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和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04019497X
  • 页数:188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力求体现生命科学快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根据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变化,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精心筛选。本书主要特征如下;1.反映时代特征。在不增加篇幅的前提下,将“疾病模型”、“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肿瘤”、“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SARS”等热点问题编入教材。2.紧扣“三基”内容。全书重点介绍本科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对某些新观点及新进展则点到为止。3.简明扼要、图文并茂,注重教材的实用性。全书各章节起始附简短内容提要,章末附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目录

一、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绪论 1

二、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三、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2

四、病理生理学的发展与展望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5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8

第三节 发病学 8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8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9

一、疾病的经过 10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10

二、疾病的转归 11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3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14

一、低钠血症 14

二、高钠血症 16

三、细胞外液容量不足 18

四、水肿 19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4

一、低钾血症 24

二、高钾血症 27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30

第一节 酸碱平衡概述 30

一、酸与碱的概念 30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 31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31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 34

一、pH与H+浓度 34

二、二氧化碳分压 35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35

四、缓冲碱 35

五、碱剩余 35

六、阴离子间隙 36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36

一、代谢性酸中毒 36

二、呼吸性酸中毒 40

三、代谢性碱中毒 42

四、呼吸性碱中毒 45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46

一、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47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48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方法 48

一、根据pH或H+的变化判断 48

二、根据病史和原发性失衡判断 49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 49

第四章 缺氧 53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53

一、血氧分压 53

二、血氧容量 54

三、血氧含量 54

四、血氧饱和度 54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5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与原因 55

一、低张性缺氧 55

二、血液性缺氧 56

三、循环性缺氧 57

四、组织性缺氧 58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59

一、呼吸系统变化 59

二、循环系统变化 59

三、血液系统变化 60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61

五、组织细胞变化 61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2

一、代谢耗氧率 62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62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63

一、氧疗 63

二、氧中毒 63

第一节 概述 65

第五章 发热 65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66

一、发热激活物 66

二、内生致热原 67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68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71

一、物质代谢的变化 71

二、生理功能的变化 71

第四节 发热的临床意义与处理原则 72

一、发热的临床意义 72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72

第六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75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76

一、原因 76

二、条件 76

一、自由基的作用 77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77

二、钙超载 80

三、白细胞的作用 82

四、无复流现象 82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83

一、心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83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84

三、其他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84

四、MODS 84

第四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原则 85

一、消除缺血原因,尽早恢复血流 85

二、改善缺血组织的代谢 85

三、清除自由基和减轻钙超载 85

四、抗白细胞疗法 85

五、缺血预处理 85

第七章 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失调性疾病 88

第一节 细胞增殖失调性疾病 89

一、细胞周期与调控 89

二、细胞增殖失调性疾病 91

第二节 细胞分化失调性疾病 92

一、细胞分化的概念、机制与调控 92

二、细胞分化失调性疾病 95

第三节 细胞凋亡失调性疾病 97

一、细胞凋亡的概念与生物学特征 97

二、细胞凋亡的过程与调控 99

三、细胞凋亡失调性疾病 101

第八章 休克 10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105

一、休克的病因 105

二、休克的分类 106

一、休克代偿期 107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107

二、休克失代偿期 109

三、休克难治期 110

第三节 休克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113

一、细胞损伤 113

二、机体代谢变化 113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14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14

一、针对病因防治 114

二、针对发病学环节防治 115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7

第一节 凝血系统与抗凝血系统 118

一、凝血系统 118

二、抗凝血系统 118

一、DIC的病因与诱因 120

第二节 DI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20

二、DIC的发病机制 121

第三节 DIC的分型与分类 124

一、按DIC发生快慢分型 124

二、按DIC发生后机体的代偿情况分型 124

三、按DIC的稳定调控情况分类 124

第四节 DIC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125

一、出血 125

二、休克 126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26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6

第五节 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27

一、DIC的诊断原则 127

二、DIC的防治原则 128

第十章 心功能不全 130

二、诱因 131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与分类 131

一、病因 131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132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33

一、心脏代偿反应 133

二、心外代偿反应 135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36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136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37

第四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39

一、低排血量综合征 139

二、静脉淤血综合征 140

二、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141

三、减轻心脏负荷 141

一、防治原发病及消除诱因 141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41

四、降低血溶量,控制水肿 142

五、延缓心肌细胞重塑和凋亡的进程 142

六、其他 142

第十一章 呼吸功能不全 144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145

一、病因 145

二、发病机制 145

第二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与呼吸衰竭 150

一、ARDS导致呼吸哀竭的机制 150

二、ARDS时的血气变化 151

第三节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呼吸衰竭 151

一、COPD导致呼吸衰竭的机制 151

二、COPD时的血气变化 151

三、呼吸系统的变化 152

二、电解质紊乱 152

第四节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52

一、酸碱平衡紊乱 152

四、循环系统的变化 153

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54

六、肾功能的变化 154

七、胃肠道的变化 154

第五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55

一、防治原发病 155

二、提高pa(O2) 155

三、降低pa(CO2) 155

四、改善内环境和重要器官功能 155

第十二章 肝性脑病 157

第一节 肝性脑病的病因、分类和分期 157

一、病因 157

三、分期 158

二、分类 158

第二节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159

一、氨中毒学说 159

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 161

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 162

四、γ-氨基丁酸学说 163

五、氨的综合学说 163

第三节 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 164

第四节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165

第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 167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168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168

二、临床分型及功能、代谢变化 170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172

一、病因与分期 172

三、防治原则 172

二、发病机制 173

三、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4

四、防治原则 176

第三节 尿毒症 176

一、发病机制 177

二、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8

三、防治原则 179

第十四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81

第一节 MODS的病因与发病经过 182

一、MODS的病因 182

二、MODS的发病经过 182

第二节 MODS的发病机制 183

一、失控的全身炎症反应 183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184

二、肠屏障功能损伤及肠细菌移位 184

三、器官微循环障碍与缺血-再灌注损伤 184

一、肺功能、代谢的变化 185

二、肝功能、代谢的变化 185

三、肾功能、代谢的变化 185

四、胃肠道功能、代谢的变化 186

五、心功能的变化 186

六、凝血系统的变化 186

七、免疫系统的变化 186

八、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86

九、新陈代谢改变 187

第四节 MODS的防治原则 187

一、支持疗法 187

二、阻断炎症介质的有害作用 187

三、增加对组织的氧供 1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