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丽著
  • 出 版 社: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60151380
  • 页数:208 页
图书介绍: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探讨解决区域经济差距过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着急问题是要解决后发区域的发展问题。本书从后发区域的视角,通过对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的研究,探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研究》目录

1 导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本书选题的意义 2

1.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2

1.2.2 选题的实践意义 3

1.3 本书主要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3

1.3.1 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 3

1.3.2 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5

1.4 本书的思路与基本框架 6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后发优势理论的文献综述 10

2.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现实及原因 10

2.1.1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现实判断 10

2.1.2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的原因分析 11

2.1.3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路径选择 16

2.2 后发优势理论及其在区域经济研究中的应用 18

2.2.1 马克思主义经济经典作家的后发展经济学思想 19

2.2.2 国外后发优势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发展 20

2.2.3 国内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进展 26

2.3 简要的结论与启示 29

3 区域后发优势一般理论框架 31

3.1 中国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 31

3.1.1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历史 31

3.1.2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效应 36

3.2 后发区域与区域后发优势 37

3.2.1 先发区域与后发区域 37

3.2.2 区域后发优势及其特征 39

3.3 区域后发优势与比较优势 42

3.4 区域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 43

4 区域后发优势的存在性分析论 45

4.1 区域资本后发优势 45

4.1.1 资本与区域资本的形成 45

4.1.2 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7

4.1.3 区域资本后发优势的实现 48

4.2 区域技术后发优势 49

4.2.1 技术及技术差距 49

4.2.2 技术差距及技术扩散模型 50

4.2.3 区域技术后发优势的实现路径 51

4.3 区域制度后发优势 53

4.3.1 制度及制度变迁 53

4.3.2 制度变迁模型 55

4.3.3 区域制度后发优势的实现 56

4.4 区域结构后发优势 59

4.4.1 结构与结构变动 59

4.4.2 产业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 60

4.4.3 区域结构后发优势的实现 61

4.5 小结 62

5 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国际实验 64

5.1 发展中国家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实践 64

5.1.1 巴西全方位开发后发区域 64

5.1.2 印度解决“中心—外围”问题的努力 69

5.1.3 韩国控制首都圈、开发边远地区的实践 72

5.2 发达国家促进后发区域发展的实践 78

5.2.1 美国市场与政府相结合的后发区域开发 78

5.2.2 欧盟的后发区域援助政策 83

5.2.3 日本对后发区域的国土开发 87

6 区域后发优势的微观实现机制:企业层面的分析 92

6.1 后发区域企业功能及其模式选择 92

6.1.1 企业在区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 92

6.1.2 后发区域企业的生存环境 95

6.1.3 后发区域企业发展模式选择 98

6.2 内生型企业及其集群式发展 100

6.2.1 后发区域企业内部机制缺陷 100

6.2.2 企业创新促进后发区域企业成长 103

6.2.3 企业集群式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108

6.2.4 内蒙古乳业企业发展的启示 111

6.3 植入型企业成长机制 113

6.3.1 后发区域植入高技术企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3

6.3.2 植入型企业的发展模式 115

7 区域后发优势的中观实现机制:产业层面的分析 118

7.1 产业区域转移与后发区域发展 118

7.1.1 产业区域转移的经济机制 118

7.1.2 产业区域转移效应分析 122

7.2 产业区域转移粘性分析 125

7.2.1 劳动力跨区流动改变区域间的要素结构 126

7.2.2 先发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 127

7.2.3 先发区域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影响区域分工格局 130

7.2.4 区域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132

7.3 后发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基础:一个实证分析 134

7.3.1 指标的选取 135

7.3.2 数据资料整理 135

7.3.3 吉林省与江苏省的制度差异 137

7.4 促进产业区域转移的政策选择 140

7.4.1 先发区域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 140

7.4.2 后发区域构建有利于产业转移的通道 142

7.4.3 国家加强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引导 143

8 区域后发优势的宏观实现机制:政府层面的分析 145

8.1 地方政府行为目标 145

8.1.1 地方政府及其经济职能 145

8.1.2 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地方政府行为目标差异 147

8.2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职能 149

8.2.1 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 149

8.2.2 公共产品供给均等化与财政转移支付 151

8.3 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博弈 153

8.3.1 地方政府竞争的效应评价 154

8.3.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157

8.3.3 政府利益博弈中的后发区域 164

8.4 政府制度创新与后发区域发展 166

8.4.1 加强中央政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权威作用 167

8.4.2 建立健全对地方政府的监督约束机制 168

8.4.3 进一步完善财政分权体制 169

8.4.4 提升后发区域地方政府管理区域经济能力 171

9 区域后发优势实现机制的实证分析 173

9.1 “内蒙古现象”:后发区域发展模式的探索 173

9.1.1 西部大开发以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的轨迹 173

9.1.2 内蒙古发展模式的特征及原因分析 176

9.2 “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践 179

9.2.1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 179

9.2.2 江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集群现象 183

9.2.3 江西产业转移的特点与成效 185

9.3 “老工业基地的新活力”:辽宁振兴的启示 187

9.3.1 振兴东北以来辽宁经济发展的实绩 187

9.3.2 体制创新给老工业基地带来新活力 191

10 结论和展望 194

10.1 本书主要结论 194

10.2 研究前景展望 196

参考文献 198

后记 2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