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农业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全书·新疆卷》编辑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109056074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农业全书 新疆卷》目录

第一章 农业自然资源 1

第一节 土地资源 1

一、土地面积及结构 1

二、地形地貌 1

(一)地形地貌 1

(二)土壤类型 2

1.高山寒漠土 2

2.高山漠土 2

3.高山草甸土 2

4.高山草原土 2

5.亚高山草甸土 2

6.亚高山草原土 2

7.棕色针叶林土 2

8.灰色森林土 2

9.灰褐土 2

10.黑钙土 2

11.栗钙土 2

12.棕钙土 2

13.灰钙土 2

14.灰漠土 2

15.灰棕漠土 3

16.棕漠土 3

17.龟裂土 3

18.风沙土 3

19.盐土 3

20.碱土 3

21.漠境盐土 3

22.草甸土 3

23.林灌草甸土 3

24.沼泽土 3

25.泥炭土 3

26.潮土 3

27.水稻土 3

28.灌淤土 3

29.灌漠土 3

30.新积土 3

三、土地利用 3

(一)耕地 3

1.1949年以来耕地演变 3

2.耕地构成 4

3.耕地质量 4

4.耕地保护、利用和改良 4

(二)园地 4

1.园地构成 4

2.园地保护与利用 4

(三)林地 4

1.林地构成 4

2.林地保护与利用 5

(四)牧草地 5

1.牧草地构成 5

2.天然草地利用与改良 5

(五)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6

(六)交通用地 6

(七)水域 6

1.水域构成 6

2.水域利用 6

(八)未利用土地 6

1.未利用土地构成 6

2.未利用土地开发 7

(九)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特征 7

1.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利用率低 7

2.荒漠绿洲,灌溉农业,生态环境严峻,治理任务艰巨 7

3.未利用地中宜用荒地数量大,质量差,开发难度大 7

4.现耕地生产率低,增产潜力大 7

四、宜农荒地开发利用潜力 7

(一)宜农荒地资源 7

1.宜农荒地 7

2.宜林荒地 7

3.宜牧荒地 7

(二)开发利用潜力 7

1.宜农荒地 7

2.宜林荒地 7

3.宜牧荒地 7

第二节 气候资源 9

一、气候特征 9

(一)夏季干热,冬寒,北疆多雪 9

(二)干燥少雨 9

(三)冷热悬殊,日较差大 9

(四)日照时间长,光资源丰富 9

二、气候资源 9

(一)光资源 9

1.太阳总辐射 10

2.有效辐射与光合有效辐射 10

3.光时、日照 10

4.光温生产潜力 10

(二)热量资源 10

1.气温≥0℃、≥10℃初终日和积温 11

2.温度 11

3.气温日较差 11

4.霜冻、无霜冻期 11

5.逆温资源 11

(三)水分资源 11

1.年降水量 11

2.降雪、积雪 11

3.相对湿度 11

4.蒸发 11

(四)风能资源 11

1.风速 11

2.风能 12

三、气候资源的特点与评价 12

(一)气候资源独特 12

1.山地逆温层 12

2.山区降水最大带 12

3.冰雪区多 12

4.日较差大 12

(二)气候资源评价 12

1.降雨集中有利于农业的稳产高产 12

2.太阳能、风能资源丰富 12

3.不利因素 12

第三节 水资源 13

一、水资源量 13

(一)地表水资源量 13

(二)地下水资源量 13

二、水质 14

(一)河流天然水质 14

(二)地下水水质 14

(三)污染源 14

1.点污染源 14

2.面污染源 14

三、水力资源 14

(一)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 14

(二)水力资源分布与特点 14

1.水力资源分布南北疆大致均衡 14

2.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大,水力发电保证率低 15

3.水力资源集中,开发建设条件优越 15

(三)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5

四、水资源特征 15

(一)降水特征 15

1.年均单位面积土地降水少 15

2.地区分布悬殊 15

3.主要集中于4—9月 16

4.降水量年际变化差异大 16

(二)地表水资源特征 16

1.河流年径流量稳定 16

2.年内季节水量悬殊 16

3.地表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17

4.河水含沙量少 17

5.冬季有冰凌 17

(三)地下水资源特征 17

1.补给源丰富且水量稳定 17

2.地域分布不均匀 17

五、水资源开发与利用 17

(一)开发利用特点 17

1.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地下水开采率低 17

2.农业用水比重大,城镇生活及工业用水比重小 17

3.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17

4.开发利用难度大 18

5.利用效益较低 18

(二)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8

1.有利条件 18

2.不利因素 18

(三)开发利用重点 18

1.在大中型河流上修建控制性的调蓄工程 18

2.加速几条大河的开发 18

3.狠抓节水工作 18

4.保证维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必要水量 18

(四)水资源承载能力 18

第四节 生物资源 21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 21

(一)粮食、棉花、油料、甜菜 21

1.粮食 21

2.棉花 22

3.油料 23

4.甜菜 24

(二)瓜、菜、果、啤酒花 24

1.瓜 24

2.蔬菜 24

3.果 24

4.啤酒花 25

(三)桑、麻、药、香料植物 25

1.桑树 25

2.麻类 25

3.药用植物 25

4.香料植物 25

(四)绿肥 25

1.野生绿肥 25

2.主要栽培绿肥 25

(五)名、特、优、稀产品 26

1.新疆小麦 26

2.新疆长绒棉 26

3.哈密瓜 26

4.新疆西瓜 26

5.无核白葡萄 26

6.木纳格葡萄 27

7.库尔勒香梨 27

8.赛买提杏 27

9.库车杏 27

10.新疆巴旦杏 27

11.阿图什无花果 27

12.新疆核桃 27

13.金冠苹果 27

14.叶城石榴 27

15.哈密大枣 27

16.桑椹 27

17.疏附阿月浑子 27

18.吉木萨尔大蒜 27

19.哈密洋葱 27

20.焉耆尖椒 27

21.加工番茄 28

22.安息茴香 28

23.新疆贝母 28

24.甘草 28

25.阿魏 28

26.新疆雪莲 28

27.枸杞 28

二、森林资源 28

(一)主要用材、特有和荒漠乔灌木树种 28

1.天山云杉 28

2.西伯利亚落叶松 28

3.胡杨 28

4.梭梭 28

(二)主要造林树种 28

1.银白杨 28

2.白榆 28

3.新疆大叶榆 28

4.白桑 28

5.披针叶白腊 28

6.尖果沙枣 28

7.樟子松 29

8.多枝柽柳 29

(三)珍稀濒危保护树种 29

1.西伯利亚云杉 29

2.西伯利亚冷杉 29

3.西伯利亚红松 29

4.胡杨 29

5.灰杨 29

6.野核桃 29

7.盐桦 29

8.梭梭 29

9.白梭梭 29

10.裸果木 29

11.新疆野苹果 29

12.矮沙冬青 29

13.沙生柽柳 29

14.半日花 29

15.松毛翠 29

三、畜禽资源 29

(一)畜禽品种 29

1.羊 29

2.牛 29

3.马 29

4.新疆驴 29

5.驼 29

6.马鹿 29

7.猪 30

8.家禽 30

(二)优良畜种 30

1.新疆细毛羊 30

2.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型、军垦型) 30

3.和田羊 30

4.新疆羔皮羊 30

5.阿勒泰羊 30

6.巴音布鲁克羊 30

7.多浪羊 30

8.塔什库尔干当巴什大尾羊 30

9.小尾寒牛 30

10.新疆褐牛 30

11.伊犁马 30

四、牧草资源 30

(一)天然牧草 31

1.禾本科牧草 31

2.豆科牧草 31

3.菊科牧草 31

4.藜科牧草 31

5.莎草科牧草 31

6.其他科牧草 31

(二)栽培牧草 32

1.巩乃斯木地肤 32

2.奇台苏丹草 32

3.新疆大叶苜蓿 32

4.北疆苜蓿 32

5.新牧1号杂花苜蓿 32

6.奇台无芒雀麦 32

7.新疆伊犁蒿 32

8.新多2号青贮玉米 32

(三)保护、开发利用 32

五、水产资源 32

(一)鱼类 32

(二)主要土著经济鱼类 32

1.裸腹鲟 32

2.哲罗鲑 32

3.欧鲶 32

4.白斑狗鱼 32

5.新疆大头鱼 32

6.须鱼 32

7.湖拟鲤 32

8.东方欧鳊 32

9.咸海 32

10.额河银鲫 32

11.欧洲鲤鱼 33

12.伏尔加白鲈 33

13.梭鲈 33

14.河鲈 33

六、野生动植物资源 33

(一)野生动物资源 33

1.物种资源 33

2.珍稀动物 33

3.资源动物 33

4.保护与利用 33

(二)野生植物资源 33

1.食用植物 34

2.工艺植物 34

3.药用植物 34

4.农药植物 34

5.观赏花卉植物 34

6.防风固沙植物 34

七、天敌昆虫资源 34

(一)天敌昆虫种类与分布 34

1.农业益兽 34

2.农业益鸟 34

3.有益爬行类 34

4.天敌微生物 34

(二)天敌昆虫保护与利用 34

1.天敌昆虫的保护 34

2.天敌昆虫的招引与利用 34

第五节 农村能源 35

一、农村能源分布 35

(一)煤炭资源 35

(二)风力资源 35

(三)太阳能资源 35

(四)生物质能源 35

二、农村能源建设 35

(一)推广节能炉灶 35

(二)太阳能、风能利用 35

(三)沼气建设 36

(四)农村能源产业与服务体系建设 36

三、农村能源消费结构与水平 36

(一)消费结构 36

(二)消费水平 36

第二章 农业环境与自然灾害 37

第一节 农业环境 37

一、农业环境现状 37

(一)土地沙漠化 37

(二)土壤盐碱化 38

(三)草场退化 38

(四)森林资源破坏近几年有所减轻 38

(五)水环境出现了不利影响 38

1.冰川 38

2.河流 38

3.湖泊 38

4.地下水 39

(六)农业环境污染 39

1.工业废气 39

2.农业灌溉用水污染及污灌 39

3.化肥污染 39

4.农药污染 39

5.地膜污染 39

二、农业环境恶化的原因 39

(一)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39

1.河水断流 39

2.乱采滥伐林草 39

3.乱垦而弃耕土地 39

(二)土壤盐碱化的原因 40

1.自然地理因素 40

2.人为因素 40

(三)草场退化的原因 40

1.牧场超载 40

2.蝗虫、鼠害 40

3.滥垦、乱挖药用植物 40

(四)森林锐减的原因 40

1.采育失调 40

2.滥砍乱伐 40

3.其他原因 40

(五)水质恶化的原因 40

(六)土壤及作物化学污染原因 40

三、农业环境保护治理与监测 40

(一)保护、治理措施及成果 40

1.防风治沙 40

2.土壤盐碱化防治 41

3.草场保护 41

4.生态农业建设 41

5.山区森林与平原荒漠林的保护与建设 41

6.农田水利建设 41

7.水土保持 42

8.水环境、大气治理工程 42

9.作物与土地污染防治 42

(二)建设农业环境监测网络 42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 42

第二节 农业自然灾害 44

一、气象灾害 44

(一)干旱 44

1.干旱分区 44

(1)重旱区 44

(2)中旱区 44

(3)轻旱区 44

2.旱灾与其他灾害的关系 44

(1)干旱与风沙灾害 44

(2)干旱与病虫害 44

(3)干旱与森林火灾 44

(4)干旱与城镇水荒 44

(5)干旱与社会公害 44

(6)干旱与地方流行病 44

(二)暴雨 44

(三)洪水与泥石流 45

1.洪水 45

2.泥石流 45

(四)寒潮 45

(五)冻害 45

(六)霜冻 45

(七)雪灾 45

1.畜牧业雪灾 45

2.雪腐病 45

3.雪崩 46

(八)冰雹 46

(九)大风 46

(十)干热风 46

(十一)沙尘暴 46

二、地震灾害 46

(一)地震概况 46

(二)地震灾害的基本特征 46

1.高烈度区分布广 46

2.主要城市多位于高烈度区 46

3.灾害损失较低 46

4.地震灾害呈带状分布 46

5.强震活动有一定规律性和周期性 46

三、生物灾害 46

(一)农作物病、虫、草害 46

1.病虫害 46

2.草害 47

(二)森林病虫害 47

1.病害 47

2.虫害 47

(三)牧草病虫害 48

1.虫害 48

2.病害 48

(四)鼠害 48

1.小家鼠 48

2.黄兔尾鼠 48

3.草原兔尾鼠 48

(五)畜禽病害 48

四、沙害与盐碱害 48

(一)沙害 48

(二)盐碱害 49

五、灾害监测和预测 49

(一)气象监测 49

(二)地震监测 49

(三)病虫害监测 49

六、严重自然灾害记载 49

(一)新中国成立前严重灾害 4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灾害 50

第三章 农村社会经济条件 54

第一节 农村人口与劳动力 54

一、农村人口 54

(一)现状 54

(二)构成 54

1.年龄构成 54

2.民族构成 55

3.文化构成 55

(三)农村人口的变化 55

1.自然变动 55

2.迁移变动 56

3.行政区域变动因素 56

二、农村劳动力 56

(一)分布 56

(二)年龄构成 56

(三)行业和职业构成 57

(四)文化素质构成 58

三、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58

(一)起步阶段 58

(二)逐步完善阶段 59

(三)工作成效 59

1.生育水平下降 59

2.婚育观念转变 59

3.提高了妇女地位 59

4.农牧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逐步完善 59

第二节 农业资金投入 59

一、国家对农业投资 59

(一)农业基本建设投资 59

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59

2.农业基本建设发展历程 60

(二)农林水牧等部门事业费 61

(三)支援农村生产支出 63

(四)财政支农周转金 63

(五)农业发展基金 63

二、农村信贷资金 65

(一)农业贷款 65

1.集体和农户农业贷款 65

2.国营农业企业贷款 66

3.农业专项贷款 66

(二)乡镇企业贷款 67

(三)农村商业贷款 68

1.供销合作贷款 68

2.农副产品收购贷款 68

3.预购定金贷款 69

三、农村集体资金投入 69

(一)发展历程 69

1.合作化时期 69

2.人民公社化时期 70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时期 70

四、农户资金投入 73

(一)农户资金投入 73

(二)农村私人固定资产投资 73

第三节 农田水利 74

一、农田水利建设 74

(一)旧灌区改造 74

(二)水库建设 75

(三)渠首工程建设 75

(四)渠道防渗建设 76

1.发展历程 76

2.先进典型 76

(五)地下水开发利用 76

1.发展历程 76

2.打井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基本形式 77

二、农田水利投入 77

(一)国家投入 77

(二)自治区投入 77

(三)地县乡投入 77

(四)群众筹资 77

(五)外资投入 77

(六)劳力投入 77

三、灌区水利工程 78

(一)发展历程 78

(二)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78

(三)存在的问题 78

四、灌溉管理 79

(一)灌区供水 79

(二)计划用水、定额供水、按方收费 79

(三)灌溉组织管理 79

五、盐碱地改良 79

(一)发展历程 80

1.开荒利用阶段 80

2.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弃耕阶段 80

3.大搞水利土壤改良收复失地阶段 80

4.巩固提高阶段 80

(二)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措施 80

1.明沟排水 80

2.暗管排水 80

3.竖井排水 80

4.扬排 80

5.盐碱地冲洗 80

6.生物综合改良措施 80

7.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狠抓渠道防渗 81

六、节水灌溉 81

(一)喷灌 81

(二)滴灌 81

(三)膜上灌 81

(四)低压管道输水灌溉 81

七、牧区水利建设 81

(一)建设水平 81

(二)建设投资 81

(三)建设效益 82

(四)典型牧区水利工程 82

1.“2817”工程 82

2.塔城市“喀拉塞”草料基地 82

3.玛纳斯县南山牧区团结干渠 82

八、农牧区改水防病和人畜饮水建设 82

(一)农牧区改水防病工程建设 82

(二)牧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82

1.牧区人畜饮水管道工程建设 82

2.缺水草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 83

第四节 农业机械化 83

一、发展历程 83

(一)开创阶段(1950—1957年) 83

1.创办国营机械化农场 83

2.试办国营拖拉机站 84

3.创建一批农机工业 84

(二)调整整顿阶段(1958—1965年) 84

1.增建一批国营机械化农场 84

2.国有拖拉机的下放与重新上收 84

3.国家和集体共同经营农业机械 84

4.建立专管农机化工作的机构 84

(三)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 84

(四)农机化体制改革阶段(1981—1995年) 84

二、装备水平 85

(一)农机动力结构 85

1.拖拉机 85

2.固定动力 85

3.农机动力结构 85

(二)农机具拥有量 85

1.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 85

2.拖拉机农具配套 85

(三)主要农业机械平均耕地面积拥有量 85

(四)每百户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 87

(五)农机人员 87

三、农业机械化水平 88

(一)犁地 88

(二)播种 89

(三)收获 89

(四)植保 89

(五)牧草收获 89

(六)机械剪羊毛 90

(七)农产品加工 90

(八)农村运输 90

(九)其他机械作业水平 90

第五节 农用生产资料供应 91

一、化肥 91

(一)供应政策 91

(二)供应水平 91

二、农药 92

(一)供应水平 92

(二)品种更新 92

三、农膜 93

四、农用柴油 93

(一)供应政策 93

1.分配供应和管理体制 93

2.价格及补贴政策 93

(二)农用柴油使用水平 93

(三)供应网点建设 94

第六节 农村电气化 94

一、发展历程 94

二、农村电气化建设 95

(一)农村电气化试点县 95

(二)农村电气化水平 95

三、农村电气化的投入与效益 95

(一)投入 95

(二)效益 95

第七节 农用工业 96

一、农用机械工业 96

(一)发展历程 96

1.调补和发展半机械化农机具阶段(1950—1965年) 96

2.大力发展机械化农牧机具阶段(1966—1978年) 96

3.调整产品结构,发展联合深加工机械阶段(1979年以来) 97

(二)生产水平 97

二、农用化学工业 97

(一)化肥工业 97

1.氮肥工业 97

2.磷肥工业 98

(二)农药工业 98

(三)农用塑料薄膜及塑料管材 98

三、饲料工业 98

(一)发展历程 98

(二)生产水平 98

第八节 农产品加工业 98

一、粮油加工业 98

(一)发展历程 98

(二)生产水平 99

二、甜菜制糖业 99

(一)发展历程 99

1.土法制糖和小糖厂为主的阶段 99

2.机械制糖阶段 99

3.大发展阶段 99

(二)生产水平 99

三、乳品工业 99

(一)发展历程 99

(二)生产水平 100

四、罐头工业 100

(一)发展历程 100

(二)生产水平 101

五、烟草加工业 101

六、皮革毛皮工业 101

七、纺织工业 102

(一)棉纺织工业 102

1.发展历程 102

2.生产水平 102

(二)毛纺织工业 102

1.发展历程 102

2.生产水平 102

(三)丝绸工业 102

1.发展历程 102

2.生产水平 102

(四)麻纺织工业 102

八、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 102

(一)发展历程 102

(二)生产水平 103

1.纺织工业 103

2.食品工业 103

3.皮革、毛皮加工业 103

4.地毯制造业 103

5.酿酒工业 103

第九节 农村交通与邮电 103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交通运输 103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交通运输 103

(一)公路建设 103

1.干线公路 103

2.县乡公路 104

3.林区公路 105

4.边境口岸公路 105

5.兵团团场公路 105

(二)交通运输 105

1.农村汽车运输 105

2.农村拖拉机运输 105

3.农村畜力运输 105

4.调整支农物资运价 106

5.农用拖拉机养路费 106

6.新增客运路线 106

三、邮电通讯 106

(一)农村邮电通讯机构 106

(二)农村邮政通讯 106

1.农村邮政网络 106

2.农村邮政业务 107

(三)农村电信通讯 107

1.农村电信通讯网络 107

2.农村电信通讯业务 107

第四章 农业区划 10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基本特点和区划工作 108

一、农业生产基本特点 108

(一)绿洲农业 108

(二)灌溉农业 108

(三)生态农业 108

(四)机械化农业 109

(五)地膜覆盖农业 109

(六)资源型农业 109

二、区划工作发展历程 109

(一)研究编写农业区划 109

(二)开展流域农业资源考察与自治区农业自然资源调查 109

(三)进行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研究和专题调查 109

(四)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110

三、农业区划工作成效 110

四、综合农业区划 110

第二节 综合农业区划 111

一、阿尔泰山南坡牧林水产区 111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1

(二)农业生产特点 111

(三)发展方向 112

(四)二级分区 112

1.阿尔泰山地牧林区 112

2.额尔齐斯河平原农林牧区 112

3.布伦托海渔业区 112

二、准噶尔西部山地农牧区 112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2

(二)农业生产特点 113

(三)发展方向 113

(四)二级分区 114

1.塔城盆地农牧区 114

2.准噶尔西部山地牧区 114

3.博尔塔拉河谷农牧区 114

三、伊犁河谷农牧林区 114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4

(二)农业生产特点 114

(三)发展方向 115

(四)二级分区 116

1.伊犁河中游河谷平原农区 116

2.伊犁河上游河谷盆地牧农林区 116

3.天山西部林区 116

四、天山北坡西部农区 116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6

(二)农业生产特点 116

(三)发展方向 117

(四)二级分区 117

1.奎屯河冲积平原农区 117

2.玛纳斯河冲积平原农区 117

五、天山北坡东部农牧区 117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8

(二)农业生产特点 118

(三)发展方向 119

(四)二级分区 119

1.乌鲁木齐河冲积平原城郊副食品生产区 119

2.奇台山前平原农牧区 119

3.巴里坤盆地牧业区 119

六、吐、哈盆地特种经济作物区 119

(一)农业生产条件 119

(二)农业生产特点 120

(三)发展方向 120

(四)二级分区 121

1.吐鲁番盆地葡萄、棉花、哈密瓜、冬春蔬菜区 121

2.哈密盆地园艺粮食区 121

七、焉耆盆地农牧水产区 121

(一)农业生产条件 121

(二)农业生产特点 121

(三)发展方向 122

(四)二级分区 122

1.北部山地牧农区 122

2.开都河冲积平原农区 122

八、天山南部农区 122

(一)农业生产条件 123

(二)农业生产特点 123

(三)发展方向 124

(四)二级分区 124

1.孔雀河、塔里木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粮棉园艺牧林区 124

2.渭干河冲积平原粮棉羔皮羊园艺区 124

3.南天山及山间盆地粮油牧林区 124

4.阿克苏河冲积平原粮棉园林蚕桑区 124

九、喀什三角洲农区 124

(一)农业生产条件 124

(二)农业生产特点 125

(三)发展方向 125

(四)二级分区 126

1.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粮棉园艺区 126

2.叶尔羌河中游冲积平原粮棉蚕桑园艺区 126

3.叶尔羌河下游平原棉粮牧林区 126

4.帕米尔高原牧区 126

十、昆仑山北坡农牧蚕桑区 126

(一)农业生产条件 126

(二)农业生产特点 127

(三)发展方向 127

(四)二级分区 127

1.和田河—克里雅河冲积平原粮棉蚕桑园林区 127

2.阿尔金山北坡农区 127

十一、塔克拉玛干沙漠特区 127

(一)基本情况 128

(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128

1.油、气等资源丰富 128

2.水源丰富 128

3.旅游资源丰富 129

(三)开发利用方向和治理途径 129

1.加快油气等资源勘探开发 129

2.防治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 129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129

4.积极发展沙区旅游和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29

第五章 农业综合开发 130

第一节 农村“五好”建设 130

一、发展历程 130

二、成效 131

第二节 牧区开发与防护林工程建设 131

一、“2817”现代化畜牧业示范项目 131

(一)项目概况 131

(二)项目内容 131

(三)资金来源 131

(四)组织管理 131

(五)建设成效 132

二、牧区其他开发建设项目 132

(一)阜康县草地畜牧业综合示范项目 132

(二)牧区育草基金建设项目 132

(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新疆草原建设项目 132

(四)华新禽蛋公司 132

三、防护林建设 132

(一)防护林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132

(二)防护林建设的初步成效 133

第三节 贫困地区经济开发 133

一、发展历程 133

二、贫困地区的主要特点 134

(一)位于边远地区 134

(二)自然环境严酷 134

(三)经济基础薄弱 134

(四)少数民族集中 134

(五)人民生活困难 134

三、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的做法 134

(一)加强扶贫领导 134

(二)实行优惠政策 134

1.放宽搞活方面的优惠政策 134

2.资金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 134

3.财政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135

4.物资投入方面的优惠政策 135

(三)大力发展生产 135

(四)兴办扶贫实体 135

(五)动员社会扶贫 135

四、扶贫工作成效 136

第四节 塔里木农业灌排及环境保护项目(一期工程) 136

一、立项背景与条件 136

(一)立项背景 136

(二)项目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 136

二、建设目标 136

三、工程内容 137

(一)土地开发 137

(二)水利工程建设 137

(三)农业工程建设 137

(四)牧业工程建设 137

(五)塔里木河治理前期准备工程 137

四、项目投资 137

(一)项目总投资 137

(二)投资分配 137

五、组织与管理 137

(一)组织机构 137

(二)项目管理 138

六、建设成效 138

第五节 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开发建设 138

一、种植业商品生产基地 138

(一)粮食基地 138

1.自治区粮食生产基地 138

2.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 139

(二)国家优质棉生产基地 139

(三)国家糖料生产基地 139

(四)瓜果生产基地 140

二、畜牧业商品生产基地 140

(一)商品肉牛生产基地 140

(二)细毛羊生产基地 140

(三)肉羊生产基地 140

(四)半粗毛羊生产基地 140

(五)绒山羊生产基地 140

(六)瘦肉猪生产基地 140

(七)羔皮羊生产基地 141

三、经济林商品生产基地 141

四、水产品商品生产基地 141

(一)天然水域捕捞渔业基地 141

1.福海湖捕捞渔业基地 141

2.博斯腾湖捕捞渔业基地 141

(二)水产养殖基地 141

1.水利渔业基地 141

2.池塘养殖基地 142

第六节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142

一、开发历程 142

二、指导思想、建设布局和组织管理 143

三、开发成效 143

第六章 农业生产水平 145

第一节 农村产业结构 145

一、种植业结构 146

(一)面积结构 146

(二)品种结构 146

1.水稻 146

2.小麦 146

3.玉米 147

4.大豆 147

(三)产值结构 147

二、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147

(一)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147

1.农业内部结构 147

2.林业内部结构 147

3.畜牧业内部结构 148

4.水产业内部结构 148

(二)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结构 149

(三)农业总收入结构 149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 149

(一)农村社会总产值结构 149

(二)农村经济总收入结构 149

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效 150

(一)农业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地区优势得到发挥 150

(二)农业生产专业化、区域化水平迅速提高 150

(三)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150

(四)农产品大幅度增产 150

(五)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50

第二节 种植业 150

一、发展历程 150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 150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151

1.恢复上升阶段(1950—1957年) 151

2.全面下降阶段(1958—1962年) 151

3.调整恢复阶段(1963—1965年) 151

4.徘徊阶段(1966—1978年) 151

5.全面发展阶段(1979年以来) 151

二、生产水平 152

(一)粮食作物 152

1.水稻 152

2.小麦 152

3.玉米 153

4.高粱 153

5.大麦 153

6.豆类 153

(二)棉花 153

(三)油料 153

1.油菜 154

2.向日葵 154

3.胡麻 154

4.红花 154

(四)甜菜 154

(五)瓜果 154

1.水果 154

2.果用瓜 156

(六)蔬菜 156

(七)苜蓿、绿肥 157

(八)麻类、啤酒花、烟草和中药材等 157

1.麻类 157

2.啤酒花 157

3.安息茴香 157

4.烟草 157

5.中药材 158

6.薰衣草 158

7.麻黄草 158

第三节 林业 159

一、发展历程 159

(一)新中国成立前 159

(二)新中国成立后 159

二、生产水平 160

(一)种苗培育 161

(二)平原植树造林 161

1.防护林建设 161

2.治沙造林 161

3.速生丰产用材林 161

4.经济林商品基地 161

5.薪炭林建设 162

(三)山区造林 162

三、森林工业 162

(一)采伐与运输 162

1.森林采伐 162

2.木材运输 163

(二)林产品加工 164

1.木材加工 164

2.人造板生产 164

(三)林产化学工业 164

四、林业经营 164

(一)种植业与养殖业 164

(二)加工业 165

1.木材加工 165

2.食品加工 165

(三)商品与服务业 165

(四)森林旅游业 165

第四节 畜牧业 165

一、发展历程 165

(一)新中国成立前 165

(二)新中国成立后 166

1.恢复和发展时期(1950—1957年) 166

2.人民公社化和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66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 166

4.改革开放时期(1979年以来) 166

二、生产水平 168

(一)牲畜数量 168

(二)畜产品产量 168

1.肉 168

2.毛绒 168

3.皮 168

4.奶 168

5.蛋 168

(三)蚕桑与养蜂 168

1.蚕桑 168

2.养蜂 169

(四)畜牧业产值 169

三、现代化建设 169

(一)牧民定居点建设 169

(二)牲畜棚圈建设 170

(三)草地改良与建设 170

(四)服务体系建设 170

1.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170

2.疫病防治体系 170

3.草原改良建设和管理体系 170

4.饲料加工体系 170

第五节 水产业 170

一、发展历程 170

二、生产水平 171

(一)淡水养殖 171

1.鱼苗鱼种 171

2.池塘养鱼 171

3.水库养鱼 172

4.其他 172

(二)淡水捕捞 172

三、渔政管理 173

(一)机构设置 173

(二)渔政管理设施 173

(三)渔业资源管理 173

(四)渔船登记 173

第六节 乡镇企业 173

一、发展历程 173

二、生产水平 174

(一)企业布局 174

1.分布状况 174

2.分布特点 174

(二)产业结构 174

1.经济类型 174

2.产业结构 174

(三)经营状况 176

三、地位与作用 176

(一)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76

(二)补农建农,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176

(三)推动农村小城镇建设 176

(四)促进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 177

第七节 地方国有农、林、牧、渔场 177

一、地方国有农场、园艺场、良种场 177

(一)农场 177

1.发展历程 177

2.生产水平 178

(二)园艺场 178

1.发展历程 178

2.生产水平 178

(三)良种场 178

1.发展历程 178

2.生产水平 179

二、地方国有林场 179

(一)建场初期(50—60年代) 179

(二)缓慢发展时期(70年代) 179

(三)调整时期(80年代初) 179

(四)经济体制改革时期(1984—1995年) 179

三、地方国有牧场 180

(一)发展历程 180

1.新中国成立前 180

2.新中国成立后 180

(二)生产水平 180

四、地方国有渔场 181

(一)水产捕捞场 181

(二)水产养殖场 181

第七章 农业科技与教育 182

第一节 农业科学研究 182

一、基础研究 182

(一)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 182

(二)牲畜生长发育机理研究 182

(三)土壤普查 183

(四)水产资源研究 183

(五)农业气象研究 183

二、应用技术研究 183

(一)良种选育 183

1.农作物良种选育 183

2.畜禽良种选育 184

3.林木良种选育 184

(二)高产技术研究 184

1.农业高产技术 184

2.畜牧业高产技术 184

3.林业高产技术 185

4.水利水产技术 185

5.农机与气象技术 185

三、高新技术研究 185

(一)生物技术 185

(二)原子能辐照技术 186

(三)微电子技术 186

(四)遥感技术 186

第二节 农业技术推广 188

一、种植业技术推广 189

(一)推广体系 189

1.起步发展时期(1950—1958年) 189

2.曲折发展时期(1959—1978年) 189

3.稳步发展时期(1979—1995年) 189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0

1.良种推广 190

2.栽培技术推广 190

3.植保技术推广 191

4.土肥技术推广 192

(三)推广方法与改革 192

1.推广方法 192

2.推广方法改革 192

二、畜牧业技术推广 193

(一)推广体系 193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3

1.兽医技术推广 193

2.畜牧技术推广 193

3.草原技术推广 194

4.草料加工技术推广 195

三、林业技术推广 195

(一)推广体系 195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5

1.荒漠林的恢复与发展 195

2.经济林良种推广及丰产栽培 195

3.防护、用材林营造和改造 195

4.云杉速生丰产林营造 195

5.林副产品加工利用 195

四、水利(灌溉)技术推广 195

(一)推广体系 195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6

1.常规技术 196

2.高新技术 196

五、渔业技术推广 196

(一)推广体系 196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6

1.先进捕捞技术 196

2.家鱼养殖技术 196

3.池塘养鱼技术 196

4.优良鱼种推广 196

六、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 197

(一)推广体系 197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7

七、农业气象技术推广 197

(一)推广体系 197

(二)推广内容与成效 197

1.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197

2.防御干热风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198

3.冬麦冻害防御技术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198

第三节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98

一、农作物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198

(一)繁育体系 198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198

1.建立试验、示范、繁殖系统 198

2.建立县、社、队三级良种繁育体系 198

3.建设种子“四化一供”县 198

4.建设南繁基地 199

5.种子专业户和预约繁殖基地建设 199

(三)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 199

1.选种留种,评选地方良种 199

2.贯彻“四自一辅”方针 199

3.良种提纯复壮 199

4.种子机械加工 199

5.南繁北育 199

6.深化改革,以法治种 200

二、畜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0

(一)繁育体系 200

1.种畜场 200

2.育种站 200

(二)良种繁育事业的发展 200

1.牲畜良种引进 200

2.牲畜良种繁育 201

三、林木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203

(一)繁育体系 203

(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 203

1.苗圃建设 203

2.名优林木繁殖基地和联营基地建设 203

3.颁发林木种子检验规定 203

(三)良种引进和选育 203

1.林木引种驯化 203

2.林木良种选育 203

(四)种苗管理 204

1.林木种苗生产实行“四证”管理 204

2.制定林木标准 204

第四节 农业标准化 204

一、发展历程 204

二、实施情况与效益 204

(一)种植业 205

(二)畜牧业 205

(三)林果业 205

(四)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 206

第五节 科技兴农 206

一、科技兴农专题项目 206

(一)“丰收计划” 206

(二)“星火计划” 206

(三)“科技之冬” 207

(四)“10995”科技兴农战略工程 207

1.10项工程 207

2.9项系列开发 207

3.9项农业科技攻关 207

4.5个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区 207

二、科技兴农主要措施 207

(一)制定政策,加强领导 207

(二)增加资金投入 207

(三)开展科技咨询 207

(四)推行集团承包 208

(五)建立示范点 208

第六节 农业教育 208

一、高等农业教育 208

(一)发展历程 208

(二)学校现状 209

1.新疆农业大学 209

2.石河子农学院 209

3.塔里木农垦大学 209

二、中等农业教育 210

(一)发展历程 210

(二)普通中等农业教育 210

1.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概况 210

2.教育改革 211

(三)农业广播电视教育 212

三、专业技术培训和在职成人教育 212

(一)培训机构 212

1.中央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新疆农业大学分院 212

2.新疆八一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成人函授教育 212

3.自治区农牧业技术培训中心 212

4.新疆农校、伊犁农校、喀什农校农业干部培训部 212

5.新疆林业干部学校、新疆林业技工学校 212

6.新疆畜牧技术干部训练班 212

7.水利管理培训中心 213

8.自治区农机干部训练班 213

9.自治区气象局职工教育中心和北京气象学院函授中心新疆站 213

10.自治区土地管理干部培训学校 213

11.自治区乡镇企业培训中心 213

(二)培训的对象和内容 213

(三)师资队伍和教材 213

1.师资队伍 213

2.教材 213

第八章 农产品流通 214

第一节 农产品流通体制 214

一、自由购销时期 214

二、统购统销时期 214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 215

(一)粮油 215

(二)棉花 215

(三)畜产品 215

第二节 农产品购销 216

一、粮食购销 216

(一)自由购销时期(1950—1956年) 216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7—1984年) 216

1.征购 216

2.销售 216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5年) 217

1.收购 217

2.销售 218

二、棉花购销 218

(一)收购 218

(二)销售 218

三、油料购销 218

(一)自由购销时期(1950—1956年) 219

(二)统购统销时期(1957—1984年) 219

1.收购 219

2.销售 219

(三)多渠道经营时期(1985—1992年) 219

1.收购 219

2.销售 219

四、活畜肉禽蛋水产品购销 219

(一)活畜、肉食 219

(二)禽、蛋 220

(三)水产品 220

五、其他产品购销 220

(一)甜菜购销 220

(二)毛皮购销 220

(三)烟草购销 221

(四)中药材购销 221

(五)啤酒花购销 221

(六)瓜果购销 221

(七)蚕茧购销 221

(八)蔬菜与番茄酱购销 221

1.蔬菜 221

2.制酱番茄 222

第三节 农产品价格 222

一、各类农产品收购价格 222

(一)粮食 222

(二)经济作物 222

1.棉花 222

2.油料 222

3.甜菜 223

4.制酱番茄 223

5.蚕茧 223

(三)木材 223

(四)畜产品 223

(五)水产品 223

(六)中药材 224

(七)土特产品 224

二、主要农产品销售价格 224

(一)粮食 224

(二)食用植物油 224

(三)肉奶蛋 224

1.肉食 224

2.牛奶 224

3.鲜蛋 225

(四)蔬菜 225

三、各类农产品收购、零售价格指数 225

(一)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225

(二)农村市场零售物价指数 225

四、工农产品交换综合比价 226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26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26

(三)“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226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 227

(五)改革开放时期 227

五、工农产品交换单项比价 227

六、粮食与其他农产品交换比价 229

七、农产品价格补贴 230

(一)粮食加价款 230

1.超购加价 230

2.比例加价 230

(二)政策性亏损补贴 230

1.提价补贴 230

2.国家储备粮油费用补贴 230

3.超储粮费用补贴 230

4.经营费用补贴 230

5.专项储备粮费用补贴 230

6.亏损补贴 230

(三)地、州间粮食运费补贴 230

(四)“以棉补粮”基金补贴 230

第四节 城乡集贸市场 231

一、发展历程 231

二、城乡集贸市场建设 231

三、城乡集市贸易 232

四、城乡集贸市场管理 232

第五节 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32

一、加工设施 232

(一)粮、油、饲料加工设施 232

1.粮食加工 232

2.油料加工 232

3.饲料加工 233

(二)棉花加工设施 233

(三)畜产品加工设施 233

(四)水产品加工设施 233

(五)烟草加工设施 233

1.莫合烟 233

2.烤烟 233

(六)药材加工设施 233

(七)蚕茧加工设施 233

(八)啤酒花加工设施 233

(九)甜菜加工设施 234

(十)制酱番茄加工设施 234

二、仓储设施 234

(一)粮油库、油罐 234

1.粮食油料库 234

2.油罐 234

(二)棉麻库 234

(三)肉类蔬菜库 234

1.肉禽蛋水产品库 234

2.蔬菜库 234

(四)果品库 234

(五)药材库 234

(六)烟草库 234

三、运输能力 234

(一)粮油运输 234

1.粮食 234

2.食油 234

(二)棉花运输 234

(三)肉类蔬菜运输 234

1.肉食禽蛋水产品 234

2.蔬菜 235

(四)瓜果运输 235

(五)药材运输 235

(六)烟草运输 235

第六节 农村商业服务网点 235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商业活动 235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商业网点建设 235

第九章 农业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37

第一节 对外贸易 237

一、发展历程 237

(一)新中国成立前 237

1.新疆对原苏联的贸易 237

2.新疆对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 238

3.新疆对阿富汗的贸易 238

(二)新中国成立后 238

1.以对原苏联贸易为主时期(1950—1962年) 238

2.调整进出口方向时期(1963—1980年) 239

3.全面自营时期(1981—1995年) 240

二、农业对外贸易 242

(一)进口 242

1.化肥、农药 242

2.农用机械设备 242

(二)出口 242

1.粮油及土特产品 242

2.棉花及其他经济作物产品 243

3.畜产品 244

4.农机产品 245

(三)边境贸易 246

(四)乡镇企业对外贸易 246

第二节 外资利用 247

一、资金来源 247

(一)联合国机构提供资金 247

(二)国际金融组织提供资金 247

(三)外国政府贷款赠款 247

1.贷款 247

2.赠款 247

(四)直接利用外资 247

二、利用外资项目 248

(一)塔里木农业灌排及环境保护项目(第一期工程) 248

(二)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教育项目 248

(三)世界银行贷款农业培训项目 248

(四)利用“黑字还流”贷款建设优质棉基地项目 248

(五)中澳合资蒙特沃里夫牧场项目 249

(六)中哈合资新疆—阿拉木图东泉乳制品有限公司项目 249

(七)世界银行贷款Ⅱ期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项目 249

(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农村供水与环境卫生合作项目 249

(九)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合作项目 249

第三节 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49

一、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249

(一)农业 249

1.中哈建设储藏项目 249

2.中国、南斯拉夫玉米育种合作研究项目 249

3.中国、加拿大油菜育种合作研究项目 249

(二)畜牧业 250

(三)乡镇企业 250

二、接受援助项目 250

(一)农业 250

1.日本援助粮食增产项目 250

2.欧共体援助提高农作物产量项目 250

3.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盐碱地改良项目 250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喀什农业学校项目 250

(二)畜牧业 251

1.中澳绵羊育种中心项目 251

2.世界粮食计划署(WFP)援助新疆“2817”畜牧业示范工程建设项目 251

3.国际小母牛基金会援助吐鲁番市发展肉羊、奶牛项目 251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伊犁畜牧兽医学校项目 251

(三)丹麦政府赠款风力发电项目 251

三、劳务输出 251

四、人才与技术设备引进 251

(一)人才引进 251

(二)技术设备引进 252

1.引进哈萨克斯坦小麦品种资源项目 252

2.引进畜牧业机械、设备、技术 252

3.引进国外优良的牲畜品种 252

4.引进美国育苗温室项目 252

5.引进日本胶合板生产设备项目 252

6.引进南斯拉夫、意大利家具生产项目 252

第四节 国际交往 252

一、农业 252

二、畜牧业 253

三、林业 253

四、水利 254

五、农机 254

六、水产业 254

七、乡镇企业 254

第十章 农村经济收益分配 255

第一节 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 255

一、合作化时期的收益分配(1950—1957年) 255

(一)收益分配形式 255

1.互助组时期 255

2.初级社时期 255

3.高级社时期 255

(二)收益分配水平 255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收益分配(1958—1978年) 256

(一)收益分配形式 256

(二)收益分配水平 256

三、改革开放时期的收益分配(1979—1995年) 256

(一)收益分配形式 256

(二)收益分配水平 256

第二节 农村经济效益分析 258

一、土地生产率 258

(一)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258

1.粮食 258

2.棉花 258

3.油料 258

4.甜菜 258

(二)单位面积种植业产值 258

二、劳动生产率 258

(一)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 258

(二)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供养人口 258

(三)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创造农业产值 259

(四)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主要农产品产量 259

(五)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主要畜产品产量 259

1.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占有牲畜头数 259

2.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肉食 259

(六)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提供的牧业产值 259

三、资金收益率 259

(一)每百元费用纯收入 259

(二)每百元固定资产总收入 259

四、农产品商品率 259

五、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 259

(一)农业成本演变特征 259

1.物质费用增长速度快于人工费用增长速度 260

2.种植业生产费用逐年上涨 260

3.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260

4.种植风险增大,投资方向转移 260

(二)主要农产品成本效益分析 260

1.粮食 260

2.棉花 261

3.油料 261

4.甜菜 261

5.瓜果 261

6.蔬菜 262

7.育肥牛羊 262

第三节 农户经济收支 262

一、农户收入 262

(一)合作化时期的农户收入 262

(二)公社化时期的农户收入 262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户收入 262

1.收入稳步增长 262

2.在全国的位次呈下降趋势 262

3.收入来源渠道拓宽 262

4.现金收入成为收入的主体 263

5.收入差距逐步拉大 263

二、农户支出 263

(一)农户支出及其特点 263

1.生产、生活消费并重 264

2.生产费用支出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 264

3.消费与积累比例 264

(二)农户现金支出 264

(三)缴纳税款 264

1.农业税 264

2.农业特产税 264

3.牧业税 265

(四)农民负担 265

1.合作化时期的农民负担 265

2.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民负担 265

3.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民负担 265

第四节 农牧民生活水平 266

一、发展历程 266

二、生活消费质量 266

(一)食品消费 266

(二)衣着消费 266

(三)住房消费 266

(四)用品消费 266

(五)燃料消费 267

三、生产与生活消费结构 267

四、自给性消费与商品性消费 267

五、文化生活与医疗保健 267

六、储蓄 267

七、评价 267

1.生活消费与恩格尔系数 267

2.营养状况与结构 267

3.农牧民生活与农村小康 268

第五节 社会福利保障 268

一、“五保”制度 268

(一)建立 268

(二)人民公社时期的“五保户”供养 268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五保户”供养 268

二、敬老院 268

(一)建立 268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敬老院 268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269

四、农村灾害保险 269

五、农村优抚 269

(一)群众优待 269

1.代耕 269

2.优待劳动日 270

3.优待现金 270

(二)国家抚恤 270

1.烈士抚恤 270

2.牺牲、病故人员抚恤 270

(三)国家补助 270

第十一章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与完善 271

第一节 土地改革 271

一、农区土地改革 271

(一)新中国成立前土地占有状况 271

(二)减租反霸 272

1.方针政策 272

2.减租内容 272

3.工作步骤 272

4.减租成果 272

(三)土地改革 273

1.工作步骤 273

2.方针政策 273

3.土地改革成果 273

二、土改时期的牧区工作 274

(一)牧区特点 274

(二)牧区政策 274

(三)牧区工作 274

1.安定牧区社会秩序 274

2.正确执行牧区政策 274

3.积极扶持发展牧区生产 275

第二节 农村互助组与合作社 275

一、农业生产互助组 275

(一)发展历程 275

1.互助组的建立 275

2.互助组的整顿提高 275

(二)形式和内容 276

(三)政策措施 276

二、牧业生产互助组 276

(一)发展历程 276

(二)主要形式 276

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76

(一)迪化集体农庄的建立 277

(二)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 277

(三)几个具体政策问题 277

1.土地入社问题 277

2.耕畜、农具入社和投资问题 277

3.农业税负担问题 277

4.农区社员牲畜入社问题 277

5.公积金、公益金的积累比例问题 277

6.建社中的民族宗教问题 277

(四)初级社的管理体制 277

1.生产管理 278

2.劳动组织管理 278

3.财务管理 278

4.民主管理 278

四、牧业合作社 278

(一)试办阶段 278

(二)发展阶段 278

(三)牧业合作社的管理体制 278

1.生产管理 278

2.劳动管理 278

3.财务管理 278

4.民主管理 278

五、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79

(一)实现农业合作化 279

(二)高级社的整顿巩固 279

(三)几个政策问题 279

1.土地问题 279

2.果园和树木问题 279

3.耕畜和大型农具入社问题 279

4.社的合并问题 279

5.股份基金的分摊问题 280

6.地主、富农入社问题 280

(四)高级社的管理体制 280

第三节 人民公社 280

一、人民公社的建立 280

(一)农区人民公社的建立 280

(二)牧区人民公社的建立 280

二、人民公社初期的整顿 280

(一)贯彻中央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 281

(二)牧区整社 281

(三)清理帐目 281

(四)划分自留地 281

(五)召开社员代表会 281

三、三年困难时期的人民公社 281

四、农业学大寨运动 282

(一)发展历程 282

(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283

五、“文化大革命”运动 283

(一)经济政策被否定 283

(二)基层组织陷于瘫痪 283

(三)农村建设受到干扰,农牧业生产停滞 283

六、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 283

第四节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建立与完善 284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284

(一)试行农牧业生产定包奖责任制 284

(二)农业生产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4

(三)农村各业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85

二、农牧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形式 286

(一)五定一奖,联产到组或联产到户 286

(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 286

(三)统一经营,联产到劳 286

(四)口粮田加责任田 286

(五)包产到户 286

(六)包干到户 286

(七)牧区分畜到户,联产承包 286

(八)包群到户的“铁畜制” 286

(九)牧畜作价归户 286

三、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87

(一)完善土地承包制度和承包合同管理 287

(二)完善牲畜作价归户、草场承包到户责任制 288

(三)因地制宜推行“五统一” 288

(四)发展集体经济,加强集体资产管理 288

(五)建立健全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 289

(六)搞好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289

(七)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形式 290

第十二章 农村教育、文化与卫生 291

第一节 农村教育 291

一、发展历程 291

(一)新中国成立前 291

1.清代前 291

2.清代 291

3.民国时期 291

(二)新中国成立后 292

1.新中国成立初期 292

2.“大跃进”和调整时期 292

3.“文化大革命”时期 292

4.改革开放时期 292

二、农牧区基础教育 292

(一)幼儿教育 292

(二)小学教育 292

(三)中学教育 293

(四)特殊教育 293

(五)牧区教育 293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293

(一)农村职业中学 293

(二)普通中小学引进职业技术教育因素 294

四、农村成人教育 294

(一)农牧民文化程度 294

(二)扫除文盲 294

(三)农牧民文化技术教育 294

(四)实用技术培训 294

(五)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 294

五、农村办学条件 295

(一)教育投入 295

1.教育事业费 295

2.农村教育经费筹措 295

3.勤工俭学 295

(二)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 295

1.校舍建设 295

2.校园建设 295

3.实验室建设 295

4.图书馆建设 295

5.电化教育 295

六、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295

(一)农村中小学师资概况 295

(二)教师培训 295

(三)教师专业合格证书考试 295

(四)民办教师 295

(五)提高教师待遇 296

七、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296

(一)改革历程 296

(二)农村教育体制改革 296

(三)建立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 296

(四)农科教结合 296

(五)实施“燎原计划” 296

(六)农村教育科研 297

第二节 农村文化 297

一、群众文化艺术 297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农村文化 297

1.民众教育馆 297

2.各民族文化促进会 297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文化 297

1.文化馆 297

2.文化站 297

3.县文化分馆 297

4.牧区流动文化服务队 297

5.公共图书馆 297

6.农村文化团体 297

7.农村电影队 297

(三)民间艺术 297

1.木卡姆 297

2.江格尔 298

3.玛纳斯 298

4.阿肯弹唱 298

5.维吾尔剧 298

6.新疆曲子 298

7.达瓦孜 298

二、农村广播电视 298

(一)农村有线广播的发展历程 298

1.新中国成立前 298

2.新中国成立后 298

(二)农村广播节目 298

1.广播转播节目 298

2.自办节目 299

(三)农村电视 299

1.发展历程 299

2.农村电视节目 299

三、名胜旅游景点 299

(一)东疆片 299

1.“丝绸之路” 299

2.高昌故城 299

3.交河故城 299

4.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299

5.苏公塔 299

6.哈密回王陵 300

7.火焰山 300

8.葡萄沟 300

9.坎儿井 300

(二)北疆片 300

1.北庭都护府 300

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