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中国消防通史  上
中国消防通史  上

中国消防通史 上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2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采芹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群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426295
  • 页数:1148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消防通史 上》目录
标签:通史 主编

第一章 先秦 1

第一节 时代概述 1

一、原始社会 1

二、夏商周奴隶社会 7

(一)夏王朝 7

(二)商王朝 10

(三)西周王朝 15

三、春秋战国时期 19

(一)春秋时期 19

(二)战国时期 22

第二节 人类与火 25

一、火与地球共生同来 25

二、学会用火——人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27

三、人工取火——人类最早的一项伟大发明 33

四、人类用火的伟大意义 40

五、早期人类用火的证据和分布 41

(一)亚洲地区 42

(二)非洲地区 45

(三)欧洲地区 46

六、北京猿人用火问题的论争 47

第三节 原始社会的火灾 51

一、建筑火灾的出现 52

(一)从穴居到房屋的演变 52

(二)有了房屋然后有家 56

(三)房屋火灾与家庭火灾 57

二、半地穴房屋建筑火灾遗址 58

三、羲皇故里五千年前大型建筑火灾遗址 63

(一)大地湾405号“四阿双重屋”火灾遗址 65

(二)901号殿堂式大型建筑火灾遗址 68

四、战争火和放火 82

第四节 夏、商、周奴隶社会的火灾 83

一、夏王朝的火灾 83

二、商王朝的火灾 85

(一)中国火灾的最早记录 85

(二)中国最早的高层建筑火灾 88

三、西周王朝的火灾 89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火灾 91

一、火灾原因 91

二、火灾的部门 93

三、《春秋》和《左传》记载的火灾 94

第六节 火崇拜与火神 101

一、自然崇拜 源远流长 101

二、圣火崇拜 古风犹存 104

三、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 108

(一)关于祝融 109

(二)关于炎帝 113

(三)关于回禄 116

(四)关于灶神 118

四、阏伯——东方的普罗米修斯 123

(一)古史传说有据可依 123

(二)文字考证 令人信服 125

(三)主火之地 有踪可寻 127

(四)消防之神 列班掌火 129

(五)民间传说 惊人发现 131

五、火神庙遍布州县 134

六、民间宗教中的“火官”崇拜与禳火灾经 139

第七节 先秦的消防治理 142

一、防火观念的产生和发展 142

(一)建筑设计防火思想的体现 143

(二)“防患于未然””思想的产生 144

二、消防关系国家贫富和修火宪 146

三、消防管理机构的萌芽 149

四、《周礼》“六官”中的消防机构 152

(一)天官冢宰与宫正 153

(二)夏官司马与司爟 154

(三)秋官司寇与司烜氏 155

五、从三次火灾看春秋时的消防治理 156

(一)三次火灾的情况 157

(二)三次火灾传达的主要信息 160

第八节 先秦的消防法制 166

一、黄帝《李法》到周朝“有刑罚” 167

二、子产“铸刑书”与孔子“请徒刑罚” 169

三、李悝的《法经》 171

四、墨子与消防 172

(一)关于建筑物的构筑物等的防火 173

(二)关于水源和贮水、汲水工具的规定 176

(三)关于防火的法令 177

第九节 先秦的消防技术 179

一、建筑防火技术 179

(二)夯土墙和土坯墙 180

(三)瓦的应用 181

二、防火规划布局的出现 182

(一)村落的规划 183

(二)早期城市的规划 184

(三)水源的规划和水井的出现 186

三、从“主祏”看春秋时的防火技术 189

第二章 秦汉 191

第一节 时代概述 191

一、秦王朝的兴衰 192

二、西汉王朝的兴衰 193

三、东汉王朝的兴衰 196

(一)木骨泥墙与防火保护层 199

第二节 火灾要述 200

一、火灾总况 200

二、火灾原因 201

(一)战争 201

(二)失火与用火不慎 203

(三)雷电等自然因素 205

(四)放火、自焚 206

(五)怪火 208

三、火灾分布情况 209

(一)火灾集中在城市 209

(二)城市以外的火灾 215

四、典型火灾析述 217

(一)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217

(二)火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222

(三)柏梁台灾 236

(四)梁鸿遗火 239

(五)未央、长乐、建章诸宫遭劫 240

(六)董卓楚洛阳宫宝 245

(七)烧九庙、明堂、辟雍 246

第三节 火与火灾的理念 248

一、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250

二、火曰炎上与火失其性 252

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高庙园灾对》 255

(一)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256

(二)“天人三策”的提出 257

(三)《高庙园灾对》及其影响 258

(四)“天人感应”说适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 261

(五)王充对“天人感应”的批判 262

四、防患未然与曲突徙薪 264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270

一、皇帝与火灾 271

二、中央的管理机构 276

三、皇宫和京城的警备 277

(一)京畿地区 279

四、地方和基层政权的消防治理 279

(二)郡县行政长官的职责 280

(三)乡、里基层组织和亭的设置 282

一、秦律 284

第五节 消防立法 284

二、汉律 287

一、军队和群众两支队伍 288

第六节 消防组织、技术 288

二、专业消防队的出现 289

(一)水者火之备 291

三、消防技术与战术措施 291

(二)灭火工具 292

(三)望火楼 293

(四)灭火战术思想有所发展 294

(五)烧出隔离带以绝火 295

一、三国鼎立 296

第一节 时代概述 296

第三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296

二、西晋的兴衰 298

三、五胡十六国 300

四、东晋的兴衰 301

五、南朝的宋、齐、梁、陈 302

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 303

一、火灾总况 317

第二节 火灾要述 317

(一)战争火灾 318

(二)放火 322

(三)自然因素的火灾 323

(四)用火不慎 326

(一)城市火灾多的原因 327

二、火灾主要集中在城市 327

(二)城市火灾的几个主要方面 329

(一)乌巢焚粮 332

三、典型火灾析述 332

(二)火烧赤壁 334

(三)火烧连营 336

(四)洛阳武库自燃 338

(五)永宁寺塔遭雷劫 341

(六)江陵焚书 346

一、玄学的兴起与天人关系的新解 350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 350

二、《晋书·五行志》中的“火”与“灾” 352

三、高堂隆关于火灾“可以胜之”的对话 355

四、刘昭的火灾定义 358

(一)皇帝重视消防管理 360

一、中央机构的管理 360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360

(二)中央管理机构的建置 361

二、地方行政和消防职能的合一 363

三、京师和皇宫的治安消防机构 364

(一)承担扑救火灾的任务 366

四、军队的消防职能 366

(二)宿卫军的演变 367

一、消防律已独立成篇 370

第五节 消防政令、法规 370

二、从严处罚火灾直接责任人 372

三、追究行政长官的责任 376

一、皇宫引水和贮水 377

第六节 消防技术 377

二、用非燃烧材料建塔 379

三、灭火指导思想和战术、报警 380

一、潘尼的《火赋》 381

第七节 消防艺文 381

二、陶渊明遇火诗 382

一、隋王朝的兴亡 384

第一节 时代概述 384

第四章 隋唐五代 384

二、唐王朝的兴亡 387

三、五代十国的割据纷争 392

一、火灾总况 403

第二节 火灾要述 403

二、火灾主要集中城市 404

(一)民居 406

三、火灾发生的部门和行业 406

(二)寺庙 407

(三)皇宫、祖庙、陵寝 409

(四)军营及军事设施 410

(六)船舰 411

(五)桥梁、栈道 411

(八)衙署 412

(七)仓库 412

(十)学校、图书 413

(九)市场 413

(十一)名楼杰阁 414

(十二)山林、草地 415

四、火灾原因 416

(十三)工场 416

(一)战争 417

(二)失火与用火不慎 419

(三)放火 420

(四)雷电等自然因素 422

(一)李渊烧迷楼 423

五、典型火灾析述 423

(二)少林寺两遭火劫 425

(三)天堂纵火明堂遭殃 427

(四)乾陵三火 435

(五)魏徵故居遗火 439

(六)三大内焚荡无遗 440

一、天人关系的新认识 448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 448

二、天人感应仍为主导 451

三、刘禹锡的“御之失其道” 452

四、“人火”、“天火”都是灾 454

一、皇帝重视消防 456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456

(一)武则天手诏责躬 457

(二)唐宣宗为韦丹正名 458

(三)后周世宗扩建东京 460

二、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负其责 462

三、南北衙兵承担救火任务 465

四、武候铺覆盖京师 466

五、从宫中昭德寺火看唐代的消防管理体制 468

六、消防治理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一项重要职责 470

(一)杜祐镇南海火灾自息 472

(二)柳宗元与《逐毕方文》 474

七、里正、乡正、村正的消防管理 477

(三)宋璟教人烧瓦改造店肆 477

第五节 法律制度的完备 478

(一)《开皇律》 479

一、隋唐法律体系的建立及意义 479

(二)《唐律疏议》 481

二、火灾法律的完备及特点 483

(二)失火及燃火 484

(一)放火 484

(三)见火起不告救 486

(四)对火灾责任人的处罚 487

第六节 消防技术的发展 489

(一)木构架建筑走向成熟 490

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材料的多元化 490

(二)砖瓦的广泛应用 492

(三)石材的开发和利用 493

(四)保存佛舍利的防火技术 494

(一)功能清楚 责任明确 495

二、城市规划的防火 495

(二)沟渠纵横 扑救方便 497

(三)街道宽广 保持间距 499

(四)墙坊坚实 有利分隔 500

三、消防装备与灭火技术 501

第七节 消防艺文 502

一、碑文 503

(一)杜甫的《火》诗 504

二、文学作品 504

(二)柳宗元《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506

第一节 时代概述 509

第五章 宋辽金西夏 509

第二节 火灾要述 515

一、火灾总况 515

(一)民居、商肆 516

(三)学校、书院、贡院 520

(二)寺庙、祠观 520

(四)官府、衙署 521

(五)皇宫、太庙 522

(六)军营 523

二、火灾原因分析 524

(七)仓库 524

(一)第一类 用火不慎 528

(二)第二类 战争 534

(三)第三类 放火 544

(四)第四类 自然因素 545

(一)两宋皇宫今安在 548

三、典型火灾析述 548

(二)荣王宫大火始末 553

(三)雷火开宝寺塔 557

(四)玉清昭应宫与“天书”同毁 559

(五)火烧岳阳楼 565

(六)扬州劫 567

(七)不因南省火 安得状元焦 569

(八)可怜九庙成焦土 570

第三节 宋代的火灾观 572

一、“天人感应”的主流思想 573

二、对“天人感应”说的抵制和批判 576

(一)孙奭、王安石不信天 577

(二)欧阳修的批判 578

三、陈抟的慎火停水 579

(一)陈抟的生平简述 580

(二)慎火停水的意义和深远影响 583

四、崇祀火神 585

(一)朝廷祀阏伯 586

(二)民间祭灶神 588

五、火的迷信 589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591

(一)朝廷中央由皇帝和宰相负责 592

一、管理体制 592

(二)地方由知府、知县等行政长官负责 595

(三)厢、保为消防治理的基层组织 600

二、严火禁 603

(一)开辟火巷,教用陶瓦 604

(二)监管火烛,从严查处 607

(三)完善火备,不致疏虞 610

(一)严罚三种人 614

三、严明罚赏 614

(二)重罚失职官员 615

(三)奖赏救火有功人员 616

(一)时代发展的呼唤 618

一、诞生背景 618

第五节 世界第一支由国家建立的城市消防队 618

(二)前朝经验的积累 619

二、创建于北宋开封 620

(三)朝廷重视社会稳定 620

三、完善于南宋临安 626

四、重要城市相继建立潜火队和民间消防组织 634

五、朴救火灾力量的组织和指挥 636

六、潜火军兵的来源 639

一、沿用唐律与以敕代律 643

第六节 消防法、法规 643

二、严惩纵火犯 646

三、防止冤案 649

四、权法不清 650

一、防火技术 652

第七节 消防技术 652

二、消防装备 654

第八节 消防文化传播 658

二、史志 659

一、诏书、奏议 659

三、笔记 660

四、家训 662

五、诗歌 663

六、话本小说 665

七、民间文艺 667

一、辽金西夏简况 671

第九节 辽金西夏时期消防概况 671

二、辽金西夏的火灾 674

三、辽金西夏时期同火灾作斗争的措施 677

第一节 时代概述 680

第六章 元 680

(一)寺庙庵观祠塔 688

一、火灾总况 688

第二节 火灾要述 688

(二)学堂书院 689

(三)官府衙署 690

(四)城市集镇民居 692

(五)名胜古迹 694

(六)道路桥梁 695

(七)皇宫祖庙陵园 696

(八)船舶码头 697

(一)战争 698

二、火灾原因分析 698

(二)用火不慎 700

(四)雷击和地震 703

(三)放火 703

(一)高昌故城毁于战火 705

三、典型火灾析述 705

(二)交河故城化为废墟 707

(三)杭城浩繁之地 鞠为蓁芜之墟 709

(四)松江遭劫 大火一月不灭 710

(五)张士诚焚苏州子城 711

第三节 元代的火灾观 712

一、火灾的迷信盛行 713

二、杨维桢与《江浙廉访司弭灾记》 714

三、王祯的“天火”、“人火”新论 717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720

(一)皇帝 721

一、管理体制 721

(二)宫廷 722

(三)地方 723

(四)巡查防火与灭火 726

二、消防刑律 729

三、监察职能 731

一、法制长生屋 733

第五节 防火技术措施 733

三、避难的石屋 736

二、改木为石 736

四、防火布 737

第一节 时代概述 738

第七章 明 738

一、火灾原因分析 744

第二节 火灾要述 744

(一)人为用火不慎是火灾多发的首要原因 745

(二)战争频仍导致火灾不断 746

(三)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 761

(四)放火 764

(五)摩擦撞击 765

(六)怪火 766

二、火灾分布的状况 767

(一)城镇民居 店肆 769

(二)寺庙 宫观 771

(三)衙署 774

(四)学校 书院 贡院 775

(五)名胜古迹 777

(六)仓库 778

(七)皇宫 祖庙 陵寝 781

(八)桥梁 船舶 785

(九)军营 785

(十)工厂 矿山 786

(十一)农村 791

(十二)森林 草原 791

(十三)剧场 792

(十四)监狱 792

(一)贡院失火 状元烧焦 793

三、典型火灾析述 793

(二)三大殿四次遭灾 795

(三)尚美人烟火万寿宫 801

(四)王恭厂大爆炸 805

一、从“罪己”现象看明朝火灾观的主流 818

(一)皇帝屡下“罪已诏” 818

第三节 火与火灾观 818

(二)政治斗争的体现 821

(三)两个副产品 823

二、天人感应的深远影响 826

(一)“门”不带钩 826

(二)水克火观念的形象运用 827

(三)劫火难逃 829

(四)火灾的附会 831

三、唯物主义的火灾观有所发展 832

(一)张居正对雷电静电的认识 832

(二)何歆的“降灾在天,防患在人” 834

(三)沈蘭彧的《火灾私诫》 836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837

一、皇帝直接抓火灾防范 837

(一)掌握情况 研究对策 派大臣巡察 838

(二)直接参与对老百姓的防火宣传 839

(三)直接干预皇宫的建筑防火 840

(四)调令军队救火 处理城市消防问题 841

(五)处理火灾责任人 842

二、皇宫的消防治理 843

(一)侍卫亲军兼管消防 843

(二)“红铺”的设置 844

(三)皇宫中的防火规定 845

(四)金水河与太平缸 847

三、五城兵马司治理京师 848

四、各级地方政府的消防责任 850

(一)省按“三司”分工治理 850

(二)府、州、县的消防治理 851

(三)城乡基层社会组织 852

五、府州县地方官消防治理的政绩 853

(一)抓建筑防火 853

(二)抓消防水源建设 854

(三)建火神庙祭祀火神 855

六、活跃在城市中的其他消防组织 855

(一)救火兵 856

(二)冷铺 857

(三)火甲制度的推行 857

(四)潜火义社 860

七、天一阁——私家藏书楼治火的典范 861

第五节 消防律令法规 865

一、放火刑律 865

二、失火刑律 867

三、明律与唐律的比较 868

四、加强领导责任的查处 870

五、对“火头”别有从严处罚 871

六、必须查获证据以防诬告 872

第六节 建筑防火技术的发展 872

一、用非燃烧材料建筑“无梁殿” 873

(一)南京灵谷寺和苏州开元寺 873

(二)北京皇史宬和天坛斋宫 875

(三)峨眉山万年寺砖殿 877

(四)五台山显通寺无量殿 879

二、防火间距 881

三、防火墙等防火分隔物较普遍的采用 882

(一)防火墙由来已久 882

(二)徽派建筑中的封火墙 884

(三)广西、福建的防火墙 886

(四)皇宫和銮仪卫仓库的防火墙 887

(五)石库门、石库窗的出现 890

第七节 引进西方的消防技术 893

一、水铳(消防泵)的出现 894

二、贮藏火药的防火防爆技术 899

第八章 清 904

第一节 时代概述 907

一、火灾总况 912

(一)战争火灾 十分残酷 912

第二节 火灾要述 912

(二)特大火灾 伤亡惨重 914

(三)名胜瑰宝 多次被毁 914

(四)城市火灾 动辄连营 915

(五)车船火灾 与日俱增 916

二、火灾原因分析 918

(一)战争和非常事变中的火灾 918

(二)故意放火 921

(三)用火不慎 923

(四)地震雷击等自然因素引发的火灾 931

三、火灾分布状况 934

(一)城市 936

(二)皇宫衙门 944

(三)寺庙庵观 947

(四)名胜古迹 950

(五)船舶 954

(六)爆炸火灾 958

四、典型火灾析述 962

(一)火烧圆明园 962

(二)天津粥厂大火 972

(三)贞度门大火与光绪大婚 975

(四)第一次火车失火 981

(五)沪州大火 985

(六)太古公司轮船火灾 987

(七)高要戏场大火 989

(八)广州三元里火药局大爆炸 991

(九)第一家棉纺织厂火灾 994

(十)广州花艇大火 998

(十一)吉林城区大火 1000

第三节 清代火灾观 1003

一、最高统治者的“上天警戒”观 1003

二、民间的封建迷信火灾观 1008

三、唯物与科学的火与火灾观的建树 1013

(一)王夫之“金得火而成器,木受钻而生火”说 1013

(二)毛奇龄的《杭州治火议》 1015

四、《申报》宣传科学火灾观和近代消防意识所作的贡献 1021

(一)《论火灾不关风水》 1022

(二)《汉上避火说》 1023

(三)《自来水救火之妙》和《慎用火油》等说 1024

(四)《预筹火患说》 1028

(五)《弭火患说》 1029

五、中国近代消防第一书 1032

(一)对火和火灾以及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系统的认识 1034

(二)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愈发展,火灾愈频繁,消防愈显重要 1036

(三)消灭与防备为消防警察的性质和任务 1037

(四)改良器械 调查水利地理 1038

(五)救护人命为火场第一注意 1039

(六)提出三种科学的灭火方法 1040

第四节 管理公众事务中的消防治理 1040

一、皇帝相当关注 1041

(一)康熙 1041

(二)雍正 1045

(三)乾隆 1048

(四)嘉庆以后 1052

二、捍灾御患乃地方文武官员专责 1053

(一)传谕申饬福建、贵州巡抚 1054

(二)《治浙成规》开地方消防法治的先河 1056

(三)无分昼夜,林则徐有火必到 1063

(四)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通告》 1066

三、火班与近代消防队的建立 1067

(一)皇宫与京城的火班 1067

(二)中国境内第一个近代消防队 1070

(三)中国消防警察的诞生 1072

四、民间消防组织发展趋于成熟 1076

(一)天津救火会 1077

(二)河北、山西水会 1079

(三)扬州水仓 1080

(四)万县救火局 1081

(五)上海救火联合会 1085

五、火灾防范措施 1086

(一)皇宫的火灾防范 1086

(二)常备消防用水 1087

(三)掮牌悬示 鸣锣传谕 1089

(四)治理火灾隐患 1090

(五)严惩放火罪犯 1092

(六)加强值更巡查 1092

(七)燃放烟花爆竹的治理 1093

(八)出售、使用火油的治理 1095

第五节 消防法规和政令 1097

一、关于放火的处罚条例 1097

二、关于失火处罚的条例 1101

三、关于失火地方官员的处罚条例 1104

四、关于旷误救火处罚的规定 1106

五、关于严惩抢火罪犯的条例 1107

一、建筑防火技术 1109

(一)皇宫改建风火檐 1109

第六节 消防技术 1109

(二)坚持提倡砖瓦等传统的建筑防火技术 1111

(三)出台公共娱乐建筑的防火规定 1113

(四)避雷针防雷击技术的采用 1115

二、消防技术装备和基本设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1116

(一)“水铳”较普遍地被采用 1117

(二)“火龙”的出现 1118

(三)消防车的出现 1119

(四)消防龙头的出现 1121

(五)灭火药水的出现 1123

(六)从瞭望鸣钟报警到电话的开启应用 1125

第七节 消防信息传播 1130

一、史志 1130

二、文学作品 1133

(一)诗歌 1134

(二)《哀盐船文》 1138

(三)小说 1140

三、报纸 11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