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忠礼,徐吉军著
  • 出 版 社: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10354868
  • 页数:760 页
图书介绍:
《南宋史稿 政治·军事·文化》目录

第一章 南宋的建立和抗金斗争 3

第一节 南宋的建立 3

一、靖康之变以后的开封政局 3

第一编 南宋的政治和军事 3

二、赵构建立南宋政权 6

三、南宋小朝廷的南迁和扬州大溃败 9

地图目录 13

一、南宋政区图…………………………………………二、南宋皇城图…………………………………………三、金军南侵和赵构南逃路线图(一、二) 13

一、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 14

第二节 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 14

二、女真贵族对北方的蹂躏和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 19

第三节 金兵渡江和南宋定都临安 24

一、苗、刘兵变 24

二、兀术南侵和宋高宗逃海上 27

三、定都临安 31

第四节 南宋初年韩、张、刘、岳的抗金斗争 35

一、韩世忠领导的抗金斗争 35

二、张俊和刘光世领导的抗金斗争 37

三、岳飞领导的抗金斗争 40

第五节 张浚经略关陕和吴玠领导的抗金斗争 41

一、张浚经略关陕和富平之战 41

二、吴玠领导的抗金斗争 45

第一节 南宋初年的农民起义 51

一、南宋初年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51

第二章 南宋初年的农民起义和游寇 51

二、以范汝为为首的福建农民起义 55

三、荆湖地区钟相、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 57

四、钟相、杨么起义地区图 59

四、江西地区的农民起义 65

五、两浙等其他地区的农民起义 67

一、游寇问题的严重性 69

第二节 南宋初年平定游寇的斗争 69

二、南宋政府平定游寇的斗争 72

第三章 宋金对峙局面的初步形成 79

第一节 伪齐政权的建立和秦桧南归 79

一、伪齐政权的建立 79

二、秦桧南归的历史悬案 81

三、秦桧第一次任相和王伦使金 83

第二节 南宋与金、伪齐的和战 86

一、绍兴四年前南宋与伪齐的战争 86

二、岳飞收复襄汉六州郡的胜利 89

三、金、伪齐的继续南侵和韩世忠大仪镇之战的胜利 92

四、伪齐的再次南侵和杨沂中藕塘之战的胜利 96

五、张浚和淮西兵变 98

一、伪齐政权的垮台和秦桧的再相 103

第三节 宋金第一次和议的破裂 103

二、宋金签订第一次和议的经过 106

三、宋金战争的再起和顺昌大捷 109

四、岳飞进军中原 113

五、绍兴十年岳飞进军路线图 116

第四节 岳飞被害和“绍兴和议”的签订 118

一、淮西之战和三大帅兵权的被解除 118

二、淮东视师和高宗、岳飞矛盾的发展 122

三、岳飞被害 125

四、“绍兴和议”的签订和韦太后的南归 131

六、“绍兴和议”划定的宋、金分界线 133

一、秦桧集团的形成 137

第一节 宋高宗、秦桧的腐朽统治 137

第四章 高宗朝中后期的统治和宋金关系 137

二、宋高宗、秦桧集团专制腐朽的统治 144

三、秦桧死后的南宋政局 151

第二节 绍兴年间的赋役制度和经界 156

一、绍兴年间的赋税 156

二、绍兴年间的役法 164

三、绍兴年间的经界 169

一、完颜亮南侵前夕的宋金形势 175

第三节 完颜亮南侵的失败和高宗朝的结束 175

二、完颜亮南侵和南宋军队的抵抗 179

三、采石之战和完颜亮被杀 185

七、完颜亮南侵和采石之战图 186

四、南宋、金朝对峙局面的继续 189

五、赵构“禅位”——高宗朝的结束 194

八、南宋、金、西夏分界图 198

第一节 张浚北伐及其失败 199

第五章 孝宗朝的政治和军事 199

一、孝宗初年关于和战问题的争论 199

二、张浚北伐和符离之败 203

九、张浚北伐及金军反击路线图 204

三、“隆兴和议”的签订 207

一、南宋与金朝在外交上的斗争 210

第二节 孝宗乾道、淳熙间的宋金关系 210

二、孝宗、虞允文的抗金准备及其失败 213

一、频繁更换宰相和文武大臣 218

第三节 孝宗朝的政治 218

二、宠信近习 221

三、封建剥削的加重 223

四、孝宗朝的农民起义 228

五、高宗之死和孝宗的“禅位” 233

第六章 光宗、宁宗朝的政治和对金关系 236

第一节 光宗的短期统治和被迫“禅位” 236

一、光宗朝的政治 236

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加深 239

三、寿皇之死和光宗被迫退位 241

一、韩侂胄、赵汝愚的争权斗争 243

第二节 韩侂胄擅权和开禧北伐 243

二、道学之禁 245

三、韩侂胄擅权时期的南宋政治 248

四、对金关系的变化 251

五、开禧北伐 253

十、开禧北伐图 255

六、吴曦叛变及其失败 257

七、韩侂胄被杀和“嘉定和议”的签订 260

第三节 宁宗朝的政治和对金关系 265

一、嘉定“更化”和金朝的衰落 265

二、北方红袄军的抗金起义和“李全之乱” 268

三、金朝的最后南侵及其失败 274

四、史弥远擅权 281

五、理宗之立——史弥远的又一个大阴谋 285

第七章 理宗朝的政治和军事 289

第一节 理宗朝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 289

一、“湖州之变”和济王被杀 289

二、史弥远擅权的继续 291

三、理宗亲政和“端平更化” 296

第二节 端平、淳祐间的内政和对外关系 301

一、蒙古的“假道伐金”和南宋的联蒙灭金 301

二、“端平入洛”及其失败 305

十一、端平入洛之战略图 309

三、注意择相,重用老臣 310

四、整顿吏治,减少冗滥 315

五、整顿财政 320

一、蒙古侵略南宋的开始和南宋军队的抵抗 323

第三节 南宋军民抗击蒙古入侵的战斗 323

十二、端平二年到三年蒙古军入侵南宋图 325

二、孟珙领导的抗蒙斗争 330

三、余玠守蜀 335

四、蒙古南侵战略的改变和南宋的防范 341

五、蒙哥南侵和钓鱼城保卫战的胜利 344

十三、钓鱼城之战、鄂州之战略图 346

一、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350

第四节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理宗朝后期的腐朽统治 350

二、董宋臣、丁大全用事 354

三、奢侈腐朽,怠于政事 357

四、尊奉道教 360

五、贾似道的登台与鄂州议和 363

第五节 理宗一朝的农民起义和南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366

一、南宋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和阶级矛盾的尖锐化 366

二、理宗朝的农民起义 372

三、南宋农民起义的特点 376

一、削弱外戚、宦官势力,笼络和控制学校学生 385

第一节 贾似道擅权的开始 385

第八章 贾似道擅权和度宗之立 385

二、拘留郝经 388

三、招纳李璮 391

四、打算法的推行和刘整之叛 393

一、公田法推行的历史背景 397

第二节 公田法和推排法的推行 397

二、公田法推行的经过 400

三、公田法推行的失败原因及其影响 403

四、推行推排法 407

一、度宗之立 409

第三节 度宗之立和南宋危机的加深 409

二、度宗的腐朽统治 411

三、襄樊被围 413

四、贾似道擅权的继续 417

第四节 从襄樊沦陷到丁家洲溃师 421

一、增援襄樊的失败 421

二、吕文焕降元和襄阳沦陷 425

三、南宋与蒙(元)在四川、两淮的战斗 428

四、襄樊沦陷以后的形势和度宗之死 431

十四、南宋六陵示意图 433

五、从鄂州沦陷到丁家洲溃师 434

一、迁都计划的破产和贾似道被贬死 438

第一节 元军入临安 438

第九章 南宋灭亡和北方移民对南宋社会的影响 438

二、元军进逼下的临安政局 441

十五、元军攻占临安府图 446

三、元军入临安和三宫北迁 447

四、潭州、扬州、静江府等地的保卫战及其失败 450

五、四川军民抗元斗争的失败 455

一、张世杰、陆秀夫领导的抗元斗争 458

第二节 南宋流亡政权的建立和抗元战争的最终失败 458

二、崖山之战——南宋流亡政权的覆灭 461

三、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 463

四、文天祥抗元斗争的失败和英勇就义 466

十六、文天祥抗元及宋流亡政权南迁路线图 467

五、南宋灭亡的原因 470

第三节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及其对南宋社会的影响 477

一、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477

二、南宋移民的成分 482

三、南宋移民的分布概况 484

四、移民对南宋军政的影响 489

第一节 南宋的职官制度 495

第十章 南宋政治、军事制度概述 495

一、南宋的中央官制 496

二、南宋的地方官制 504

三、南宋的品阶制度和迁转制度 509

第二节 南宋的选举制度 519

一、两宋科举制度概述 520

二、南宋进士科的发解试、省试和殿试 525

三、南宋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弊病 529

四、南宋的恩荫制度及其弊病 532

一、南宋军队的重建——从御营司到御前诸军 537

第三节 南宋的军事制度 537

二、安抚使、制置使的设立和新军的出现 543

三、南宋后期的兵力部署 548

四、对南宋军事制度的评价 551

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559

第一节 北方移民对南宋物质文明的影响 559

第十一章 宋室南迁与南宋文化 559

第二编 南宋的文化 559

二、对手工业、商业和都市建设的影响 561

一、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 562

第二节 北方移民对南宋精神文明的影响 562

二、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 564

三、宗教方面的影响 566

四、语言方面的影响 567

五、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方面的影响 569

一、中央官学 572

第一节 南宋官学 572

第十二章 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572

二、地方官学 575

一、书院的兴旺发达 577

第二节 书院和乡塾村校 577

二、乡塾村校的普及 579

一、藏书 581

第三节 藏书与目录学 581

二、目录学 582

第一节 湖湘学 585

一、南宋湖湘学的源流 585

第十三章 学术流派与哲学思想 585

二、南宋湖湘学的哲学思想和历史地位 587

第二节 闽学 589

一、杨时与南宋闽学的发端 589

二、朱熹对南宋闽学思想体系的完善和充实 590

三、南宋闽学余绪 592

第三节 江西学 593

一、江西学的形成及其理论宗旨 593

二、鹅湖之会与朱、陆异同 596

一、金华学派 600

第四节 浙学 600

二、永康学派 602

三、永嘉学派 603

一、南宋蜀学的传承 606

第五节 蜀学 606

二、南宋蜀学的哲学思想与影响 607

第十四章 史学的空前繁荣 610

一、蜀中史学 610

第一节 区域性史学的发展 610

二、浙东史学 611

三、江西史学 613

一、传统史体的发展 615

第二节 史书体例的大发展 615

四、福建史学 615

二、新史体的开创 618

第三节 志书体裁的完备和金石学的兴盛 620

一、志书体裁的完备 620

二、金石学的兴盛和地图的绘制 622

第四节 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624

一、强烈的当代史意识 624

二、提倡经世致用,富有民族爱国思想 624

第十五章 文学、艺术的繁荣 626

第一节 文学的繁荣 626

一、词的鼎盛 626

二、诗的发展 630

三、散文的普及 634

四、话本小说的兴起 636

第二节 绘画、书法和雕塑艺术 637

一、绘画 637

二、书法 641

三、雕塑 643

一、音乐 645

第三节 音乐和歌舞 645

二、歌曲 650

三、舞蹈 652

一、勾栏戏艺与教坊杂剧 653

第四节 戏剧 653

二、南戏的产生 656

一、火药的推广与使用 658

第十六章 科学技术 658

第一节 火药与指南针的推广及使用 658

二、指南针的实际使用 659

第二节 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成熟 660

一、造船技术的成熟 660

二、航海技术的进步 664

第三节 造纸与印刷技术的发达 665

一、造纸技术的发达 665

二、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668

第四节 农学与植物学的重大进步 669

一、农学的重大进步 669

二、植物谱录的大量涌现 671

第五节 天文学与数学的辉煌成就 673

一、天文学的发展 673

二、数学的辉煌成就 673

第六节 医药学的全面发展 675

一、法医学的创立 675

二、针灸和外科学的极盛 676

四、本草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678

三、妇产科和儿科的进步 678

五、方书与临症医学的发展 679

六、《伤寒论》研究的深入 680

一、冶金技术的高度发展 681

第七节 冶金、纺织和制瓷技术 681

二、纺织技术的突飞猛进 682

三、制瓷技术的纯熟完美 684

一、南宋佛教的发展及其重要经典 686

第一节 佛教 686

第十七章 宗教与民间信仰 686

二、南宋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化 688

第二节 道教的繁荣昌盛 690

一、新道派的迭起与革新 690

二、道教的世俗化与民间化 692

一、儒家对佛道两教的吸收 693

第三节 三教合一的形成 693

二、佛教对儒道两教的吸收 695

三、道教对儒佛两教的吸收 696

一、城隍、土地及灶神信仰 697

第四节 民间信仰 697

二、尚鬼崇巫 699

一、“贵贱有级”的服饰制度 702

第一节 日新月异的服饰 702

第十八章 社会生活 702

二、日新月异的服饰风尚 703

一、奢侈无度的饮食风尚 705

第二节 饮食的新高峰 705

二、饮茶风气的普及 711

三、饮酒风气的盛行 712

第三节 美丽华洁的居室 713

第四节 四通八达的交通 716

一、交通工具 716

二、四通八达的路线 719

第十九章 风俗习惯 722

第一节 婚姻 722

一、婚姻论财而不问阀阅 722

二、婚姻礼仪和改嫁习俗 723

一、丧葬礼俗和火葬 725

第二节 丧葬 725

二、厚葬 727

三、讲风水 729

第三节 节日风尚 730

附录 736

一、两宋纪年表 736

二、两宋世系表 738

三、南宋进士科取士表 739

四、南宋大事年表 741

后记 75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