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书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300073832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梳理了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发展,社会保障管理的内容,并对社会保障改革提出了建议。
《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目录

自序 1

目录 1

回顾篇 23

一、中国有一部《劳动保险条例》 23

表1—1 劳动保险待遇及其支付方式 24

表目录 24

劳动保险待遇区分短期待遇和长期待遇 24

1.劳动保险的待遇项目 24

供养直系亲属的劳动保险待遇 25

劳动保险待遇项目中不含失业 25

2.劳动保险的筹资和统筹机制 27

图1—1 劳动保险的筹资机制 27

图目录 27

劳动保险的筹资机制 27

劳动保险的统筹机制 28

劳动保险的筹资和统筹机制遭破坏 28

图1—2 劳动保险的统筹调剂机制 28

3.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 29

劳动保险的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29

图1—3 劳动保险是全民职工的特权吗 30

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也曾被劳动保险覆盖 30

劳动保险不存在所有制歧视 30

案例1—1 辽宁省铁岭市未参保集体企业 31

案例目录 31

框1—1 宁要“劳保”不进“低保”的由来 31

框目录 31

框1—2 城镇集体企业劳动保险文件 32

劳动保险惠及直系亲属 33

案例1—2 婆婆的遗属费 俺家的活命钱 33

争取劳动保险的不懈努力 34

4.劳动保险是个法宝 34

表1—2 全国劳动大会要求实行劳动保险 34

《劳动保险条例》曾令工人激动不已 35

实行劳动保险是国家的长远方针 36

框1—3 劳动保险制度的补充和完善(1958—1966) 37

二、念念不忘的1978年104号文 39

1.社会保障“双轨制” 40

行政机关同劳动保险“擦肩而过” 40

框2—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机关有关待遇规定 41

图2—1 节约光荣 42

对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的局部调整 42

1958年统一企业与行政机关的退休和退职办法 43

2.104号文的背景和内容 43

框2—2 退休和退职 44

1978年再次对退休和退职给予法律认可 44

表2—1 1978年104号文规定的退休和退职条件 45

表2—2 1978年104号文规定的退休费标准 46

案例2—1 “子女顶替”在一个城市的始末 47

三、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出炉” 49

1.社会统筹的由来 50

图3—1 1978年至1984年全国离退休人数 50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50

案例3—1 湖北省沙市退休费用社会统筹 51

框3—1 政府部门对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的评价 53

医疗费用社会统筹 53

框3—2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中的认识问题 54

2.失业保险面世 55

框3—3 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主要做法 55

框3—4 60年代对精简职工的安置办法 56

该不该设立待业保险 56

表3—1 1978—1985年的登记失业率 57

图3—2 失业保险的争论 58

劳动合同制催生待业保险 59

表3—2 劳动合同制试行初期的人数和比重 59

框3—5 实行劳动合同制的过程 60

3.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 61

企业搞活分配对计发退休费提出新要求 61

框3—6 什么是标准工资 62

框3—7 退休金计算办法非改不可 63

养老金计发办法怎么改 64

案例3—2 浙江省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 64

框3—8 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的好处 65

4.农村试水养老保险 66

框3—9 农村的“五保”制度 67

农村也搞退休养老的动因 67

民政部推动农村养老保险 68

图3—3 农村搞养老保险咋就这么难? 68

社会保障就像张“网” 69

5.对原有社会保障的反思与批判 69

框3—10 就业和保障的重合 70

越来越多的人不能被社会保障“网络” 70

图3—4 1985—1993年私营和个体及非公单位从业人员变化情况 71

框3—11 劳动和保险的统一性 72

国家和企业包揽过多 73

限制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73

图3—5 舍不得 73

图3—6 城镇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75

平均主义成分较大 75

框3—12 劳动保险是平均主义吗? 76

6.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验 77

发展社会保险事业 77

框3—13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机构的设置及沿革 77

框3—14 对国家体改委建议的不同意见 80

图3—7 个人储蓄养老收益图 80

海南和深圳走上“统账结合”的新路子 81

国际机构专家和国外学者的评价 82

表3—3 海南省和深圳市社会保险综合改革方案要点 82

框3—15 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国际研讨会综述 83

框3—16 海南省简况 85

海南省综合改革试点的进与退 85

图3—8 社会保障制度综合改革试点进与退 87

7.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87

框3—17 宋平同志1990年谈养老保险 87

社会保障也是个大问题 88

海口社保“论剑” 89

该不该设失业保险 91

框3—18 中国社会保障与经济改革国际研讨会的特点 91

框3—19 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我国失业保险的看法和建议 92

框3—20 世界银行对我国失业保险的看法 93

框3—21 设立社会保障股份银行的设想 95

养老金制度要不要引入个人账户 95

框3—22 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局官员对我国设个人账户的看法 97

养老金制度是全国统一还是地方各搞一套 98

框3—23 中央和地方唱两个调 100

如何破解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难题 100

框3—24 医疗服务价格扭曲 101

怎样理顺社会保险管理体制 102

框3—25 劳动部对社会保险管理体制的态度 103

影响决策的三次社会保障改革课题调研 104

8.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的定夺 104

表3—4 社会保障改革的三次专题调研 105

表3—5 对原有社会保障弊端的诊断 105

调研或课题组对原有社会保障弊端的诊断 105

社会保障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08

社会保障改革思路上的分歧 109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保障改革的原则表述 111

框3—26 劳动部副部长谈社会保障机构 112

框3—27 劳动部副部长评“统账结合” 113

对“统账结合”的两种解读 113

框3—28 劳动部长谈整体决策 115

四、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118

“统账结合”的两个实施办法 119

框4—1 劳动部长谈养老金制度改革转变观念 119

1.养老金制度改革从分散走向统一 119

图4—1 “统账结合”的体改委方案 121

框4—2 理论界对“统账结合”两个实施办法的评议 121

框4—3 “统账结合”实施中需防止两种倾向 123

“统账结合”实施中的多样化 123

表4—1 “统账结合”实施办法的不同选择 125

“统账结合”走向统一 125

表4—2 统一制度前各地个人账户规模 126

框4—4 个人账户的“空账”风险 127

2.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起航 128

启动“两江”试点 129

图4—2 “两江”试点的“统账结合” 129

框4—5 医疗改革“两江”试点的基本情况 130

医疗制度改革进入扩大试点阶段 131

框4—6 上海市的住院医疗保险 132

框4—7 加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步伐 134

建立统一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34

3.养老金拖欠形势严峻 136

养老金拖欠涉及上百万退休人员 136

拖欠养老金的缘由 137

表4—3 1997年拖欠养老金严重地区和行业 137

框4—8 劳动部谈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 138

图4—3 1993—1997年全国养老金收、支和结余情况 138

框4—9 “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 140

框4—10 国有企业冗员规模 141

国有企业改革21字方针的形成 141

4.社会保障体系要独立于企业之外 141

框4—11 朱镕基同志谈职工下岗 142

国有企业纷纷提出裁员计划 143

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是过渡性的 144

框4—12 下岗职工的界定 145

图4—4 1995—2000年国有企业职工人数变化情况 145

建立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 146

5.社会保障改革研讨热 147

框4—13 为什么把社会保障当成一件大事 147

表4—4 2000年前后部分社会保障改革专题研究 148

养老金制度改革仍是热点问题 148

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问题出在哪儿 149

图4—5 1993—2000年全国养老金制度参保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增量变化 149

框4—14 旧体制遗留问题的规模估算 150

做实个人账户的两种意见 152

图4—6 做实个人账户的两种方案 153

延长退休年龄 153

框4—15 法定退休年龄可否延长 154

清理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155

案例4—1 提前退休对养老基金的影响 156

社会保险要不要“费改税” 156

图4—7 国家财政为个人理财合适吗? 157

社会保障改革的五个问题 157

个人账户该不该取消 158

6.国务院专题办起草社保试点方案 158

继续坚持“统账结合”制度模式的理由 159

框4—16 吴敬琏先生谈坚持个人账户制度 159

表4—5 完善“统账结合”的三种意见 161

完善“统账结合”的三种意见 161

图4—8 时过境迁 162

国务院专题办起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方案 163

国务院发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 164

图4—9 是给现金还是给预期? 164

框4—17 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原则和任务 165

7.国际组织和专家评议试点方案 166

国际组织和外国专家一年内两次评议我国社会保障改革 167

提请重视缴费率过高的负面影响 167

框4—18 外国专家谈社会保障承诺 167

框4—19 非工资劳动成本与国家竞争力 168

建议对试点方案的重点项目进行评估和精算 169

对养老金制度调整的不同看法 169

框4—20 试点方案的两个“过高” 170

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设计的批评 171

对下岗与失业并轨的评议 171

框4—21 缴费不足15年不发给基础养老金是否公平? 171

对养老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构比例的两种意见 172

在公务员养老金制度改革上的两种意见 173

框4—22 试点方案的宣传很重要 173

8.辽宁省“一号工程” 174

辽宁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四易其稿 174

框4—23 我国财政收入上台阶 175

框4—24 辽宁省社会保障基本状况 176

框4—25 辽宁省困难企业参保问题 177

社会保障改革试点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177

辽宁省社会保障改革试点是不是吃“偏饭” 178

国务院高度关注辽宁社会保障改革试点 179

下岗与失业并轨 180

9.对辽宁社会保障改革试点的评估 180

图4—10 辽宁省并轨人员构成(2003年末) 181

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 182

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 183

图4—11 辽宁省个人账户资金运营情况 183

图4—12 辽宁省养老金结构试点前后的变化 184

筹集社会保障资金 185

表4—6 辽宁省财政社会保障补助额 185

养老金制度的不可持续性仍然存在 186

辽宁省社会保障改革试点取得的主要成效 186

框4—26 辽宁试点经验推广的条件 187

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加入社会保障改革试点行列 188

10.社会保障改革试点扩大范围 188

养老金个人账户规模全面调整 189

图4—13 社会保险进程全景图 191

反思篇 195

五、社会保障改革被“欠账”拖拽 195

从推算到精算 196

1.社会保障“欠账”是算出来的 196

表5—1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几种推算 197

表5—2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几种精算 198

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偿还期很长 198

表5—3 养老金隐性债务精算常用参数 199

框5—1 项怀诚警示养老金体系未来缺口高达9.15万亿元 200

影响养老金隐性债务的主要变量 200

表5—4 宋晓梧先生主持的课题组精算结果 201

表5—5 何平先生主持的课题组精算结果 202

表5—6 冼懿敏女士主持的课题组精算结果 202

养老金隐性债务精算的制度含义 203

2.社会保障“欠账”何以拖累改革 204

表5—7 养老金隐性债务精算的主要结论 204

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取决于制度转轨方式 205

框5—2 智利的“认可债券” 205

偿还养老金债务的制度安排 206

框5—3 养老金“中人”过渡办法 206

社会保障“欠账”何以拖累社会保障改革 207

3.养老金制度改革需另辟蹊径 207

“统账结合”养老金制度命运多舛 208

框5—4 财政学者谈养老金债务 209

图5—1 个人账户规模一缩再缩 209

划转国有资产偿还债务的主张“屡败屡战” 209

框5—5 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大事记 211

偿还养老金债务应出新招 212

表5—8 社会保障新计划筹资规模估算 213

六、别总被人口老龄化“惊吓” 217

抠抠人口老龄化这个概念 218

1.人口老龄化有那么可怕吗 218

透视人口老龄化百分比 219

表6—2 我国人口老龄化预测 219

表6—1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219

图6—1 2004年我国人口构成 220

表6—3 新中国人口发展的轨迹 221

图6—2 部分年度各年龄段人口比重 222

我国人口老龄化很严重吗 223

框6—1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是世界之“最”吗? 223

框6—2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 224

2.现收现付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吗 225

我国不具备实行养老金完全积累的条件 226

框6—3 主张实行个人账户完全积累制的主要文献 227

从人口年龄结构看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的优劣 228

框6 4 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国际背景 228

框6 5 现收现付制下的缴费率确定 229

框6—6 美国社会保障基金的部分积累 230

表6—4 个人账户完全积累的约定条件 231

养老金基金积累的必要条件 231

表6—5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之优劣 233

个人账户制的风险 233

框6—7 新加坡和智利个人账户管理模式 234

框6—8 个人账户管理成本不可小视 235

现收现付制也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235

框6—9 世界银行对社会保障新计划的评价 236

图6—3 社会保障新计划资金结余量 237

七、社会保障能“赎买”吗 239

1.事业单位改革也被人员多所困扰 240

瓦解“低工资、广就业”的制度安排 240

事业单位改革中人员分流安置的主要方式 241

案例7—1 国内石化企业人员多的烦恼 241

案例7—2 西南某省新华书店系统实行身份置换 243

表7—1 事业单位分流人员不同方式的比例 243

分流人员的成本 243

框7—1 吴敬琏先生1992年质疑砸“三铁” 244

身份置换的潜在风险 245

图7—1 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 246

案例7—3 陕西省事业单位参保不足1/3 247

2.事业单位不宜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247

事业单位改革分流人员遇到的社会保障问题 247

事业单位纳入社会保险体系的成本 248

表7—2 北京某出版社参加社会保险的成本 249

事业单位不宜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249

框7—2 养老金制度事业单位同企业“并轨”需慎重 250

事业单位的未来走向 251

3.事业单位改革需“化繁为简” 251

案例7—4 江苏省事业单位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52

确定事业单位未来走向需把握的问题 253

图7—2 发达国家非营利部门收入来源 254

图7—3 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区别 254

图7—4 非营利组织的工资分配同市场接轨 256

事业单位改革需从宏观上做好两件事 256

表7—3 美国国内税务局编号的免税组织类型 257

事业单位改革应走低成本之路 258

八、社会保险何以要“下乡” 260

1.社会保险正在变成一个筐 261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及非农产业转移 262

框8—1 农民工的特点 262

社会保险的大门向进城务工人员敞开 263

图8—1 深圳市外来人员(含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人数(2003年) 264

图8—2 来京务工人员总量及其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004年) 265

表8—1 上海市和成都市综合社会保险比较 266

图8—3 近年来城市通过批地获得的土地收入 267

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 267

案例8—1 浙江省金华市新狮乡道院塘村村民面临居无定所的困境 268

社会保险“亲吻”失地农民 269

案例8—2 浙江省义乌市部分失地农民在社保上面临两难困境 270

表8—2 上海市社会保险实施分类施保 271

案例8—3 四川省成都市筹资35亿元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险 272

城市社会保险“下乡” 272

框8—2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谈农民社会保障 273

框8—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75

2.社会保险制度架构的缺陷 275

框8—4 农民工“退保”是对社会保险缺乏信心的表现 276

社会保险遭遇农民工“退保” 276

框8—5 农民工参保可增加打工城市社会统筹资金 277

农民工“退保”为哪般 278

案例8—4 社会保险关系不能转移 279

社会保险同劳动保险在制度架构上的差异 279

表8—3 社会保险和劳动保险的差异 280

框8—6 劳动合同制工人心理不平衡 280

社会保险费率“陡然升高”的制度原因 281

图8—4 1998年至2004年社会保险资金结余情况 282

“贪大求全”也是造成社会保险门槛过高的内在根源 283

框8—7 29岁的小伙子内部退养 283

框8—8 社会保险参保成本高 284

社会保险过高的缴费率会把企业压垮 284

框8—9 对农民工乃至农民实施分类分层保障 285

社会保险的制度惠及面“今不如昔” 285

图8—5 2004年城镇就业人数和社会保险参保人数 287

九、社会保障的第三条路 289

框9—1 最好不要重复1993年以前的争论 290

图9—1 从劳动保险到社会保险 291

1.社会保险:悬在头上的一把剑 291

图9—2 社会保险的设计缺陷 292

社会保险的“预演”和全面推进 292

社会保险像是改革路上的一堵墙 293

图9—3 改革路上的“城墙” 293

图9—4 畸高的费率会压垮企业 294

图9—5 扩大内需撞“暗礁” 295

社会保险像是发展航道上的“暗礁” 295

框9—2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谈医疗保险个人负担 296

社会保险更像个“火药库” 297

图9—6 集体上访为哪般 297

图9—7 社会保险的两张不信任票 298

2.社会保障:“肥胖”不利于成长 299

社会保障和收入再分配 299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 300

图9—8 社会保障概念不要泛化 300

图9—9 面对社会保险困境的三种选择 301

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 301

社会保障和个人账户 302

图9—10 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责任 302

图9—11 社会保障改革和发展需另起炉灶 303

社会保障项目要少而精 303

3.第三条路:寻求共赢 303

社会保障该不该设失业项目 304

框9—3 以往社会保障改革方案设计犯了两条“大忌” 304

未来社会保障的目标定位 305

图9—12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的区别 306

图9—13 第三条路怎么走? 306

开征社会保障税 307

图9—14 社会保障新制度的安排 308

寻找社会保障和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 309

图9—15 养老金制度可持续性比较 309

推动城镇化 310

图9—16 社会保障新计划能实现共赢 311

社会保障能实现共赢 311

4.制度转轨:别再让“中人”烦恼 312

专设“中人”是社会保险的“败笔” 312

允许在职人员选择 313

5.医疗保障:从重新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入手 314

搭建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新平台 314

表9—1 在职人员制度转轨方式 314

图9—17 健康保健和医疗服务的新平台 315

以医疗卫生资源再配置引导医疗改革 316

框9—4 医改基本不成功 316

后记 3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