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全书 浙江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浙江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109048381
- 页数:612 页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地形 1
(一)主要山脉 1
1.北支天目山脉 1
2.中支仙霞岭山脉 1
3.南支洞宫山脉、雁荡山脉和括苍山脉 1
(二)地貌类型 2
1.平原 2
2.盆(谷)地 2
3.台(岗)地 2
4.丘陵 2
5.山地 2
二、土地类型 2
(一)平地 3
1.滨海滩涂平地 3
2.水网平地 3
(二)坡地 3
1.平缓坡盆(谷)地 3
2.平缓坡台(岗)地 3
3.斜坡台岗地 3
4.低丘平缓坡地 3
5.低丘陡斜坡地 3
6.高丘缓坡地 3
7.高丘斜坡地 3
8.低山缓坡地 3
9.低山斜陡坡地 3
10.中山平缓坡地 4
11.中山陡斜坡地 4
三、土壤类型 4
(一)红壤 4
(二)黄壤 4
(三)紫色土 4
(四)石灰岩土 4
(五)粗骨土 4
(六)潮土 4
(七)水稻土 4
(八)盐土 4
(九)饱和红壤 5
(十)山地草甸土 5
四、土地利用 5
(一)耕地 5
1.水田 5
2.旱地 5
(二)园地 5
1.桑园 5
2.茶园 5
3.果园 5
(三)林地 5
1.有林地 5
2.疏林地 5
3.灌木林地 5
4.未成林造林地 5
5.无林地 5
(四)草地 5
(五)水域 5
五、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7
(一)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 7
(二)山丘坡地 7
(三)土地承受力 7
(四)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8
1.中、低产田(地)、园地、林地和水面 8
2.宜农荒地 8
3.宜林荒山 8
4.荒水水面 8
5.海涂滩地 8
六、土地的保护与管理 8
(一)制定土地管理法规,依法保护土地 8
(二)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国土总体规划 8
(三)建立造地基金,开发土地后备资源 8
第二节 气候资源 9
一、热量 9
(一)年、季气温 9
1.年平均气温 9
2.四季气温 9
(二)气温年较差与日较差 9
1.年较差 9
2.日较差 9
(三)极端气温 10
1.极端最高气温 10
2.极端最低气温 10
3.低温频率 10
(四)界限温度与积温 11
1.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期与积温 11
2.稳定通过10—20℃的积温 11
3.稳定通过10—22℃的积温 11
(五)初、终霜日与无霜期 12
二、降雨 12
(一)降雨时空分布特点 12
1.地域差异显著 12
2.季节分布不匀 12
3.年际变化大 12
(二)雨日 12
(三)相对湿度 13
(四)蒸发量与干燥指数 14
1.蒸发量 14
2.干燥指数 14
三、日照 14
(一)日照时数与日照百分率 14
(二)太阳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 14
1.太阳辐射 14
2.光合有效辐射 14
四、风能 15
(一)年平均风速 15
(二)年大风日数 15
(三)年有效风能 15
五、农业气候区划 17
(一)省境内中、北亚热带的划分 17
(二)热量分区 17
六、丘陵山区气候资源特征及其分层 18
(一)丘陵山区气候特征 18
1.气候的立体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层性 18
2.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和农业生产的多宜性 18
3.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和农业气象灾害的多发性 19
(二)丘陵山区农业气候分层 19
第三节 水资源 20
一、水资源量 20
(一)降水和蒸发 20
1.降水的时空分布 20
2.蒸发与干旱指数 21
(二)河川径流 21
1.河川径流量 21
2.径流的时空分布 21
3.入海水量与出境、入境水量 22
(三)地下水 22
1.地下水的类型 22
2.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开采量 22
3.地下水资源分布 22
4.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22
(四)水质与泥沙 22
1.天然水质 22
2.不同类型水域的水质 23
3.河流泥沙 23
(五)水资源总量及其评价 23
1.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 23
2.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23
3.降水与径流年内分配不均 24
4.河流源短流急,丰枯相差悬殊 24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24
(一)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24
1.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 24
2.现有水利设施供水量及用水状况 25
(二)重点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25
1.杭嘉湖平原区 25
2.萧绍宁平原区 25
3.金衢盆地 25
4.黄温椒平原区 25
5.温瑞平平原区 25
三、水能资源 28
(一)河川水力资源 28
(二)潮汐能资源 28
(三)水能资源评价 28
四、水资源管理 29
(一)机构建设 29
(二)法规建设 29
(三)制度建设 29
(四)管理工作 29
(五)执法工作 29
第四节海洋资源 30
一、海域 30
(一)海域面积 30
(二)海域环境 30
(三)海域空间的利用 31
二、海涂(潮间带) 31
(一)海涂资源面积和分布 31
(二)海涂资源的基本特点 31
(三)海涂资源的开发利用 31
三、海岛 32
(一)海岛数量和分布 32
(二)海岛的基本特点 33
(三)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 33
四、海洋生物 33
(一)海洋生物类型及分布 33
1.游泳生物 33
2.潮间带生物 34
3.底栖生物 34
(二)海洋生物开发利用 34
第五节 生物资源 35
一、农作物资源 35
(一)粮食 35
1.水稻 35
2.大小麦 35
3.玉米 35
4.甘薯 35
5.大豆 35
6.蚕豆 35
(二)油料 35
(三)瓜果类 35
1.木本水果类 35
2.草本瓜果类 35
3.干果类 36
(四)棉花 36
(五)麻类 36
(六)蚕桑 36
(七)茶叶 36
(八)蔬菜 36
(九)真菌 36
(十)中药材 36
(十一)烟叶 36
(十二)糖蔗 36
(十三)饲料及绿肥 36
(十四)花卉类 36
(十五)其它 36
二、畜禽资源 36
(一)家畜类 36
(二)家禽类 36
(三)特种类 36
(四)其它品种 37
(五)名、特品种 37
三、林木资源 37
(一)森林植被及主要树种分布 37
1.针叶林 37
2.阔叶林 37
3.竹林 37
4.沼泽植被 37
5.水生植被 37
(二)主要用材林树种 37
(三)经济林树种 37
(四)竹类 37
(五)薪炭林 37
(六)防护林 37
(七)古树名木 37
四、水产资源 38
(一)淡水水产 38
1.鱼类 38
2.其它淡水水产 38
3.饵料生物 38
(二)海水水产 38
1.浅海滩涂野生生物 38
2.浅海滩涂人工养殖生物 38
3.浅海生物 38
五、野生动植物资源 38
(一)野生植物资源 38
1.野生食用植物 38
2.野生饲用植物 38
3.野生药用植物 38
4.野生工业用植物 39
5.原材料应用植物 39
6.环境保护植物 39
7.植物种质资源 40
(二)野生动物资源 40
1.食用动物 40
2.毛皮动物 40
3.药用动物 40
4.观赏动物 40
5.有害动物 40
6.病虫害天敌动物 40
7.珍稀保护动物 41
六、名特优品种 41
(一)豆菜类 41
1.平湖青仁乌皮大豆 41
2.兰溪大青豆 41
3.慈溪大白蚕豆 41
4.菱湖白扁豆 41
5.衢州毛蓬青大豆 41
6.舟山2号大麦 42
7.新昌小京生花生 42
8.义乌黑芝麻 42
9.西湖莼菜 42
10.双塘雪藕 42
11.龙船香菇 42
12.常山猴头菇 42
13.桐乡榨菜 42
14.绍兴霉干菜 43
15.萧山萝卜干 43
16.奉化芋艿头 43
17.龙游小辣椒 43
18.三家村藕粉 43
(二)林果类 43
1.温州蜜柑 43
2.黄岩本地早 43
3.椪柑 43
4.常山胡柚 43
5.楚门文旦 44
6.苍南四季抛 44
7.宁波金柑 44
8.杭州蜜梨 44
9.奉化水蜜桃 44
10.余姚荸荠种杨梅 44
11.塘栖枇杷 44
12.超山青梅 44
13.桐乡槜李 44
14.义乌大枣 44
15.昌化山核桃 44
16.诸暨枫桥香榧 45
(三)名茶类 45
1.西湖龙井 45
2.开化龙顶 45
3.余杭径山茶 45
4.长兴紫笋茶 45
5.临海蟠毫 45
6.宁海望府银毫 45
7.鸠坑毛尖 45
8.景宁惠明茶 45
9.泰顺香菇寮白毫 45
10.平水珠茶 45
11.珍眉 46
(四)畜禽类 46
1.金华两头乌猪 46
2.湖羊 46
3.江山白羽乌骨鸡 46
4.浙东白鹅 46
(五)水产类(见本书第三章第四节) 46
(六)药材类 46
1.浙贝 46
2.麦冬 46
3.元胡 46
4.白术 46
5.白芍 47
6.杭白菊 47
7.玄参 47
8.温郁金 47
(七)其他类 47
1.处州白莲 47
2.南湖菱 47
3.湖州百合 47
4.大红袍荸荠 47
七、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价 47
(一)农业生物资源 47
1.强化品种选育 47
2.长短结合,适度发展 48
3.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水养殖 48
(二)野生生物资源 48
1.继续进行野生生物资源的调查 48
2.寻求新资源,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 48
3.变野生为家种家养,建立生产基地并不断选育提高 48
4.分类指导,加强保护 48
(三)维护生态平衡 48
第六节 农业生态环境 49
一、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49
(一)农业环境分区 49
1.山地森林生态类型 49
2.红壤丘陵盆地生态类型 49
3.水网平原生态类型 49
4.沿海港湾岛屿生态类型 49
(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 49
1.水土流失严重 49
2.工业“三废”污染 50
3.农用化学物质污染 50
4.乡镇企业污染 50
二、农业环境保护发展历程 50
(一)初始阶段 50
(二)有序开展阶段 50
(三)深入开展阶段 50
三、农业环境保护工作 51
(一)防治工业“三废”污染 51
(二)开展农业环境治理 51
(三)优化农业生态环境 51
(四)建立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51
(五)开展生态村建设 52
(六)制定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 52
(七)建立环境保护基金 52
四、三个“全球环境五百佳”生态村 53
(一)萧山市长河镇山一村 53
(二)鄞县甲村乡上李家村 53
(三)奉化市萧王庙镇藤头村 53
第七节 农村能源 54
一、农村能源 54
(一)薪柴 54
(二)秸秆 54
(三)禽畜粪便 54
(四)小水电 54
(五)小煤窑 54
(六)太阳能 54
(七)风能 54
(八)潮汐能 55
(九)波浪能 55
(十)潮流能 55
二、农村能源消费 55
(一)农村用能数量和用能结构 55
1.农村生活用能 55
2.农业生产用能 55
3.农村运输用能 55
4.乡镇企业用能 55
(二)农村用能特点 55
1.炊事用能逐渐从生物质能向高档次的商品能源转变 55
2.农业机械能耗比例小 55
3.乡镇企业用能递增快,浪费严重 55
4.农村能源供需缺口大,供应混乱 55
三、农村能源建设 55
(一)建立机构 55
(二)开发利用沼气 56
1.早期开发(1958—1971年) 56
2.大办沼气(1972—1980年) 56
3.稳步发展(1980年以后) 56
(三)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56
(四)风能的开发利用 56
(五)微水电的推广 57
(六)农村生活节约用能 57
(七)农村生产节约用能 57
(八)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57
(九)农村能源产业和服务体系建设 57
四、农村能源发展方向 57
第八节 农业自然灾害 58
一、洪涝 58
(一)成因与分布 58
(二)损失情况 58
1.洪灾损失 58
2.涝渍损失 59
3.台风(热带风暴)损失 59
4.重大洪涝灾害个例 60
二、干旱 61
(一)成因与分布 61
1.多旱区 61
2.次旱区 61
3.少旱区 61
(二)损失情况 61
1.干旱灾害损失 61
2.重大干旱灾害个例 62
三、农作物病虫害 6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作物病虫害 62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作物病虫害 62
1.稻麦病虫害 62
2.棉花病虫害 63
3.桔树病虫害 63
4.茶叶病虫害 63
5.桑树病虫害 63
6.蔬菜病虫害 63
(三)农作物主要病虫危害及损失 63
1.水稻 63
2.麦类 64
3.玉米 64
4.棉花 64
5.果树 64
四、其他农业自然灾害 64
(一)冰雹、雷雨大风和龙卷风 64
(二)寒潮、暴雪、冰冻 64
第二章 农业社会经济条件 65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65
一、农村人口 65
(一)农村人口规模 65
(二)农村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 66
1.稳定增长期 66
2.增长低谷期 66
3.增长高峰期 66
4.增长减速期 66
5.增长率稳定下降期 66
(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6
二、计划生育 67
(一)起步阶段(1954—1962年) 67
(二)逐步推行阶段(1963—1970年) 67
1.确定工作方针 67
2.建立组织机构 67
3.加强技术队伍建设 67
4.制定法规 67
(三)全面实施阶段(1971—1979年) 68
1.推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68
2.建立计划生育专业队伍 68
3.加强计划生育科技工作 68
(四)开创新局面阶段(1980—1983年) 68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68
2.开展基本国策教育 68
3.制定计划生育法规 68
(五)完善提高阶段(1984—1992年) 68
1.层层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 68
2.完善计划生育具体政策 68
3.开展计划生育执法检查 69
4.加强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69
5.进一步充实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 69
三、农村劳动力 69
(一)劳动力规模 69
(二)各阶段劳动力变动情况 70
1.第一个稳定增长期(1949—1957年) 70
2.不稳定期(1958—1962年) 70
3.第二个稳定增长期(1963—1980年) 70
4.超常规增长期(1981—1985年) 70
5.增长减速期(1986—1992年) 70
(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行业结构 70
1.文化素质 70
2.行业结构 70
(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0
1.起始时期(50—70年代) 70
2.快速转移时期(1978—1988年) 70
3.转移徘徊时期(1989—1992年) 71
4.重新快速转移时期(1992年以后) 71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71
一、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支出 71
(一)“一五”到“五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 71
(二)“六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 72
(三)“七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 72
二、信贷资金 72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业贷款 72
(二)“一五”时期的农业贷款 72
(三)“大跃进”时期农业贷款 72
(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业贷款 72
(五)乡镇企业贷款占农贷的比重 72
(六)农户贷款的使用结构 72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资金投入 73
(一)农村集体提留 73
(二)乡镇企业“以工补农” 73
四、农户的农业资金投入 73
(一)家庭联产承包制前,农户投入农业的资金 73
(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户投入农业的资金 73
(三)农户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内部结构 74
五、农业发展基金 74
(一)农业发展基金的建立 74
(二)农业发展基金的来源 74
(三)农业发展基金的使用 74
(四)农业发展基金的管理 74
六、国家、集体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75
(一)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75
(二)农村集体农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75
(三)1991、1992年的集体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 75
第三节 农田水利 75
一、发展历程 7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田水利 7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田水利 76
1.恢复与创业 76
2.跃进与调整 76
3.在曲折中发展 76
4.在改革中前进 76
二、农田水利的投入 78
(一)资金投入 78
(二)劳动力投入 78
(三)物资投入 78
(四)科技、教育投入 78
三、水利工程建设 78
(一)防洪工程 78
1.江河防洪 78
2.钱塘江海塘 79
3.浙东海塘 79
(二)治涝工程 79
1.杭嘉湖平原 79
2.浙东萧绍宁平原 80
3.滨海温台区 80
4.沿江湖畈 80
(三)灌溉工程 80
1.蓄水 80
2.提水 80
3.引水 81
(四)水土保持工程 81
四、经营管理 81
(一)工程管理机构 81
(二)工程和河道管理 81
(三)灌溉管理 82
(四)综合经营 82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83
一、发展历程 83
(一)开创阶段(1950—1965年) 83
(二)拓宽发展阶段(1966—1979年) 83
(三)高速发展阶段(1980—1992年) 83
二、农业机械化水平 83
(一)耕作 83
(二)排灌 83
(三)植保 83
(四)脱粒 84
(五)加工 84
(六)运输 85
(七)其他 85
(八)农业机械总水平 85
三、所有制和经营形式 85
(一)国有国营为主 85
(二)集体所有、集体经营为主 85
(三)户营为主,国营、集体、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并存 85
四、经营管理 85
(一)农机管理站 86
(二)农机服务站 86
(三)农机试验鉴定 86
1.对厂、所研制成功的新型农业机械进行多点试验 86
2.对省外引进的农业机械和新式农具进行试验 86
3.对引进国外农业机械进行试验 86
(四)安全管理 86
(五)农用油料管理 87
(六)农机人员的培训 87
第五节 化肥、农药和农膜 88
一、发展历程 88
(一)化肥 88
1.起步阶段(1953—1966年) 88
2.徘徊阶段(1967—1976年) 88
3.调整阶段(1977—1987年) 88
4.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2年) 89
(二)农药 89
1.起步阶段(1956—1966年) 89
2.徘徊阶段(1967—1978年) 89
3.发展阶段(1979—1992年) 89
(三)农膜 89
二、生产与使用水平 89
(一)化肥 89
1.氮肥的使用 90
2.磷肥的使用 90
3.钾肥的使用 90
(二)农药 91
(三)农膜 91
三、经营与管理 91
(一)化肥 91
1.化肥来源 91
2.调拨供应 92
(二)农药 93
1.农药来源 93
2.调拨储备 94
3.安全管理 94
(三)农膜 94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 95
一、发展历程 9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用电 9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用电 95
1.初始发展阶段 95
2.迅猛发展阶段 95
3.继续发展阶段 95
4.全面发展阶段 95
二、农村用电分类 96
(一)排灌用电 96
(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 96
(三)乡村工业用电 96
(四)农村生活照明用电 97
三、农电管理网络 98
(一)乡、镇农电站 98
(二)区农电站(农电联站) 98
(三)县(市)农电总站 98
(四)农村电工 98
四、农村用电标准化建设 99
(一)农村用电标准(合格)村建设 99
(二)农村电气化县 99
(三)农村电网标准化建设 99
五、农村安全用电 100
(一)普及农村安全用电知识 100
(二)开展农电安全百日无事故竞赛 100
(三)推行安全用电的技术措施 100
1.漏电保护器 100
2.配变中性点不接地运行 100
六、小水电建设 100
七、农电管理 101
(一)集体资产代管 101
(二)小水电的并网管理 101
1.并网运行 101
2.电量互抵 101
3.电价优惠 101
八、农村其它能源的开发利用 101
(一)潮汐电站 101
(二)风力发电 101
第七节 农用工业 102
一、农机工业 102
(一)发展历程 102
1.初创阶段(1949—1957年) 102
2.建设阶段(1958—1978年) 102
3.调整阶段(1979—1983年) 102
4.发展阶段(1984—1992年) 103
(二)生产能力 103
二、农用化学工业 105
三、饲料工业 105
(一)发展历程 105
1.创建阶段(1977—1982年) 105
2.发展阶段(1982—1990年) 105
3.提高阶段(1990—1992年) 105
(二)生产能力 105
(三)饲料科学研究 106
(四)组织管理 106
第八节农村公路 106
一、发展历程 106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公路 106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公路 107
1.恢复与发展阶段(1949年5月—1957年) 107
2.发展和调整阶段(1958—1966年) 108
3.曲折和发展阶段(1967—1976年) 108
4.新的发展阶段(1977—1992年) 109
二、县乡公路建设的典型 111
(一)仙居县 111
(二)泰顺县 111
(三)桐乡市 111
(四)富阳市大源镇 112
三、山区公路建设 112
第九节 农村邮电通信 11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邮电 113
(一)近代邮电的起始 113
(二)战争时期的农村邮电 11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邮电 113
(一)土地改革时期 113
(二)互助合作时期 114
1.地方电信并入邮电部门 114
2.整顿私商代办所 114
3.建立农村信报收发点 114
4.推广农业合作社邮递员制度 114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 114
1.全党全民办邮电 114
2.开通农村会议电话 115
3.调整农村邮电 115
4.实行“亦工亦农”投递员制度 115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115
1.在困难中前进 115
2.逐步实现使用摩托车投递 115
三、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邮电 115
(一)建立乡镇集体邮电联营站 115
(二)改善服务条件 116
(三)支持商品经济的发展 116
(四)农村邮电局所及投递路线有了新的增长 116
(五)农村投递的深度有了新的进展 116
(六)农村电话有了新的发展 116
(七)农村电话工程更新改造项目有新的增加 116
第十节 农业区划 117
一、发展历程 117
(一)探索阶段(50年代初—60年代末) 117
(二)发展阶段(1979—1986年) 117
(三)深化阶段(1986—1993年) 117
二、省级综合农业区划分区系统 117
(一)两个农业气候带 118
(二)三个农业层次 118
1.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农业层 118
2.海拔50—350米的低丘农林过渡层 118
3.海拔350米以上的山地林业层 118
(三)四种农业类型 118
1.沿海平原类型 118
2.河谷盆地类型 118
3.丘陵山地类型 118
4.沿海岛屿类型 118
(四)九个一级农业区 118
三、九个一级农业区的概况 118
(一)杭嘉湖水网平原粮桑渔畜油区 118
1.农业资源条件 118
2.农业状况 119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19
(二)杭州湾两岸滨海平原棉麻菜渔区 119
1.农业资源条件 119
2.农业状况 120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0
(三)宁绍平原粮畜渔油区 120
1.农业资源条件 120
2.农业状况 121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1
(四)浙西丘陵山地林茶粮区 121
1.农业资源条件 121
2.农业状况 122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2
(五)金衢丘陵盆地粮畜果林区 122
1.农业资源条件 122
2.农业状况 123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3
(六)浙东丘陵盆地粮茶林畜区 123
1.农业资源条件 123
2.农业状况 124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4
(七)浙南山地丘陵林茶粮畜区 124
1.农业资源条件 125
2.农业状况 125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5
(八)浙东南沿海平原丘陵粮果渔林区 126
1.农业资源条件 126
2.农业状况 126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6
(九)东部海域岛屿渔盐林区 127
1.农业资源条件 127
2.农业状况 127
3.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措施 127
第十一节 贫困地区开发 128
一、主要困难 128
(一)经济水平低 128
(二)商品交换落后 128
(三)基础设施薄弱 128
(四)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转换能力低 129
(五)人均实际收入水平低,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129
二、开发进程 130
(一)第一阶段(1979—1981年) 130
(二)第二阶段(1982—1985年) 130
(三)第三阶段(1986年以后) 130
三、扶贫开发的目标 130
四、政策和措施 130
(一)制定和落实扶贫政策 130
(二)实行挂钩扶贫 130
(三)大力发展开发农业和乡镇企业 131
(四)实施“下山脱贫”,异地开发的战略 131
(五)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 131
五、开发扶贫成果 132
(一)商品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132
(二)基础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 132
(三)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等各项事业有了明显的进步 132
(四)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32
第三章 农业生产水平 133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33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133
(一)以粮为主单一农业的阶段(1949—1961年) 133
(二)二、三产业起步阶段(1962—1978年) 133
(三)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34
二、农、林、牧、副、渔生产结构 135
(一)单一发展农业种植业的阶段(1949—1978年) 135
(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36
三、种植业生产结构 137
(一)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结构 137
(二)粮食和经济作物产值结构 137
第二节 种植业 138
一、发展历程 13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种植业 138
1.清朝以前的种植业 138
2.民国时期的种植业 13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141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41
2.波折起伏阶段(1958—1978年) 142
3.协调发展阶段(1979—1992年) 143
二、产区分布 144
(一)粮食作物 144
1.水稻 144
2.旱粮 144
(二)经济作物 144
1.棉花 144
2.油料 145
3.麻类 145
4.桑蚕茧 145
5.茶 145
6.水果 145
7.蔬菜 146
8.糖蔗 146
9.烟叶 146
10.中药材 146
11.席草 147
三、生产水平 147
(一)粮食生产 147
1.水稻 147
2.旱粮 148
(二)经济作物 148
1.棉花 148
2.油料 151
3.麻类 151
4.蚕桑 152
5.茶叶 153
6.水果 153
7.蔬菜 154
8.糖蔗 155
9.烟叶 156
10.中药材 156
11.席草 158
12.莲子等 158
13.花卉 158
四、增产措施 160
(一)改革水田种植制度 160
1.推行“五改”种植制度 160
2.提倡“三发展”改制内容 160
3.实行“四良”配套 160
4.完善三熟制 160
5.推广高产模式栽培,开展吨粮工程建设 160
(二)繁育推广优良品种 160
1.良种繁育 160
2.粮食作物良种的推广 161
3.经济作物优良品种的开发 162
4.良种经营 163
5.种子检验与检疫 164
6.种子加工与贮藏 165
(三)改良土壤 165
1.土壤普查 165
2.高产土壤的管理 166
3.低产土壤的改良 166
(四)合理施肥 166
1.提高施肥水平 166
2.实施科学施肥 167
(五)防治病虫害 168
1.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 168
2.植物检疫 168
3.主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情况 168
第三节 林业 170
一、发展历程 17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林业 170
1.古代林业 170
2.民国时期的林业 170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170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70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71
3.波折阶段(1966—1977年) 171
4.振兴阶段(1978—1993年) 172
二、生产水平 174
1.松木 175
2.杉木 175
3.竹子 175
4.油茶 175
5.油桐 175
6.乌桕 176
7.漆树 176
8.香榧 176
9.山核桃 176
10.板栗 176
11.银杏 176
12.松脂 176
三、主要措施 177
(一)制订林业区划 177
1.浙北平原绿化农田防护林区 177
2.浙西北山地涵养水源、用材林区 177
3.浙东低山丘陵水土保持、竹林区 177
4.浙中金衢盆地经济林、水土保护林区 177
5.浙西南中山用材林区 177
6.浙东南低山丘陵用材林、经济林区 177
7.浙东滨海岛屿防护林、经济林区 177
(二)推行股份合作制 178
(三)完善林业投资机制 178
(四)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178
(五)加强木材流通管理 178
(六)发展林产品交易市场 178
(七)强化林政管理 178
第四节 畜牧业 179
一、发展历程 179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畜牧业 179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180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80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80
3.徘徊阶段(1966—1976年) 181
4.发展阶段(1976—1993年) 181
二、生产水平 182
(一)产区分布 182
1.生猪生产 182
2.牛、羊、兔饲养业 182
3.家禽饲养业 182
4.养蜂业 182
(二)产量与产值 184
三、主要措施 184
(一)建立良种繁育体系 184
(二)推广配、混合饲料 185
(三)建立商品畜禽生产基地 185
(四)拓展规模饲养业 186
(五)健全畜禽防疫体系 187
第五节 渔业 188
一、发展历程 188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渔业 188
1.清朝以前的渔业 188
2.民国时期的渔业 188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渔业 188
1.恢复发展阶段(1949—1957年) 188
2.调整阶段(1958—1965年) 189
3.波动阶段(1966—1977年) 190
4.大发展阶段(1978—1992年) 191
二、生产水平 192
(一)海洋捕捞业 193
(二)淡水捕捞业 193
(三)海水养殖业 193
(四)淡水养殖业 193
1.池塘养鱼 193
2.外荡养鱼 193
3.水库养鱼 194
4.山塘养鱼 194
5.坑塘流水养鱼 194
6.稻田养鱼 194
7.苗种生产 195
(五)主要鱼类的渔获量 195
1.大黄鱼 195
2.小黄鱼 195
3.乌贼 195
4.带鱼 195
5.鳓鱼 195
6.鲳鱼 195
7.马面鲀 195
8.鲐鲹鱼 195
9.梭子蟹 195
10.海蜇 195
11.虾类 195
(六)主要养殖的水产品 195
1.蛏子 195
2.泥蚶 196
3.牡蛎 196
4.贻贝 196
5.蛤、扇贝、泥螺 196
6.对虾 196
7.海带 196
8.其他海珍品 196
三、主要措施 196
(一)改进渔船和渔具渔法 196
1.木帆渔船改为机帆渔船 196
2.建造外海、远洋渔轮 196
3.实行网具塑料化、尼龙化 197
4.装备电子导航、鱼群探测仪器 197
(二)开辟新渔场,利用新资源 197
1.吕泗渔场 197
2.闽东渔场 198
3.外海渔场 198
4.远洋渔场 198
(三)建设渔港与安全体系 198
1.成立渔场指挥部 198
2.建设渔港 198
3.发布渔情通报 198
4.设置渔业航标 198
5.加强渔业气象预报 198
(四)建设商品鱼基地 198
1.国家商品鱼基地 198
2.联合国“2700”工程养鱼基地 199
3.世界银行支持的杭州市郊养鱼基地 199
4.浅海养殖基地 199
(五)推行科学养殖技术 199
1.推广精养高产经验 199
2.改革放养方法 199
3.发展混养与多茬养 199
4.实行增殖放流 199
5.引进和培育新品种 199
6.实施“1、 2、 4”工程丰收计划 200
(六)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200
1.发展冷藏冷冻业 200
2.开拓食品加工业 200
3.搞好水产品综合利用 200
(七)渔政管理 200
1.建立渔政管理机构 200
2.制定渔业法规 200
3.加强渔船渔港管理 201
第六节 乡镇企业 201
一、发展历程 201
(一)初始萌芽阶段(1949—1957年) 201
(二)曲折徘徊阶段(1958—1978年) 202
(三)全面崛起阶段(1979—1983年) 202
(四)跳跃发展阶段(1984—1990年) 203
1.规范管理体制 203
2.加大扶持力度 203
3.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度 203
(五)阔步前进阶段(1991—1994年) 204
1.确立大发展与大提高并重的发展战略 204
2.确立“多轮驱动,多路并进”的发展方针 204
3.调整乡镇企业结构 204
4.进一步扩大乡镇企业的外向型经济 204
二、生产水平 205
(一)产值与利润 205
1.总产值 205
2.上交国家税金 205
3.企业利润 205
4.职工工资总额 205
(二)企业分类 205
1.纺织工业 205
2.机电工业 205
3.化学工业 206
4.缝纫工业 206
5.建筑材料工业 206
6.食品工业 206
(三)区域布局 206
1.杭嘉湖宁绍平原——纺织、机电、化工为主的工业区 207
2.浙东南沿海——食品、工艺、小五金为主的工业区 207
3.浙中、浙西丘陵山区——建材、建筑、食品、工艺美术、纺织为主的工业区 207
4.浙南山区——林产、矿产、建材工业区 207
三、地位和作用 207
(一)开辟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广阔门路,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 207
(二)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 208
(三)推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地缩小了城乡差别 208
(四)繁荣了城乡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8
(五)推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的利益 208
(六)推进了科技兴农,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208
(七)扩大了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入 208
(八)创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208
(九)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 209
(十)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9
四、主要措施 209
(一)实行“多路并进”发展方针,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209
(二)坚持科技兴厂,加速技术改造 209
1.增加技改投入 209
2.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挂钩协作 210
3.建立科研所(组),培育技术人才 210
(三)以市场为依托,机动灵活搞经营 210
1.依托产业办市场,办起市场促生产 210
2.转变政府行为,企业参与兴建市场 210
3.以市场为纽带,促企业营销 210
4.以市场为契机,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210
(四)推行股份合作,转换经营机制 210
(五)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211
(六)把兴办工业小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211
五、骨干企业与名牌产品 211
(一)骨干企业 211
1.万向集团 211
2.横店集团 211
3.金轮集团 211
4.浙江小小企业集团 212
5.浙江万达集团公司 212
6.宁波一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2
7.浙江圣达集团有限公司 212
8.雪豹集团公司 212
9.恒柏集团 212
10.浙江上风集团公司 212
11.万事利轻纺工贸集团公司 212
12.宁波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13
13.平湖光明电讯变压器厂 213
14.大东南塑胶集团公司 213
15.浙江伟业集团 213
16.浙江杭通企业集团公司 213
(二)名牌产品 213
1.纺织工业 213
2.机电工业 213
3.化学工业 214
4.缝纫工业 214
5.建筑材料工业 214
6.食品工业 214
第七节 国有农林渔场 217
一、农垦企业、农业三场 217
(一)发展历程 217
1.创建阶段(1949—1957年) 217
2.调整提高阶段(1958—1965年) 218
3.曲折发展阶段(1966—1977年) 218
4.改革开放阶段(1978—1992年) 219
(二)生产水平 219
1.农、牧、渔业 219
2.农场工业 221
3.农场第三产业 222
(三)主要措施 222
1.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加强生产责任制 222
2.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23
3.发展二、三产业,实行农工商综合经营 223
4.强化企业管理,搞活经营机制 223
5.依靠科技进步,培养管理人才 224
二、国营林场 225
(一)发展历程 225
1.创业阶段(1949—1960年) 225
2.调整阶段(1961—1965年) 225
3.挫折阶段(1966—1976年) 225
4.振兴阶段(1977—1992年) 225
(二)生产水平 226
1.人工造林 226
2.林木蓄积 226
3.木材生产 226
4.林副产品 226
5.种子苗木 226
6.设备设施 226
7.经营收入 226
(三)主要措施 228
1.以林为主,多种经营 228
2.注重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 228
3.发挥森林优势,拓展新型产业 228
4.改进经营管理,增强林场活力 228
三、国有水产养殖场 229
(一)发展历程 229
1.创建阶段(1951—1957年) 229
2.扩建阶段(1958—1979年) 229
3.发展阶段(1980—1992年) 229
(二)生产水平 229
1.商品鱼、虾、贝、藻类产量 229
2.苗种生产 229
3.鱼(虾)苗种供应 229
4.总产值、税利 229
(三)主要措施 229
1.调整水产养殖(育苗)品种结构 229
2.推广科学养殖技术 230
3.繁育优良苗种 230
4.以渔为主,多种经营 230
四、骨干农场 231
1.金华石门农场(奥托康实业总公司) 231
2.浙江萧山第一农垦场 231
3.浙江钱江啤酒(集团)公司 231
4.浙江田园集团公司(杭州市牛奶联合企业公司) 231
5.杭州市茶叶试验场 231
6.杭州市种猪试验场 231
7.萧山市钱江农场 232
8.萧山市红垦农场 232
9.萧山市红山农场 232
10.萧山市湘湖农场 232
11.鄞县梅湖农场 232
12.衢州市农场 232
13.余杭市长岗农场 232
第八节 农业综合开发 233
一、发展历程 23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垦 233
1.清代以前的垦荒 233
2.民国时期的垦务 23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开发农业 234
1.围垦开荒时期(1949—1987年) 234
2.综合开发时期(1988—1993年) 234
二、开发的成效 235
1.扩大了耕地面积 235
2.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35
3.增加了社会有效供给 235
4.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 235
5.增强了农业技术服务功能 235
6.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235
7.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35
三、开发的措施 235
(一)建立指挥机构 235
(二)筹集开发资金 235
(三)建设农田基础设施 236
(四)增加科技投入 236
(五)实行项目管理 237
1.择优选项 237
2.规划设计 237
3.精心施工 237
4.竣工验收 237
5.建后管理 237
第四章 农业科学技术 238
第一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 238
一、发展历程 238
(一)新中国成立前 238
(二)新中国成立后 238
1.建设阶段(1950—1960年) 238
2.调整阶段(1961—1965年) 238
3.受挫阶段(1966—1977年) 239
4.发展阶段(1978—1992年) 239
二、基础研究 239
(一)农史研究 240
1.稻作起源及稻作史研究 240
2.蚕桑起源及历史研究 240
3.茶叶起源及历史研究 240
(二)作物生理研究 240
1.高产生理 240
2.营养生理 240
3.种子生理 240
4.光能利用 240
(三)作物遗传研究 240
1.水稻遗传研究 240
2.大小麦遗传研究 241
3.棉花遗传研究 241
(四)农业生态研究 241
(五)其它基础研究 241
三、应用与开发研究 241
(一)耕作制度研究 241
1.研究发展多熟制 241
2.研究发展新三熟制 242
3.多熟制技术完善配套 242
(二)良种选育 242
1.粮食品种选育 242
2.畜牧品种选育 242
3.棉花品种选育 243
4.油菜品种选育 243
5.蚕桑品种选育 243
6.茶叶品种选育 243
7.水产品种繁殖 244
8.林木良种选育 244
(三)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44
1.水稻高产群体结构研究 244
2.水稻育秧技术 244
3.稀少平栽培法 244
4.科学施肥技术 245
5.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245
6.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 245
7.水上种稻研究 245
8.蚕桑综合配套技术 245
9.茶树条栽密植技术 245
10.畜禽饲养技术 245
11.淡水鱼养殖技术 246
12.海水养殖技术 246
(四)区域综合开发研究 246
1.红壤低丘综合开发研究 246
2.滩涂综合开发研究 247
3.圩区开发研究 247
4.小水库流域综合开发 247
四、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 248
(一)生物工程 248
1.组织培养与体细胞培养 248
2.原生质体融合 248
3.细胞融合技术 248
4.胚胎切割与性别控制 248
5.单克隆抗体 248
6.基因工程 249
(二)核技术应用 249
1.核辐射的农业应用 249
2.核示踪技术的应用 249
3.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250
(三)遥感技术的应用 250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250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技推广 250
(一)农业推广法规 250
(二)农业推广组织 251
(三)推广改良品种 25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技术推广 251
(一)创建与发展阶段(1949—1957年) 251
(二)整顿与充实阶段(1958—1965年) 251
(三)瘫痪与恢复阶段(1966—1978年) 252
(四)改革与完善阶段(1979—1992年) 252
1.创建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52
2.组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252
3.健全充实村农技服务站(队、组) 252
4.创建科技示范户 252
5.创建专业协会、研究会 252
6.创建科技、生产、贸易联合体 253
三、农技推广的改革和创新 253
(一)改革农技推广手段 253
1.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 253
2.推行全程配套服务 253
3.兴办经济实体 253
(二)实施农业技术重点推广项目 253
(三)开展“三农四方”协作 254
1.组织协作攻关 254
2.推广科技成果 254
(四)建立农技推广奖励机制 254
1.对参加农业技术承包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254
2.对实施“丰收计划”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254
3.对参加经营服务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255
4.对搞好技术改进有功人员进行奖励 255
(五)改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255
(六)加强农技推广法律法规建设 255
四、农技推广项目和经济效益 255
1.推广群众增产经验 255
2.推广高产优质良种 255
3.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256
第三节 科教兴农及专题项目 256
一、科教兴农的措施 256
(一)多渠道增加农技推广投入 256
(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257
1.稳定完善县一级 257
2.全面强化乡一级 257
3.健全充实村一级 257
(三)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257
二、实施农牧渔业“丰收计划” 257
(一)加强组织领导 257
(二)制定有关规定 258
(三)加强项目管理 258
(四)制订奖励办法 258
三、实施“星火计划” 258
(一)从“短、平、快”到“高、群、外” 258
(二)组织管理 259
1.制订政策 259
2.科技与金融结合 259
3.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 259
4.技术与市场结合 259
5.建立星火基金 259
(三)实施成效 259
1.为科技兴农创造一条新路子 259
2.促进乡镇企业的提高 259
3.推动“一优两高”农业的发展 259
4.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 259
四、“一优两高”农业技术工程建设 259
(一)“吨粮田”工程建设 259
(二)千斤鱼塘工程建设 260
第四节 科技队伍与技术培训 260
一、科技队伍建设 260
(一)农业科技队伍的发展 260
1.国家农业科技人员 260
2.农民技术员 260
(二)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 260
1.全面推行技术职称和职务评聘 260
2.制订落实有关政策 261
3.开展推荐评选优秀农业科技人员的活动 261
二、农业技术培训 261
(一)建立培训基地 261
1.建立省级培训基地 261
2.建立市(地)、县级培训基地 262
(二)分级分批培训 262
(三)技术培训成效 262
第五节 农村科普工作 262
一、农村科普活动发展历程 262
(一)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3年) 262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1954—1957年) 262
(三)人民公社时期(1958—1965年) 263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263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 263
1.恢复发展科协组织 263
2.编印科普宣传资料 263
3.创办科技服务实体 264
4.开展科技培训与教育活动 264
二、农村科普组织及活动形式 264
(一)农村科普组织形式 264
1.科技示范户 264
2.乡(镇)科协 264
3.科普专业组 264
(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264
1.义乌市养蜂协会 265
2.龙泉市锦旗镇杂交水稻研究会 265
3.余姚市临山镇兰海葡萄专业协会 265
(三)农村科学实验 265
(四)农村致富技术函授大学 265
三、农村科普活动的作用 265
(一)促进了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266
(二)推动了创汇农业的发展 266
(三)增强了贫困地区的自我脱贫致富能力 266
(四)提高了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 266
第五章 农产品流通与农村市场 267
第一节 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267
一、自由购销时期(1949—1952年) 267
(一)粮食购销体制 267
1.预借粮草 267
2.征收公粮 267
(二)农副土特产品购销体制 267
1.预购、代购 267
2.推行结合合同 268
3.多渠道自由购销 268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年) 268
(一)粮食计划收购 268
1.粮食统购 268
2.粮食“三定” 268
3.粮食包干 268
4.粮食征购“一定几年” 269
(二)农副土特产品计划收购 269
1.棉花实行统购统销 269
2.重要经济特产实行统购 269
3.猪禽蛋实行“一条鞭”经营 269
4.分类分级管理 269
5.推行购销合同制度 270
6.统一经营,统一调拨,统一核算 270
三、放开搞活时期(1979—1993年) 270
(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 270
1.调整粮食政策 270
2.实行合同定购 270
3.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 271
(二)农副土特产品购销体制改革 272
1.实行“三多一少”的流通新体制 272
2.进一步缩小统派购范围,扩大市场调节 272
3.实行农产品收购、调拨定基数政策 272
4.实行合同定购、议购议销、自由购销 273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 273
一、粮食购销 273
(一)自由购销时期 273
(二)统购统销时期 273
1.政策规定 273
2.购销实绩 274
(三)合同定购时期 275
二、食油购销 276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 276
(二)“一五”时期 276
(三)三年困难和调整时期 276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276
(五)改革开放时期 277
三、棉花购销 278
(一)棉花收购 278
1.预购 278
2.统购 278
3.合同定购 279
(二)棉花销售 279
1.省县际调拨 279
2.纺棉供应 279
3.民用絮棉供应 280
4.棉短绒供应 280
四、麻类购销 281
(一)黄红麻购销 281
1.收购 281
2.内销 281
3.出口 281
(二)大麻购销 282
1.收购 282
2.供应 282
(三)苎麻购销 282
1.收购 282
2.供应 282
五、茶叶购销 283
(一)毛茶收购 283
1.国家与私营企业联购时期(1950—1955年) 283
2.统一购销时期(1956—1959年) 283
3.派购时期(1960—1984年) 283
4.多渠道收购时期(1984—1992年) 283
(二)茶叶销售 284
1.销售政策 284
2.内贸销售 284
3.供应出口 284
六、蚕茧收购 285
(一)收购形式 285
1.鲜茧收购 285
2.干茧收购 285
(二)收购政策 285
1.调整收购价格 285
2.“先留后购”政策 285
3.定基数收购政策 285
4.合同定购政策 285
5.统一收烘政策 285
七、生猪购销 286
(一)生猪收购 286
1.预购订购 286
2.派养派购 286
3.统一收购 286
4.分配交售任务,订立定购合同 286
5.奖售收购 286
6.国营食品公司直接收购与委托供销社代购 286
7.建立商品猪生产基地,掌握货源 287
(二)猪肉销售和调出 287
1.控制市场猪肉供应总量 287
2.凭票定量供应与敞开供应 287
3.供应分割肉和小包装冷冻猪肉 287
4.调出省外 287
八、家禽、鲜蛋购销 288
(一)禽、蛋收购 288
1.分配交售任务进行收购 288
2.牌价加奖售收购 288
3.家禽实行议购议销 288
4.建立商品蛋基地,实行合同收购 288
(二)禽、蛋销售 288
1.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销售方法 288
2.凭票定量供应与敞开供应 288
九、菜牛、菜羊购销 289
(一)菜牛收购 289
1.统一淘汰批宰标准 289
2.指定单位经营菜牛 289
3.收购菜牛实行奖售 289
4.自主经营菜牛 289
(二)菜羊收购 289
(三)牛羊肉销售 289
1.对少数民族优先供应牛羊肉 289
2.凭卡定量供应 289
十、蔬菜购销 290
(一)蔬菜收购 290
1.统购包销 290
2.签订产销合同收购 290
3.奖售换购 290
4.逐步放开蔬菜购销 290
5.建立蔬菜批发交易市场 290
(二)蔬菜销售 290
1.市场供应 290
2.余缺调剂 290
3.建立生产基地,稳定市场供应 290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291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2年) 291
(一)议定生活资料出售价 291
(二)确定农副产品的合理定价 291
(三)调整地区差价 291
二、“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291
(一)建立统购统销价格体制 291
(二)以粮价为中心调整农产品比价 291
(三)实行物价分工管理 291
三、“二五”计划和国民经济第一次调整时期(1958—1965年) 291
(一)集市贸易价格上涨 291
(二)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291
(三)调整部分农副产品价格 292
(四)调整粮食统销价格 292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292
(一)再次调整粮食购销价格 292
(二)再次调整部分农副产品价格 292
(三)冻结物价 292
五、改革开放时期(1979—1992年) 292
(一)以调为主,调放结合的价格改革阶段(1979—1984年) 292
1.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292
2.调整副食品销价 293
3.“填平补齐”式的调整 293
4.实行超购加价或议价收购 294
5.放开完成统派购任务后的一、二类农产品和三类农副产品的价格 294
(二)以放为主,放调结合阶段(1985—1991年) 294
1.实行合同定购价格 294
2.改进农产品价格管理 294
3.完善重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政策 294
4.逐步放开粮食销售价格 295
(三)以市场价格为主的阶段(1992年以后) 296
1.实行粮食购销同价 296
2.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 296
3.重新颁发农产品价格管理目录 296
第四节 农村市场 302
一、发展历程 302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市场 302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市场 302
(三)改革开放以后的农村市场 302
1.小商品市场的崛起(1979—1984年) 302
2.市场网络的形成(1985—1990年) 303
3.市场体系的发展和提高(1991—1993年) 303
二、市场的结构和类型 304
(一)大型综合性批发市场 304
(二)专业市场 305
(三)生产资料市场 305
(四)生产要素市场 306
1.劳务市场 306
2.房地产市场 306
3.科技市场 306
4.信息市场 306
三、农村市场的建设和管理 306
(一)市场建设 306
(二)市场管理 306
四、农村市场的效应 307
(一)带动了经济高速发展 307
(二)扩大了城乡商品流通 307
(三)加快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步伐 307
(四)富裕一方群众 307
第五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 307
一、供销社农村商业服务网点 307
(一)发展历程 307
1.创建时期(1949—1957年) 307
2.波折时期(1958—1978年) 307
3.发展时期(1979—1992年) 308
(二)各类服务网点 308
1.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网点 308
2.农副产品收购网点 308
3.废旧物资收购网点 309
4.生活资料供应网点 309
5.乡村商业服务网点 309
6.饮食、旅游服务网点 309
二、国营商业农村服务网点 310
(一)肉禽蛋经营机构和网点 310
(二)蔬菜经营机构和网点 310
第六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311
一、加工能力 311
(一)国营粮油和饲料加工 311
1.粮油加工设备和能力 311
2.饲料加工设备与能力 311
(二)国营商业屠宰及肉类加工 311
1.生猪屠宰加工 311
2.金华火腿加工 312
3.生化药品加工 312
(三)供销社农副产品加工 312
1.棉花初加工 312
2.茶叶加工 312
3.果品加工 313
4.蔬菜加工 313
5.畜产品加工 313
6.食用菌加工 313
7.酿造加工 313
8.豆制品加工 313
(四)加工业的现代化 313
二、仓储能力 314
(一)粮食系统仓储 314
1.粮食保管 314
2.粮油储存设施 315
(二)国营食品企业仓储 315
(三)供销社系统仓储 315
1.农资库 316
2.棉麻库 316
3.中转库 316
4.货场 316
三、运销能力 316
(一)运输工具 316
(二)发展农村短途运销 316
第六章 农业进出口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17
第一节 农业进出口贸易 317
一、发展历程 317
二、农业出口贸易 317
(一)农业出口的商品结构及主要品种 317
1.粮油食品类 318
2.土产畜产类 319
3.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产品 320
4.手工艺品 320
(二)出口生产基地和出口生产体系建设 321
1.出口商品生产综合基地 321
2.单项出口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322
三、农业进口贸易 323
(一)发展阶段和构成 323
(二)农产品进口贸易 323
1.粮食 323
2.棉花 323
3.食品 323
(三)农用物资进口 325
1.良种 325
2.化肥 325
3.农药 325
4.饲料 325
5.农用薄膜 325
第二节 利用外资 326
一、农业利用外资 326
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政府贷款发展农业 327
(一)建德林业科技推广中心项目 327
(二)淡水养鱼项目 327
(三)滩涂开发项目 327
(四)速生丰产林项目 327
(五)红土壤开发项目 328
(六)林业二期项目 328
三、重大农业利用外资项目 328
(一)舟洋渔业合营公司 328
(二)浙江三明茶业有限公司 328
(三)宁波同康农业有限公司 328
(四)宁波正大农业有限公司 328
(五)日本“黑字环流”贷款项目 328
(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红壤开发项目 329
四、前景展望 329
(一)积极利用外资发展农业 329
(二)加快农业开发区建设 329
第三节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330
一、发展历程 330
二、对外经济技术援助 330
(一)援助亚、非、拉国家 330
(二)主要援外项目 330
1.乌干达奇奔巴农场 330
2.中非共和国勃亚利农技站 330
3.乍得农技组 330
4.多哥西岙河波塔引水灌溉工程 332
5.阿富汗淡水养鱼 332
6.古巴淡水养殖技术组 332
(三)经援体制及管理机构的演变 332
三、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事业 332
(一)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332
(二)远洋渔业合作 333
1.赴澳大利亚捕鱼船队 333
2.参加中国水产总公司西非捕鱼 333
3.贝劳捕鱼 333
(三)接受多边和双边无偿技术援助 333
1.杭州湾低洼盐碱地发展渔业生产项目 333
2.金华奶牛饲养管理项目 333
(四)境外办企业 333
第四节 国际交往 334
一、发展历程 334
二、重大国际农业会议 335
(一)中荷农业水利技术研讨会 335
(二)加拿大国际开发署援助中国农业项目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自我保健按摩全书 彩图典藏版》张威编著 2018
- 《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马德新 2019
- 《昆虫王国 写给孩子们的百科全书》贝贝狗童书馆 2018
- 《罪全书 3》蜘蛛著 2020
-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 农科各专业用 第2版》罗志刚编 2014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欧晓明,司乃国,陈杰编 2019
- 《招标采购实用法规全书》王军主编 2019
- 《大众汽车维修资料全书 2008-2018款车型》瑞佩尔主编 2019
- 《吉林省志 卷2 大事记》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2002
- 《国学经典诵读》(中国)严琼燕 2019
- 《思维导图 超好用英语单词书》(中国)王若琳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两京烟云》陈诗泳,赖秀俞责任编辑;(中国)千慧 2019
- 《HTML5从入门到精通 第3版》(中国)明日科技 2019
- 《反常识》张娟责任编辑;(美国)邓肯·J.瓦茨 2019
- 《MBA大师.2020年MBAMPAMPAcc管理类联考专用辅导教材 数学考点精讲》(中国)董璞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