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管理学新论
管理学新论

管理学新论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福海著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1453711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产生的,它的目的是:研究在现有的条件下,如何通过合理的组织和配置人、财、物等因素,提高生产力的水平。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管理学新论》目录

上篇 管理学基本理论 3

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 3

第一节 管理与管理活动 3

一、管理的概念 3

二、管理的类别 4

三、管理活动的结构 4

四、管理活动的属性 6

五、管理活动的规范化模式 7

第二节 管理学与管理学的科学体系 8

一、管理学的概念 8

二、管理学的三个层次 8

三、管理学的学科体系 10

第三节 管理学的研究范式 13

一、管理学的研究范式 13

二、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15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历史沿革 21

第一节 管理思想概述 21

一、管理思想的历史沿革脉络 21

二、管理思想的内在结构 21

三、研究管理思想史的方法 22

第二节 中国管理思想的历史演革 23

一、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管理思想发展时期 23

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础上的集权管理思想发展时期 2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集权—分权管理思想发展时期 24

四、中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 26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26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逻辑结构 26

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结构及逻辑体系 29

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30

第四节 西方管理思想的历史演革 38

一、工业化时代的特征 39

二、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阶段 39

三、西方管理思想的具体内容 40

四、研究西方管理学的方法论启示 46

第五节 中西管理思想的交融与跨文化管理 47

一、中西管理思想比较 47

二、西学东渐与中西管理思想的交融 48

三、我国企业要学会跨文化管理 49

第三章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及规律 52

第一节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 52

一、同构原理 52

二、系统原理 52

三、整分合原理 52

四、反馈原理 53

五、封闭回路原理 53

六、能级原理 53

七、弹性原理 53

八、动力原理 53

第二节 管理学的基本规律 53

一、管理学的普遍规律 54

二、管理学的特殊规律 56

第三节 管理学的难题 57

一、管理的不确定性 57

二、管理的二重性 58

三、管理的复杂性 58

第四章 管理行为、过程与效益 59

第一节 管理行为 59

一、人类行为的基本模式 59

二、管理行为的基本模式 59

三、管理行为的特点 62

第二节 管理过程 62

一、管理过程的概念 62

二、管理流程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64

第三节 管理效率和效益 65

一、管理效率 65

二、管理效益 68

下篇 现代管理理论 75

第五章 人本管理理论 75

第一节 人本管理的内涵和本质 75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75

二、人本管理的本质 78

三、人本管理与科学管理的不同点 80

第二节 人本管理工程、机制与方式 80

一、人本管理工程 80

二、人本管理机制 82

三、人本管理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83

第三节 人本管理的方法 85

一、参与式管理 85

二、激励管理 88

三、柔性管理 89

四、生涯管理 93

第四节 人本管理的新发展 98

一、人文管理 98

二、能本管理 99

第五节 摩托罗拉的人本管理实例 107

一、成熟的雇聘制度 107

二、完备的培训体系 107

三、科学的工作安排 108

四、公正的评估体系 108

五、真正的人格尊重 108

六、开放的沟通渠道 109

七、平和的离职安排 109

第六节 适合中国企业的人本管理模式 109

一、三元经济结构下的三种管理模式 109

二、中国企业的选择:科学—人本管理模式 110

第六章 团队管理理论 112

第一节 “团队”管理的缘起与含义 112

一、传统的垂直管理的严重缺陷 112

二、当代的市场竞争形势需要团队管理 112

三、团队的含义 113

四、工作群体与团队的差异 114

第二节 团队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114

一、团队的基本特征 114

二、团队的类型 115

第三节 团队的构成要素和建设 116

一、团队的构成要素 116

二、团队建设的步骤 116

三、团队的发展 118

第四节 团队管理 119

一、实施团队管理的原因 119

二、维持团队有效运转的条件 119

三、团队的领导类型 120

四、团队管理的合理授权 120

五、团队工作取得成功的因素 120

第五节 团队效能(team effectiveness) 121

一、团队效能的含义 121

二、影响群体绩效的因素 122

三、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组织效能之间的关系 125

四、团队效能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 127

第六节 团队精神 128

一、团队精神的含义 128

二、团队精神的发挥 128

第七节 企业实行团队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129

一、大公司更应该实施团队管理 129

二、采用适合的领导模式 129

三、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工作设计 130

四、建立科学的人员招聘、甄选和配置程序 130

五、正确评价团队的绩效 130

六、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131

第七章 核心能力理论 132

第一节 企业能力理论的兴起 132

一、核心能力理论产生的背景 132

二、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过程 133

第二节 企业核心能力的含义与特点 137

一、核心能力的含义 137

二、核心能力的特点 138

第三节 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140

一、研究和开发能力(R&D) 140

二、不断创新的能力 141

三、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 141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142

五、应变能力 142

第四节 影响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 142

一、企业决策者和企业成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42

二、企业的经济实力(即物质条件和资金)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43

三、企业的技术力量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43

四、企业创新机制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43

五、企业凝聚力对核心能力的影响 144

第五节 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 144

第六节 核心能力的培育 145

一、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机制 145

二、加大对R&D的投入,增强企业R&D能力 145

三、坚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选好跨越突破口 146

四、促进企业管理由生产管理型向创新管理、知识管理型转变 146

五、改善和提高企业决策者素质,造就新型企业家 146

六、重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培育 146

第七节 核心能力的管理 147

一、找出现有的核心能力 147

二、制定获取核心能力的计划 147

三、培养新的核心能力 148

四、部署核心能力 148

五、保护并保持核心能力的领先地位 148

第八节 核心能力的竞争层次 148

一、第一层,开发与获取构成核心能力的技能与技术之争 149

二、第二层,整合核心能力之争 149

三、第三层,核心产品份额之争 149

第八章 学习型组织理论 151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及缘起 151

一、学习型组织的内涵 151

二、学习型组织的特点 152

三、学习型组织产生的原因 153

第二节 学习型企业的几种构建模型 153

一、鲍尔·沃尔纳(Paul woolner)的五阶段模型 153

二、约翰·瑞定(John Reeding)的“第四种”模型 154

三、彼得·圣吉(Peter Senge)模型 156

第三节 组织学习的智障及消除 157

一、组织学习的智障 157

二、组织学习障碍的消除 159

第四节 中国企业应该成为学习型组织 160

一、学习型组织的时代意义 160

二、日本和德国的做法 162

三、在中国怎样创建学习型企业 164

第九章 企业再造理论 167

第一节 企业再造的含义与企业再造理论 167

一、企业再造的概念 167

二、美国学者韩默和钱辟的企业再造理论 168

第二节 企业再造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176

一、世界各国企业所处的共同历史背景 176

二、中国企业特殊的历史背景 177

三、企业再造的外部原因 178

四、企业再造的内部原因 179

第三节 企业再造的条件和主体 180

一、进行企业再造的条件 181

二、企业再造的主体 181

第四节 企业再造的内容 182

一、企业产权关系与角色再造 182

二、企业战略再造 182

三、企业流程再造 182

四、企业组织再造 183

五、企业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再造 183

六、企业营销活动再造 183

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 183

八、企业领导和决策体制再造 184

九、企业文化再造 184

十、企业环境再造 184

第五节 企业再造的类型和方法 184

一、企业再造的类型 184

二、企业再造的方法 185

第六节 企业再造的评估体系 186

第十章 危机管理理论 188

第一节 危机管理的内涵、表现形态与类型 188

一、危机管理的内涵 188

二、企业危机的表现形态 189

三、企业危机的类型 189

第二节 企业危机发生的原因 189

一、企业领导者的决策失误 189

二、企业价值链的老化 190

三、企业组织结构的异化 190

四、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异 190

五、竞争对手的挑战 190

六、不可抗力量的干扰 190

第三节 企业危机的识别系统 190

一、企业危机分析平台 190

二、企业危机诊断平台 191

第四节 企业危机的监测和预警系统 192

一、决策制动机制 192

二、危机监测和预警机制 192

第五节 企业危机的处理系统 197

一、危机处理的程序 197

二、企业危机处理无能与危机处理者的素质要求 198

第六节 企业危机处理实务和方法 198

一、协调危机各方的关系 198

二、建立起相互信任机制 198

三、调整好心态 199

四、扫除危机处理的障碍 199

五、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 199

六、注意危机处理的谈判方法 200

第七节 企业危机管理实例 200

附录 管理陷阱 204

参考文献 2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