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范文莉著
  • 出 版 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4127039
  • 页数:2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城市设计为视角,从研究背景、基本概念、趋势前瞻、理论建构、条件路径以及设计实践模式等方面探索有机结合的现实要求、理论原因、实践路径及设计方法等。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设计》目录

1 绪论 1

1.1 基本概念 1

1.1.1 城市设计 1

1.1.2 城市要素 2

1.1.3 要素有机结合 5

1.2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提出的背景 5

1.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 5

1.2.2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有机变化 6

1.2.3 相关研究的背景 7

1.3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8

1.3.1 研究主要内容 8

1.3.2 研究框架 8

1.4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研究视角与主要手段 9

1.4.1 基于城市设计的研究视角 9

1.4.2 主要研究手段 9

1.5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研究”的创新点 10

2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城市要素有机结合趋势 12

2.1 城市住宅空间的发展 12

2.1.1 城市住宅空间从单一居住功能到“社区融合”和“城市形态融合” 13

2.1.2 “社区融合”促进城市住宅与其他城市要素有机结合 16

2.1.3 “城市形态融合”促进住宅形态与城市空间形态有机结合 21

2.1.4 小结 24

2.2 城市办公空间的发展 25

2.2.1 城市办公空间从功能单一向“与城市功能结合”发展 26

2.2.2 城市办公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 27

2.2.3 小结 32

2.3 城市公园空间的发展 32

2.3.1 城市公园从纯园艺环境到与城市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结合发展 32

2.3.2 城市公园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 34

2.3.3 小结 39

2.4 城市公交枢纽空间发展 39

2.4.1 城市公交枢纽从单一交通功能走向综合城市功能 40

2.4.2 公交枢纽与其他城市要素结合 41

2.4.3 小结 45

2.5 城市历史空间发展 46

2.5.1 历史环境与城市发展从“对立”到“结合” 46

2.5.2 “历史与发展结合”促进城市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有机结合 49

2.5.3 小结 51

2.6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51

2.6.1 从孤立的地下空间到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发展 52

2.6.2 “地上、地下一体化”促进地下空间与其他城市要素的结合 53

2.6.3 小结 57

2.7 本章小结: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城市空间发展趋势 58

3 构建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系统观 62

3.1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理论意义 62

3.1.1 有机结合是有机城市的本质特征 62

3.1.2 有机结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路径 62

3.1.3 有机结合是和谐城市的内在机制 63

3.2 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一:系统学理论 64

3.2.1 概述系统理论及其发展 64

3.2.2 要素有机结合——系统学思考方法 65

3.2.3 小结:系统学要素有机结合 69

3.3 有机结合的理论基础二:八个城市空间取向理论 70

3.3.1 取向1:基于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紧凑发展理论 70

3.3.2 取向2:基于城市形态完整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形态学理论 73

3.3.3 取向3:基于城市景观整体艺术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美学理论 77

3.3.4 取向4:基于城市公共出行可达的要素有机结合——公交都市理论 81

3.3.5 取向5:基于城市空间社会占有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社会学理论 83

3.3.6 取向6:基于城市空间文化延续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文脉理论(综合了城市文化、场所理论、景观环境理论等) 87

3.3.7 取向7:基于城市空间活力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活力理论 92

3.3.8 取向8:基于城市空间认知的要素有机结合——城市空间意象理论 93

3.3.9 小结 95

3.4 构建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系统观 96

3.4.1 从有机的类比观到有机结合系统观 96

3.4.2 有机结合系统观的机制与准则 97

3.5 本章小结 104

4 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基础、条件和路径 107

4.1 城市要素渗透和开放:有机结合的基础 107

4.1.1 要素渗透 107

4.1.2 要素开放 109

4.1.3 要素开放、渗透也是时代的要求 112

4.2 城市规划控制柔化:有机结合的保证条件 116

4.2.1 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分区的“利”与“弊” 116

4.2.2 规划控制柔化促进城市要素渗透、开放 120

4.3 城市设计运用:有机结合的路径 123

4.3.1 城市设计的整合机制与要素有机结合 123

4.3.2 城市设计目标是规划控制柔化的依据 124

4.3.3 城市设计创作是城市要素有机结合的主要方法 131

4.4 本章小结 131

5 城市要素渗透结合——促进城市空间和谐发展的城市设计方法 133

5.1 城市交通空间与其他城市空间渗透结合 133

5.1.1 轨道交通与城市广场、步行街等公共空间渗透 133

5.1.2 轨道交通与城市广场、步行街立交渗透 135

5.1.3 轨道交通与景观环境立交渗透 136

5.1.4 轨道交通与城市建筑穿插渗透 137

5.1.5 交通枢纽站与其他要素综合渗透 141

5.1.6 天桥与建筑穿插渗透 143

5.1.7 步行桥梁与城市空间轴线融合 144

5.1.8 城市道路与建筑或建筑群穿插渗透 145

5.1.9 城市道路与广场、步行街立交渗透 146

5.1.10 城市高架道路与城市公共空间立交渗透 146

5.1.11 城市道路网与二层步行网络立交渗透 147

5.2 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渗透结合 149

5.2.1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同基面咬合 149

5.2.2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穿插渗透 150

5.2.3 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基面立体叠透 153

5.2.4 自然环境与其他城市要素立体渗透 155

5.2.5 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渗透结合 159

5.3 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渗透结合 162

5.3.1 地下、地上空间以下沉广场渗透结合 162

5.3.2 地下、地上空间以城市中庭渗透结合 166

5.4 城市历史空间和现代空间的渗透结合 171

5.4.1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穿插渗透 171

5.4.2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串联渗透 173

5.4.3 历史空间与现代空间肌理延续渗透 177

5.5 公共空间与功能私用领域渗透结合 178

5.5.1 城市公共空间伸入建筑架空层 179

5.5.2 城市公共空间伸入建筑屋顶层 180

5.5.3 城市公共空间插入建筑局部 180

5.5.4 城市公共空间进入建筑综合体 182

5.5.5 城市公共空间介入功能性街块 184

5.5.6 城市绿色公共空间网络渗入城市功能区 186

5.6 本章小结 187

6 结论与展望 188

6.1 结论 188

6.2 展望:迈向有机整合的城市空间 190

致谢 191

主要参考文献 192

附录 19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