂 191
思考题 192
8.5.3 淋巴靶向的给药途径 192
8.5 淋巴靶向给药系统 192
8.5.2 淋巴靶向的药物剂型 192
8.5.1 淋巴靶向给药的特点和意义 192
参考文献 193
第9章 透皮吸收给药新技术 194
9.1 透皮吸收剂型的特点及透皮吸收的机理 194
9.2 药物透皮吸收过程 195
9.2.1 药物经皮吸收的途径 195
9.2.2 药物经皮肤渗透的动力学 196
9.3.1 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与结构 197
9.3 透皮给药系统的设计 197
9.2.3 透皮吸收制剂的局限性 197
9.3.2 透皮给药系统的工艺设计 199
9.3.2.1 透皮给药系统的工艺过程 199
9.3.2.2 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200
9.3.2.3 压敏胶的涂膜工艺 201
9.3.2.4 实例 202
9.4 用于TDD的压敏胶 205
9.4.1 TDD压敏胶的选择 205
9.4.2.2 硅橡胶 206
9.4.2.1 聚异丁烯 206
9.4.2 TDD体系的传统型压敏胶(PSA) 206
9.4.2.3 丙烯酸酯类压敏胶 207
9.4.3 新型TDD用压敏胶 207
9.4.3.1 水性聚氨酯 208
9.4.3.2 水凝胶型PSA 209
9.4.3.3 亲水性的PSA 210
9.4.3.4 传统PSA的改性 210
9.5 促透剂技术的发展 211
9.5.1 基本原理和方法 211
9.5.2 化学促透技术 211
9.5.2.2 促透作用 212
9.5.2.1 促透剂 212
思考题 214
参考文献 214
第10章 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相关因素 215
10.1 药物制剂处方设计前工作 215
10.1.1 重要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 215
10.1.1.1 溶解度和pKa 215
10.1.1.2 分配系数 216
10.1.1.3 多晶型 217
10.1.1.4 粉体学性质 217
10.1.2.2 液体制剂配伍相容性研究 218
10.1.2.1 固体制剂配伍相容性研究 218
10.1.1.5 稳定性研究 218
10.1.2 相容性研究 218
10.1.3 药物和制剂的溶出 219
10.1.3.1 体外溶出试验 219
10.1.3.2 半体内实验 219
10.1.3.3 体内实验 219
10.2 生物利用度与影响药物吸收和利用的因素 220
10.2.1 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 220
10.2.1.1 血药浓度法 221
10.2.1.2 尿药浓度法 221
10.2.2.1 影响药物进入吸收部位的因素 222
10.2.1.3 药理效应法 222
10.2.2 影响药物吸收和利用的因素 222
10.2.2.2 影响药物溶出的因素 224
10.2.3 影响药物跨膜转运的因素 233
10.2.4 影响药物离开吸收部位进入体循环的因素 233
10.2.4.1 首过效应 233
10.2.4.2 肠道血流情况的影响 233
思考题 234
参考文献 234
- 《葡萄酒工艺与鉴赏 第3版》廖祖宋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指导》郭跃萍主编 2019
- 《美物之道 日本手工艺》(日)柳宗悦著 2019
- 《有色金属冶金新工艺与新技术》俞娟,王斌,方钊,崔雅茹,袁艳 2019
- 《洗涤剂生产工艺与技术》宋小平,韩长日主编 2019
- 《皮革用化学品生产工艺与技术》宋小平,韩长日著 2018
- 《玉米淀粉绿色精益制造 新工艺、新设备、新理念》佟毅 2018
- 《天然气净化工艺技术进展》顾晓峰编著 2019
- 《中国工艺美术史》王树良 2019
-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李岩梅,周丽主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