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效霞著(山东中医药大学)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43638657
  • 页数:372 页
图书介绍:近代中医学界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学为参照系,以“科学”的方法,在“事事以翻脸不认古人为标准的时代”背景下,整理构建出了中医基础学科体系的雏形。中医高等教育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模式,是造成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重要原因。本书运用文献学、史学、文字学、哲学、社会学、逻辑学、发生学等综合方法,对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脏腑、辨证论治、中药等现有体系中存在的诸多既违背历史与逻辑,又无临床指导价值的“似是而非的不刊之论”进行了辨析和驳正,并重新加以认识,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让中医自己解释自己”的学术主张。
《回归中医 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重新认识》目录

西化:影响和制约中医理论发展的根本原因 1

导论 1

一、中医基础理论现有体系是以西医学为参照系加以整理的结果 1

1 为争取中医教育加入学校系统,仿照西医学科体系框架设置中医课程 1

代序 1

2 为沟通中西,适应时代潮流,以西医为参照系整理构建出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体系的雏形 3

3 中医高等教育承袭了近代中医教育的模式及课程体系,是造成中医后继乏人乏术的重要原因 5

二、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对现代中医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9

1 随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对中医学进行整理和改进成为学界之共识 9

2 以西医学为参照物,运用近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体系进行整理和研究成为时代之潮流 10

3 通其可通,存其互异的中西合璧外部比附式研究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方式 12

4 中西并用,初步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诊疗模式 14

5 现代中医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还是研究思路上,都完全继承并沿袭了近代中医的衣钵 15

三、现有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钩玄 17

1 以西解中,各取所需的不良学风 22

四、现有体系与传统中医学貌合神离的原因 22

2 盲目套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23

3 注重创新研究,轻视或忽视继承研究 26

4 追逐时髦,随意比附的恶劣风气 27

五、关于如何重新认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方法论思考 37

1 应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37

2 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 38

3 中医基础理论的现有体系并不等同于传统中医学 40

4 让中医自己解释中医 41

5 读经典,做临床 43

六、简短的结语 48

整体观念疏正 50

一、整体观念的创立 50

二、为什么要提倡“整体观念”? 54

1 人与天地相参是贯穿《内经》理论体系之始终的永恒主题 57

三、还其本原——人与天地相参 57

2 “人与天地相参”源于哲学的“天人合一”说 64

3 气是人与天地之所以能相参应的中介 74

四、人与天地相参的特殊作用 79

1 天人同构——脏腑经络数目的来源 79

2 获取新知,论证说理 81

3 法天则地是中医学治疗原则之纲领 86

重审阴阳五行 91

一、阴阳并非源于《周易》 91

1 数字的阴阳奇偶观念不同 95

2 阴阳的升降趋向不同 95

3 部位阴阳划分的标准不同 96

二、脏腑阴阳属性之划分 98

三、阴阳类分脏腑的原理及依据 100

1 五行配时空的演变过程 107

四、五行配时空 107

2 五行配时空的原理溯源 110

五、五行配五脏 112

1 两种不同配属模式的由来 112

2 两种不同配属模式原理索解 114

脏腑本原 119

一、究竟是脏腑,还是脏(藏)象? 119

1 藏象之沿革 119

2 藏象之本义 123

3 脏腑涵藏象 125

二、奇恒之腑不得称为脏腑 128

1 从脏腑之本义看 128

2 从脏腑系统的确立看 130

3 不论从脏腑之本义,还是从脏腑系统的最终确立来看,奇恒之腑均不能作为脏腑系统的组成部分 132

2 中医古籍中有关“脑主神明”的论述,大都是称引自道家之论 133

三、脑不属于脏腑,故脑主神明“纵然能说必不能行” 133

1 在中医学中,脑连属于脏腑的“资格”都不具备,也就更谈不上将“主神明”的功能赋予脑了 133

3 心脑共主神明既无必要,也不可行 135

4 中医学界热衷于“脑主神明”的原因及反思 136

四、三焦真原 139

1 腐熟水谷的部位虽然在胃,但这一功能却是由中焦来承担和完成的 140

2 “泌别清浊”不是指小肠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而是指下焦而言 143

3 “无形”当为“无常形”、“无别脏形” 145

4 三焦当位于腹腔之内 146

5 三焦当是由三块中间有沟渎的“不实之肉”所构成的 147

6 三焦当是指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 148

7 三焦实质至今未被阐明的原因 152

8 “通调水道”非指肺之功能,而是指下焦功能正常 153

五、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157

六、胆汁非由肝分泌,而是来源于胃,也没能发现其消化功能 160

七、脏腑功能“西化”之轨迹 164

1 心主血脉是解剖学发现吗? 172

2 肺主气本义考原 180

3 脾主统血是说脾气虚而不能摄血,并非是说脾脏本身具有“统血”之功能 186

4 肝主藏血论难析疑 197

5 来源于五行比类的肾主水 208

辨证论治厘正 218

一、辨证论治的由来 218

二、提倡辨证论治的历史背景 227

1 辨证论治是基于中医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与西医对症治疗有着本质区别而提出的 227

2 辨证论治是向巴甫洛夫学说和辩证唯物论靠拢的产物 229

三、“证”的本义及其现代嬗变 231

1 从文字学上看,證、証、症、证并无区别 231

2 从历代医籍来看,证(证候)皆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 235

3 “证”含义的现代嬗变 245

4 病、证、症关系厘正 258

5 强事区分出的“病—证—症”构架 263

四、辨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 265

1 《伤寒论》“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 265

2 古代医家论治的依据是病机 273

3 现代医家认为辨证的关键是捕捉病机 278

本草归真 283

一、药物知识并非源于经验的长期积累 283

1 医学只是起源于劳动吗? 286

2 理论只是来源于实践吗? 291

3 与巫术方士关系密切的本草学 296

4 几个更能说明问题的特例 298

二、导源于阴阳五行的药性理论 300

1 药物之性是如何确定的? 302

2 药物之味是如何确定的? 305

3 升降浮沉 306

4 归经 312

三、本草功效的由来 316

1 本草到底有没有自己的传统作用原理? 316

2 纯朴的功效来源——“取象比类” 318

“中西医结合”浅议 335

一、“中西医结合”成果评析 335

1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实际现状管窥 337

2 从衡量一项科研是否是成果的标准来看“中西医结合”的成果 342

二、民族性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艰难 349

1 医学是文化,文化具有民族性 350

2 医学是科学,科学具有民族性 354

3 医学是技术,技术具有民族性 356

4 民族性决定了“中西医结合”的艰难 35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