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中医研究院中医教材编辑委员会
  • 出版年份:1979
  • ISBN:
  • 页数:195 页
图书介绍:
《针灸学》目录
标签:针灸学 针灸

第—章 针灸的历史 1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 1

第一篇 针灸的历史及特点 1

第二节 针灸的发展 2

一、春秋战国时期 2

二、秦漠魏时代 3

三、两晋及六朝 4

四、隋唐时代 4

五、宋代 5

六、辽,金、元时代 6

七、明代 6

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後 7

八、清代 7

九、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 7

第三节 针灸在国外的情况 8

一、针灸传到日本 8

二、针灸传入朝鲜 8

三、针灸传入法国 8

第二章 针灸疗法的特点 9

一、针灸治病有効而且治疗范围广泛 9

二、针灸疗法经济 9

三、针灸疗法用简便 9

一、孔穴的数目 10

第一章 孔穴的发展 10

第二篇 孔穴线总论 10

二、孔穴的演变 11

第二章 穴名的意义 11

一、象形的穴名 11

二、会意的穴名 12

三、与解剖有关的穴名 12

四、与治疗作用有关的穴名 13

五、舆医学理论有关的穴名 13

第三章 十四经脉 14

一、十四经的名称 14

二、经脉循行 15

三、十四经的阴阳表里关系 18

第四章 定穴的方法 19

第一节 测量孔穴的尺度 19

一、古代医书的孔穴度量法 19

二、现行的穴位度量法 20

第二节 定穴的其他方法 25

第三篇 孔穴各论 26

第—章 头颈部 26

第一节 头顶部正中线 26

第二节 头顶部第一侧钱 28

第三节 头顶部第二侧线 29

第四节 头顶部第三侧线 31

第五节 眼区 32

第六节 耳区 34

第七节 口鼻区 36

第八节 顳区 39

第九节 颊区 41

第十节 颈前区 42

第十一节 颈后区 44

第二章 肩胛部及背部 46

第一节 肩胛区 46

第二节 背部正中线 49

第三节 背部第一侧钱 52

第四节 背部第二侧钱 58

第一节 胸部正中线 61

第三章 胸鄙 61

第二节 胸部第一侧线 62

第三节 胸部第二侧线 63

第四节 胸部第三侧线 65

第五节 胸部第四侧线 66

第四章 腹部 67

第一节 腹部正中线 67

第二节 腹部第一侧线 70

第三节 腹部第二侧线 72

第四节 腹部第三侧线 75

第五节 腹部第四侧线 76

第五章 上肢部 78

第一节 上肢掌桡侧线 78

第二节 上肢掌尺侧线 80

第三节 上肢掌正中线 83

第四节 上肢背桡侧线 85

第五节 上肢背尺侧线 89

第六节 上肢背正中线 91

第七节 十宣穴 95

第六章 下肢部 95

第一节 下肢前外侧线 95

第二节 下肢前正中线 99

第三节 下肢前内侧线 103

第四节 下肢正内侧线 105

第五节 下肢后内侧线 108

第六节 下肢后正中线 111

第七节 下肢后外侧线 113

第七章 十四经穴名 11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117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 117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 118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119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 120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120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 121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 122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络经 122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 123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 12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 124

第十三节 任脉 125

第十四节 督脉 125

第四篇 针灸术 127

第—章 针术 127

第一节 针的种类与质料 127

一、针的种类 127

二、针的质料 127

第二节 针的各部名称及修针藏针的方法 128

一、针的各部名称 128

三、藏 129

二、修针 129

第三节 施术者的态度 130

第四节 施针时病人的体位 130

一、卧位 130

第三节 神经精神科疾病 130

二、坐位 131

第五节 针刺前的操作程序 133

第六节 针刺的方向 133

第七节 针刺的深浅 134

第八节 入针法(进针法) 135

一、持针的手式 135

二、避开痛点 135

三、入针的操作方法 135

四、入针困难的处理 136

第九节 入针后的手法 138

二、手法的基本操作 138

一、针刺时的感觉 138

三、不适感觉的处理 140

四、不产生感觉的处理 140

五、施用手法应注意的事项 140

第十节 出针法(起针法) 141

一、出针法 141

二、出针后的处理 142

第十一节 针刺时发生的异常现象及处理 142

一、弯针 142

二、滞针 143

三、晕针 144

四、折针 145

第十二节 刺禁 146

第十三节 皮膚针 146

二、灸法的种类 146

第十四节 指针 147

第二章 灸术 147

一、灸法用的原料 147

三、艾捲灸的操作法 149

四、施灸时的注意事项 149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的解释 151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针灸治病的理论观点临床应用 151

第五篇 针灸治病的原理 151

一、针灸取穴 152

第二节 钍灸治病的理论 152

第三节 钉灸治病的临床应用 152

三、根据虚实以行补泻 155

二、针刺有深浅 155

四、根据寒热刺有留疾 156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针灸治病的理论观点 156

一、以细胞病理学的观点看针灸疗法 157

二、以巴甫洛夫神经论的观点看针灸疗法 157

第三章 针炙治病的三个关键 159

二、刺激的部位 160

三、刺激的时机 161

第一章 针灸的适应症舆禁忌症 162

一、适应症 162

第六篇 治疗 162

二、禁忌症 163

第二章 配穴原则及方法 163

第一节 配穴原则 163

第二节 配穴方法 164

第三章 五十种常见症状的随症取穴 166

一、刺激的手法 169

第四章 各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 172

第一节 传染性疾病 172

第二节 内科疾病 173

一、消化器官疾病 173

二、呼吸器官疾病 176

三、泌尿生殖器官疾病 176

四、循环器官疾病 177

五、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178

六,肌内与关节病 178

七、内分泌疾病 179

八、新陈代谢疾病 179

一、脑脊髓疾病 180

二、周围神经疾病 181

三、神经官能症 183

第四节 外科疾病 184

第五李 产科疾病 185

第六节 妇科疾病 186

第七节 小儿科疾病 187

第八节 眼科疾病 187

第九节 耳鼻咽喉科疾病 188

一、耳病 188

二、鼻病 189

三、咽喉疾病 189

第十节 皮肤科疾病 189

附图目录 19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