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兰才,张丹枫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济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7108436
  • 页数:51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旨在放射防护知识的教育培训,以国家新的现行法规和标准为依据,突出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普及性。
《放射防护实用手册》目录

第一篇 放射防护基础知识第1章 术语和用语 2

1.1 基本术语和用语 2

1.1.1 基本术语 2

1.1.2 国际机构 2

1.2 放射物理 3

1.2.1 物理基础 3

1.2.2 核衰变(核蜕变) 4

1.2.3 辐射类型 4

1.3 源与照射 5

1.3.1 源 5

1.3.2 照射(辐照) 6

1.4 防护与安全 7

1.4.1 与屏蔽有关的辐射类型 7

1.4.2 屏蔽 8

1.4.3 剂量与剂量限制 9

1.4.4 安全措施 10

1.5 管理用语 11

1.5.1 法规与标准 11

1.5.2 审管 12

1.5.3 监测与评价 12

第2章 电离辐射 14

2.1 电离辐射的来源 14

2.1.1 天然放射性核素 14

2.1.2 人工放射性核素 15

2.1.3 中子辐射的来源 15

2.1.4 X射线的来源 15

2.2 电离辐射的特性 16

2.2.1 α粒子 16

2.2.2 高能电子 17

2.2.3 X射线和γ射线 17

2.2.4 中子 17

2.3 放射性衰变 18

2.3.1 衰变常数λ 18

2.3.2 半衰期 18

2.3.3 衰变常数与半衰期的应用 18

2.4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9

2.4.1 α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9

2.4.2 β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9

2.4.3 X,γ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0

2.4.4 高能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3

2.4.5 重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24

第3章 辐射量和单位 27

3.1 描述辐射场的量 27

3.1.1 粒子注量 27

3.1.2 (粒子)注量率 28

3.1.3 能(量)注量 28

3.1.4 能(量)注量率 28

3.1.5 能(量)注量与粒子注量的关系 28

3.2 剂量学量 29

3.2.1 比释动能K 29

3.2.2 比释动能率K 29

3.2.3 照射量X 29

3.2.4 照射量率X 29

3.2.5 照射量与空气比释动能的关系 30

3.2.6 吸收剂量D 30

3.2.7 吸收剂量率D 31

3.2.8 吸收剂量与照射量的关系 31

3.2.9 照射量、比释动能和吸收剂量的区别 32

3.2.10 照射量、比释动能与吸收剂量的数值近似关系 33

3.3 放射性量 33

3.3.1 放射性活度A 33

3.3.2 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 35

3.4 辐射防护量 36

3.4.1 当量剂量HT,R 36

3.4.2 剂量当量H 38

3.4.3 有效剂量E 38

3.5 辅助防护量 41

3.5.1 待积剂量 41

3.5.2 集体有效剂量S 42

3.5.3 剂量负担(HC,T或HC) 42

3.6 运行实用量 42

3.6.1 用于环境监测的实用量 43

3.6.2 用于个人监测的实用量 44

3.7 辐射量和单位小结 44

3.7.1 各类辐射量之间的相互关联 44

3.7.2 有关内照射的剂量评价 45

3.7.3 辐射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45

第4章 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46

4.1 引言 46

4.2 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 47

4.2.1 定义与特点 47

4.2.2 阈剂量 47

4.2.3 组织和器官中的早期与晚期反应 49

4.2.4 全身照射的致死效应 49

4.2.5 电离辐射所致放射性疾病 50

4.3 随机性效应 54

4.3.1 致癌效应 55

4.3.2 遗传效应 59

4.4 胚胎和胎儿效应 62

4.4.1 致死效应 62

4.4.2 致畸效应 62

4.4.3 致严重智力障碍 63

4.4.4 致癌效应 63

4.5 影响生物效应的因素 64

4.5.1 辐射种类和能量 64

4.5.2 吸收剂量 64

4.5.3 剂量率 64

4.5.4 时间与空间的剂量分布 64

4.5.5 照射面积和部位 65

4.5.6 受照个体与组织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65

4.6 辐射生物效应发生与发展过程概述 65

4.6.1 电离和激发 65

4.6.2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66

4.6.3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 66

4.6.4 细胞死亡和细胞变异 66

第5章 放射防护体系 68

5.1 放射源及其分类 68

5.1.1 辐射源与放射源 68

5.1.2 辐射源的分类 68

5.2 照射 72

5.2.1 照射分类 73

5.2.2 照射方式 75

5.3 放射防护原则 76

5.3.1 源相关原则 76

5.3.2 个人相关原则(剂量限值) 77

5.4 防护原则的应用 77

5.4.1 正当性原则的应用 77

5.4.2 最优化原则的应用 78

5.4.3 剂量约束和参考水平 79

5.4.4 剂量限值 81

5.4.5 防护原则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 85

第二篇 放射防护基本方法第6章 外照射的防护 92

6.1 基本方法 92

6.1.1 时间防护 92

6.1.2 距离防护 93

6.1.3 控源防护 93

6.1.4 屏蔽防护 94

6.2 屏蔽材料 94

6.2.1 屏蔽材料的选择 94

6.2.2 X,γ射线屏蔽材料 94

6.2.3 中子屏蔽材料 100

6.2.4 β射线屏蔽材料 103

6.2.5 屏蔽材料的防护性能 104

6.3 屏蔽设计 106

6.3.1 屏蔽设计所需资料 106

6.3.2 屏蔽设计的最优化 107

6.3.3 屏蔽设计的几个通用参数 109

6.4 计算屏蔽厚度的基本方法 113

6.4.1 屏蔽计算中常用的几个参量 113

6.4.2 半值层和分值层(1/10值层) 114

6.4.3 X,γ射线屏蔽厚度计算 117

6.4.4 γ射线点源的屏蔽计算 122

6.4.5 β粒子和单能电子束的屏蔽计算 125

6.4.6 同位素中子源防护屏蔽厚度的确定 131

第7章 内照射防护 133

7.1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 133

7.1.1 吸入 133

7.1.2 食入 133

7.1.3 通过皮肤粘膜或伤口 133

7.2 内照射的特点 133

7.2.1 持续性照射 133

7.2.2 选择性照射 134

7.2.3 生物半排期 134

7.3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防护的基本原则 135

7.3.1 优选核素与活度 135

7.3.2 内外照射防护兼顾 136

7.3.3 防护设施为主,个人防护为辅 136

7.4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单位的分类管理 136

7.4.1 放射性工作单位的界定 136

7.4.2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单位的地址选择与工作场所设置 137

7.5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分级 138

7.5.1 分级方法 138

7.5.2 防护要求 139

7.6 非密封源放射工作场所分区 141

7.6.1 分区原则 141

7.6.2 分区方法 141

7.7 放射性同位素实验室设计 144

7.7.1 与一般化学实验室的区别 144

7.7.2 设计举例 144

7.8 防护设施 145

7.8.1 污染控制设备 145

7.8.2 防护屏障 151

7.8.3 操作工具 152

7.8.4 贮存设备 152

7.8.5 运输设备 153

7.9 个人防护 153

7.9.1 个人防护用品 153

7.9.2 附加个人防护用品 154

7.9.3 个人卫生规章 154

第8章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清除 156

8.1 污染来源与类型 156

8.1.1 污染来源 156

8.1.2 污染类型 156

8.2 污染水平控制与清除污染的基本原则 156

8.2.1 污染水平控制 156

8.2.2 去污基本原则 157

8.3 去污方法 158

8.3.1 去污剂 158

8.3.2 去污效果评价指标 160

8.3.3 去污方法 160

8.3.4 皮肤表面污染所致皮肤吸收剂量 160

8.3.5 体表去污 161

8.3.6 场所、设备去污 163

第9章 放射性废物治理 165

9.1 放射性废物管理 165

9.1.1 放射性废物的特点 165

9.1.2 放射性废物管理目标和原则 165

9.1.3 放射性废物分类、分级 166

9.1.4 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 166

9.1.5 低放废气、废液排放要求 167

9.1.6 废物收集、净化、浓缩、减容和固化要求 167

9.1.7 废物包装要求 169

9.1.8 废物运输要求 169

9.1.9 废物贮存要求 170

9.1.10 低中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 170

9.2 放射性废物处理方法 171

9.2.1 放射性废气(含气溶胶) 171

9.2.2 放射性废水 175

9.2.3 放射性废物 178

第10章 辐射监测 180

10.1 概述 180

10.1.1 监测目的 180

10.1.2 重要性 180

10.1.3 监测类型 181

10.1.4 监测对象 181

10.1.5 辐射监测质量保证 182

10.2 个人监测 183

10.2.1 外照射 183

10.2.2 内照射 185

10.3 工作场所监测 188

10.3.1 概述 188

10.3.2 外照射监测 189

10.3.3 表面污染监测 192

10.4 环境监测 196

10.4.1 概述 196

10.4.2 地表γ监测 196

10.4.3 环境样品(空气、水、土壤和生物)监测 198

10.5 核电厂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198

10.5.1 运行前环境水平调查(本底调查) 198

10.5.2 运行期间环境监测 200

10.5.3 核事故场外应急监测 200

10.5.4 退役监测 200

10.6 应用放射性同位素的辐射环境监测方案 200

10.6.1 应用非密封源的环境监测 200

10.6.2 应用密封源的γ辐照装置环境监测 201

第三篇 辐射防护监督管理第11章 辐射防护法律体系 204

11.1 法规 204

11.1.1 基本概念 204

11.1.2 新时期法规的变化 204

11.2 放射卫生法规体系 205

11.2.1 体系框架与主要法规名称 205

11.2.2 卫生部文件 206

11.3 《职业病防治法》对放射性职业病防治的规定 208

11.3.1 一般规定 208

11.3.2 特殊规定 208

11.4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有关放射卫生的规定 209

11.4.1 监管部门的职责 209

11.4.2 安全与防护要求 209

11.5 《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 210

11.6 放射卫生管理规章简介 211

11.6.1 放射诊疗管理规定 211

11.6.2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 211

第12章 辐射防护标准 213

12.1 基本概念 213

12.1.1 标准的定义与特性 213

12.1.2 标准化及其重要意义 213

12.2 标准的分级、分类 214

12.2.1 标准的分级 214

12.2.2 标准分类 214

12.3 我国现行放射卫生防护标准 215

12.3.1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15

12.3.2 放射卫生标准 218

12.3.3 卫生行业标准 219

12.4 其他相关标准 220

12.5 贯彻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220

第13章 辐射防护管理 221

13.1 管理机构与职责 221

13.1.1 监督管理机构 221

13.1.2 自主管理机构 221

13.1.3 检测机构 222

13.2 许可制度 223

13.2.1 申办许可证的条件 223

13.2.2 申办许可证的主要程序 223

13.3 分类管理制度 224

13.4 自主管理 226

13.4.1 专人负责规范管理 226

13.4.2 源的安全管理 226

13.4.3 运行安全管理 226

13.4.4 医疗照射管理 226

13.4.5 流通环节安全管理 227

13.4.6 废物管理 227

13.5 监督管理 227

13.5.1 监督权 227

13.5.2 预防性监督管理 227

13.5.3 经常性监督管理 227

第14章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 231

14.1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管理 231

14.1.1 从事放射工作的基本条件 231

14.1.2 《放射工作人员证》申办程序 231

14.1.3 防护知识培训 231

14.2 个人剂量管理 232

14.2.1 监测单位 232

14.2.2 剂量计与测读周期 232

14.2.3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处理 232

14.2.4 剂量评价 232

14.3 职业健康监护 233

14.3.1 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 233

14.3.2 对特殊工种的健康要求 233

14.3.3 职业禁忌症 234

14.3.4 职业健康检查 234

14.3.5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235

14.3.6 保健措施 235

14.3.7 职业性放射病管理 236

第15章 辐射事故管理 237

15.1 国内外辐射事故发生的概况 237

15.1.1 国外辐射事故 237

15.1.2 国内辐射事故 238

15.2 事故性质与原因分析 238

15.2.1 事故类型(性质) 238

15.2.2 事故原因分布 239

15.3 事故分级 239

15.3.1 技术分级 239

15.3.2 管理分级 241

15.4 辐射事故预防措施 241

15.4.1 预防的责任 241

15.4.2 预防措施 241

15.5 事故应急预案 242

15.5.1 内容及具体要求 242

15.5.2 辐射事故应急职责分工 244

15.6 事故处理 244

15.6.1 事故单位的应急处理 244

15.6.2 政府部门的应急处理 245

15.6.3 责任追究 245

第四篇 医用辐射的防护第16章 医用X射线诊断的防护 248

16.1 放射诊断的特点与防护现状 248

16.1.1 放射诊断的特点 248

16.1.2 防护现状 249

16.2 防护原则 251

16.2.1 X射线检查正当化与最优化 251

16.2.2 X射线工作者、受检者与其他有关人员防护兼顾 251

16.2.3 固有安全防护为主与个人防护为辅 251

16.2.4 合理降低个体受照剂量与严格控制非正当的X射线检查 252

16.3 X射线机 252

16.3.1 诊断X射线机的防护性能 252

16.3.2 旧X射线机的防护改造 256

16.4 防护设施 258

16.4.1 X射线机房 259

16.4.2 辅助防护设施 261

16.5 X射线工作者的防护 262

16.5.1 X射线透视的卫生防护 262

16.5.2 X射线摄影的卫生防护 262

16.6 X射线检查的合理应用 263

16.6.1 正当化判断的程序 263

16.6.2 最优化照射计划的制定 264

16.6.3 严格控制各种健康查体中的常规胸部X射线检查 264

16.7 受检者和患者的防护 264

16.7.1 防护的必要性 264

16.7.2 降低受检者和患者受照剂量的技术措施 265

16.7.3 某些类型X射线检查的合理应用与防护 270

16.8 放射诊断的质量保证 273

16.8.1 基本概念 273

16.8.2 目的和预期目标 274

16.8.3 基本内容 274

16.8.4 检验类型与工具 275

16.8.5 组织 277

16.8.6 X射线检查中影响患者所受剂量的因素 277

16.8.7 医用诊断X射线检查患者的受照剂量 279

第17章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的防护 280

17.1 CT检查辐射的特点与剂量 280

17.1.1 特点 280

17.1.2 辐射剂量 280

17.2 CT机房的防护 281

17.2.1 机房面积 281

17.2.2 机房屏蔽防护 282

17.3 CT应用中的防护 283

17.3.1 CT应用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283

17.3.2 CT应用中的防护 284

17.4 CT影像质量保证 285

17.4.1 影响CT影像质量的参数 285

17.4.2 CT机影像质量控制 287

17.4.3 质量管理 288

第18章 医用X射线特殊诊疗的辐射防护 290

18.1 泌尿生殖器官造影X射线的防护 290

18.1.1 手术特点 290

18.1.2 手术医生操作位的辐射水平 290

18.1.3 工作人员的防护 291

18.1.4 病人的防护 292

18.2 骨科整骨与APLD辐射防护 292

18.2.1 整骨用射线装置 292

18.2.2 床边整骨手术区辐射水平 293

18.2.3 床边整骨医生受照剂量 293

18.2.4 小型X射线机的防护改装 293

18.2.5 骨科医生的防护 294

18.2.6 病人的防护 295

18.3 体外震波碎石X射线的防护 296

18.3.1 体外震波治疗机机房的防护 296

18.3.2 治疗机房内场所剂量 296

18.3.3 患者体表受照剂量 297

18.3.4 防护措施 297

第19章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 299

19.1 介入放射学辐射防护的重要性 299

19.1.1 介入放射学发展的需要 299

19.1.2 介入手术操作的特点 299

19.2 介入手术者受照剂量及其危害 299

19.2.1 受照剂量 299

19.2.2 对健康的影响 301

19.3 病人受照剂量及其危害 301

19.3.1 受照剂量 301

19.3.2 危害 302

19.4 防护措施 303

19.4.1 X射线机房的防护 303

19.4.2 介入医生自主防护措施 304

19.4.3 附加屏蔽防护—介入防护装置 305

19.4.4 个人防护用品 307

19.4.5 患者的防护 309

第20章 临床核医学的辐射防护 310

20.1 核医学诊断的防护 310

20.1.1 放射源应具备的特点 310

20.1.2 工作场所分类 310

20.1.3 工作场所分区 311

20.1.4 工作场所位置选择与房间配置 311

20.1.5 工作场所防护要求 312

20.1.6 活性操作的辐射防护 312

20.1.7 防护器具配置 313

20.1.8 放射性物质的贮存 317

20.1.9 放射性废物处理 317

20.1.10 辐射监测 321

20.1.11 对公众的防护 321

20.2 核医学治疗的常见病种与常用放射性核素 322

20.3 碘-131治疗甲状腺疾病的防护 323

20.3.1 治疗场所分区配置 323

20.3.2 治疗场所的屏蔽防护 324

20.3.3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 326

20.3.4 对治疗病人手术处理的原则 327

20.3.5 对治疗病人死后尸体的处理原则 327

20.3.6 对患者的防护 327

20.4 锶-90/钇-90敷贴治疗皮肤病的防护 329

20.4.1 放射性核素敷贴器 329

20.4.2 对敷贴器的卫生防护要求 329

20.4.3 对敷贴器制作单位的防护要求 329

20.4.4 敷贴器的贮源容器 329

20.4.5 敷贴治疗室 330

20.4.6 个人防护用品 331

20.4.7 敷贴治疗时对病人的防护 331

20.4.8 敷贴器安全使用与检测 332

第21章 PET-CT的辐射防护 334

21.1 工作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及工作场所的防护 334

21.1.1 工作流程简述 334

21.1.2 工作场所类别 334

21.1.3 回旋加速器 335

21.1.4 加速器以外的放射工作场所 337

21.1.5 PET-CT扫描室 337

21.1.6 特殊流动放射源 338

21.2 工作人员的防护 338

21.2.1 对外照射的防护 338

21.2.2 对内照射的防护 339

21.3 患者的防护原则 340

21.3.1 PET-CT检查的特点 340

21.3.2 防护原则 340

第22章 放射治疗的防护 342

22.1 概述 342

22.1.1 放射源与治疗设备 342

22.1.2 放射治疗的防护原则 342

22.1.3 放射治疗防护的现状 343

22.2 医用治疗X射线机的防护 344

22.2.1 治疗X射线机的特点 344

22.2.2 对治疗X射线机的技术要求 344

22.2.3 患者的防护 345

22.3 医用电子加速器的防护 346

22.3.1 对加速器的技术要求 346

22.3.2 加速器产生的辐射 346

22.3.3 加速器治疗室设计 347

22.3.4 加速器治疗室屏蔽防护计算 348

22.4 与医用加速器相关的放射治疗设备的防护 357

22.4.1 X刀 357

22.4.2 诺力刀 357

22.4.3 射波刀 358

22.5 钴-60治疗机的防护 359

22.5.1 钴-60治疗机的一般结构 359

22.5.2 对钴-60治疗机的技术与安全防护要求 359

22.5.3 钴-60治疗室结构 359

22.5.4 治疗室屏蔽结构 360

22.5.5 治疗室屏蔽防护简易计算法 360

22.5.6 60Co治疗室防护门的防护厚度 362

22.5.7 治疗室的安全防护设施 362

22.6 γ刀的防护 362

22.6.1 结构与特点 362

22.6.2 γ刀治疗室结构 363

22.6.3 治疗室墙壁屏蔽厚度 363

22.7 中子刀的防护 364

22.7.1 中子刀设备构成及主要参数 364

22.7.2 中子刀治疗室构成与尺寸 365

22.7.3 治疗室屏蔽墙的厚度和材料 365

22.7.4 治疗室防护门设计 365

22.8 质子治疗系统简介 367

22.8.1 设备型号与构成 367

22.8.2 质子治疗的特点 368

22.8.3 产生的有害因素 368

22.8.4 安全防护措施 369

22.9 后装治疗的防护 369

22.9.1 后装机的组成与防护要求 369

22.9.2 后装机用放射源 370

22.9.3 治疗室防护要求 371

22.9.4 近距离治疗的质量保证(QA) 372

22.10 放射性粒子源植入治疗的防护 373

22.10.1 放射性粒子源及其特性 373

22.10.2 插植专用工具与辅助设备 373

22.10.3 治疗工作流程 374

22.10.4 有关的辐射剂量数据 374

22.10.5 防护措施 375

22.11 放射治疗患者的防护 376

第五篇 工业用辐射的防护第23章 工业射线探伤的防护 380

23.1 辐射源与射线装置 380

23.2 X射线工业探伤的防护 381

23.2.1 X射线装置的防护 381

23.2.2 固定式探伤作业场所的设置 381

23.2.3 探伤室的屏蔽设计 382

23.2.4 探伤室的安全设施 387

23.2.5 探伤室空气的净化 387

23.2.6 阴影屏蔽 387

23.3 γ射线工业探伤的防护 388

23.3.1 辐射源与安全要求 388

23.3.2 探伤室屏蔽厚度计算 388

23.3.3 探伤室防护门的设计 390

23.4 直线加速器工业探伤的防护 391

23.4.1 驻波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结构与主要性能指标 392

23.4.2 加速器探伤室的辐射安全措施 392

23.4.3 屏蔽防护设计 393

23.5 X射线移动式探伤的防护 396

23.5.1 与X射线探伤机相关的附加防护 396

23.5.2 工业探伤防护车 397

23.5.3 简易防护屏 397

23.5.4 简易防护室 398

23.5.5 两用防护室 398

23.5.6 射线探伤工程车 398

23.5.7 自主综合防护措施 399

23.5.8 分区管理措施 399

23.6 γ射线移动探伤的防护 399

23.6.1 分区管理措施 399

23.6.2 自主综合防护措施 402

23.7 管线爬行器探伤的防护 402

23.7.1 构造与用途 402

23.7.2 类型与性能 402

23.7.3 防护要求: 403

23.8 工业CT无损检测的放射防护 404

23.8.1 工业CT设备的结构与主要技术指标 404

23.8.2 对放射源的安全要求 405

23.8.3 放射防护安全装置性能要求 406

23.8.4 工业CT设备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要求 406

23.8.5 工业CT设备检测室的屏蔽设计 407

23.9 射线探伤常见放射事故与管理措施 410

23.9.1 γ射线探伤放射事故 410

23.9.2 X射线探伤放射事故 411

23.9.3 自主管理措施 412

第24章 γ辐照加工装置的辐射防护 413

24.1 辐照加工用放射源和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413

24.1.1 放射源 413

24.1.2 工程项目审批程序 413

24.2 放射事故分析 414

24.2.1 误照事故 414

24.2.2 卡源事故 414

24.2.3 井水污染事故 414

24.3 安全防护措施 415

24.3.1 设计原则 415

24.3.2 多重联锁防护系统 415

24.3.3 辐射防护与安全检测内容 416

24.4 辐射监测与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417

24.4.1 个人剂量监测 417

24.4.2 源位监测 417

24.4.3 井水污染监测 417

24.4.4 放射性污染的控制 417

24.5 废物治理及有害气体的清除 418

24.5.1 低放射性废水的排放 418

24.5.2 污染井水的处理 418

24.5.3 废物处理 419

24.6 安全管理 419

24.6.1 制度管理 419

24.6.2 搞好培训,提高素质 420

24.6.3 事故处理与应急响应计划 420

第25章 工业用小型密封源与含密封源仪表的辐射防护 421

25.1 小型密封源的辐射防护 421

25.1.1 小型密封源的类型与特点 421

25.1.2 小型密封源的防护要求 421

25.2 含密封源仪表的辐射防护 423

25.2.1 核辐射仪表应用概况 423

25.2.2 对检测仪表辐射源容器安装的防护要求 424

25.2.3 对检测仪表放射源周围泄漏辐射的控制 424

25.2.4 对检测仪表的防护要求 425

25.2.5 防护措施 425

25.2.6 自主管理 425

25.2.7 核子湿度密度仪的辐射防护 427

第26章 工业用非密封源的辐射防护 430

26.1 放射性发光涂料生产和应用中的辐射防护 430

26.1.1 常用放射性核素及其特性 430

26.1.2 工作场所分级 431

26.1.3 工作场所分区与防护 431

26.1.4 辐射监测 431

26.1.5 次级限值与导出限值 432

26.1.6 放射性废物管理 432

26.1.7 放射性发光粉的储存 433

26.1.8 其他防护措施 433

26.2 含发光涂料仪表的辐射防护 434

26.2.1 放射性核素的活度限量 434

26.2.2 表面污染控制水平 434

26.2.3 对产品的防护要求 434

26.3 汽灯纱罩生产的辐射防护 435

26.3.1 对生产场所的防护要求 435

26.3.2 对生产操作的防护要求 436

26.3.3 辐射监测项目和周期 436

26.3.4 放射卫生评价指标 437

26.3.5 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438

26.3.6 产品包装、贮存和运输的放射防护要求 438

第27章 X射线分析仪与伴生X射线产品的防护 440

27.1 X射线分析仪的防护 440

27.1.1 分型与主要部件 440

27.1.2 对分析仪防护性能的要求 441

27.1.3 调试、维修及使用中的防护 442

27.2 伴生X射线产品的防护 443

27.2.1 伴生X射线产生的条件 443

27.2.2 伴生X射线产品类型 443

27.2.3 防护与管理 444

第六篇 核事故与恐怖事件应急第28章 核事故的危害后果与应急 446

28.1 核事故的管理 446

28.1.1 国际公约与出版物 446

28.1.2 核事故分级 446

28.1.3 核事故的危害 446

28.1.4 我国核事故管理相关法规 448

28.2 核事故的危害后果 448

28.2.1 核事故的主要危害因素 448

28.2.2 核事故的主要危害后果 448

28.3 核事故的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 449

28.3.1 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的意义 449

28.3.2 在应急照射情况下的干预水平与行动水平 449

28.3.3 在持续照射情况下的干预准则和行动水平 452

28.3.4 操作干预水平(OIL) 452

28.4 核事件应急处理 449

28.4.1 核事件发生的场所、危害估计及应急级别类型 453

28.4.2 重大核事件的应急防护措施 454

28.5 对应急工作人员的防护 457

28.5.1 应急照射的防护原则 457

28.5.2 应急照射的控制水平 458

28.5.3 应急照射的审批与监管 458

28.5.4 做好个人防护 458

28.6 医学急应 458

28.6.1 医学防护 458

28.6.2 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459

28.6.3 人员的现场救治和处理 460

第29章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危害后果与应急 465

29.1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类型与分类 465

29.1.1 类型 465

29.1.2 分类 465

29.2 国际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回顾与潜在危险 466

29.2.1 国外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回顾 466

29.2.2 核与辐射恐怖事件的潜在危险 466

29.3 利用放射源制造恐怖事件的后果与对策 467

29.3.1 可用于制造恐怖事件的放射源 467

29.3.2 利用放射源制造恐怖事件的可能方式及其主要危害 467

29.4 利用贫铀弹(脏弹)制造恐怖事件的后果 468

29.4.1 贫铀弹的特点 468

29.4.2 贫轴弹的主要危害 469

29.5 核与恐怖事件应急 469

附录 472

附录1 与医疗照射有关的数据表 472

附录1.1 放射诊断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 472

附录1.2 核医学诊断医疗照射的指导水平 474

附录1.3 一般核医学检查中每单位给药活度所致成人辐射剂量 476

附录1.4 各种X线诊断检查平均每次所致受检者的器官吸收剂量和有效剂量当量 479

附录2 与屏蔽计算有关的数据表 480

附录2.1 放射源活度简易计算法 480

附录2.2 一些常用γ放射性核素的空气比释动能率常数Γδ 482

附录2.3 万用表(与衰减倍数K相关的屏蔽层厚度(附录2.3.1~2.3.7) 484

附录3 射线穿过不同物质时的透射曲线(附图1~27) 496

附录4 国际单位制词冠 503

主要参考文献 50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