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富玺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09129579
  • 页数:239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医学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教材之一,系统阐述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部分编写,共26章。突出专科特点和成教特色,主要作为专科教材使用,亦可供相关专业人员学习参考。
《医学微生物学》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微生物种类及其与机体的关系 1

二、病原微生物性疾病的现状 2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发展简史与展望 2

一、发展简史 3

二、展望 3

第一篇 细菌学 6

第1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6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6

一、细菌的大小 6

二、细菌的形态 6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7

一、基本结构 8

二、特殊结构 12

第三节 细菌形态与结构的检查方法 15

一、显微镜放大法 15

二、染色法 15

第2章 细菌的生理 17

第一节 细菌的物理性状、营养与生长繁殖 17

一、物理性状 17

二、营养与生长繁殖 18

第二节 细菌代谢及其代谢产物 20

一、生物氧化特点 20

二、细菌代谢产物 21

第三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23

一、培养基 23

二、培养基中的生长特点 24

三、人工培养细菌的用途 24

四、菌种保存方法 24

第四节 细菌的分类及命名原则 25

一、分类 25

二、命名原则 25

第3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及生物安全 26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26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26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27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27

一、物理消毒灭菌法 28

二、化学消毒法 30

第三节 生物安全 32

一、生物安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 32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等级 33

三、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34

第4章 细菌的遗传物质与变异 35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35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35

二、菌落变异 35

三、毒力变异 36

四、耐药性变异 36

第二节 细菌变异的物质基础 36

一、染色体 36

二、质粒 36

三、转位因子 37

四、噬菌体 37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39

一、基因突变 39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40

第四节 细菌变异的实际意义 43

一、在疾病诊断与防治中的应用 43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43

三、在流行病学中的应用 43

四、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43

第5章 细菌耐药性 4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杀菌机制 45

一、抗菌药物的种类 45

二、抗菌药物的杀菌机制 46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47

一、遗传机制 47

二、生化机制 47

第三节 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48

第6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49

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 49

一、正常菌群 49

二、条件致病菌 50

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性 51

一、细菌的毒力 51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与侵入部位 54

第三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55

一、非特异性免疫 55

二、特异性免疫 57

第四节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 58

一、感染的来源 58

二、传播方式与途径 59

三、感染的类型 59

第五节 医院感染 60

一、概述 60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微生物 61

三、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 62

第7章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64

第一节 细菌感染的诊断 64

一、细菌学诊断 64

二、血清学诊断 66

第二节 特异性预防和治疗 67

一、人工主动免疫 67

二、人工被动免疫 68

第8章 球菌 70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70

一、生物学性状 7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2

三、微生物学检查 73

四、防治原则 73

第二节 链球菌属 74

一、生物学特性 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76

四、防治原则 77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77

一、生物学性状 7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78

四、防治原则 78

第四节 奈瑟菌属 79

一、脑膜炎奈瑟菌 79

二、淋病奈瑟菌 80

第9章 肠道杆菌 82

第一节 概述 82

第二节 埃希菌属 83

一、生物学性状 8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3

三、微生物学检查 85

四、防治原则 86

第三节 志贺菌属 86

一、生物学性状 8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88

四、防治原则 88

第四节 沙门菌属 88

一、生物学性状 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0

三、微生物学检查 91

四、防治原则 92

第五节 其他肠道杆菌 92

一、克雷伯菌属 92

二、变形杆菌属 92

第10章 螺形菌 94

第一节 霍乱弧菌 94

一、生物学性状 9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95

三、实验室检查 96

四、防治原则 97

第二节 副溶血性弧菌 97

一、生物学性状 97

二、致病性 97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 97

第三节 弯曲菌属和螺杆菌属 98

一、弯曲菌属 98

二、螺杆菌属 98

第11章 厌氧性细菌 100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00

一、破伤风梭菌 100

二、产气荚膜梭菌 102

三、肉毒梭菌 103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04

一、主要种类及生物学性状 104

二、致病性 10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06

四、防治原则 106

第12章 分枝杆菌属与放线菌 107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07

一、生物学性状 107

二、致病性 108

三、免疫性 109

四、微生物学检查 110

五、防治原则 111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11

一、生物学性状 1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2

四、防治原则 112

第三节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112

一、放线菌属 112

二、诺卡菌属 113

第13章 动物源性细菌 115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15

一、生物学性状 1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6

四、防治原则 116

第二节 鼠疫耶尔森菌 116

一、生物学性状 1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7

四、防治原则 118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118

一、生物学性状 1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9

四、防治原则 119

第14章 其他致病细菌 121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21

一、生物学性状 12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2

四、防治原则 123

第二节 嗜血杆菌属 123

一、生物学性状 1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4

四、防治原则 124

第三节 军团菌属 124

一、生物学性状 125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2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5

四、诊断与防治 126

第四节 鲍特菌属 126

一、生物学性状 12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7

四、防治原则 127

第五节 假单胞菌属 127

一、生物学性状 128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2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8

四、防治原则 128

第15章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 129

第一节 支原体 129

一、生物学性状 12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0

三、主要致病性支原体 130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1

五、防治原则 131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31

一、生物学性状 1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主要致病性立克次体 133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3

五、防治原则 134

第三节 衣原体 134

一、生物学性状 134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135

三、主要致病性衣原体 135

四、微生物学检查 136

五、防治原则 136

第16章 螺旋体 137

第一节 钩端螺旋体属 137

一、生物学性状 1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9

四、防治原则 140

第二节 密螺旋体属 140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1

四、防治原则 141

第三节 疏螺旋体属 142

一、生物学性状 142

二、致病性 14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3

四、防治原则 143

第二篇 真菌学 146

第17章 真菌 146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146

一、形态与结构 146

二、培养 149

三、抵抗力 149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150

一、致病性 150

二、免疫性 150

第三节 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51

一、标本采集 151

二、形态学检查 151

三、血清学检查 151

四、核酸检测 151

五、防治原则 151

第四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152

一、浅部感染真菌 152

二、深部感染真菌 153

第三篇 病毒学 158

第18章 病毒学概述 158

第一节 病毒的基本形状 15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58

二、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158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60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60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6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62

第三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62

一、物理因素 162

二、化学因素 163

第四节 病毒的遗传变异 163

一、基因突变 163

二、基因重组 163

三、基因产物的相互作用 164

四、病毒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 164

第五节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64

一、病毒的传播方式 165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65

三、病毒的致病机制 166

四、抗病毒免疫 167

第六节 病毒感染的诊断 168

一、概述 168

二、血清学诊断 169

三、快速诊断 169

第七节 病毒感染的预防 170

一、人工主动免疫 171

二、人工被动免疫 171

第八节 病毒感染的治疗 171

一、抗病毒的化学制剂 171

二、干扰素和干扰素诱生剂的应用 172

第19章 呼吸道病毒 174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74

一、生物学性状 17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6

四、防治原则 176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76

一、生物学性状 17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7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7

四、防治原则 177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178

一、生物学性状 178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7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8

四、防治原则 178

第四节 冠状病毒 178

一、生物学性状 179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7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79

四、防治原则 179

第五节 风疹病毒 180

一、生物学性状 18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0

四、防治原则 180

第六节 腺病毒 180

一、生物学性状 180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8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1

四、防治原则 181

第七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181

一、生物学性状 182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2

四、防治原则 182

第八节 甲型流感病毒H1N1 182

一、生物学性状 182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8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3

四、防治原则 183

第九节 禽流感病毒 183

一、生物学性状 183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8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4

四、防治原则 184

第20章 肠道感染病毒 186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186

一、生物学性状 186

二、致病性及免疫性 18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88

四、防治原则 188

第二节 轮状病毒 188

一、生物学性状 18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8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0

四、防治原则 190

第三节 柯萨奇病毒和艾柯病毒 190

一、柯萨奇病毒 190

二、艾柯病毒 191

第四节 其他肠道感染病毒 191

第21章 肝炎病毒 192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192

一、生物学性状 19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5

四、防治原则 195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195

一、生物学性状 19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9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0

四、防治原则 201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02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3

四、防治原则 203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03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04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205

一、庚型肝炎病毒 205

二、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206

第22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207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07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07

二、登革病毒 209

三、森林脑炎病毒 210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10

一、汉坦病毒 210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12

三、埃波拉病毒 212

第23章 疱疹病毒 214

第一节 概述 214

第二节 单纯疱疹病毒 215

一、生物学性状 2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6

四、防治原则 216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7

四、防治原则 218

第四节 人巨细胞病毒 218

一、生物学性状 21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9

四、防治原则 219

第五节 EB病毒 219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1

四、防治原则 221

第六节 其他人类疱疹病毒 221

一、人疱疹病毒6型 221

二、人疱疹病毒7型 222

三、人疱疹病毒8型 222

第24章 反转录病毒 224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4

一、生物学性状 22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7

四、防治原则 227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28

一、生物学性状 228

二、致病性 22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9

四、防治原则 229

第25章 其他病毒 230

第一节 弹状病毒 230

一、生物学性状 2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1

四、防治原则 231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32

一、生物学性状 2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2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2

四、防治原则 233

第三节 人类细小病毒B19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4

四、防治原则 234

第26章 朊粒 235

第一节 概述 235

一、生物学性状 2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6

四、防治原则 236

第二节 常见朊粒性疾病 237

一、常见的动物朊粒性疾病 237

二、常见的人朊粒性疾病 237

参考文献 2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