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3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贺永德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22096364
  • 页数:1686 页
图书介绍:本书详细介绍了煤田地质、煤的储运、燃烧、气化、焦化等。
《现代煤化工技术手册》目录

第一篇 绪论 1

第一章 煤炭在能源中的地位 1

第一节 世界能源状况及发展趋势 1

一、世界化石能源储量及消费量 1

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 1

第二节 中国能源结构及需求预测 2

一、煤炭在中国能源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

二、中国化石能源剩余可采储量及储采比 2

三、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需求量预测 3

第三节 煤炭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4

一、煤炭利用的现状 4

二、煤炭利用存在的问题 5

第二章 现代煤化工及洁净煤技术 6

第一节 洁净煤技术包括的领域 6

一、可持续发展与环境 6

二、洁净煤技术的重要性 6

三、洁净煤技术包括的领域 7

第二节 煤炭焦化技术 7

第三节 煤气化技术 9

一、煤气化的应用及重要性 9

二、煤气化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10

三、中国煤气化技术开发应用状况 12

第四节 煤炭液化技术 14

一、煤炭直接液化技术 14

二、煤炭间接液化技术 16

三、煤炭液化的综合评价 19

四、煤炭液化技术经济比较 20

五、煤油共炼技术 20

六、煤炭液化实施计划 21

第三章 现代煤化工重点产品 23

第一节 甲醇制烯烃技术 23

一、MTO技术(Methanol to Olefin) 23

二、MTP技术(Methanol to propylene) 24

三、中国MTP工业化示范项目 25

第二节 煤制乙二醇 27

一、中国乙二醇需求增长很快 27

二、煤基乙二醇技术开发现状 27

第三节 煤制天然气 29

一、煤制天然气技术概况 29

二、甲烷化催化剂 29

三、煤制天然气工艺过程 30

四、煤制天然气成本 30

五、煤制天然气建设项目 30

六、科学发展煤制天然气 31

第四节 煤基醇醚燃料 31

一、醇醚燃料开发应用现状 31

二、煤基甲醇汽油 32

三、二甲醚燃料 33

第四章 现代煤化工发展模式 36

第一节 南非Sasol F-T合成模式 36

第二节 新西兰Methanex模式 36

第三节 德国Lurgi公司GTC-MTP模式 37

第四节Shell合成气园(Syngas Park)模式 38

第五节 煤炭、化工、冶金多联产模式 38

第六节 展望21世纪能源系统 39

第七节 榆林煤热解多联产模式 39

第八节 煤化工产品链 40

参考文献 43

第二篇 煤炭及其储存运输、洗选与加工 45

第一章 煤的组成和性质 45

第一节 成煤作用 45

一、成煤原始物质 45

二、泥炭的形成 46

三、煤化作用 46

第二节 煤岩学基础 48

一、煤的宏观特征 48

二、煤的显微组成 50

三、煤的显微煤岩类型 55

四、煤中的矿物质 57

五、煤中的伴生元素 59

第三节 煤的化学组成 59

一、煤的工业分析 59

二、煤的元素组成和元素分析 61

三、煤中的硫 62

四、煤中矿物质的特性 62

五、煤质分析中的基准及不同基准间的换算 66

第四节 煤的主要物理和物理化学性质 68

一、煤的表面性质 68

二、煤的固态胶体性质 69

三、煤的密度 70

四、煤的机械性质 71

五、煤的光学性质 73

六、煤的电性质与磁性质 73

七、煤的热性质 74

第五节 煤的化学性质 75

一、煤的氧化 75

二、煤的加氢 76

三、煤的其他化学性质 76

第六节 煤的工艺性质 77

一、煤的发热量 77

二、煤的热解 78

三、煤的黏结性和结焦性 83

四、煤的铝甑低温干馏试验 87

五、褐煤的苯萃取物产率(EB) 87

第七节 煤的分子结构 87

一、煤的基本结构单元 87

二、煤基本结构单元的边缘基团 88

三、煤的结构参数 90

第八节 煤的分析、鉴定方法和标准 90

一、煤质分析的步骤 91

二、分析鉴定方法和标准 91

第九节 煤炭分类 92

一、中国煤炭分类的完整体系 93

二、国际煤炭分类 96

三、中国煤炭产品品种 100

第十节 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和煤质概况 102

一、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102

二、煤质概况 104

三、中国各大矿务局原煤产量及商品煤质量 107

四、中国一些煤矿煤性质 108

第十一节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和煤质概况 111

一、世界煤炭资源分布概况 111

二、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煤炭煤质概况 111

第十二节 动力煤的合理配合 116

一、动力煤配煤意义 116

二、配煤主要指标间的可加性 116

三、配煤方案的优化 117

四、配煤工艺及设备 118

参考文献 118

第二章 煤的洗选 119

第一节 概述 119

一、煤洗选的重要性 119

二、中国煤炭洗选概况 119

三、选煤厂的构成与分类 120

第二节 煤的可选性 120

一、煤的粒度组成和密度组成 120

二、可选性曲线 121

三、煤的可选性评定方法与标准 122

第三节 选煤方法 122

一、重介质选煤 122

二、跳汰选煤 126

三、浮游选煤 128

四、其他选煤方法 131

第四节 选后产品的脱水和煤泥水处理 132

一、选后产品的脱水 132

二、煤泥水处理 133

第五节 煤的燃前脱硫 134

一、燃前脱硫是煤炭脱硫的主要环节 134

二、煤炭的洗选脱硫 134

三、磁选、电选脱硫 136

四、化学脱硫和微生物脱硫 136

第六节 技术经济评价 137

一、几种选煤方法比较 137

二、消耗指标 138

参考文献 138

第三章 煤焦的储存、运输及制备 139

第一节 概述 139

一、煤焦的储运、制备系统的组成及内容 139

二、煤焦储运、制备系统工艺流程及布置 139

三、煤焦储运、制备系统工艺计算 140

第二节 煤焦的卸载及受料 141

一、煤焦卸载-受料系统及组成 141

二、运输方式及卸载设备 142

三、受料设施及装置 147

第三节 煤焦的储存 148

一、储存方式及选择 148

二、露天堆场储存 150

三、仓库储存 150

四、储仓储存 152

五、储存与均化 153

第四节 煤焦的加工制备 154

一、煤焦的破碎与筛分 154

二、煤的磨粉加工 159

三、煤的干燥处理 161

第五节 煤焦的运输 161

一、煤焦的运输方式及配置 161

二、运输设备及选择 161

三、固定式带式输送机 161

四、波状挡边带式输送机 165

五、吊挂管状带式输送机 168

六、气垫带式输送机 172

七、埋刮板输送机 176

八、螺旋输送机 179

九、斗式提升机 180

十、气力输送 181

第六节 辅助设备及设施 185

一、给料设备 185

二、闸(阀)门 186

三、电磁分离器及金属探测器 187

四、破拱装置 188

五、煤的解冻、松动及注水 189

参考文献 190

第四章 型煤的制造 191

第一节 型煤技术发展现状 191

一、发展型煤的目的意义 191

二、型煤技术发展现状 191

第二节 型煤分类及其质量 193

一、型煤的定义 193

二、型煤的分类 193

三、型煤质量指标及其测试方法 193

四、影响型煤质量的因素 194

第三节 粉煤成型机理 197

一、煤的表面特性 197

二、粉煤成型机理 197

第四节 型煤黏结剂和添加剂 198

一、有机黏结剂 198

二、无机黏结剂 199

三、复合黏结剂 200

第五节 型煤生产工艺及主要设备 200

一、型煤生产工艺 200

二、型煤生产主要设备 200

第六节 工业型煤 205

一、工业型煤发展过程 205

二、对型煤质量的要求 206

三、几种工业型煤工艺技术 206

第七节 民用型煤 211

一、民用型煤发展过程 211

二、民用型煤的节能环保效益 211

三、对民用型煤的质量要求 212

四、民用型煤生产工艺技术 212

第八节 型煤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213

第九节 技术经济评价 214

一、投资 214

二、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 214

参考文献 214

第五章 水煤浆制备 216

第一节 概况 216

一、水煤浆的物性与用途 216

二、中国水煤浆制备技术的开发 216

三、水煤浆制备技术概要 217

第二节 制浆用煤的选择 217

一、用户对煤质的要求 217

二、煤炭成浆性 218

第三节 水煤浆的粒度分布 219

一、堆积效率与粒度分布间的关系 219

二、水煤浆粒度分布的测试方法 223

第四节 水煤浆添加剂 225

一、分散剂 225

二、稳定剂 230

三、其他辅助添加剂 230

第五节 水煤浆制浆工艺 231

一、制浆工艺主要环节与功能 231

二、干法制浆工艺 231

三、干、湿法联合制浆工艺 232

四、高浓度磨矿制浆工艺 232

五、中浓度磨矿制浆工艺 232

六、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一 233

七、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二 233

八、高、中浓度磨矿级配制浆工艺之三 234

九、结合选煤的制浆工艺 234

第六节 主要设备 234

一、破碎设备 234

二、磨机选型 235

三、球(棒)磨机运行参数的选择计算 239

四、球(棒)磨机功率与制浆能力计算 240

五、搅拌设备 243

六、泵送设备 246

七、滤浆设备 246

参考文献 248

第三篇 煤的燃烧 249

第一章 煤的燃烧原理 249

第一节 煤燃烧的化学平衡 249

一、CO/CO2的平衡 249

二、SO2 /SO3的平衡 250

三、NO/NO2的平衡 251

第二节 燃烧动力学 251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方程 251

二、煤燃烧学说 254

三、碳的燃烧速度与燃尽 259

四、着火 267

五、火焰传播速度与燃尽 274

第三节 煤炭燃烧过程的计算 280

一、分析法 280

二、简便计算法 288

第二章 煤燃烧数学物理模型 290

第一节 煤层燃烧数学物理模型 290

一、Thring模型 290

二、热解燃烧扩散综合模型 291

第二节 煤沸腾燃烧数理模型 294

一、大型飞灰循环流化床燃烧模型 294

二、燃煤循环流化燃烧综合模型 297

三、最优循环倍率模型 298

第三节 粉煤燃烧数理模型 299

一、一维系统模型 299

二、多维系统模型 301

第三章 煤炭燃烧设备 308

第一节 燃烧设备 308

一、火床燃烧设备 308

二、流化床锅炉 316

三、煤粉炉 329

四、水煤浆燃烧技术 335

第二节 结渣、积灰、外部腐蚀与磨损 338

一、受热面的结渣与积灰 338

二、受热面的外部腐蚀 339

三、对流受热面的磨损 340

第四章 煤燃烧的环保控制 342

第一节 气体排放物的污染 342

一、NOx的生成机理 342

二、SOx污染 344

第二节 颗粒排放物的污染和控制 345

一、气相析出型烟尘 345

二、粉尘 345

第三节 煤燃烧后的其他污染物 346

一、灰渣 346

二、多环有机物质(POM) 346

参考文献 347

第四篇 煤炭的气化 349

第一章 煤炭气化的物理化学基础及气化技术分类 349

第一节 煤炭气化过程中煤的热解及气化反应 349

一、煤炭气化过程中煤的热解 349

二、气化过程中的气化反应 353

第二节 气化反应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 355

一、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平衡常数 355

二、碳与氧间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 360

三、碳与蒸汽间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 361

四、甲烷生成反应的化学平衡与热效应 362

第三节 气化反应动力学 363

一、煤炭气化反应的历程 363

二、碳的氧化反应 364

三、水蒸气与碳的反应 366

四、氢气与碳的反应 367

五、气化生产过程的强化措施 368

第四节 煤炭气化技术分类 369

一、世界各国主要分类方法 369

二、气化技术按生产装置化学工程特征分类法 371

三、气化技术的其他分类法 371

四、煤气的热值及计算方法 372

参考文献 373

第二章 常压固定床气化 374

第一节 概述 374

一、煤气化产物的种类和用途 374

二、煤气发生炉内的燃料分布情况 374

三、固定床气化对煤质量的要求 375

第二节 发生炉煤气 375

第三节 两段炉制气 379

一、连续鼓风两段炉气化 379

二、循环鼓风两段炉气化 380

第四节 间歇法气化工艺 381

一、水煤气及实际气化的工作循环 381

二、半水煤气生产 382

三、几种常用流程 383

四、主要设备 383

五、型煤制气 386

第五节 气化过程节能综述 386

一、气化炉的主要节能措施 386

二、吹风气余热回收 387

第六节 富氧连续氧化 390

一、工艺技术特点 390

二、原料要求 391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392

四、富氧连续气化炉操作特性分析 394

五、原材料消耗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395

六、环境评价 396

参考文献 396

第三章 碎煤固定层加压气化生产过程 397

第一节 概述 397

一、碎煤加压气化特点 397

二、碎煤加压气化发展史 397

第二节 加压气化原理与气化过程计算 398

一、加压气化原理 398

二、加压气化的实际过程 399

三、煤种及煤的性质对加压气化的影响 400

四、鲁奇加压气化炉数学模型及气化过程计算 405

五、气化过程的物料衡算 408

六、气化过程的热量衡算 409

第三节 加压气化操作条件及主要气化指标 412

一、操作条件分析 412

二、主要气化指标 415

第四节 鲁奇加压气化炉炉型构造及工艺流程 416

一、几种炉型介绍 416

二、加压气化炉及附属设备构造 421

三、碎煤加压气化炉在中国的应用及工艺流程 424

第五节 碎煤加压气化炉的操作控制 429

一、加压气化炉自动控制及安全联锁的装置 429

二、加压气化炉的开、停车操作 432

三、加压气化炉的正常操作调整与故障处理 437

第六节 碎煤加压气化工艺污水处理 439

一、煤气水中焦油、轻油的回收 440

二、酚和氨的回收 440

三、废水生化处理 443

四、生化处理工程实例 444

参考文献 446

第四章 流化床煤气化 447

第一节 概述 447

第二节 工艺过程特性 448

一、过程特点 448

二、反应特性 448

三、流体力学条件 449

四、床内传热 452

五、对原料的要求 453

第三节 常压温克勒(Winkler)煤气化技术 453

一、温克勒煤气化炉 453

二、工艺流程简述 453

三、气化褐煤生产水煤气、半水煤气的技术指标 454

四、主要设备 455

第四节 高温温克勒(HTW)煤气化技术 455

一、HTW煤气化技术特点 455

二、HTW煤气化中试装置及工业示范装置 455

三、HTW煤气化工艺流程简述 456

四、两种温克勒气化炉技术数据对比 457

五、HTW气化炉物料及能量平衡计算 457

第五节 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458

一、概述 458

二、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特点 458

三、美国U-gas煤气化技术 458

四、中国ICC灰熔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461

五、KRW灰团聚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464

六、灰黏聚流化床多元气化剂煤气化技术 466

七、CAGG灰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 467

第六节 循环流化床(CFB)煤气化技术 472

一、CFB工艺特点 472

二、德国鲁奇(Lurgi) CFB煤气化技术 473

第七节 其他型式流化床煤气化技术 475

一、间歇式常压流化床水煤气炉 475

二、恩德炉粉煤气化技术 476

三、载热体常压循环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 478

四、国内外流化床气化装置一览表 479

参考文献 479

第五章 干法气流床煤的气化 481

第一节 概述 481

一、气流床气化的特点及分类 481

二、干法气流床气化技术发展概况及前景 482

第二节 气流床气化原理及工艺过程模型 484

一、气化机理 484

二、粉煤气化模型简介 485

三、粉煤气化模型 485

第三节 常压气流床粉煤气化(KT炉) 492

一、概述 492

二、原料要求 494

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494

四、工艺过程计算 496

五、操作特性分析 501

六、工艺技术特性及消耗定额 504

第四节 加压气流床粉煤气化(Shell炉) 505

一、概述 505

二、Shel I煤气化原理 507

三、原料要求 507

四、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509

五、工艺过程计算 510

六、工艺及操作特性分析 515

七、工艺技术特性及消耗定额 518

八、环境评价 518

第五节Prenflo煤气化工艺 520

第六节 科林公司粉煤气化技术(CCG) 524

第七节 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 529

一、开发历程 529

二、技术特点 530

三、模拟研究 533

四、高温高压高升温速率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535

五、工艺和试验装置 537

六、工业应用实例 540

第八节 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 540

一、概述 540

二、主要工艺流程 541

三、关键设备:气化炉及烧嘴 541

四、控制技术 543

五、安全、环保 543

六、示范装置建设及开车情况 543

七、市场推广情况 545

参考文献 545

第六章 湿法气流床加压气化 546

第一节 国内外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概况 547

一、美国德士古发展公司水煤浆气化技术开发历程 547

二、联邦德国RCH/RAG工业试验装置 547

三、美国田纳西伊斯曼化学公司气化装置 548

四、美国冷水电站工厂气化装置 549

五、日本宇部合成氨厂气化装置 550

六、原联邦德国SAR气化装置 551

七、美国道化学气化装置 551

八、美国Tampa联合循环发电水煤浆气化装置 552

九、中国水煤浆气化技术发展状况 553

十、国内外水煤浆气化装置概况一览表 556

第二节 水煤浆气化技术煤种的评价 558

一、煤种的实验室评价及原料煤种的选择 558

二、煤种试烧 562

三、工艺设计软件包的编制 562

四、气化性能指标 563

第三节 水煤浆气化装置工艺流程类型及主要设备介绍 563

一、气化流程类型 563

二、主要设备介绍 565

三、气化炉炉膛温度及表面温度测量 567

四、主要设备国产化可行性 568

第四节 煤气化过程的物料热量衡算 569

一、气化反应过程描述 569

二、炉膛气化过程的计算方法 571

三、典型气化装置工艺数据 574

第五节 灰水处理及环境保护 576

一、灰水处理工艺 576

二、废渣、废水及废气 578

第六节 气化炉的耐火材料 578

一、气化炉用耐火材料的要求 579

二、水煤浆气化炉耐火衬里结构及材料 579

三、国内耐火材料的发展及应用 582

四、耐火材料的施工砌筑及养护 584

第七节 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经济评价 584

一、德士古炉型的选择 584

二、采用不同原料建合成氨装置的经济比较 585

参考文献 586

第七章 多喷嘴对置式气流床水煤浆气化技术 587

第一节 技术简介及试验装置 587

一、工艺技术原理 587

二、气化机理模型 587

三、中试结果 588

四、工业示范装置 588

第二节 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590

一、推广应用情况 590

二、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应用企业分布 590

三、经济效益估算 590

第三节 四喷嘴与单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比较 591

第八章 地下煤气化 593

第一节 概述 593

一、煤炭地下气化的定义和本质 593

二、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593

三、煤炭地下气化的研究与发展概况 594

第二节 煤炭地下气化的原理及方法 596

一、煤炭地下气化化学反应原理 596

二、煤炭地下气化的物理过程 598

三、煤炭地下气化工艺和方法 599

第三节 煤炭地下气化站设计与计算 601

一、气化炉结构设计 602

二、地面系统设计 605

三、气化指标计算 608

第四节 煤炭地下气化过程管理与控制 609

一、气化炉冷态试验 610

二、气化炉点火 610

三、空气连续气化工艺 611

四、两阶段气化工艺 611

五、富氧水蒸气气化工艺 612

六、辅助气化工艺 612

七、燃空区充填 613

第五节 煤炭地下气化工程实例 613

一、徐州马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 614

二、徐州新河二号井煤炭地下气化工程 614

三、唐山刘庄煤矿煤炭地下气化工程 616

四、山东孙村煤矿地下气化工程 617

五、其他工程 618

第六节 技术经济评价 618

参考文献 619

第九章 多元料浆新型气化技术 621

一、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的开发沿革 621

二、气化技术原理 622

三、多元料浆气化工艺过程简述 623

四、多元料浆气化关键技术 623

五、多元料浆气化技术特点 624

六、多元料浆气化工艺装置消耗 625

七、多元料浆气化装置产能与配置 625

八、主要设备 628

第十章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 635

第一节 概述 635

一、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意义 635

二、国内外煤制代用天然气发展概况 635

第二节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技术 639

一、概述 639

二、甲烷化工艺 640

三、丹麦托普索TREMP?技术 648

四、美国巨点能源公司蓝气(BI uegaS?)技术 650

第三节 催化剂 651

一、甲烷合成催化剂概况 651

二、耐热性合成甲烷催化剂 654

三、耐硫性甲烷化催化剂 655

第四节 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可行性及竞争优势 656

一、概述 656

二、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的优势 657

三、煤制代用天然气(SNG)经济性分析 658

参考文献 660

第十一章 其他煤气化方法 661

第一节 熔融床气化 661

一、工艺技术特点及分类 661

二、熔渣床气化法 661

三、熔盐床气化法 666

四、熔铁床气化法 668

五、中国开发的熔渣床气化法 669

第二节 变压固定床气化 671

一、气化工艺技术特点 671

二、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 671

三、操作条件和主要工艺技术指标 673

第三节 两段式气化炉 673

一、B i-gas气化炉 673

二、C-E气化炉 675

三、Foster-Wheeler气化炉 675

四、Peatgas(泥煤)气化炉 675

五、Rockwell气化炉 677

第四节 热核气化 677

参考文献 679

第十二章 空气分离 680

第一节 空气组成及物化性质 680

一、空气组成及物化性质 680

二、氧-氮二元系气液平衡 680

第二节 空气分离的方法 681

一、概述 681

二、气体分离方法 681

三、分馏塔工作原理 682

第三节 深冷分离工艺技术及主要设备 683

一、深冷分离工艺技术 683

二、深冷分离主要设备 689

第四节 变压吸附工艺技术及主要设备 705

一、概述 705

二、变压吸附基本原理 705

三、变压吸附制氮装置 706

四、变压吸附制氧 708

五、变压吸附主要设备 709

第五节 消耗指标 711

一、概述 711

二、空分设备降低能耗的一些途径 711

参考文献 714

第五篇 煤炭的焦化 715

第一章 煤炭的热解技术 715

第一节 概述 715

一、热解技术的发展 715

二、热解工艺分类 716

第二节 煤的热解动力学 717

一、煤热解的物理化学过程 717

二、煤的热解动力学 717

第三节 热解方法 718

一、干馏方法 718

二、加氢热解法 723

第四节 热解产物及其利用 725

一、热解产物 725

二、热解产物的利用 731

参考文献 733

第二章 煤的焦化技术 734

第一节 炼焦理论 734

一、煤炼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734

二、塑性成焦机理 734

第二节 炼焦用煤的工艺性质评价方法 735

一、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 735

二、炼焦用煤的黏结性与结焦性的主要评价指标 737

第三节 配煤炼焦技术 737

一、配煤炼焦工艺概述 737

二、配煤方法和焦炭质量预测 739

第四节 炼焦新技术 740

一、煤预热炼焦技术 741

二、捣固炼焦技术 742

三、配型煤炼焦技术 744

四、配添加剂炼焦技术 744

五、干法熄焦技术 745

第五节 型焦技术 747

一、型焦技术的发展 747

二、典型型焦工艺 748

三、型焦质量指标及其应用 751

第六节 焦炉 754

一、焦炉发展概况 754

二、焦炉基本结构 754

三、典型焦炉简介 754

四、焦炉辅助设备、机械及其操作 754

第七节 焦炭的种类及性质 756

一、焦炭的种类 756

二、焦炭的组成 758

三、焦炭的主要性质 759

第八节 炼焦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761

一、现代化焦炉的发展 761

二、炼焦新技术的发展 764

第九节 各种炼焦技术经济评价 766

一、常规顶装炼焦工艺年产20 × 104t/a干全焦项目 766

二、捣固炼焦工艺年产35 × 104 t/a干全焦项目 766

三、年产5万吨型焦项目 766

参考文献 767

第三章 煤焦油及深加工 768

第一节 煤焦油的生成和性质 768

第二节 煤焦油主要加工产品的性质及用途 769

一、煤焦油馏分 769

二、酚类产品 770

三、吡啶及喹啉类产品 772

四、古马隆-茚树脂 775

五、萘系产品 775

六、洗油加工产品 777

七、蒽油加工产品 778

八、溶剂油 779

九、沥青及其加工产品 779

第三节 煤焦油加工前的准备 780

一、煤焦油的运输、储存和质量均匀化 780

二、煤焦油脱渣 781

三、煤焦油脱水 781

四、煤焦油脱盐 781

第四节 煤焦油蒸馏 782

一、煤焦油两塔式连续蒸馏 783

二、煤焦油一塔式连续蒸馏 785

三、煤焦油常压-减压连续蒸馏 786

四、煤焦油减压连续蒸馏 787

五、煤焦油主要蒸馏设备 788

第五节 粗酚的提取和精制 790

第六节 粗吡啶的精制 796

一、粗轻吡啶的精制 796

二、粗重吡啶的精制 797

第七节 古马隆-茚树脂的制取 798

一、硫酸法古马隆-茚树脂生产工艺流程 799

二、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的古马隆-茚树脂连续生产工艺 800

第八节 工业萘和精萘的制取 801

一、工业萘的制取 802

二、精萘的制取 803

第九节 洗油的加工精制 805

第十节 粗蒽的制取及加工 807

一、粗蒽的制取 807

二、精蒽的制取 807

第十一节 沥青加工 808

一、改质沥青的制取 808

二、沥青焦制造 810

第十二节 低温焦油加氢 811

一、引言 811

二、低温煤焦油加氢技术原理及特点 812

三、主要设备原理图及说明 822

四、拟建规模 825

五、原材料、动力消耗定额 825

六、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826

参考文献 827

第四章 焦炉煤气及其利用 828

第一节 概述 828

一、焦炉煤气(干馏煤气)中杂质及有害物 828

二、焦炉煤气净化处理和副产品回收的主要工艺过程 829

第二节 焦炉煤气(荒)冷凝冷却、加压及电捕焦油 829

一、焦炉煤气(荒)冷凝冷却 829

二、煤气加压 830

三、低温水的制备 830

四、主要原材料动力消耗 830

五、电捕焦油 830

六、焦炉煤气脱硫 830

第三节 焦炉煤气中氨的回收 831

一、概述 831

二、水洗氨生产浓氨水或无水液氨工艺 831

三、用硫酸回收粗煤气中氨生产硫铵和粗轻吡啶 833

四、磷铵水溶液法(弗萨姆法)回收焦炉煤气中氨 834

第四节 焦炉煤气终冷和洗萘 835

第五节 粗苯回收 837

一、洗苯 837

二、脱苯 837

三、萘的回收 840

第六节 酚回收 841

一、概述 841

二、二异丙基醚(Dipe)溶剂萃取脱酚 843

三、醋酸丁酯脱酚 846

第七节 焦炉煤气利用 848

一、焦炉煤气性质及用途 848

二、焦炉煤气纯氧部分氧化催化转化甲烷消耗 848

参考文献 849

第五章 循环流化床煤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 850

第一节 概述 850

第二节 浙江大学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技术及其特点 851

第三节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中试装置及试验研究 853

一、1MW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热态试验装置 853

二、热态运行及试验结果 854

第四节12MW烟煤循环流化床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 856

一、设计燃料及设计参数 856

二、12MW循环流化床煤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系统说明 857

三、主要系统和设备 860

四、12MW热电气焦油多联产示范装置的运行特性 861

第五节 投资及效益分析 864

一、主要运行指标 865

二、总投资计算 865

三、经济性分析 865

第六节 三废治理方法 866

参考文献 867

第六篇 煤气的净化 869

第一章 煤气的除尘 869

第一节 概述 869

一、煤气除尘设备的分类 869

二、除尘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869

第二节 旋风除尘器 870

一、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870

二、旋风除尘器的结构形式与设计 872

第三节 电除尘器 878

一、电除尘器工作原理 878

二、除尘器结构设计 881

三、电除尘器的电气设计要求 885

四、应用实例及系列产品规格 886

第四节 袋式除尘器 889

一、袋式除尘器的分类及性能 889

二、袋式除尘器的滤料 890

三、袋式除尘器的清灰方式 891

四、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形式和应用 895

五、袋式过滤系统设计的几个问题 899

第五节 湿法洗涤除尘器 900

一、除尘机理及分类 900

二、喷雾接触型洗涤器 901

三、文氏管洗涤器 902

四、鼓泡接触型洗涤器 903

五、捕沫器 904

参考文献 906

第二章 湿法脱硫 907

第一节 概述 907

第二节 蒽醌二磺酸钠法(改良ADA法) 908

一、基本原理 908

二、工艺流程 909

三、操作条件讨论 911

四、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 912

五、工艺特征及工厂操作数据 912

第三节 氨水液相催化法 913

一、氨水对苯二酚催化法 913

二、MSQ法 916

第四节 栲胶法 917

一、栲胶的化学性质 917

二、反应机理 918

三、操作条件讨论 918

四、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 919

五、工厂操作数据 919

六、栲胶法脱硫的优点 919

第五节 络合铁法 919

一、FD法 919

二、Lo-CAT法 921

三、工艺特征 922

第六节 萘醌法(Takahax法) 922

一、基本原理 922

二、工艺流程 923

三、操作条件讨论 924

四、工厂操作数据 926

第七节 湿式氧化法的主要设备及工艺计算 927

一、脱硫设备 927

二、脱硫工艺过程衡算 929

第八节 烷基醇胺法 931

一、烷基醇胺类的性质 931

二、一乙醇胺法(MEA法) 932

三、二异丙醇胺法(ADIP法) 934

四、甲基二乙醇胺法(MDEA法) 935

第九节 物理-化学吸收法 935

一、环丁砜法(Sulfinol法) 935

二、常温甲醇法(Amisol法) 937

第十节 硫的回收 938

一、克劳斯(Claus)法 939

二、湿式接硫法 941

参考文献 943

第三章 干法脱硫 944

第一节 有机硫加氢转化催化脱硫 944

一、基本原理 944

二、加氢转化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及使用条件 947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 949

四、使用实例 951

第二节 羰基硫水解催化脱硫 952

一、基本原理 952

二、催化剂的性能 953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 954

四、使用实例 954

第三节 氧化锌脱硫 954

一、基本原理 954

二、脱硫剂的物化性质及使用条件 955

三、工艺流程及生产控制条件 957

四、使用实例 960

第四节 氧化铁法 961

一、基本原理 961

二、氧化铁脱硫剂 963

三、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 964

四、工艺流程 965

五、使用实例 966

第五节 活性炭脱硫法 967

一、基本原理 967

二、活性炭的物化性质 967

三、工艺设计及生产控制条件 968

四、再生 969

五、工艺流程 969

六、使用实例 970

第六节 其他脱硫剂简介 971

一、分子筛脱硫剂 971

二、铁锰脱硫剂 972

三、高温煤气脱硫剂 973

第七节 干法脱硫的主要设备、设计要点 976

一、主要设备 976

二、脱硫槽设计要点 977

第八节 脱硫方法的选择 979

一、湿法选择 979

二、干法选择 980

参考文献 981

第四章CO2脱除 982

第一节 概述 982

一、引言 982

二、CO2脱除方法 982

第二节 低温甲醇洗 982

一、基本原理 983

二、工艺流程 985

三、工厂操作数据 986

四、工艺技术特点 986

第三节 聚乙二醇二甲醚法 987

一、基本原理 988

二、聚乙二醇二甲醚溶剂的性质 988

三、工艺流程 989

四、工艺条件 991

五、工厂操作数据 993

第四节 碳酸丙烯酯法 994

一、基本原理 994

二、物性数据 994

三、工艺流程 995

四、操作条件 995

五、工厂操作数据 996

第五节 物理吸收过程的工艺计算 996

一、吸收过程 996

二、解吸过程 1000

第六节 改良热钾碱法 1001

一、基本原理 1002

二、工艺流程 1003

三、工艺操作条件选择 1004

四、装置的腐蚀及缓蚀 1005

五、吸收溶液的起泡及消泡 1005

六、主要设备 1005

七、吸收塔、再生塔设备工艺计算 1006

第七节 甲基二乙醇胺法 1007

一、基本原理 1007

二、工艺流程 1007

三、主要操作条件 1008

四、工厂操作数据 1009

第八节 氨水吸收法(碳化法) 1009

一、碳化的基本原理 1009

二、工艺流程 1010

三、主要设备 1010

四、碳化塔设计 1010

第九节 其他脱碳方法简介 1011

一、一乙醇胺法(MEA法) 1011

二、环丁砜法 1012

三、变压吸附法 1013

第十节 脱碳方法比较和选择 1014

一、脱除CO2方法的比较 1014

二、脱除CO2方法的选择 1018

三、中国应用于生产的各种脱CO2工艺 1019

第五章 煤气中砷的脱除 1020

第一节 煤气化时煤中砷含量的转移 1020

一、砷在矿物中的形态 1020

二、煤炭中砷在煤气化过程中的转移 1020

第二节 煤气中砷化物的危害 1022

第三节 煤气中砷的脱除 1022

一、原料煤的洗选脱砷 1022

二、煤气的湿法脱砷 1023

三、脱砷催化剂脱砷 1023

参考文献 1024

第七篇 煤的直接液化 1025

第一章 煤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1025

第一节 煤的分子结构与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 1025

一、煤的大分子结构模型 1025

二、适宜直接液化的煤种 1027

三、煤种液化特性评价试验 1028

第二节 煤的直接液化反应机理和反应模型 1030

一、反应机理 1030

二、反应模型 1031

第三节 煤直接液化循环溶剂的作用和特点 1031

第四节 煤直接液化催化剂 1032

一、廉价可弃性催化剂(赤泥、天然硫铁矿、冶金飞灰、高铁煤矸石等) 1033

二、高价可再生催化剂(Mo,Ni-MO等) 1033

三、助催化剂 1034

四、超细高分散铁系催化剂 1034

第五节 煤的溶剂抽提 1034

参考文献 1035

第二章 煤炭直接液化工艺 1036

第一节 基本工艺过程 1036

第二节 煤直接液化单段工艺 1037

一、溶剂精炼煤法(SRC-I和SRC-Ⅱ工艺) 1037

二、埃克森供氢溶剂法(EDS工艺) 1040

三、氢煤法(H-Coal工艺) 1042

四、IGOR+工艺 1043

五、NEDOL工艺 1045

六、熔融氯化锌催化液化工艺 1048

七、苏联低压液化工艺 1050

第三节 煤直接液化两段工艺 1051

一、催化两段液化工艺(CTSL工艺) 1051

二、HT I工艺 1052

三、Kerr-McGee工艺 1054

四、褐煤液化工艺(BCL) 1055

五、Pyrosol工艺 1058

六、液体溶剂萃取工艺(LSE) 1059

第四节 煤油共处理 1060

一、日本通产省的Mark I和Mark Ⅱ共处理工艺 1061

二、Cherry-P工艺 1061

三、溶剂分离工艺 1061

四、Mobil共处理工艺 1061

五、Pyrosol共处理工艺 1061

六、Chevron共处理工艺 1062

七、Lummus Crest共处理工艺 1062

八、Alberta Research Council共处理工艺 1062

九、CANMET共处理工艺 1062

十、Rheinbraun共处理工艺 1062

十一、TUC共处理工艺 1063

十二、UOP煤浆-催化共处理工艺 1063

十三、HRI共处理工艺 1063

参考文献 1063

第三章 液化油提质加工 1065

第一节 煤液化粗油的性质 1065

第二节 液化粗油提质加工研究 1067

一、煤液化石脑油馏分的加工 1067

二、煤液化中油的加工 1067

三、煤液化重油的加工 1069

第三节 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 1071

一、日本的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 1071

二、中国的液化粗油提质加工工艺 1074

第四节 煤液化残渣的利用 1075

参考文献 1076

第四章 煤直接液化主要设备 1077

第一节 高压煤浆泵 1077

第二节 煤浆预热器 1077

第三节 反应器 1078

一、反应器概述 1078

二、反应器的模拟和放大 1079

三、反应器的工程放大 1079

第四节 减压阀 1080

参考文献 1081

第五章 中国煤直接液化的研究与开发 1082

第一节 适合于加氢液化煤种的筛选与评价 1082

第二节 催化剂的筛选与开发 1084

第三节 煤液化油的提质加工 1086

一、煤液化油的加氢精制 1086

二、精制液化油的重整与催化裂化 1088

第四节 煤油共炼 1088

第五节 煤直接液化示范厂可行性研究 1090

第六章 神华集团煤直接液化示范项目 1091

第一节 技术原理及特点 1091

一、采用人工合成高效液化催化剂 1091

二、溶剂全部采用预加氢的供氢性溶剂 1091

三、反应器采用内循环悬浮床 1092

四、固液分离采用减压蒸馏 1092

五、溶剂加氢采用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 1092

六、神华煤直接液化工艺的先进性 1093

第二节 工艺流程及说明 1093

第三节 主要设备原理图及说明 1095

一、强制循环悬浮床反应器 1095

二、煤制氢设备 1096

三、空分装置 1096

第四节 开发过程 1097

第五节 工业示范项目建设规模及原材料、动力消耗 1098

第六节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099

第七节 三废处理方法 1099

第八篇 煤炭间接液化 1101

第一章 概述 1101

第一节 发展历史沿革 1101

一、F-T合成 1101

二、F-T合成的历史沿革 1101

第二节 经典F-T合成的特点 1103

一、F-T合成产品的分布与组成 1103

二、F-T合成反应的热力学特征 1103

第三节 煤间接液化研究进展 1103

一、新型钻催化剂开发研究 1103

二、F-T合成新工艺开发 1104

三、国内F-T合成研究现状 1104

第四节 煤间接液化的发展前景 1105

一、世界能源结构与特点 1105

二、车用燃料的发展趋势与供需情况 1106

第二章CO加H2合成液体燃料 1107

第一节 煤间接液化的基本原理 1107

一、化学反应过程 1107

二、化学反应热力学 1108

三、F-T合成反应机理 1111

四、F-T合成产物分布特征 1116

第二节F-T合成催化剂 1126

一、F-T合成催化剂概述 1126

二、F-T合成催化剂 1129

第三节F-T合成反应器 1133

一、F-T合成反应器概述 1133

二、F-T合成反应器 1133

第四节 煤间接液化F-T合成工艺技术与参数 1138

一、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工艺 1138

二、煤间接液化合成工艺参数 1144

第五节 煤基合成油工艺软件的开发 1147

第六节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经济评价 1147

一、煤间接液化合成油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147

二、煤化间接法与直接法技术经济比较 1148

参考文献 1148

第三章CO加H2合成低碳醇 1149

第一节 概述 1149

一、引言——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重要意义 1149

二、历史和现状 1150

第二节 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1152

一、由合成气出发合成低碳醇的基本原理 1152

二、合成低碳醇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1153

三、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动力学分析 1154

四、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机理 1157

第三节CO加H2合成低碳醇的催化体系 1163

一、催化体系的研究现状和具有代表性的催化体系 1163

二、改性的合成甲醇催化体系 1164

三、Mo基催化剂与低碳醇合成 1166

四、F-T组元在低碳醇合成方面的应用 1171

五、Rh基催化剂与低碳醇的合成 1175

六、Zr系催化体系 1176

七、稀土氧化物在合成醇反应中的应用 1180

八、 F-T组元改性的Cu/Mn/ZrO2催化体系 1181

第四节CO加H2合成低碳醇展望 1182

参考文献 1084

第四章 中国煤基合成油工业技术开发进展 1189

第一节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基合成油技术 1189

一、合成油工艺技术 1190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193

三、公用工程 1194

四、环境保护 1197

五、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 1198

第二节 上海兖矿能源科技公司煤间接液化技术 1200

一、技术开发过程 1200

二、费托合成原理及技术特点 1202

三、中试及工业试验结果 1203

四、应用前景 1208

第三节 陕西金巢投资公司煤制油技术 1213

一、试验室和工业装置试验工作 1213

二、金巢合成气制高纯蜡及清洁燃料油技术特点 1214

三、实验室研究工作 1214

四、工业试验 1217

五、三废处理 1234

六、工业示范装置考核测试 1235

七、工业示范装置试验结论 1236

八、总结 1236

参考文献 1237

第五章CO加H2合成二甲醚 1238

第一节 二甲醚的性质 1238

第二节 二甲醚的用途 1238

一、家用燃料 1238

二、车用燃料 1239

三、氯氟烃的替代品 1240

四、作为化工原料 1241

第三节 煤基合成气合成二甲醚 1242

一、合成气直接合成二甲醚的热力学分析 1242

二、二甲醚合成的催化剂和动力学研究 1243

三、二甲醚合成反应器和工艺过程 1246

第四节 二甲醚的工业生产技术 1247

参考文献 1249

第九篇 煤转化后的产品及综合利用 1251

第一章 电石及乙炔 1251

第一节 电石生产 1251

一、电石的性质、用途及质量标准 1251

二、反应原理及生产流程 1252

三、电石生产技术 1254

四、国外电石生产技术简况 1260

第二节 电石-乙炔 1261

一、乙炔性质及用途 1261

二、电石生产乙炔 1262

第三节 电石的下游产品 1264

一、石灰氮 1264

二、双氰胺 1265

第二章 合成氨及下游产品 1267

第一节 合成氨 1267

一、氨的物理性质 1267

二、氨的化学性质 1267

三、氨的用途 1268

四、合成氨的生产方法简述 1269

第二节 硝酸及硝酸盐 1271

一、硝酸 1271

二、硝铵 1274

三、硝酸钠和亚硝酸钠 1276

第三节 碳酸氢铵 1277

一、农用碳酸氢铵 1277

二、食用碳酸氢铵 1278

第四节 尿素 1278

一、尿素的物理性质 1278

二、尿素的化学性质 1278

三、尿素生产流程概略 1279

四、尿素用途和进一步加工 1282

参考文献 1283

第三章 甲醇及下游产品 1284

第一节 甲醇生产 1284

一、甲醇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1284

二、甲醇合成对原料气的要求 1286

三、合成甲醇催化剂 1287

四、甲醇合成反应原理 1288

五、合成甲醇的工业方法 1291

六、甲醇合成的工艺技术进展 1298

第二节 甲醇的下游产品 1300

一、甲醛及下游产品 1300

二、醋酸及下游产品 1309

三、甲醇单细胞蛋白(SCP) 1316

四、甲基叔丁基醚(MTBE) 1319

参考文献 1321

第四章 甲醇制低碳烯烃 1322

第一节 序言 1322

第二节 国外甲醇制低碳烯烃 1322

第三节 大连化物所的DMTO技术 1327

第四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工艺技术特点 1334

第五节 工业化生产的催化剂理化性质 1336

第六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DMTO)试验装置设计基础 1337

第七节 工业试验装置概况 1339

第八节 甲醇制低碳烯烃第二代技术(DMTO- Ⅱ)工艺工业试验结果 1344

第九节 其他制低碳烯烃技术 1347

参考文献 1353

第五章 合成氨、甲醇聚结式分离系统 1354

第一节 聚结式分离器技术原理及性能 1354

第二节 聚结式合成氨分离系统 1354

第三节 凯瑟雷斯甲醇全效能分离系统介绍 1358

参考文献 1363

第六章 杭州林达均温甲醇合成反应器 1364

第一节 杭州林达均温甲醇合成反应器 1364

一、均温气冷甲醇合成塔 1364

二、立式水冷甲醇合成塔 1365

三、卧式水冷甲醇合成塔 1365

第七章 羰基合成产品 1368

第一节 概述 1368

一、羰基合成简史 1368

二、羰基合成的催化剂及反应机理 1368

三、羰基合成工艺的发展过程 1370

四、羰基合成的产品及其用途 1371

第二节 羰基合成丙醛及相关产品 1371

一、丙醛产品在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情况 1371

二、羰基合成丙醛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 1374

三、羰基合成丙醛的工艺过程 1376

四、丙醛相关产品丙酸、丙醇及丙酸盐的工艺过程 1376

五、主要设备、材料简述 1379

六、原料及产品规格 1379

七、原料及动力消耗,简要技术经济指标及分析 1380

八八、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1380

九、丙酸产品的用途 1380

第三节 羰基合成丁醛及相关产品 1381

一、丁醛产品在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 1381

二、羰基合成丁醛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 1386

三、羰基合成丁醛的工艺过程 1388

四、丁醛相关产品正、异丁醇,2-乙基己醇的工艺过程 1389

五、主要设备、材料 1392

六、原料及产品规格 1392

七、原料及动力消耗 1393

八、环境保护及安全生产 1393

九、丁醛及相关产品的用途 1394

参考文献 1394

第八章 碳素材料 1395

第一节 碳材料原料 1395

一、煤焦油(coal tar) 1395

二、煤焦油沥青(coal tar pitch) 1395

三、冶金焦 1405

四、沥青焦 1407

五、针状焦 1408

六、无烟煤(Anthracite) 1411

第二节 炭黑 1414

一、概述 1414

二、生产炭黑的原料 1415

三、炭黑生产工艺 1417

四、炭黑生产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1420

第三节 炭-石墨制品 1420

一、炭和石墨电极(Carbon andGraphiteElectrodes) 1420

二、电炭制品(Electrical EngineeringCarbons) 1426

三、炭块和糊类制品(Carbon Blocksand Carbon Pastes) 1433

第四节 沥青基碳纤维 1439

一、定义 1439

二、可纺沥青的调制 1439

三、沥青的纺丝 1443

四、沥青纤维的不熔化、炭化和石墨化处理 1444

五、沥青碳纤维的研究与开发现状 1444

六、沥青基碳纤维的应用 1445

第五节 活性炭 1445

一、概述 1445

二、活性炭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 1447

三、活性炭的制造方法 1448

四、活性炭的应用和再生 1450

五、新品种活性炭 1452

第六节 其他 1457

一、沥青树脂 1457

二、中间相沥青炭微球 1460

三、氟化沥青 1464

参考文献 1467

第九章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 1470

第一节 工作原理 1470

第二节IGCC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470

一、现状 1470

二、发展趋势 1472

第三节IGCC的技术特点和工艺组成 1473

一、技术特点 1473

二、工艺组成 1473

第四节IGCC示范电站 1476

一、坦帕IGCC示范电站 1476

二、Wabash River IGCC示范电站 1479

三、Buggenum IGCC示范电站 1481

四、Puertollano IGCC示范电站 1483

第五节 以煤的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 1484

参考文献 1485

第十章 燃料电池 1486

第一节 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 1486

一、燃料电池发电的基本原理 1486

二、技术特点和应用形式 1487

第二节 发展概况 1488

一、历史沿革 1488

二、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1488

三、世界各国的研究开发状况 1489

第三节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 1490

一、MCFC的基本原理 1490

二、MCFC的元件材料和制备工艺及结构特点 1491

三、本体性能 1492

四、MCFC发电系统特性分析 1493

第四节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495

一、SOFC的基本原理 1495

二、SOFC的结构特点、元件材料和制备工艺 1495

三、SOFC各元件材料及制备工艺简介 1497

四、SOFC本体性能分析 1497

五、SOFC发电系统特性分析 1498

第五节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1499

一、概述 1499

二、电池组成 1500

三、PEMFC性能的影响因素 1500

四、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1501

第六节 燃料电池的燃料来源 1501

参考文献 1502

第十一章 其他产品 1503

第一节 光气 1503

一、光气的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 1503

二、生成光气的化学反应过程 1503

三、光气的生产工艺过程 1503

四、主要设备材质 1504

五、光气产品规格 1504

六、安全卫生 1504

七、光气主要用途 1504

第二节 丙烯酸 1504

一、丙烯酸国内外工艺技术发展概况 1504

二、生产丙烯酸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 1506

三、丙烯酸生产工艺过程 1506

四、主要设备材质 1507

五、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 1507

六、安全卫生 1508

七、丙烯酸及相关主要产品用途 1508

第三节 甲苯二异氰酸酯 1508

一、甲苯二异氰酸酯国内外技术发展概况 1508

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化学反应过程及其机理 1510

三、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工艺过程 1511

四、主要设备材质 1516

五、原料及公用工程消耗 1516

六、安全卫生 1516

七、甲苯二异氰酸酯主要用途 1517

参考文献 1517

第十篇 煤化工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 1519

第一章 煤化工相关废水处理技术 1519

第一节 水质稳定技术 1519

第二节 沉淀法水处理技术 1521

第三节 浮上法水处理技术 1525

第四节 吹脱法水处理技术 1528

第五节 汽提法水处理技术 1528

第六节 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 1529

第七节 生物膜法水处理技术 1534

第八节A-B活性污泥法水处理技术 1538

第九节A/O法水处理技术 1540

第十节A1 /A2 /O法水处理技术 1541

第十一节 厌氧生物水处理技术 1541

第十二节 深度处理 1547

第十三节 污泥处理 1550

第十四节 典型废水处理 1555

参考文献 1559

第二章 煤化工相关废气处理技术 1560

第一节 煤化工相关的大气污染物 1560

第二节 废气处理基本方法 1561

第三节 低浓度二氧化硫处理技术 1576

第四节 氮氧化物废气处理技术 1589

第五节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 1593

参考文献 1599

第三章 煤化工炉渣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1600

第一节 煤灰渣制水泥 1600

一、代替黏土做水泥原料 1600

二、做水泥混合材 1600

三、工艺流程 1600

第二节 煤灰渣高压制双免(免烧、免蒸)砖 1600

一、原料要求 1601

二、双免砖的配方 1601

三、生产工艺流程 1601

第三节 高掺量粉煤灰烧结砖 1601

第四节 粉煤灰小型空心砌块 1602

一、原材料 1602

二、因地制宜选择原料路线 1602

三、生产工艺流程 1603

参考文献 1603

第四章 煤化工相关环境标准 160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1604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 1606

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13458—2001) 1614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1615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 1616

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3271—2001) 1627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93) 1629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93) 1631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 12348—90) 1632

第十一篇 煤化工工程的仪表与自控 1633

第一章 德士古(Texaco)水煤浆气化工艺装置的仪表与自控 1633

第一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对控制和仪表的要求 1633

第二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特殊仪表 1633

一、气化炉炉内测温热电偶 1633

二、气化炉炉壁温度测量仪表 1636

三、水煤浆流量计 1639

四、水煤浆切断阀 1641

五、氧气流量计及温度和压力补偿 1641

六、合成气流量测量仪表 1642

七、灰水和黑水流量计 1643

八、合成气在线成分分析仪表 1643

九、特殊调节阀和切断阀 1645

十、其他仪表 1650

第三节 德士古水煤浆气化装置的特殊调节回路 1652

一、氧气流量调节 1652

二、气化炉、碳洗塔液位测量和控制 1654

三、气化装置APC 1655

四、锁渣罐排渣程序控制系统 1656

五、烧嘴冷却水安全联锁系统 1657

六、气化炉压力、压差测量和调节 1658

第四节DCS系统和控制室设计和使用 1658

一、水煤浆气化装置DCS的使用 1658

二、煤气化装置DCS系统I/O点数 1659

三、DCS系统设计 1659

四、DCS应用软件 1659

五、DCS系统的发展 1660

六、控制室设计 1662

第五节 紧急停车(ESD)系统设计和使用 1663

一、设计原则 1663

二、气化炉安全联锁系统 1664

三、全厂联锁系统 1667

第六节 设备和机组成套仪表及PLC的应用 1668

一、透平压缩机组安全监视和数据管理系统 1668

二、其他设备和机泵成套仪表及PLC的应用 1670

第二章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的仪表与自控 1671

第一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 1671

第二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主要仪表 1671

一、仪表选型及自动控制系统 1671

二、固体料位检测 1671

三、加料系统 1672

四、锁渣系统控制 1672

五、气化炉进料调节系统 1672

六、工艺气体分析仪 1673

七、气化炉安全联锁系统 1673

第三节 灰融聚流化床粉煤气化工艺装置仪表的使用和改进 1673

附录一 法定计量单位与非法定计量单位换算因数 1674

附录二 常用单位换算表 1675

附录三 物性参数 1677

附录四 各国标准筛系对照表 168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