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基础微生物学讲义  附表
基础微生物学讲义  附表

基础微生物学讲义 附表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加拿大)仇大健编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0
  • ISBN:
  • 页数:262 页
图书介绍:
《基础微生物学讲义 附表》目录

甲、微生物学发展史 2

乙、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

1.显微镜术及光学原理 2

第一章 绪论 2

① 明视野显微镜及染色技术 5

② 相差显微镜 5

③ 萤光显微镜 5

④ 电子显微镜 5

2.微生物培养法 5

(c)增殖培养基 8

3、微生物保藏法 8

④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 8

(e)鉴别培养基 8

(d)选择培养基 8

(a)合成培养基及天然培养基 8

(b)液体培养基及固体培养基 8

③ 培养基的类型 8

② 培养基的成份 8

① 微生物的组成成份 8

① 斜面低温法 9

② 甘油冰冻法 9

③ 冰冻干燥法 9

4.灭菌法及消毒法 9

③ 辐射法 11

④ 化学药剂法 11

② 过滤法 11

甲、生物体的一般特性 11

1.细胞性生物 11

第二章 原生生物界 11

(d)低温杀菌法 11

(c)间歇蒸煮法 11

(b)加压蒸气法 11

(a)干热法 11

① 加热法 11

2.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 12

3.非细胞性生物一病毒 12

乙、原生生物的类别 12

1.原核原生生物 13

2.真核原生生物 14

① 藻类 18

② 原生动物类 18

③ 真菌类 18

第三章 细菌的结构及生长 18

甲、细菌结构 18

1.荚膜 20

2.细胞壁 20

3.细胞膜 24

4.鞭毛 27

5.?毛 30

6.细胞内含物 31

7.核糖体 32

8.核质体 33

乙、细菌生长 35

1.生长测定法 35

2.生长规律 36

② 细胞数的测定 36

① 细胞量的测定 36

① 延滞期 39

② 对数期 39

③ 稳定期 39

④ 衰亡期 39

3.算术级数的生长 39

4.连续培养 39

5 同步生长 42

① 营养基质浓度 44

6.环境条件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44

②水及游离子 48

③温度 49

④氢离子浓度 52

⑤氧气 52

⑥辐射 53

(a)电离辐射 56

(b)紫外辐射 56

(c)可见光线 56

第四章 代谢作用 56

甲、生物能量学(分解产能及光合产能) 56

1.热力学原理 56

2.能量转移媒解(腺三磷及辅酶Ⅰ、Ⅱ) 57

① 化能异养细菌 59

3.能量产生之基本步骤 59

(a)发酵生产能(糖酵解作用,即EMP途径)(b)呼吸性产能(三羧酸或柠檬酸循环作用)② 化能自养细菌 63

③ 光能细菌 63

(a)放氧性(植物型)光合作用 65

(b)非放氧性(细菌型)光合作用 65

乙、合成作用: 65

1.合成作用的三个先决条件 65

① 能量(腺三磷) 66

② 还原剂(NADP·H2) 66

(a)化能异养细菌 67

(b)化能自养细菌 67

(c)光能细菌 67

③ 简单有机或无机物质 67

① 核苷酸及脱氧核苷酸的合成过程 69

2.前体物合成过程 69

(e)硫 69

(f)其他无机物 69

(d)磷 69

(c)氮 69

(b)氢 氧 69

(a)碳 69

② 氨基酸的合成过程 71

③ 卟啉、单糖及脂肪酸的合成过程 72

3.聚合物(高分子)合成过程 73

① 多糖类 73

② 脂肪类 74

(a)聚β—羟基丁酸 76

(b)磷酸脂 76

(c)异戊二烯 76

③ 核酸类 76

(a)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及合成过程 76

(b)核糖核酸的结构及合成过程 79

④ 蛋白质 84

(a)蛋白质合成作用的起始阶段 85

(b)蛋白质合成作用的延伸阶段 86

(c)蛋白质合成作用的终止阶段 89

4.分解作用与合成作用的相互关系 90

(a)制造烯醇式草酰乙酸 91

(b)制造烯醇式磷酸丙酮酸 92

丙、调节作用 93

1.酶合成的调节作用 94

① 酶合成的诱导作用 96

② 酶合成的阻遏作用 97

2.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末端产品抑制作用) 100

(a)分解物阻遏作用 100

(b)末端产品阻遏作用 100

3.核酸合成的调节作用 105

① 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的调节作用 105

② 核糖核酸合成的调节作用 108

第五章 病毒 109

甲、引言 109

2.病毒的化学成份 110

1.病毒形态 110

乙、病毒的一般性质 110

3.病毒核酸的特性 111

4.病毒的复制 116

5.病毒分类 118

丙、噬菌体 118

1.噬菌体的种类及一般性质 118

2.烈性噬菌体 122

① 双链DNA烈性噬菌体 122

(a)噬菌体T7 123

(b)噬菌体T4 126

② 单链DNA烈性噬菌体 128

③ 单链RNA烈性噬菌体 129

3.温和噬菌体 130

① 入噬菌体 130

② 其他温和噬菌体 134

丁、动物病毒 135

戊、植物病毒及类病毒(VIROID) 137

第六章 遗传与突变 139

甲、引言 139

1.遗传物质——核酸 139

① 肺炎双球菌实验 139

② 噬菌体T2实验 140

③杂种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140

2.突变 140

1 正性变种及负性变种 140

2 乳糖操纵子内各种基因的突变 148

乙、突变的化学基础 148

1.化学诱变剂 149

① 碱基类似物 149

① 短波辐射 150

2.物理诱变剂 150

③ 艾姆氏试验 150

② 体外化学诱变剂 150

(a)光复活作用 153

(b)黑暗修复作用 153

② 加热 153

3.碱基的增补及删除作用(移码突变) 153

4.抑制性突变 154

① 基因内抑制性突变 154

② 基因外抑制性突变 155

丙、突变的本质 156

1.自发性 156

① 彷徨试验 156

② 影印接种试验 157

2.群体动态 157

3.选择与适应 160

丁、遗传互补作用 160

2.基因内补作用 161

1.基因外补作用 161

戊.遗传重组 162

1.细菌重组的一般特性及重组模型 162

2.转化作用 165

3.转导作用 168

① 普遍性转导作用 168

② 特异性转导作用 169

4.接合作用 171

5.接合作用及转导噬菌体在遗传工程学上的应用(分离乳糖操纵子实验) 175

己、质粒 176

庚、噬菌体遗传 180

第七章 细菌分类 182

甲、细菌分类原则 182

1.种、属及双名法 182

2.阶级分类法 183

4.遗传分类法 184

① DNA的碱基组份分析 184

3.数值分类法(亚当氏分类法) 184

② 核酸杂合法 186

③ 血清反应法 188

乙、细菌的主要类群 189

1.光合菌 189

① 蓝色光合菌 190

② 紫色光合菌 190

③ 绿色光合菌 190

2.?细菌 190

3.有鞘菌 190

4.芽细菌及柄细菌 191

5.螺旋体 191

6.螺菌 191

7.革兰氏阴性好气杆菌及球菌 191

12.革兰氏阴性化能自养菌 192

11.革兰氏阴性嫌气球菌 192

10.革兰氏阴性球菌及短杆菌 192

9.革兰氏阴性嫌气菌 192

8.革兰氏阴性兼性嫌气杆菌 192

13.产甲烷菌 193

14.革兰氏阳性球菌 193

15.产内生孢子杆菌及球菌 193

16.革兰氏阳性杆菌 194

17.放线菌及附属菌类 194

18.立克次氏体 195

19.枝原体 195

丙、鉴定细菌类别的几个基本步骤 195

第八章 微生物在生物界中的作用 197

甲、微生物种间的关系 197

1.互生关系 197

2.拮抗关系 197

3.共生关系 197

1.共生关系 198

乙、微生物与植物及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198

4.寄生关系 198

2.寄生关系 199

丙、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原理 199

1.侵袭力 199

2.毒素 199

① 外毒素 200

② 内毒素 200

丁、人体对微生物的防御机制 200

1.非特异性防御机制 201

① 炎症反应及吞噬作用 203

② 非免疫性补体作用 203

③ 干扰素作用 203

2.特异性防御机制(免疫力) 203

① 引言 203

② 抗体的性质 204

③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作用 206

(c)免疫球旦白的抗体活性 206

(b)免疫球旦白的构造 206

(a)免疫球旦白的种类 206

(a)沉淀反应 208

(b)中和反应 208

(c)凝集反应 208

(d)吞噬细胞及补体结合反应 208

④ 抗体的产生 208

(a)与免疫有密切关系的两种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及胸腺淋巴细胞)(b)浆细胞(c)初次反应及再次反应(回忆反应)(d)胸腺淋巴细胞⑤ 过敏现象(变态免疫反应) 211

(a)速发型反应 211

(b)缓发型反应 211

⑥ 免疫的应用 211

(a)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 212

(b)治疗应用(人工、被动免疫) 212

(c)诊断应用 212

(d)在微生物分类上的应用 212

戊、化学治疗法 2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