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闫俊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5900310
  • 页数:24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医学院校高职高专系列教材之一,属基础课程子系列。本书编写体现“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教材内容以“实用”和“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联系临床为教学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 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 1

二、免疫学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2

一、微生物的概念与分类 2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地位和作用 2

第二章 免疫系统 6

第一节 免疫器官 6

一、中枢免疫器官 6

二、外周免疫器官 7

第二节 免疫细胞 8

一、淋巴细胞 8

二、抗原提呈细胞 10

三、其他免疫细胞 11

第三节 细胞因子 11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11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及作用 11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 13

四、细胞因子与临床 13

第三章 抗原 15

第一节 抗原的概念与分类 15

一、抗原的概念 15

二、抗原的分类 15

第二节 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16

一、异物性 16

二、理化性质 16

三、机体因素 17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17

一、抗原的特异性 17

二、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18

第四节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18

一、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 18

二、动物免疫血清 19

三、异嗜性抗原 19

四、同种异型抗原 19

五、自身抗原 20

六、肿瘤抗原 20

七、超抗原 20

第五节 免疫佐剂 20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 22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类型 22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22

二、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24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25

第二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特性及功能 26

一、IgG 26

二、IgM 26

三、IgA 26

四、IgD 26

五、IgE 27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27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27

二、激活补体 28

三、与细胞表面Fc受体结合 28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 28

五、免疫调节作用 28

第四节 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 28

一、多克隆抗体 28

二、单克隆抗体 29

三、基因工程抗体 29

第五章 补体系统 31

第一节 概述 31

一、补体的定义 31

二、补体系统的命名与组成 31

三、补体的理化性质 32

第二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与调节 32

一、补体系统的激活 32

二、补体激活的调节 36

第三节 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37

一、溶菌和溶解细胞作用 37

二、调理作用 37

三、清除免疫复合物 38

四、炎症介质作用 38

五、免疫调节作用 38

第四节 血清补体异常与疾病 39

一、补体的遗传缺陷 39

二、补体含量增高 39

三、补体含量降低 40

第六章 免疫应答 41

第一节 概述 41

一、免疫应答的概念 41

二、免疫应答的类型 41

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 41

四、免疫应答的特点 42

第二节 抗原呈递 42

一、内源性抗原的呈递 42

二、外源性抗原的呈递 42

第三节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4

一、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44

二、B细胞对TI-Ag的体液免疫应答 45

三、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45

第四节 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6

一、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46

二、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 47

第五节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47

一、免疫耐受的概念 47

二、免疫耐受的类型 47

三、诱导免疫耐受的条件 48

四、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49

五、免疫调节 49

第七章 超敏反应 51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51

一、参与反应的物质 51

二、发生机制 52

三、临床常见疾病 53

四、防治原则 53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54

一、发生机制 55

二、临床常见疾病 55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56

一、发生机制 57

二、临床常见疾病 57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58

一、发生机制 58

二、临床常见疾病 58

第八章 免疫学应用 61

第一节 免疫学防治 61

一、免疫预防 61

二、免疫治疗 63

第二节 免疫学诊断 64

一、检测抗原与抗体的体外实验 64

二、免疫细胞的测定 66

第三节 移植免疫 67

一、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 67

二、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 68

三、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 68

四、异种移植 69

第九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71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71

一、细菌的大小 71

二、细菌的形态 71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72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72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 75

第三节 细菌形态检查法 78

一、光学显微镜检查 78

二、电子显微镜检查 78

第十章 细菌的生理 80

第一节 细菌的生长繁殖 80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 80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 81

三、细菌的生长繁殖 81

第二节 细菌的人工培养 82

一、培养基 82

二、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 83

三、细菌人工培养的意义 84

第三节 细菌的代谢产物及意义 84

一、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84

二、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85

第十一章 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 87

第一节 细菌的分布 87

一、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 87

二、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 88

第二节 消毒与灭菌 89

一、基本概念 89

二、物理消毒灭菌法 89

三、化学消毒灭菌法 91

第十二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93

第一节 细菌的变异现象 93

一、形态与结构的变异 93

二、菌落变异 93

三、毒力变异 94

四、耐药性变异 94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94

一、细菌染色体 94

二、质粒 94

三、噬菌体 95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发生机制 96

一、基因突变 96

二、基因转移与重组 96

第四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中的应用 98

一、在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中的应用 98

二、在检测致癌物质方面的应用 98

三、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 99

第十三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100

第一节 细菌的致病性 100

一、细菌的毒力 100

二、细菌的侵入数量 102

三、细菌侵入的途径 103

第二节 机体的抗菌免疫 103

一、非特异性免疫 103

二、特异性免疫 104

第三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 105

一、感染的来源 105

二、感染的类型 105

第十四章 球菌 108

第一节 葡萄球菌属 108

一、生物学性状 10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1

四、防治原则 111

第二节 链球菌属 111

一、生物学性状 11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14

四、防治原则 114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114

一、生物学性状 11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15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115

第四节 奈瑟菌属 116

一、脑膜炎奈瑟菌 116

二、淋病奈瑟菌 117

第十五章 肠道杆菌 120

第一节 概述 120

一、共同特征 120

二、分类 121

第二节 埃希菌属 121

一、生物学性状 121

二、致病性 12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2

四、防治原则 123

第三节 志贺菌属 123

一、生物学性状 12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4

四、防治原则 125

第四节 沙门菌属 125

一、生物学性状 12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2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27

四、防治原则 127

第五节 其他肠杆菌科细菌 127

一、克雷伯菌属 127

二、变形杆菌属 128

第十六章 弧菌属与弯曲菌属 130

第一节 弧菌属 130

一、霍乱弧菌 130

二、副溶血性弧菌 131

第二节 空肠弯曲菌 132

一、生物学性状 13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2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33

第三节 幽门螺杆菌 133

一、生物学性状 1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33

三、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33

第十七章 厌氧性细菌 135

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135

一、破伤风梭菌 135

二、产气荚膜梭菌 136

三、肉毒梭菌 137

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 137

一、常见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及在人体中的分布 137

二、致病性 1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39

四、防治原则 139

第十八章 分枝杆菌属、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 140

第一节 结核分枝杆菌 140

一、生物学性状 140

二、致病性 141

三、免疫性与超敏反应 142

四、微生物学检查 143

五、防治原则 143

第二节 麻风分枝杆菌 144

一、生物学性状 14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4

四、防治原则 145

第三节 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 145

一、放线菌属 145

二、诺卡菌属 146

第十九章 动物源性细菌 148

第一节 布鲁菌属 148

一、生物学性状 14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48

三、微生物学检查 149

四、防治原则 149

第二节 耶尔森菌属 149

一、鼠疫耶尔森菌 149

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150

第三节 炭疽芽胞杆菌 150

一、生物学性状 15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1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1

四、防治原则 152

第二十章 其他致病菌 153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 153

一、生物学性状 15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4

四、防治原则 154

第二节 百日咳鲍特菌 154

一、生物学性状 154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4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5

四、防治原则 155

第三节 流感嗜血杆菌 155

一、生物学性状 15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5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6

四、防治原则 156

第四节 铜绿假单胞菌 156

一、生物学性状 15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56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6

四、防治原则 156

第五节 嗜肺军团菌 157

一、生物学性状 157

二、致病性 15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57

四、防治原则 157

第二十一章 其他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 159

第一节 支原体 159

一、生物学性状 159

二、主要病原性支原体 160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0

四、防治原则 160

第二节 立克次体 161

一、生物学性状 16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2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2

四、防治原则 162

第三节 衣原体 163

一、生物学性状 16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63

三、微生物学检查 164

四、防治原则 164

第四节 螺旋体 164

一、钩端螺旋体 165

二、梅毒螺旋体 166

三、伯氏疏螺旋体 167

四、回归热疏螺旋体与奋森疏螺旋体 167

第二十二章 真菌 169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性状 169

一、形态与结构 169

二、培养特性 170

三、抵抗力 171

第二节 真菌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71

一、致病性 171

二、免疫性 172

第三节 常见病原性真菌 173

一、浅部感染真菌 173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174

三、深部感染真菌 174

第四节 真菌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176

一、微生物学检查 176

二、防治原则 176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 178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178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78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179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 181

一、病毒的复制周期 181

二、病毒的异常增殖 182

三、病毒的干扰现象 183

第三节 病毒的变异 183

一、基因突变 183

二、基因重组 183

第四节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83

一、物理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84

二、化学因素对病毒的影响 184

第五节 病毒的分类 184

一、病毒的分类方法 184

二、亚病毒感染因子 185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 186

第一节 病毒的感染 186

一、病毒感染的途径和方式 186

二、病毒的感染类型 187

第二节 病毒的致病机制 188

一、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88

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 189

第三节 抗病毒免疫 189

一、非特异性免疫 189

二、特异性免疫 190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192

第一节 病毒感染的检查 192

一、标本的采集与送检 192

二、病毒的形态学检查 192

三、病毒的分离培养 192

四、其他检查方法 193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 194

一、病毒感染的预防 194

二、病毒感染的治疗 194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196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病毒 196

一、生物学性状 19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7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8

四、防治原则 198

第二节 麻疹病毒 198

一、生物学性状 198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99

三、微生物学检查 199

四、防治原则 199

第三节 腮腺炎病毒 199

一、生物学性状 199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0

四、防治原则 200

第四节 冠状病毒 200

一、生物学性状 20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0

四、防治原则 201

第五节 风疹病毒 201

一、生物学性状 20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2

四、防治原则 202

第六节 腺病毒 202

一、生物学性状 20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2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03

第七节 呼吸道合胞病毒 203

一、生物学性状 20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3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03

第二十七章 肠道病毒 205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205

一、生物学性状 20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06

四、防治原则 206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207

第三节 轮状病毒 207

一、生物学性状 20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07

三、微生物学检查与防治原则 207

第四节 其他肠道感染病毒 207

一、杯状病毒 207

二、肠道腺病毒 208

三、星状病毒 208

第二十八章 肝炎病毒 210

第一节 甲型肝炎病毒 210

一、生物学性状 21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1

四、防治原则 211

第二节 乙型肝炎病毒 211

一、生物学性状 212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4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5

四、防治原则 215

第三节 丙型肝炎病毒 216

一、生物学性状 21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6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6

四、防治原则 216

第四节 丁型肝炎病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7

四、防治原则 217

第五节 戊型肝炎病毒 217

一、生物学性状 21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1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18

四、防治原则 218

第六节 肝炎相关病毒 218

一、庚型肝炎病毒 218

二、TT型肝炎病毒 218

第二十九章 反转录病毒 220

第一节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220

一、生物学性状 22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2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22

四、防治原则 222

第二节 人类嗜T细胞病毒 223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225

第一节 虫媒病毒 225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225

二、登革病毒 226

三、森林脑炎病毒 226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227

一、汉坦病毒 227

二、新疆出血热病毒 228

三、埃博拉病毒 228

第三十一章 疱疹病毒 229

第一节 单纯疱疹病毒 230

一、生物学性状 2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0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1

四、防治原则 231

第二节 EB病毒 231

一、生物学性状 231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1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2

四、防治原则 232

第三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232

第四节 巨细胞病毒 233

一、生物学性状 233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3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4

四、防治原则 234

第三十二章 其他病毒及朊粒 235

第一节 狂犬病病毒 235

一、生物学性状 235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5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6

四、防治原则 236

第二节 人乳头瘤病毒 236

一、生物学性状 236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7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7

四、防治原则 237

第三节 朊粒 237

一、生物学性状 237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238

三、微生物学检查 238

四、防治原则 238

参考文献 239

中英文专业词汇对照索引 2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