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顾觉奋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2565566
  • 页数:3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概述以及国内抗生素类药和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微生物药品研发动态 新技术、新产品及市场信息》目录

第一篇 总论 1

第一 章 微生物药物学概论 1

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的概念和形成 1

一、微生物药物的定义 1

二、微生物药物的形成 1

目录 1

第二节 微生物药物的种类 2

一、抗生素类药物 2

二、维生素类药物 3

三、氨基酸类药物 3

四、核苷酸类药物 4

五、酶与辅酶类药物 4

六、酶抑制剂 4

第三节 国内外微生物药物新药研究进展 5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 5

八、激素类药物 5

七、微生物产生的免疫调节剂 5

二、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7

三、链阳性菌素 8

四、特异性免疫抑制剂 8

五、日本微生物药物开发动态 8

第四节 生物技术的应用 9

一、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提高微生物(产生菌)药物的生产能力 9

二、采用现代生物技术设计新抗生素 10

三、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微生物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11

四、生物技术产品 12

参考文献 13

第二章 微生物药物研究开发近况 14

第一节 新药研究开发动向 14

一、21世纪畅销药物预测 15

二、近年来我国新药研发资助状况 16

三、21世纪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展望 17

第二节 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开发 20

一、微生物药物的发展 20

二、微生物药物研发趋势 25

第三节 寻找新的微生物药物的方法 29

一、扩大微生物来源 29

二、微生物遗传性状改变 32

三、已知微生物药物的结构改造 34

四、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 35

参考文献 37

第二篇 新技术及应用 38

第三章 筛选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进展 38

第一节 生态学途径筛选微生物药物 38

一、抗生素产生菌与活性物质的双重筛选 38

二、微生物药物筛选的特点 39

第二节 遗传学途径筛选微生物药物 42

一、诱发突变 42

二、突变生物合成 44

三、遗传重组(又称基因重组) 46

四、原生质体融合 47

五、基因克隆 49

六、沉默基因的激活——产生新抗生素另一种方法 50

第三节 微生物药物筛选的发展趋势 54

一、抗细菌微生物药物筛选 54

二、抗病毒抗生素药物筛选 55

三、抗肿瘤抗生素药物筛选 55

四、微生物来源的免疫调节剂的筛选 56

五、微生物来源的生理活性物质的筛选 56

六、我国目前可以开展研究的微生物代谢工程药物 56

参考文献 57

第四章 基因工程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58

第一节 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克隆 58

一、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58

二、对抗生素作用部位(靶点)进行修饰的酶 59

三、抗生素的抗性机制 60

四、抗性基因的表达 60

第二节 抗生素生物合成调节基因的克隆 61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参与基因及其合成途径 62

二、基因工程改造及创造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65

三、小结 68

第三节 抗生素结构基因的克隆 68

一、抗生素结构基因克隆方法 68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基因克隆实例 69

第四节 基因重组产生杂合抗生素 70

一、基因重组产生美达紫红素A和双氢硫紫红素 71

二、基因重组产生一种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71

三、基因克隆产生的杂合蒽环类抗生素 71

四、小结 73

第五节 应用基因工程改进抗生素产量 74

一、扩增抗生素的抗性基因,提高产生菌自身的耐受性 74

二、过度表达调控网络中的正调节组分 74

三、抗生素的全部结构基因克隆——改变表达体系 75

四、克隆相应的生物合成基因加速限速反应 77

参考文献 79

一、初级代谢产物生物合成的调节 81

第一节 代谢调控技术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81

第五章 微生物药物发酵技术新进展 81

二、抗生素产生菌的代谢调节 87

第二节 前体在生物合成中的应用 90

一、次级代谢物生物合成的前体 90

二、抗生素的生物合成 95

第三节 途径工程在微生物制药中的应用 99

一、途径工程 99

二、氨基酸途径工程 102

三、维生素及辅酶Q途径工程 103

四、聚酮类抗生素的途径工程 105

五、β-酰胺类抗生素的途径工程 106

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08

七、林可酰胺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109

参考文献 111

第六章 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新技术进展 112

第一节 双水相萃取技术 112

二、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应用 115

一、双水相萃取概述 119

三、双水相体系萃取技术展望 121

四、小结 121

第三节 膜分离技术 121

第二节 大孔网状吸附剂在微生物制药分离纯化上的应用 122

一、大孔网状吸附剂的类型、结构及吸附机制 123

二、大孔网状吸附剂在微生物药物分离和纯化上的应用 126

三、分离纯化的方式方法 126

一、分类和定义 131

二、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133

三、膜分离技术在抗生素、氨基酸和酶类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134

四、分离纯化的方式方法 137

五、面临问题、解决方法和发展方向 139

六、小结 141

第四节 基因工程药物的分离与纯化方法 141

一、2000年以前的基因工程药物 141

二、基因工程药物分离与纯化的一般流程 142

四、高度纯化 143

三、浓缩与初步纯化 143

五、目标蛋白质的表征和分析方法 147

参考文献 148

第七章 微生物药物制剂研究进展 151

第一节 微生物药物制剂研究概述 151

一、生物药剂学的发展阐明了药物剂型因素、生物因素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151

二、从常规制剂发展到缓释、控释制荆,靶向制剂 152

第二节 抗生素的缓释及控释给药系统 153

一、缓释、控释制剂概述 153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口服缓释制剂 154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口服缓释及控释制剂 155

四、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缓释制剂 157

五、多烯类抗生素的缓释及控释制剂 158

第三节 抗生素的靶向给药系统 158

一、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 158

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 160

三、多烯类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 161

四、抗肿瘤抗生素靶向释药新制剂 163

一、微球制剂概述 165

第四节 抗生素的微球给药系统 165

二、可生物降解类栓塞性微球 166

第五节 抗生素的磁性微球制剂 168

一、磁性微球制剂概述 168

二、组成材料 168

三、抗生素的磁性微球制剂 169

参考文献 169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71

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71

第三篇 新药开发与市场 171

第八章 抗细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近况 171

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175

三、青霉烯类抗生素 181

第二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82

一、金属β-内酰胺酶的种类、特性 183

二、金属型β-内酰胺酶的作用机制 183

三、按主核结构,从七个方面分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 184

四、小结 187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8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特征 188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存在的缺点和需要改进的问题 188

三、新上市的大环内酯抗生素品种 188

四、新大环内酯的研发 190

一、异帕米星 195

二、奈替米星 195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95

三、地贝卡星 196

四、依替米星 197

第五节 其他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98

一、新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198

二、链阳性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00

三、新型肽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03

参考文献 206

一、以细胞膜中甾醇为作用靶位 210

第九章 抗真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210

第一节 作用于真菌细胞膜的药物 210

二、以细胞膜中鞘磷脂为作用靶位 214

第二节 以真菌细胞表面结构为作用靶位 214

一、作用于真菌细胞壁的药物 214

二、作用于甘露聚糖的抗生素 219

第三节 作用于蛋白质和核酸的药物 219

一、作用于蛋白质的药物 219

参考文献 220

二、作用于核酸的药物 220

第十章 抗癌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 221

第一节 抗癌微生物药物的来源、结构及抗癌活性 221

一、多肽和蛋白质类抗生素 223

二、蒽环类抗生素 224

三、醌类抗生素 226

四、苯并二吡咯类 226

五、色霉素类抗生素 227

七、苯并蒽醌类 228

六、安曲霉素类抗生素 228

八、双烯二炔类 229

九、激素类 230

十、其他抗癌微生物药物 230

第二节 结构改造与构效关系 231

一、多肽类抗生素的构效关系 231

二、蒽环类的构效关系 231

三、醌类的构效关系 232

四、环孢素的构效关系 232

第三节 作用机制 233

一、蒽环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233

二、新安曲霉素的作用机制 234

三、环孢素的作用机制 234

四、抑制DNA模功能的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234

五、干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微生物药物的作用部位 234

六、其他抗癌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235

五、激素类 236

四、安曲霉素类抗生素 236

六、其他微生物代谢物 236

第四节 临床试验及疗效 236

三、色霉素类抗生素 236

二、蒽环类抗生素 236

一、肽类抗生素 236

第五节 毒副作用 237

第六节 苯并二吡咯类抗肿瘤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238

一、来源及开发状况 238

二、化学结构 238

三、抗瘤谱及抗瘤活性 238

四、作用机制 239

五、毒性 241

六、结构改造及临床研究 241

七、小结 242

第七节 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及其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研究进展 242

一、烯二炔类抗肿瘤抗生素简介 243

二、化学合成与分子设计的烯二炔类抗生素 245

三、烯二炔类抗生素单克隆抗体导向药物 246

四、前景及展望 251

参考文献 252

第十一章 微生物产生的其他生理活性物质概述 255

第一节 新型微生物来源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255

一、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及其作用机制 255

二、根据作用机制从微生物产物中筛选新型免疫抑制剂 261

三、加强微生物来源的免疫抑制剂作用机制研究的重要意义 262

四、小结 262

第二节 新型微生物来源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 262

一、乙酰辅酶A:胆固醇乙酰转移酶(ACAT)抑制剂 262

二、角鲨烯合成酶抑制剂 265

三、胆固醇酯转移蛋白(CETP)抑制剂 266

四、LDL受体表达促进剂 267

五、胰酯酶抑制剂 267

六、他汀类药物在其他治疗领域的研究开发 268

第三节 微生物来源HIV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269

一、作用于吸附和融合过程的HIV抑制剂 270

二、影响HIV核酸复制和整合的抑制剂 272

三、影响病毒颗粒装配和成熟的HIV抑制剂 273

四、作用于病毒调控因子的抗生素 274

五、小结 275

参考文献 275

第十二章 国内微生物药物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279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279

一、青霉素类的市场状况 279

二、头孢菌素的市场状况 280

三、碳青霉烯类的市场状况 283

四、酶抑制剂的市场状况 284

五、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 286

六、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 288

第二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288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概况 288

二、主要大环内酯类产品产销概况 289

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 291

四、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SWOT分析结果给出的建议 292

第三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292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 292

二、我国目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销状况 293

三、主要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市场状况 295

四、小结 297

第四节 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及市场分析 298

一、他汀类药物的全球市场 298

二、国内他汀类药物市场总体情况 298

三、几类重要他汀类药物的国内外市场 299

四、他汀类药物的市场展望 303

第五节 新制剂、新剂型的市场分析及价值 304

一、未来新药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利用 304

二、新制剂、新剂型的市场分析 306

三、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价值 309

参考文献 3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