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

中医基础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
  • 出 版 社:湖北中医学院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页数:169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医案梦记 上下一篇:眼外伤讲义
《中医基础学》目录
标签:中医 基础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1

二、在祖国医药学问题上两条路线的斗争? 3

三、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 5

四、祖国医学的基本特点 6

(一)整体观念 6

(二)辨证施治 7

五、《中医基础学》的基本内容 7

(一)阴阳的对立互根 9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9

第一节 阴阳 9

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 9

(二)阴阳的相互消长 10

(三)阴阳的相互转化 10

二、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1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1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1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1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1

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第二节 五行 12

(六)归纳药物的性能 12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2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3

(二)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3

二、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的应用 14

(一)说明脏腑之间的生理关系 14

(二)说明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 14

(三)用于诊断和治疗 14

第三节 正确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15

小结 16

一、心 18

第二章 脏腑 18

第一节 五脏 18

附;心包 20

二、肝 20

三、脾 21

四、肺 22

五、肾 23

附:命门 25

附:有关肾阴肾阳髑题的研究资料 26

二、胃 27

三、小肠 27

一、胆 27

第二节 六腑 27

四、大肠 28

五、膀胱 28

六、三焦 28

第三节 奇恒之腑 29

一、脑 29

二、女子胞 30

附:精室 30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3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31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33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33

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 34

一、精 34

二、气 34

三、血 35

四、津液 35

五、精、气、血、津液的相互 35

关系 36

小结 37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及表里关系 39

一、十二经脉 39

第一节 经络的内容 39

第三章 经络 39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次序及其交接部位 40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 40

(四)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1

1.手太阴肺经 41

2.手阳明大肠经 41

3.足阳明胃经 42

4.足太阴脾经 44

5.手少阴心经 45

6.手太阳小肠经 45

7.足太阳膀胱经 46

8.足少阴肾经 47

9.手厥阴心包经 49

10.手少阳三焦经 49

11.足少阳胆经 50

12.足厥阴肝经 52

二、奇经八脉 53

(一)督脉 53

(二)任脉 54

(三)冲脉 55

(四)带朋 56

(五)阴维脉 56

(七)阴跷脉 57

(六)阳维脉 57

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别络的概念 58

(一)十二经别 58

(八)阳跷脉 58

(二)十二经筋 59

(三)十五别络 59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 60

附一:经历交会脏腑筒表 61

附二:关于经络的实质的研究 61

小结 64

第四章 病因、病理 66

第一节 发病 66

一、六淫 67

第二节 病因 67

(一)风 68

(二)寒 68

(三)暑 69

(四)湿 70

(五)燥 70

(六)火(热) 71

二、疫疠 72

三、精神致病因素 73

(一)精神致病因素与脏腑的关系 73

(一)饮食所伤 74

(二)精神致病因素的病理与病证 74

四、其它致病因素 74

(二)劳倦 75

(三)痰饮 75

(四)淤血 76

(五)外伤和虫兽伤 77

(六)寄生虫 77

第三节 病理 77

一、阴阳失调 77

二、升降失常 78

小结 79

三、邪正消长 79

第五章 诊法 81

第一节 问诊 81

一、问诊的范围 82

(一)一般情况 82

(二)主诉 82

(三)现病史 82

(四)既往史 82

(五)家族史 82

2.常见寒热症的鉴别 83

1.问寒热的内容 83

二、问诊的要点 83

(六)个人史 83

(一)问寒热 83

(二)问汗 84

1.问汗的内容 85

2.常见汗症的鉴别 85

(三)问痛 86

1.问痛的内容 86

1.问胀的内容 88

2.胀症的有关鉴别 88

(四)问胀 88

2.有关痛症的鉴别 88

(五)问睡眠 89

1.失眠 89

2.嗜睡 89

(六)问饮食口味 89

1.食欲、食量 89

2.食后反应 89

3.口渴 90

4.口味 90

(七)问二便 90

1.大便 90

1.月经 91

2.小便 91

(八)问妇科 91

2.白带 92

(九)问儿科 92

第二节、望诊 92

一、望全身情况 92

(一)神气 92

(二)色泽 93

(二)眼 94

(一)头与发 94

二、望局部情况 94

(三)形态 94

(三)鼻 95

(四)耳 95

(五)唇口 95

(六)龈、齿 95

(七)咽喉 95

(八)皮肤 96

三、望舌 96

(一)舌的生理 96

(三)舌诊的内容 97

1.舌质(体) 97

(二)舌诊的临床意义 97

2.舌苔 98

3.舌质和舌苔的关系 99

(四)舌诊的注意事项 99

四、排出物 100

(一)痰液 100

(二)呕吐物 100

五、小儿指纹 100

(一)色泽 100

(三)浮沉 101

附一: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101

(二)长短 101

附二:指纹现代研究的资料简介 102

附三:面部望诊辨蛔虫 102

第三节 闻诊 103

—、听声音 103

(一)语声 103

1.语声强弱 103

2.语言错乱 103

二、嗅气味 104

(五)呕吐 104

(四)呃逆、嗳气 104

(三)咳嗽 104

3.少气与太息 104

1.气微与气粗 104

(二)呼吸 104

2.哮与喘 104

第四节 切诊 105

一、脉诊 105

(一)脉诊的部位 105

(二)脉诊的方法 105

(五)异常脉象 106

1.浮脉 106

(四)正常脉象 106

(三)脉诊的临床意义 106

2.沉脉 107

3.迟脉 107

4.数脉 107

5.虚脉 107

6.实脉 107

7.滑脉 107

8.涩脉 107

16.伏脉 108

15.微脉 108

14,弱脉 108

13.濡脉 108

12.细脉 108

10.缓脉 108

9.紧脉 108

11.弦脉 108

17.洪脉 109

18,芤脉 109

19.动脉 109

20.促脉 109

21.结代脉 109

(六)相兼脉与主病 109

(七)有关脉象的鉴别 110

附二:二十八脉分类筒表 111

附一:怪脉 111

附三:脉象现代研究资料简介 112

二、按诊 113

(一)按肌肤 113

(二)按手足 113

(三)按脘腹 113

(四)按俞穴 114

小结 114

附:病历记录 115

门诊病历记录 116

住院病历记录 117

第六章 辨证 118

一、表里 119

(一)表证、里证 119

(二)表里同病 119

第一节 八纲辨证 119

(三)表里出入 120

二、寒热 120

(一)寒证、热证 120

(二)寒热错杂 121

(三)寒热转化 121

(四)寒热真假 121

(二)虚实夹杂 122

三、虚实 122

(一)虚证、实证 122

(三)虚实转化 123

四、阴阳 123

(一)阴证、阳证 123

(二)阴虚、阳虚 124

(三)亡阴、亡阳 124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125

(四)气逆 126

(三)气滞 126

(二)气陷 126

(一)气虚 126

一、气的病证 126

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 126

二、血的病证 127

(一)血虚 127

(二)血淤 127

(三)血热 127

(四)出血 127

第三节 脏腑辨证 128

(二)水液内停 128

(一)津液不足 128

三、津液辨证 128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129

(一)心病常见证型 129

(二)小肠病常见证型 131

二、肝与胆病辨证 133

(一)肝病常见证型 133

(二)胆病常见证型 135

三、脾与胃病辨证 137

(一)脾病常见证类 137

(二)胃病常见证型 138

(一)肺病常见证型 141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141

(二)大肠病常见证型 143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45

(一)肾病常见证型 145

(二)膀胱病的常见证型 146

六、两脏合病的常见证型 148

(一)心肺气虚 148

(二)心脾两虚 148

(三)心肾不交 148

(四)肝肾阴虚 148

(七)脾肺气虚 149

(八)肺肾阴虚 149

(五)肝脾不和 149

(六)肝火犯肺 149

(九)脾肾阳虚 150

(十)肝气犯胃 150

第四节 六经辨证 150

一、太阳病 150

(一)经证 151

(二)腑证 151

二、阳明病 151

四、太阴病 152

三、少阳病 152

(一)经证 152

(二)腑证 152

五、少阴病 153

(一)寒化证 153

(二)热化证 153

六、厥阴病 153

(一)蛔厥 153

(二)寒厥 153

一、卫分证 154

(三)热厥 154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154

二、气分证 155

(一)热壅于肺 155

(二)热炽阳明 155

(三)热结肠道 155

(四)热郁于胆 155

(五)湿热蕴脾 155

(一)血热妄行 156

四、血分证 156

(三)肝热动风 156

(二)气血两燔 156

(一)热伤营阴 156

三、营分证 156

(二)热入心包 156

(四)虚风内动 157

小结 157

第七章、预防与治则 159

第一节 预防 159

一、未病先防 159

二、既病防变 160

第二节 治则 160

一、充分调动两个极积性 160

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61

(二)标本缓急 162

(三)标本同治 162

三、标本主次 162

(一)治病求本 162

四、正治反治 163

(一)正治 163

(二)反治 163

五、扶正祛邪 163

(一)扶正祛邪的概念与含义 163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64

六、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165

小结 165

附.参考方剂 1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