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思想史  下
中国思想史  下

中国思想史 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葛兆光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309067187
  • 页数:59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思想与思想方法下一篇:科学
《中国思想史 下》目录
标签:思想史 思想

第一编 1

引言 权力·教育与思想世界 2

“奉天承运”与王朝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获得途径 9

唐代初期的文化策略 9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真正实现 9

统一的国家有了统一的思想与文化 9

考试的意义:作为背诵与记忆的知识 9

承平的时代与平庸的思想 9

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 9

整个思想世界没有疗救的药方 9

第一节 盛世的平庸:八世纪上半叶的知识与思想状况 9

经历了思想与秩序的双重危机之后 41

第二节 理论兴趣的衰退: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上) 41

八世纪中叶以后的佛教状况 64

比“宗”和“派”更重要的:律师、法师与禅师的分野 64

回顾历史:八世纪之前 64

唯识学:八识、三性、三能变、五位百法以及转识成智 64

华严学:“六相圆融”、“四法界”、“十玄门”和“五教十宗” 64

理论兴趣的衰退与感悟体验的凸显 64

贵族社会的瓦解与纯粹理论兴趣的失落 64

中心地域的战乱与都市大寺院讲坛的衰落 64

宗教对社会的意义的自省与宗教对实际生活的进入 64

第三节 禅宗的胜利与佛教的失败: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中) 64

在佛教各种思路中,南宗禅的凸显 91

八至九世纪禅宗的崛起和胜利 91

当时禅门的实际状况:北宗、荷泽、牛头、天台和洪州的并峙 91

普寂、义福之后的北宗 91

神会门下的荷泽宗 91

慧忠、玄素以及佛窟遗则、径山法钦为首的牛头宗 91

八、九世纪中的天台一系 91

洪州马祖道一系的风靡南北 91

西堂智藏、章敬怀晖和兴善惟宽的意义 91

洪州一系在九世纪以后逐渐取得主流地位 91

九世纪的二十年代中国佛教地图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禅思想向自然和适意的人生哲理方面转化 91

人性与佛性的关系如何? 91

修行的方式如何? 91

趋近了佛性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 91

从印度佛教到中国禅宗的转化 91

淡出了中国思想与信仰的主流世界 91

第四节 语言与意义:八至十世纪中国佛教的转型(下) 91

九至十世纪的禅门兴衰 111

第五节 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八至九世纪之间思想史的再认识 111

八世纪末到九世纪唐王朝的艰难时期:内忧与外患 141

国家权威的失坠与思想秩序的混乱 141

《平淮西碑》:韩愈一流士人对于强大的国家与权力的呼吁 141

对国家政治权威的诉求与对思想秩序的诉求 141

离经叛道的倾向与各种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活跃 141

佛教的入侵 141

被唤起的民族感情与历史传统 141

发掘历史资源,重建主流知识、思想与信仰的普遍性权威 141

“道”自身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人性的发掘 141

经典文本的证明:《大学》与《中庸》的再诠释 141

虚构的思想历史的系谱:孟子的意义 141

极端理想主义的思路:重建国家权威与思想秩序 141

潜伏着的极端主义:一统与优先背后 141

抵制与批评:来自现实主义思路的 141

第六节 会昌灭佛与九世纪的道教 141

日僧圆仁所见到的九世纪武宗灭佛事件 167

茅山上清系的鼎盛以及可疑的系谱 167

九世纪前后道教的地域分布和派别存在:南岳系的崛起 167

武宗时代当红道士的出身 167

李德裕的态度的象征性及士人的取向:来自主流意识形态的压力 167

第二编 167

引言 理学诞生前夜的中国 168

北宋的现实:合法性危机 185

郊祀、封禅以及皇帝神化系谱的建立 185

从“杯酒释兵权”说起 185

恢复与重建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有效性 185

“普遍皇权”的确立与巩固 185

“人不同心”以及思想同一性的消失 185

第一节 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的分离 185

十一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洛阳与汴梁 218

“道统”与“政统”的分离 218

第二节 理学的延续:朱陆之辩及其周边 218

从淳熙二年的鹅湖之会说起 253

第三节 国家与士绅双重支持下的文明扩张:宋代中国生活伦理同一性的确立 253

淫祠与巫风:十一世纪中叶夏竦的上疏 280

禁淫祠与兴学校 280

第四节 从元到明: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一般状况 280

俗化之厄:欧阳守道和沈仲固对理学的激烈批评 299

把真理的思索变成背诵文本 299

蒙元皇权对于汉族文明的态度及其意义 299

对新朝的认同与民族主义的退潮:从赵复到郝经、许衡、刘因 299

许衡的意义 299

“真儒之道见于吏治” 299

明初皇权与儒学:从明太祖到明成祖 299

主流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平庸和圆熟 299

生活的同一性瓦解而思想的同一性依然存在:话语的分裂 299

重新整理思想世界?元代陆学的命运与明代陆学的动向 299

王阳明的出现 299

第五节 再起波澜:王学的崛起及其意义 299

王阳明学说开始的势头并不顺利 327

嘉靖年间的情况 327

第三编 327

引言 从“天下”到“万国”:重建理解明清思想史的背景 328

古代中国与异域的交往历史:从古代到十九世纪 336

文明的中心与边缘发生变化 336

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之间:世界与中国 336

十六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国际处境:两种反应和两种策略 336

医学与天学:日本与中国对于西学接受与回应的微妙差异 336

近代中国对于世界的心理失衡 336

1895年以后的自信心崩溃 336

十六世纪以后:重新调整思想史的焦距与背景 336

第一节 天崩地裂(上):当中国古代宇宙秩序遭遇西洋天学 336

第二节 天崩地裂(下):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中的“天下”、“中国”、“四夷” 360

1584年利玛窦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 380

第三节 考据学的兴起:十七世纪中叶至十八世纪末知识与思想世界的状况 380

考据学在清代的意义 413

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的分裂:另类知识话语的产生 413

历史追溯 413

晚明思想世界的多元状况: 413

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一个简单的民族主义思路 413

遗民情结与“华夷之分”思想在清初的普遍性 413

这种民族主义思想的漏洞 413

雍正的批判:《大义觉迷录》 413

时间的流逝与民族主义情绪的淡漠 413

“圣学”薪火相传的责任与士人的反省 413

清代皇权与主流意识形态垄断真理的三种策略 413

《名教罪人》的象征意义 413

“公”与“私”:对于真理权力的滥用与对于真理话语的逃避 413

空间的压缩与立场的丧失 413

处于“失语”状态的知识界 413

第四节 重建知识世界的尝试: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 413

第五节 西洋新知的进入: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知识世界的变迁 446

第六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一):经学 477

古代中国的经典和经学的责任 494

经典和经学的任何变化,其意义都超出了单纯知识史的范畴 494

今文经学的崛起:两种趋向 494

第七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二):诸子之学 494

第八节 晚清对中国传统资源的重新发现和诠释(三):佛学 512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以佛教作为应对资源 530

十九世纪下半叶佛教的基本状况 530

在西洋新知面前本来来自印度的佛教成了中国的传统资源 530

晚清佛学的兴趣滋长 530

晚清好佛学的人几乎都是趋新之士 530

关于格义的历史记忆 530

以佛学格西洋科学之义 530

第九节 1895年的中国: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530

1895年:忧郁激愤的心情和耻辱无奈的感觉 551

不可并提的东洋和西洋 551

几位保守官员的建议:徐致祥、冯煦、马丕瑶 551

在普遍的心情之下“自强”成了中国人的共识 551

西洋人的奇特态度:鼓励变法 551

什么是“积弊”? 551

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551

1895年的象征意义 551

征引书目 551

后记 5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