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詹婧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3818099
  • 页数:270 页
图书介绍:《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紧扣劳资合作的理念视角,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企业民主参与发展和完善的动力,包括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旨在通过这些分析寻找提高劳资双方参与积极性和参与收益的途径,从而进一步增进劳资双方的福利。总的来看,《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的研究可分为六个章节,从第二章到第七章依次展开。
《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 基于劳资双赢的经济学视角》目录

1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对象及视角 6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0

1.4 研究的技术路径与方法 34

1.5 可能的创新点 34

2 企业民主参与存在和发展的理论说明 38

2.1 经济民主理论 38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40

2.3 人力资本理论 42

2.4 行为科学理论 44

2.5 社会正义与自由福利观 46

2.6 小结 48

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动力——促进性动力 50

3.1 外部动力的要素分析 50

3.2 外部动力束的作用机理 70

3.3 企业民主参与的外部阻力 74

3.4 小结 80

4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根源性动力 82

4.1 企业民主参与的内部动力源 82

4.2 参与主体对民主参与成本收益的判断 91

4.3 企业与员工在民主参与中的博弈 110

4.4 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内生阻力——集体决策的陷阱 117

4.5 小结 123

5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历史变迁中的动力解析 124

5.1 中国企业劳动关系环境的演变 124

5.2 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制度的演变及各时期的动力分析 133

5.3 转型期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变迁的动力分析 152

5.4 小结 170

6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发展经验和动力比较 172

6.1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的源起和发展 172

6.2 典型国家的企业民主参与制度比较 177

6.3 西方国家企业民主参与发展的动力及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191

6.4 小结 199

7 完善中国企业民主参与动力机制的若干问题与改进策略——基于67家企业的实证支持 201

7.1 实证研究设计 201

7.2 问卷分析 203

7.3 讨论和结论 236

8 结论与研究展望 242

参考文献 245

附A:企业调查问卷 260

附B:员工调查问卷 263

附C:访谈提纲 267

后记 269

表1-1 员工参与对企业绩效影响的部分理论观点 22

表3-1 雇主与雇员之间新契约的要点 59

表3-2 三类发展中国家的民主体制特征及典型国家 76

表4-1 员工主体界定表 83

表4-2 政治、交换和生产领域内工人阶级力量和资产阶级利益关系的分解 101

表5-1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情况表 131

表5-2 1987~2006年中国企业基层工会组织数 140

表5-3 1997~2006年中国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业数量 142

表5-4 1997~2006年中国企业职代会职工代表人数 143

表5-5 1997~2006年每年召开过职代会的已建工会企业数 144

表5-6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不同类型企业数 145

表5-7 1997~2006年开展民主评议的企业数 146

表5-8 1999~2006年开展厂务公开的企业数 147

表5-9 企业民主参与评价指标表 154

表5-10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已建工会国企数量 158

表5-11 1997~2006年国有企业建立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 159

表6-1 国外典型国家劳动关系主要特征对比表 198

表7-1 说明的总方差(r) 204

表7-2 被调查企业的基本特征 205

表7-3 被调查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206

表7-4 被调查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情况 209

表7-5 不同性质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 210

表7-6 不同员工素质水平的企业采用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 211

表7-7 不同经营绩效的企业采用民主参与制度的差别 212

表7-8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管理环境的判断 215

表7-9 被调查员工对各项参与制度的评价情况 218

表7-10 对各项参与制度建立情况不清楚的员工比例 218

表7-11 员工对各项制度评价的平均得分 220

表7-12 结构方程模型影响标准化系数估计值 221

表7-13 新变量“总体评价”的情况 222

表7-14 被调查员工的参与内容和层次 223

表7-15 被调查员工提建议情况表 223

表7-16(1)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4

表7-16(2)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5

表7-16(3)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5

表7-16(4)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6

表7-16(5)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6

表7-16(6)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7

表7-16(7) Spearman相关分析表 228

表7-17 Pearson卡方检验结果 230

表7-18(1) 企业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0

表7-18(2) 员工自然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1

表7-18(3) 员工组织特征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1

表7-18(4) 企业经济效益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2

表7-18(5) 企业劳动关系状况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3

表7-18(6) 员工建议情况的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5

表7-18(7) 管理环境差异在总体评价上的表现 235

图1-1 本研究的技术路径示意图 35

图3-1 企业民主参与外部动力作用图 50

图3-2 外部动力间相互关系图 70

图3-3 员工民主参与外部动力作用方式图 72

图4-1 员工参与程度与企业获益的关系图 102

图5-1(1)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数量图 132

图5-1(2) 1996~2006年中国劳动争议案件涉及的劳动者当事人数量图 132

图5-2 1987~2006年中国企业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图 141

图5-3 1997~2006年中国建立职代会制度的企业数量图 142

图5-4 1997~2006年中国企业职代会职工代表人数变动图 143

图5-5 1997~2006年召开过职代会的企业占建有职代会制度企业的百分比图 144

图5-6(1) 建立职代会的私营企业数量图 145

图5-6(2) 建立职代会的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数量图 145

图5-6(3) 建立职代会的外资企业数量图 146

图5-7 1997~2006年开展民主评议的企业数量图 146

图5-8 1999~2006年开展厂务公开的企业数量图 147

图5-9 1997~2006年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已建工会国有企业数量图 158

图5-10 1997~2006年国有企业建立的基层工会组织数量图 159

图7-1 实证分析路径图 202

图7-2(1) 被调查员工的性别分布图 207

图7-2(2) 被调查员工的年龄分布图 207

图7-2(3) 被调查员工的学历分布图 207

图7-2(4) 被调查员工的岗位分布图 208

图7-2(5) 被调查员工的工龄分布图 208

图7-2(6) 被调查员工的企龄分布图 208

图7-3 被调查企业采用的民主参与制度情况分布图 209

图7-4(1) 被调查员工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 214

图7-4(2) 被调查员工的工资待遇水平 214

图7-4(3) 被调查员工继续被雇的可能性 214

图7-4(4) 被调查员工接受培训的情况 215

图7-5(1)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判断 216

图7-5(2) 被调查员工对企业发展势头的判断 217

图7-5(3) 被调查员工对自身工作效率的判断 217

图7-5(4) 被调查员工对同事工作效率的判断 217

图7-6 被调查员工对各项参与制度好评的比例 219

图7-7 民主参与制度综合评价的SEM路径系数图 221

图7-8 员工对企业民主参与情况总体评价结果分布图 22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