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国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101070750
  • 页数:5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首先论证了魏晋玄佛“道体论”宇宙本体的本质规定,探讨了魏晋不同时期诸家的相关论述,并辩驳了前人魏晋玄佛“道体”只是人格本体或心理本体,而非宇宙本体的论断;其次探究了魏晋玄佛“心体论”的基本特征,对魏晋各流派关于心体至善的具体内涵作了必要的分梳与剖析;最后分析了魏晋“道体论”、“心体论”对魏晋“审美论”的深刻影响,并论析了魏晋“审美论”的基本特征。
《道体心体审美 魏晋玄佛及其对魏晋审美风尚的影响》目录

序 1

引言 1

上编 道体论 35

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道体论 35

第一节 正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35

一、士人集团的尾大不掉 35

二、曹魏的名法之治及其危机 36

三、儒家德教观念的重新抬头及其实质 37

四、刘邵的才性说及其实质 38

第二节 正始道体论之生成论思想 40

一、前人对何王宇宙生成论的认识 41

二、如何看待何晏与王弼的学术关系 44

三、何王宇宙生成论的基本内容 46

四、何王的宇宙生成论在其“贵无论”玄学中的地位 48

第三节 正始道体论之本体论思想 48

一、王弼宇宙本体论的基本内容 48

二、何晏宇宙本体论的含混性 53

三、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54

第四节 何王道体论的历史地位 56

一、何王道体论对前代哲学的超越 56

二、何王道体论的现实意义 57

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道体论 59

第一节 竹林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59

一、司马氏的宫廷政变 60

二、司马氏的名教统治及其实质 60

第二节 嵇阮的道体论思想 62

一、对嵇康道体论的具体分析 63

二、阮籍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65

第三节 向秀的道体论思想 71

一、前人对向秀玄学产生误解的原因 71

二、向秀道体论的主要内容 81

第四节 竹林道体论的历史地位 84

一、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同及其原因 84

二、竹林道体论与正始之异及其原因 87

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道体论 89

第一节 西晋玄学的政治文化背景 89

一、太康之治 89

二、八王之乱与元康之放 91

第二节 裴頠的道体论思想 93

一、对裴頠所崇之“有”的概括介绍 94

二、裴頠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95

第三节 郭象的道体论思想 97

一、郭象玄学的基本属性 98

二、郭象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98

第四节 裴郭道体论的现实意义 103

一、从裴郭道体论与正始竹林之异看其现实意义 103

二、从裴郭二氏道体论之异看其现实意义 105

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道体论 107

第一节 东晋佛教对玄学的吸纳 107

一、佛教初入的尴尬处境 108

二、佛教学者对印度佛教的积极改造 109

三、门阀士族对佛教的青睐 111

第二节 释道安的道体论思想 112

一、“六家七宗”概述 112

二、释道安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113

三、释道安的“本无宗”与“本无异宗”的关系 119

第三节 心无派的道体论思想 122

一、对“心无论”已有研究的简单分析 122

二、心无派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124

三、新义、旧义、识含宗和幻化宗四者的关系 125

第四节 支道林的道体论思想 128

一、支道林道体论的基本内容 128

二、支道林的“即色论”与“缘会宗”的异同 132

第五节 僧肇的道体论思想 133

一、物不迁论 134

二、不真空论 137

第六节 从道体论看东晋佛学对中印文化的融合 143

一、释道安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143

二、心无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144

三、支道林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145

四、僧肇的道体论与中印玄佛的关系 146

中编 心体论 151

第一章 正始贵无派的心体论 151

第一节 对前代心体论思想的简单回顾 151

一、性情异同 151

二、性情善恶 153

三、心的作用 157

第二节 道体、物体与心体 158

一、道体与物体的差异性 159

二、道体与物体的同一性 161

三、道体与物体的另一共性:自然 163

四、何王的道物异同观念在心体论上的反映 165

第三节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170

一、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70

二、何王的“性其情”理论对其心体论的体现 171

三、何王“名教出于自然”的思想与其心体论的关系 172

第四节 何王心体论的历史意义 175

一、何王的心体论对前代人性论思想的超越 175

二、何王心体论与圣人论的关系 177

三、何王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181

第二章 竹林自然派的心体论 183

第一节 向秀的心体论思想 183

第二节 阮籍的心体论思想 186

一、阮籍前期的心体论思想 187

二、阮籍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188

第三节 嵇康的心体论思想 194

一、嵇康前期的心体论思想 194

二、嵇康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195

第四节 竹林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202

一、阮籍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203

二、嵇康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209

三、向秀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214

第三章 西晋崇有派的心体论 217

第一节 裴頠的心体论思想 217

一、裴頠心体论的基本内容 217

二、裴頠的心体论与圣人论及儒家名教的关系 221

三、如何看待裴頠的心体论思想 224

第二节 郭象的心体论思想 225

一、性分与定命 225

二、性分与等级 226

三、适性与逍遥 227

四、适性与玄冥 230

五、玄冥与和谐 234

六、玄冥与良知 237

七、良知与仁义 239

第三节 如何看待郭象的心体论思想 242

一、郭象心体论对其圣人论的影响 242

二、郭象心体论的现实意义 246

三、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原因 249

四、郭象玄学在当时缺乏回应的具体表现 252

第四章 东晋佛学的心体论 254

第一节 释道安的心体论思想 254

一、两个需要说明的问题 254

二、对释道安心体论的具体分析 256

三、释道安的心体论与道体论的矛盾 261

第二节 心无义、即色义的心体论思想 262

一、心无义的心体论思想 262

二、心无义的内在矛盾 264

三、支道林的心体论思想 265

四、支道林的“新逍遥论”被崇尚的原因 270

第三节 东晋后期的心体论思想 271

一、僧肇的心体论思想 271

二、慧远的心体论思想 276

三、竺道生的心体论思想 283

第四节 东晋佛学如何安排儒家的名教和圣人 290

一、东晋佛学的圣人观 290

二、东晋佛学对儒家仁义礼法观念的重新阐释 291

三、东晋佛学的思想解放意义 292

下编 审美论 297

第一章 智识与高逸 297

第一节 魏晋士文化的智性特征 298

一、两汉君臣的德性文化 299

二、魏氏三祖的法治文化 300

三、魏晋士人的智性文化 302

第二节 魏晋士人对智的礼赞 303

一、魏晋玄佛理论对“智”、“识”、“明”、“慧”的解读 304

二、魏晋名士对“智”、“识”、“明”、“慧”的标举 306

三、魏晋名士评断“智”、“识”、“明”、“慧”的五大特征 308

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跨世高逸 309

一、魏晋玄佛学家对“觉”、“悟”、“通”、“达”境界的表述 309

二、魏晋名士对“觉”、“悟”、“通”、“达”境界的倾慕 312

三、魏晋名士的高逸及其表现 314

第四节 魏晋士人的崇智尚逸对文风的影响 317

一、魏晋作家对“智”、“识”、“达”、“悟”的标榜 318

二、魏晋作家对“高”、“逸”之风的向往 319

三、魏晋文学对“高”、“逸”情怀的生动展现 320

四、议论入诗及魏晋文学的逸趣 323

第二章 真性与情兴 327

第一节 魏晋玄佛对真性的强调 327

一、魏晋玄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 328

二、魏晋佛学对生命真性的强调 330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情感生活 333

一、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基本特征 333

二、魏晋士人情感生活的主要内容 337

第三节 魏晋文学的情感特征 343

一、魏晋作家对生命真性的高扬 344

二、“缘情论”的流行及其意义 345

三、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一:写情性 351

四、魏晋人对“缘情论”的具体实践二:重情兴 353

第三章 理致与山水 363

第一节 山水审美的玄佛依据 363

一、山水审美的历史回顾 364

二、“道”理与山水 365

三、“性”理与山水 371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山水审美活动 376

一、景物游赏与自然山水 376

二、人物鉴赏与自然山水 378

三、文学艺术与自然山水 379

第三节 玄言诗与山水田园诗的关系 384

一、南朝人在玄言诗上的不同认识 384

二、如何看待当下玄言诗研究存在的分歧 390

三、玄言诗对山水田园诗风的影响 392

第四章 自然与丽素 406

第一节 本末与自然 406

一、有无与本末 406

二、息末与举末 407

三、崇本与自然 408

四、魏晋玄佛的“本末”、“自然”理论对审美的影响 409

第二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生活 410

一、衣饰:不修边幅与剃须敷粉 410

二、容仪:质而不陋与秀美清朗 411

三、行止:真率放意与举止风雅 414

四、清谈:清要简约与才藻丰蔚 415

第三节 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与文艺 419

一、词色:秀丽与素淡 420

二、物象:巧似与勾染 421

三、句法:骈骊与散奇 422

四、工夫:锤炼与即目 424

五、书画:写形与写意 426

第四节 如何看待魏晋士人的自然美追求 430

一、理论的自觉 430

二、太康作家与魏晋玄学 433

三、魏晋士人在自然美追求上的主流倾向 435

四、如何看待谢赫对顾恺之的评价 441

第五章 言象与妙悟 442

第一节 《周易》与“言意之辩” 442

一、“言不尽意”与“立象尽意” 442

二、“书不尽言”与“系辞尽言” 444

三、对《周易》之“辞”所具含义的补充论证 447

第二节 王弼与“得意忘言” 449

一、《庄子》、《周易》“言意”观的异同 449

二、荀粲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 452

三、王弼与《庄》、《易》“言意观”的异同 454

四、如何看待王弼“言意观”的文本阐释地位 458

第三节 郭象与“寄言出意” 460

一、辞对意的修辞遮蔽 460

二、《论语》、《周易》提出的解决方案 462

三、孟子提出的解决方案 462

四、孟子“以意逆志”的双重价值 463

五、郭象“寄言出意”说的创新意义 467

第四节 道生与“顿悟圆义” 474

一、庄子论“意”与“道” 475

二、王弼论“意”与“道” 476

三、郭象论“意”与“道” 478

四、道生论“意”与“道” 478

五、道生“得意忘言”的美学意义 485

第六章 至乐与音声 487

第一节 魏晋乐论繁荣的原因 487

一、魏明帝与音乐之争 487

二、音乐之争得以持续的原因 488

三、心性与至乐 491

第二节 阮籍的乐论 493

一、阮籍乐论的基本内容 494

二、阮籍乐论的思想意义 501

第三节 嵇康的乐论 504

一、对前人研究的简单回顾 504

二、嵇康乐论的主要内容 508

三、嵇康“声无哀乐”的思想意蕴 515

主要参考文献 523

后记 5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