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实务全书 第1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高承曾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80090833X
- 页数:628 页
第一篇 城镇规划与管理概述 3
第一章 绪论 3
第一节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3
一、城市居民点的形成 3
二、城市的形成与城镇的定义 3
三、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城镇建设的关系 4
四、近代工业革命对城市的影响 6
第二节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 8
一、古代的城市规划学科 8
二、近现代的城市规划学科 9
三、城市规划学科的动向及展望 17
第三节 城市功能与城市功能的调整 19
一、城市的功能 19
二、城市的核心功能 21
三、城市功能的调整 22
第四节 城镇规划布局结构的基本概念 23
一、城市形成因素 23
二、城市用地分区 24
三、城市规划结构的有机整体 25
四、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 26
五、城镇布局结构的交通功能 27
六、现代城市规划的系统观念 27
第五节 城市体系 28
一、目的和意义 28
二、对象和内容 33
三、不同类型区域的城市体系建设 34
四、区域观念 37
五、城市体系的演变 39
六、中国城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0
七、设置城市的条件 44
第六节 我国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对小城镇的要求 46
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要求小城镇提供多种社会服务 46
二、商品流通、商业的繁荣,要求小城镇提供集散和交换的条件 47
三、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小城镇吸收剩余劳动力 47
四、农民收入提高,要求小城镇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48
第七节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49
一、城市人口缓慢增长,比重不大 50
二、城市化过程出现过多次起伏 51
三、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超过机械增长 52
四、“亦工亦农”的人口大量增加 52
第八节 我国城市的现状和特征 54
一、城市分布不均衡 55
二、城市体系不协调 55
三、城市类型多种多样 56
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57
第九节 大力发展小城市是我国城乡建设的重大战略性任务 58
一、发展小城市是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的必由之路 58
二、加强小城市建设有利于改变我国小城市的落后状态 59
三、发展小城市有利于带动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 59
四、从对比中看小城市发展前景 60
第十节 规划小城市是当前城乡建设的急需 60
第十一节 小城市的概念和类型 62
一、小城市的概念 62
二、小城市的类型 62
三、小城市人口规模估算 65
四、小城市的用地组成和规模 71
第十二节 城市规划工作的步骤与阶段划分 73
一、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74
二、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74
三、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市域和县域城市体系规划 75
四、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76
五、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77
六、有关建制镇规划 77
七、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78
八、城市规划的审批 78
第十三节 解放后我国城市规划的成就与经验 80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编制方法 85
第一节 城镇规划的任务、方针和特点 85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85
二、我国城市规划的方针 86
三、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87
四、城市规划工作的指导思想 88
第二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和阶段 91
一、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审批 91
二、城市规划工作的阶段 92
三、城市规划的期限 96
第三节 城市规划工作的调查研究 97
一、城市自然条件及历史资料 98
二、城市技术经济资料 98
三、城市现有建筑物及工程设施资料 98
四、城市环境及其他资料 99
五、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99
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和内容 101
一、总体规划 101
二、详细规划 102
第五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 103
一、编制城市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 103
二、总体规划的基本作法 105
三、详细规划的基本作法 113
第三章 城镇规划的基础资料 118
第一节 基础资料是规划城镇的依据 118
第二节 小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内容及其应用 119
一、历史沿革 119
二、区域概况 120
三、自然条件 121
四、人口结构 122
五、城镇工业 123
六、居住建筑情况 123
七、文化福利设施 123
八、城市工程设施 124
九、集市贸易 125
十、环境保护状况 125
十一、城市建设与管理情况 125
第三节 基础资料的整理和综合分析 125
一、社会经济资料的综合分析 126
二、自然条件资料的综合分析 127
三、现状条件资料的综合分析 128
第四节 城市规划资料的内容及搜集方法 130
一、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内容 130
二、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搜集方法 134
第五节 城镇规划基础资料的应用 137
一、现状资料 137
二、经济资料 139
三、自然资料 139
第四章 城市的组成要素及其用地规划 141
第一节 城市工业用地 141
一、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41
二、工业区 151
三、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 154
四、旧城工业布局调整 163
第二节 对外交通运输与城市布局的关系 165
一、铁路在城市中的布置 167
二、港口在城市中的布置 180
三、机场的位置与城市的关系 186
四、公路在城市中的位置 189
第三节 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位置 194
一、仓库的分类 194
二、按仓库的职能分类 195
三、仓库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95
四、仓库用地规模 200
第四节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201
一、居住用地的内容组成与用地分类 201
二、居住用地的选择与分布 202
三、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 205
四、居住用地的指标 219
第五节 城镇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置 220
一、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220
二、公共设施用地的指标 221
三、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 224
四、城市主要公共设施的分布 227
第六节 城市郊区规划 233
一、城市的郊区 233
二、城市郊区规划 235
第五章 城市总体规划布局 240
第一节 总体规划布局的基础 240
第二节 总体规划布局的影响因素及其基本原则 241
第三节 总体布局的一般程序 243
第四节 总体布局中的思想方法 244
一、局部与整体 245
二、分解与综合 245
三、联系与隔离 246
四、远期与近期 247
五、新建与改建 247
六、密度和空间需要 248
第六章 城镇规划与管理概述 250
第一节 城镇建设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50
第二节 城镇建设管理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251
第三节 城镇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 251
第四节 城镇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 252
第五节 小城镇建设与管理 253
一、按规划进行建设 253
二、建房建设 255
三、小城镇绿化 255
四、不宜沿公路建带状形小城镇 255
五、不宜沿溪河建房 255
六、要保持整治的镇容环境 256
七、要克服短期行为 256
八、要健全城镇建设管理班子 256
第七章 城镇规划管理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一、城市规划管理的概念 257
二、城市规划管理的要求和作用 257
第二节 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现状和发展 259
一、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259
二、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现状 259
第三节 地区开发建设的规划管理 261
一、城镇新区开发 261
二、城镇旧区改建 262
第四节 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 263
一、选址定点 264
二、审定用地位置和界限 264
三、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265
第五节 建设工程规划管理 265
一、建筑管理 266
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执照)的核发 268
三、管线管理 269
四、道路桥梁工程管理 272
第六节 规划实施的检查监督 272
第八章 城镇建设投资融资管理 274
第一节 城镇建设投资的基本概念 274
一、城镇建设投资的涵义和性质 274
二、城镇建设投资的特点 274
三、城镇建设投资的分类和形式 276
第二节 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277
一、历史发展过程 277
二、现行城镇建设的资金来源 278
第三节 加强建设投资管理 281
一、城镇建设投资管理的任务 281
二、建设投资管理的内容和基本做法 281
第四节 加快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87
一、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87
二、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措施 288
第九章 城镇建设管理体制与组织 293
第一节 城镇建设管理体制的确立 293
第二节 城镇建设管理的机构设置 294
一、特大城市的机构设置 294
二、大中城市的机构设置 295
三、小城市的机构设置 296
第三节 城镇建设的综合协调 296
第二篇 城镇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 301
第一章 城镇交通规划概论 301
第一节 中国城镇道路发展概况 301
一、中国城镇发展梗概 301
二、我国城镇道路发展概况 301
三、城镇道路的功能 302
第二节 交通规划的必要性 304
一、城镇交通问题与交通规划 304
二、交通规划的目的与分类 305
第三节 城镇交通规划的定义及其在解决城镇交通问题方面的地位 306
一、建设完善的城镇交通系统 307
二、解决城镇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 307
三、有效地提高交通运输工作的效益 307
第四节 城镇交通规划的发展概况 307
一、城镇交通规划发展的里程碑 307
二、交通流的发展与交通研究方法深入 308
第五节 城镇交通规划在我国的发展与展望 308
第六节 交通系统规划的过程 310
一、城镇交通规划人员的任务与规划操作过程 310
二、交通规划决策者在城镇规划中的作用 312
第七节 城镇交通规划的思路与观点 312
一、构成具有层次序列的道路网 313
二、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 313
三、新交通系统的开发 313
四、城镇环境与交通的协调一致 314
五、交通管理规划的制定与推行 314
六、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的综合化 315
第二章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应考虑的几项基本因素 316
第一节 我国城镇建设的方针、政策 316
一、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 316
二、城镇建设必需从我国国情出发 316
三、全面规划,统一安排,要重视城镇规划,要加强城镇建设 317
四、控制大城镇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镇,积极发展小城镇 317
五、充分利用,逐步改造 317
第二节 城镇道路的功能、组成和特点 318
一、城镇道路的功能 318
二、城镇道路的组成 319
三、城镇道路的特点 320
第三节 城镇道路系统规划应考虑的几项基本因素 322
一、城镇道路系统的形式 322
二、满足城镇交通运输的要求 326
三、有利于地面水的排除 328
四、便于管线工程的布置 330
五、使城镇有良好的通风和日照 332
六、与铁路交叉问题 332
七、与桥位选择的关系 333
八、地形和地质条件 334
九、防止车辆喧闹的措施 335
第三章 城镇交通规划基础 336
第一节 交通规划与决策的概念 336
一、城镇交通规划的分类阶段 336
二、交通规划目标的设计 338
三、决策设计 340
四、交通规划中的决策模式 342
第二节 城镇交通规划的系统观点、系统方法和系统模型化 343
一、城镇交通规划的系统观点 343
二、城镇交通分析的系统方法 344
三、系统模型化的基本知识 345
四、土地使用——运输系统模型 347
第三节 城镇交通规划的步骤 348
第四章 城镇道路系统 351
第一节 城镇道路的组成 351
一、城镇道路的功能及其组成部分 351
二、城镇道路的分类 351
三、城镇道路平面线型 352
四、城镇道路纵断面 353
五、城镇道路横断面 356
第二节 城镇道路规划要结合地形 358
一、结合地形规划道路平面路线 358
二、结合地形规划道路横断面 363
第三节 城镇道路网布局规划 367
一、城镇道路系统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367
二、有关城镇道路网布局规划问题 371
第四节 城镇道路各部分宽度的确定 372
一、车行道宽度 373
二、人行道宽度 377
三、绿带及分车岛等的宽度 379
四、道路总宽度 380
五、城镇道路的改建 382
第五章 城镇道路交通特性 385
第一节 概述 385
第二节 交通流分布的概率统计特性 386
一、交通流与泊松分布 386
二、交通流的间隔 388
三、交通流速度数据的处理 388
第三节 车速、交通量及其与交通密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391
一、车速 391
二、交通量 392
三、交通量、车速与交通密度的关系 394
第四节 道路的通行能力 395
一、概述 395
二、路段通行能力 396
三、交叉口通行能力 397
四、服务水平 399
第五节 城镇交通事故特性 400
一、概述 400
二、交通事故特点 400
三、交通事故与道路设计、经营的关系 402
第六章 城镇道路横断面设计 404
第一节 机动车车行道设计 404
一、道路交通量的估算 404
二、一个车道通行能力的计算 407
三、一个车道宽度的确定 408
四、每条车道宽度 409
五、机动车车行道宽度的确定 409
第二节 非机动车道设计 412
一、非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 412
二、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 414
三、非机动车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 414
第三节 车行道路拱设计 416
一、车行道横断面流水方向的一般形式 416
二、车行道路拱的基本形式 416
三、车行道路拱的横坡度 420
第四节 人行道设计 421
一、人行道宽度的确定 421
二、人行道在横断面上的布置 423
第五节 城镇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 425
一、城镇道路横断面综合布置的原则 425
二、城镇道路横断面形式的选择 427
第六节 结合地形的道路横断面 429
一、道路沿坡地设置的横断面 429
二、道路沿谷地设置的横断面 430
三、滨河路的横断面形式 431
第七节 城镇道路横断面的改建 431
一、断面拓宽 431
二、断面调整 432
第七章 城镇道路平面和纵断面线形设计 433
第一节 城镇道路平面线形设计 433
一、概述 433
二、圆曲线半径 433
三、曲线超高与加宽 440
四、缓和曲线长度 444
五、平曲线与圆曲线最小长度 447
六、小偏角的曲线长度 447
七、线段衔接 448
八、行车视距 449
九、平面线形改善 455
第二节 城镇道路纵断面线形设计 456
一、概述 456
二、道路的最大纵坡与最小纵坡的确定 457
三、合成坡度 458
四、坡长限制 459
五、竖曲线 460
六、纵断面设计程序 463
第三节 城镇道路线形的协调设计 464
一、道路线形协调的度量标准 465
二、道路线形协调的内容 465
三、道路线形协调设计的若干问题 466
第八章 城镇道路交叉口设计 470
第一节 交叉口设计概述 470
一、交叉口交通情况的分析 470
二、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471
三、交叉口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472
第二节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和组织 473
一、交通管理的概述 473
二、交叉口车辆的交通组织 474
三、交叉口自行车交通组织及自行车道布置 477
四、交叉口行人交通组织及人行横道的布置 479
第三节 城镇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 480
一、交叉口视距的保证 480
二、交叉口转角处缘石半径的确定 481
三、交叉口车道数的验核及增设(拓宽) 483
四、环形交叉设计 484
五、城镇道路平面交叉类型的选择 488
六、城镇道路与铁路的平面交叉 488
第四节 交叉口竖向设计 490
一、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 490
二、交叉口竖向设计的原则 490
三、交叉口的立面类型 491
四、交叉口竖向设计的步骤 493
第五节 立体交叉设计 495
一、立体交叉的适用条件和基本形式 496
二、道路与道路互通式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点 501
第九章 城镇道路公用设施 508
第一节 城镇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508
一、交通标志 508
二、交通标线 509
三、交通信号 510
第二节 城镇道路上公共交通停靠站的布置 512
一、停靠站的间距 513
二、停靠站设点问题 513
三、停靠站在道路平面上的布置方式 514
第三节 城镇道路上停车场地的布置 515
一、停车场地在城镇道路上的布置形式 515
二、在停车场地上的停车方式 516
三、自行车停车场地 517
第四节 城镇道路照明 519
一、城镇道路照明的标准 519
二、城镇道路照明的布局 520
三、高杆灯照明 523
第五节 城镇管线的布置 524
一、城镇管线与城镇道路的关系 524
二、城镇道路地上杆线的类型和布置 525
三、城镇道路地下管线的类型和布置 527
第十章 城镇环形道路 531
第一节 概述 531
第二节 环路的规划 531
一、环路的区位与功能 532
二、环路的层数 533
三、城镇道路与城外公路衔接 533
第三节 环路设计标准 535
一、环路设计标准 535
二、设计车速 535
三、设计交通量 536
第四节 环路设计 537
一、路线设计要点 537
二、环路横断面形式 540
三、环路交叉口 542
四、临街道路 544
五、变速车道设计 545
六、匝道通行能力 549
第五节 环路管理 550
一、入口匝道控制 550
二、交通监视 551
三、信息系统 553
第十一章 城镇交通规划方案的评价 554
第一节 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 554
一、受效益影响的主体 554
二、社会资本积累效益的分类 555
第二节 规划方案评价的基本思路 556
第三节 交通规划评价的步骤 558
第四节 交通规划的评价主体与评价指标 558
一、使用者 559
二、经营者 559
三、周围居民 559
四、地域社会 559
五、国家 559
第五节 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方法 560
一、使用者角度的评价方法 560
二、经营者角度的评价方法 561
三、周围居民角度的评价方法 561
四、地区社会、自治体角度的评价方法 562
第六节 交通规划的综合评价法 563
一、费用效益分析 563
二、费用效益分析与社会、环境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563
三、费用效益分析与环境评价并用的方法 563
四、费用效益分析与依据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 564
五、不同主体评价综合化的理想方法 564
第七节 几种主要的评价方法梗概 564
一、费用效益分析 564
二、费用有效度分析 565
三、规划平衡表法 566
四、目标达成度矩阵法 566
五、协调性分析 567
六、框架法 568
第十二章 城镇道路交通管理 571
第一节 概述 571
一、道路交通管理的性质和任务 571
二、道路交通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571
三、道路交通管理的基本内容 572
四、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特点 574
第二节 道路使用管理 574
一、实施交通分流措施,使道路交通流相对趋于分散 575
二、加强静态交通管理,控制车辆停放 576
三、重视对非交通活动使用道路的管理 577
第三节 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管理设施 578
一、标志类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578
二、标线类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578
三、障碍类道路交通管理设施 579
第四节 交通指挥信号控制 579
一、交通指挥信号的控制要素 579
二、交通指挥信号的控制方式 580
第五节 道路交通事故 580
一、轻微事故 581
二、一般事故 581
三、重大事故 581
四、特大事故 581
第三篇 城镇能源规划与管理 585
第一章 能源概论 585
第一节 能源概念与分类 585
一、能量及其分类 585
二、能源及其分类 589
第二节 能源评价与我国能源特点 591
一、能源评价 591
一、我国能源特点 592
第三节 我国的常规能源 596
一、煤炭 597
二、石油 597
三、天然气 597
四、水力 598
第四节 能源与经济发展 599
一、能源与社会 600
二、能源与经济 600
第五节 能源与环境 602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602
二、能源应用与环境污染 613
三、能源消耗与节能 620
第二章 能源规划与系统工程 625
第一节 计划与规划 625
一、计划 625
二、规划与能源规划 625
第二节 系统工程与数学模型 626
一、系统与系统工程 626
二、数学模型 627
第三节 关于能源系统工程的研究 628
第三章 能源需求预测 629
第一节 能源需求预测的基本概述 629
一、预测的含义 629
二、关于能源需求预测 630
第二节 人均能量消费法 632
第三节 弹性系数 634
一、什么是“弹性”系数 634
二、平均增长速度法 634
三、相关法 636
第四节 技术分析法 636
第五节 部门分析法 638
一、原理和基本计算方法 638
二、计算实例 640
三、部门分析模型的评价 643
第六节 经济计量模型法 643
第四章 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646
第一节 关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简单情况 646
第二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 647
一、投入产出表的基础表式 647
二、直接消耗系数与完全消耗系数 649
三、投入产出的基本数学模型 651
第三节 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654
一、分析能源结构 654
二、直接能耗分析与完全能耗分析 654
三、能源需求量预测 656
第四节 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659
第五章 能源系统的决策分析 660
第一节 决策问题的分类 660
第二节 线性规划简介 661
一、线性规划的概念 661
二、地区能源供应线性规划模型 663
第三节 多目标决策问题 666
一、怎样解多目标决策问题 666
二、能源供应系统中的多目标决策分析 668
第四节 可能——满意度的多目标决策方法 670
一、可能度、满意度及其合并的方法 671
二、应用可能度——满意度的多目标决策方法对某城镇能源规划中各种投资方案进行评价 672
第五节 多层次权值分析决策方法简介 673
第六章 能源经济模型与计算机软件 676
第一节 能源经济模型的概念 676
第二节 世界能源经济模型简介 677
第三节 日本近畿地区的能源规划研究 680
第四节 大中城镇能源经济系统模型 682
第五节 计算机应用软件和能源数据库 683
一、计算机应用软件简介 683
二、能源数据库简介 684
第七章 节能原理与技术 688
第一节 节能原理 688
一、概述 688
二、节能原理 691
三、热平衡 694
四、设备的热平衡 703
五、?平衡 708
第二节 节能技术 715
一、工业锅炉节能技术 715
二、风机与水泵节能技术 718
三、热管及热泵技术 727
四、余热利用 733
第三节 热电联产 738
一、热电厂机组的基本形式 740
二、供热机组热化发电率的确定 743
第八章 城镇能源管理与实践 746
第一节 概述 746
一、城镇能源管理的目的和内容 746
二、能源科学管理的特点 747
三、能源管理的重要性 749
四、能源管理与城镇管理的关系 750
第二节 加强城镇能源管理的方法和途径 751
一、树立能源管理应有的基本观点 751
二、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753
三、健全能源管理制度 755
四、加强能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758
第三节 能源计量 760
一、能源计量在节约能源中的重要作用 760
二、城镇能源计量器具的配备原则 761
三、城镇能源计量器配备的对象和范围 762
四、能源计量管理 762
五、能源计量工作的监督检查 765
第四节 能耗定额管理 766
一、能耗定额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766
二、能耗定额的种类和统计范围 767
三、能耗定额的制订 769
四、能耗定额的执行和考核 770
第四篇 城镇园林绿化与经济管理 775
第一章 城镇园林绿地概述 775
第一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重要性和特点 775
一、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775
二、园林绿化的特点 776
三、园林绿化的建设要求 777
第二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功能和作用 778
一、城镇园林和在生态效益 778
二、城镇园林和社会效益 779
三、城镇园林和经济效益 780
第二章 城镇园林绿化的规划布局 782
第一节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原则 782
第二节 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布局的任务 783
第三节 城镇园林绿地的类型及其用地选择 784
一、城镇公共绿地 784
二、城镇街道绿地 784
三、专用绿地 784
四、城镇生产绿地 785
五、城镇防护绿地 785
六、城镇风景游览绿地 785
第四节 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布局应考虑的效果 785
一、城镇园林绿化与生产效果 785
二、城镇园林绿化与安全效果 786
三、城镇园林绿化与健康效果 786
第五节 城镇园林绿化规划布局的形式 786
一、环状花园城镇布局 787
二、放射形公园花园路系统布局 787
三、网状林带系统布局 788
四、块状综合性系统的布局 789
第六节 城镇园林绿地的定额指标 789
一、园林绿地定额指标制定的科学依据 789
二、影响园林绿地定额指标的因素 790
三、城镇园林绿地定额指标的计算 790
四、城镇绿化覆盖率的计算 792
第三章 城镇园林绿化的艺术与技巧( 795
第一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材料 795
一、自然材料 795
二、加工材料 795
三、植物利用 796
第二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艺术和美 796
一、美的社会性 796
二、美的形象性 797
三、美的感染性 797
四、美的对象性 797
第三节 城镇园林创作的传统特色和手法 798
一、相地合宜,构园得体 798
二、景以境出,取势为主 798
三、巧于因借,精在体宣 799
四、起结开合,多样统一 799
第四节 生境的创作 800
一、要切实保证运用好自然美 800
二、要慎重掌握运用好生活美 800
三、要正确处理好自然美和生活美的关系 800
第五节 画境与意境的创作 801
一、总体的合理布局 801
二、静态景观布局 802
三、动态序列布局 802
四、画境创作中的造形 804
五、意境创作的过程 805
六、意境创作要赋予时代的内容 805
七、意境创作要进行必要的点题 805
第六节 城镇园林山石的配置 806
一、山石的配置,要合乎情理 806
二、山的堆叠 806
三、点石成景的手法 809
第七节 水的处理 810
一、池面处理 810
二、池岸处理 811
三、水景的处理 811
第八节 植物的配置 811
一、要掌握好植物的性情 811
二、树木的配置 813
三、花卉的配置 813
四、草坪的设置 814
第九节 色彩的掌握 815
一、要掌握好颜色的属性 815
二、色彩的三要素 815
三、色彩的对比和调和 815
四、要掌握好色彩的性情 816
第四章 各种不同类型的绿化设计 818
第一节 公园的绿化设计 818
一、综合性公园的绿化设计 818
二、森林公园 821
三、街道小游园 823
第二节 居民区绿化规划 824
第三节 工厂区绿化规划 826
一、工厂区绿化的特点和原则 827
二、工厂区绿化的规划与设计 828
第四节 医院、学校与机关庭院绿化设计 830
第五节 街道绿化规划 831
一、街道绿化需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 832
二、街道绿化的几种形式 834
三、街道绿化的艺术处理 837
第六节 城郊风景区的绿化设计 838
第七节 城镇周围绿化规划 840
一、作用 840
二、内容 840
第五章 城镇绿化树种的选择 841
第一节 正确选择绿化树种的重要性 841
一、节约时间、早见成效 841
二、减少投资、事半功倍 841
三、保证良好的绿化效果 842
第二节 城镇绿化的环境特点 842
一、气候条件 842
二、土壤条件 843
三、污染情况 844
第三节 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与绿化功能 846
一、生态习性 846
二、观赏特性 847
三、改善环境能力 856
第四节 树种选择原则 861
一、适地适树 861
二、经济实惠 862
三、树种规划 863
第五节 树种选择与应用 864
一、观赏树 864
二、绿篱和树墙 865
三、街道绿化 865
四、林带 866
五、垂直绿化 866
第六章 树木的栽植 867
第一节 绿化土地的选择 867
第二节 树种选择和数量确定 867
第三节 栽树的季节与时间 867
第四节 起苗 868
第五节 运苗 869
第六节 假植 869
第七节 挖穴 869
第八节 栽植 870
第九节 大树移植 870
第十节 树木的抚育管理 871
第七章 城镇园林绿化经济管理 873
第一节 园林济管理是一门新兴学科 873
一、园林绿化事业的范围 873
二、城镇园林绿化管理的任务与行业现状 874
三、体制改革与经济管理 875
四、城镇园林绿化管理的原则 876
第二节 城镇化与园林绿化 877
一、城镇人口的聚集 877
二、城镇生态平衡 878
三、园林绿化与生态平衡 879
四、园林绿化是城镇的基础设施 880
第三节 城镇社会对园林绿化的需求 881
一、生存环境的需求 881
二、防护的需求 883
三、旅游事业的需求 884
四、人们闲暇时间增加的需求 886
五、人口老龄化的需求 887
六、生活方式改变的需求 888
第四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特点 889
一、法定性和群众性的特点 890
二、时代特点 890
三、业务特点 892
第五节 城镇行业的形成及其组织机构 894
一、园林绿化行业的形成 894
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895
三、园林行业的内部结构 895
四、组织机构的剖析 897
第六节 城镇园林绿化效益面面观 901
一、宏观的经济效益 901
二、综合的社会效益 902
三、合理经营与经济效益 903
四、经济效益的评估和计量 905
五、天津市园林综合效益的分析 908
第七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对策 908
一、现状和问题 908
二、几个相关因素 909
三、园林绿化事业的性质和特点 911
四、发展对策的思考 912
五、促进绿化发展的构想 913
六、广开资金渠道 914
第八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916
一、绿地定额指标 916
二、现行的三个绿化指标 917
三、园林行业的业务指标体系 919
四、业务指标体系的构想 920
第九节 城镇绿化材料的生产管理 924
一、绿化材料是园林绿化的物质基础 924
二、绿化材料的生产特点 925
三、品种选择 927
四、质量与规模 929
五、植物材料生产单位的经营管理 930
第十节 城镇公园管理 932
一、公园的缘起 933
二、公园的主要功能 934
三、公园管理工作的特点 936
四、公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938
五、关于公园门票问题 941
六、对“以园养园”的认识 946
第十一节 城镇园林绿化工程管理 948
一、园林绿化建设的特点 948
二、园林绿化建设工程的部分分工与协作 950
三、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决策 952
四、园林绿化建设的主要程序 954
五、建设工程的管理改革 956
第十二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物资与设备管理 958
一、物资管理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959
二、物资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960
三、设备管理是园林管理的组成部分 964
四、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 965
第十三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质量管理 968
一、质量管理的意义 968
二、园林质量管理的特点 969
三、怎样实行质量管理 971
第十四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劳动管理 973
一、积极提高劳动生产率 974
二、园林绿化的劳动特点 975
三、实行全员培训,提高职工的科学技术水平 976
四、健全劳动组织 977
五、建立责任制 979
六、制定劳动定额 980
七、健全奖惩制度 981
第十五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财务管理 982
一、现行的财务管理体制 982
二、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 983
三、财务管理的四个环节 985
四、经济核算 990
第十六节 城镇园林绿化的行政管理 992
一、园林绿化事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 992
二、要健全法制 993
三、保护古树名木 994
四、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995
五、树立人人爱护绿化的社会风尚 996
第十七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行业管理 998
一、行业结构的新趋向 999
二、将园林产品推向市场 1000
三、园林绿化行业的市场管理 1002
第十八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科技管理 1003
一、现状和问题 1003
二、园林绿化科学技术的特点 1004
三、园林绿化事业需要科学技术 1006
四、加强城镇园林科学技术的管理 1007
五、园林绿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1009
六、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 1010
第十九节 城镇园林绿化事业的计划管理 1012
一、园林绿化事业需要计划管理 1013
二、计划体系 1014
三、计划管理的基础工作 1015
第二十节 城镇园林绿化专业单位的承包责任制 1018
一、体制改革的认识基础 1018
二、现行体制存在的问题 1019
三、承包责任制 1021
四、推行承包责任制要做好基础工作 1022
五、推行承包责任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023
第五篇 城镇环境保护与管理 1029
第一章 环境保护概论 1029
第一节 环境的概念和系统组成 1029
一、环境的概念 1029
二、人类生存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1030
三、环境系统的组成 1031
第二节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32
一、环境保护的内容和任务 1032
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033
第三节 我国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035
一、我国环境状况 1036
二、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036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 1038
第一节 人体与环境的关系 1038
一、生命的起源 1038
二、人体与环境的统一 1039
第二节 环境与疾病 1040
一、地方病 1040
二、环境污染疾病 1042
第三节 环境污染的特征和危害 1046
一、环境污染的特征 1046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危害 1047
第四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 1051
一、居室与居住标准 1051
二、居室内生活燃料的污染 1052
三、吸烟对环境的污染 1053
四、生活用品的污染 1054
第三章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056
第一节 大气结构与组成 1056
一、大气结构 1056
二、大气的组成 1058
第二节 大气污染 1059
一、大气污染物 1061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1063
三、我国大气污染概况 1070
第三节 大气污染扩散 1071
一、大气结构 1071
二、大气层的垂直温度分布 1073
三、风 1077
四、湍流扩散理论 1080
五、高斯扩散模式 1081
第四节 大气污染控制 1088
一、综合防治 1088
二、大气环境标准 1090
三、微粒污染物净化——除尘 1093
四、气态污染物净化 1108
第五节 大气污染防治的意义与对策 1121
一、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重要意义 1121
二、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原则 1123
三、综合防治的对策与措施 1124
第四章 水污染及其防治 1126
第一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126
一、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1126
二、天然水资源 1127
三、天然水资源 1128
四、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1129
五、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29
第二节 水污染的形成原因和类型 1131
一、水污染的形成原因 1131
二、水污染的主要类型 1131
第三节 水体的污染与自净 1132
一、水体污染及水体自净作用 1132
二、水污染指标 1133
第四节 水体中主要污染物来源及其危害 1136
一、无机无毒物 1136
二、无机有毒物 1138
三、有机无毒物 1140
四、有机有毒物 1142
五、石油类污染物 1143
六、其他污染物 1145
第五节 水质标准与污水排放 1146
一、水污染物与水质指标 1146
第六节 废水水质与水质标准 1150
一、废水水质 1150
二、水质标准 1150
第七节 水污染综合防治 1159
一、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59
二、水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 1160
三、水污染综合防治的主要对策 1161
第八节 污水处理技术概述 1163
一、污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1163
二、污水处理流程 1168
三、污泥处理、利用与处置 1169
第九节 我国水环境保护的战略对策 1170
一、按流域、区域综合防治水污染 1171
二、城镇污水综合治理 1172
三、工矿企业水污染防治 1172
四、乡镇企业水污染防治 1173
第十节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 1174
一、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1174
二、普及下水道,兴建污水处理厂 1175
第五章 水处理与水处理技术 1177
第一节 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1177
一、水处理和水工业 1177
二、水处理方法的分类 1178
第二节 物理处理法 1178
一、格栅和筛网 1179
二、过滤 1181
三、沉淀和浮上 1185
第三节 生物处理法 1190
一、好氧生物处理 1191
二、活性污泥法 1192
三、生物膜法 1196
四、厌氧生物处理 1199
五、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 1202
第四节 化学处理法及物理化学处理法 1203
一、中和法 1203
二、化学沉淀法 1205
三、氧化还原法 1205
四、吸附法 1207
五、离子交换法 1208
六、膜分离法 1209
第五节 水处理系统 1212
一、处理系统的确定 1212
二、饮用水处理系统 1213
三、城镇废水处理系统 1213
四、建筑中水处理系统 1214
第六章 固体废物处理 1216
第一节 概述 1216
一、占用土地和对土壤的污染 1217
二、对水域的污染 1217
三、对大气的污染 1217
第二节 固体废物处理方法 1218
一、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1218
二、固体废物处理 1223
三、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 1225
第三节 典型废物的处理 1229
一、城镇垃圾处理 1229
二、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理 1231
第四节 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1235
一、固体废物的建材利用 1235
二、固体废物的农业利用 1236
三、固体废物的化工利用 1237
四、固体废物能的利用 1239
五、灰渣的处理及综合利用 1241
第七章 锅炉燃烧污染与防治 1243
第一节 锅炉燃料与污染物生成 1243
一、锅炉燃料 1243
二、燃烧产物 1245
三、污染物的生成 1245
第二节 脱硫 1249
一、燃料脱硫 1250
二、炉内脱硫 1251
三、烟气脱硫 1255
第三节NOx控制 1261
一、低NOx燃烧技术 1261
二、烟气脱氮 1267
第四节CO2排放控制 1271
一、CO2的分离提纯 1272
二、CO2的处置 1273
第五节 锅炉除尘 1273
第八章 内燃机的有害排污及净化 1275
第一节 内燃机的有害排放物 1275
第二节 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1275
一、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1276
二、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277
三、一氧化碳的生成机理 1278
第三节 影响汽油机有害排放的因素 1278
一、影响氮氧化物排放的因素 1278
二、影响碳氢化合物排放的因素 1280
三、影响一氧化碳排放的因素 1283
第四节 柴油机喷注分区模型 1283
一、喷注中的燃油和空气分布 1283
二、喷注的分区模型 1284
第五节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的生成机理 1287
一、柴油机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 1287
二、碳氢化合物的生成机理 1288
三、碳烟的生成机理 1290
四、颗粒物的生成机理 1291
第六节 影响柴油机有害排放的因素 1292
一、影响氮氧化物NOx排放率的因素 1292
二、影响碳氢化合物排放的因素 1296
三、影响一氧化碳排放的因素 1300
四、影响碳烟排放的因素 1302
五、影响颗粒排放的因素 1305
第七节 内燃机有害排放物的净化方法 1307
一、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概述 1307
二、机内净化和机外净化方法 1308
第九章 噪声污染的控制 1312
第一节 噪声基础 1312
一、声压、声强、声级 1312
二、响度与计权声级 1314
三、声的传播与衰减 1315
四、噪声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1316
五、噪声控制标准 1318
第二节 吸声与隔声 1319
一、吸声 1319
二、隔声 1322
第三节 消声器 1326
一、基本概念 1326
二、阻性消声器 1327
三、抗性消声器 1328
四、干涉型消声器 1330
五、阻抗复合型消声器 1332
六、喷注耗散型消声器 1332
第四节 工业常见噪声的控制 1335
一、风机噪声的控制 1335
二、压缩机噪声控制 1338
三、泵与电动机的噪声控制 1342
四、机动车辆噪声控制 1344
第十章 垃圾的回收和利用 1350
第一节 垃圾与社会 1350
一、垃圾——现代文明的“废物” 1350
二、垃圾——城镇生态系统的污染源 1352
三、“白色垃圾”——铁道部的“疙瘩” 1355
第二节 垃圾中的资源和能量 1355
一、垃圾——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1355
二、垃圾——循环利用中的潜在能量 1356
第三节 垃圾燃料成型 1360
一、垃圾加工成型制燃料 1360
二、有机渣制炭块 1360
三、果核中的能量 1361
四、有机垃圾的直接燃烧 1362
五、从工业废渣中分选燃料 1362
第十一章 环境管理 1364
第一节 概述 1364
一、环境经济学与环境保护 1364
二、环境经济学的特点 1365
三、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366
四、中国主要的环境经济问题 1368
第二节 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 1370
一、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的特点 1370
二、环境保护费用 1371
三、环境污染破坏的经济损失估算 1372
第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1376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376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进与内涵 1376
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本质 1379
第二节 公平·效率和价值·财富 1380
一、公平和效率的内涵与联系 1380
二、人类社会价值观和财富观的发展 1383
三、可持续发展经济的价值观和财富观 1385
四、可持续收入 1386
五、弱可持续性和强可持续性 138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 1387
第四节 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 1389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框架 1389
二、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1394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1396
一、可持续经济发展能力 1396
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与环境战略 1399
附录 共同的未来 1404
第十三章 环境管理理论 1405
第一节 概述 1405
一、环境管理的含义 1405
二、环境管理的内容 1406
三、环境管理的意义 1407
四、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 1409
五、环境保护规划 1412
六、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 1423
七、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 1425
八、环境管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 1428
九、环境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 1430
十、对环境干部管理的要求 1431
第二节 我国环境管理的发展历程 1432
一、环境管理思想的转变和提高 1433
二、环境管理工作的发展与深入 1434
第三节 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范围和任务 1436
一、环境管理的新发展 1436
二、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范围 1438
三、环境保护部门的主要任务 1440
四、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在地方 1442
第四节 环境管理体系日趋势完善 1443
一、三大环境政策 1443
二、八项环境管理制度 1443
第六篇 城镇基础设施规划与管理 1455
第一章 城镇基础设施总述 1455
第一节 基础设施对城镇发展的作用 1455
第二节 城镇基础设的内容 1455
第三节 城镇的基础设施要采用新技术 1456
第二章 城镇给水工程规划 1458
第一节 概述 1458
第二节 城镇给水工程规划的前期工作 1458
一、给水系统规划的任务和编制方法 1458
二、给水系统的组成及系统布置的原则 1459
三、给水的供应对象和要求 1460
四、用水量的估计 1460
第三节 水源的选择与卫生防护 1463
一、水源种类 1463
二、水源选择 1463
三、水源卫生防护 1465
四、城镇给水系统的组成形式 1466
五、给水管网规划 1467
第三章 城镇排水系统规划 1469
第一节 城镇排水系统规划的任务和编制方法 1469
一、排水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 1469
二、排水系统规划的编制方法 1470
第二节 城镇排水系统的分类及排水量 1470
一、城镇排水系统的分类 1470
二、城镇排水量 1471
三、城镇排水系统的体制和选择 1471
四、城镇排水系统平面布置形式及选择 1473
五、污水处理厂 1474
六、排水系统与城镇总体规划 1475
第四章 城镇供电规划 1476
第一节 概述 1476
一、城镇供电规划的作用 1476
二、城镇供电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 1477
三、城镇供电规划的分期和内容 1478
第二节 城镇电力负荷的计算 1479
一、负荷计算的目的 1479
二、影响负荷的因素 1480
三、负荷计算的方法 1481
四、负荷曲线及负荷分布表示法 1487
第三节 城镇供电电源的布置原则 1489
一、电源的种类 1489
二、火电厂与变电所的一般生产过程 1491
三、供电电源的布置原则 1493
第四节 城镇供电平面布置图 1499
第五节 城镇中的高压线路走廊问题 1502
一、采用高压送电的经济性 1502
二、高压线深入城镇后对安全的影响以及所采取的措施 1503
三、确定高压线走廊宽度的方法 1503
四、确定高压线路走向的一般原则 1505
第六节 火力发电厂及变电所的选址 1506
一、火力发电厂的选址 1506
二、变电所的选址 1507
第七节 城镇供电管理 1507
一、供电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507
二、输变电建设管理 1509
三、供电建设运行、检修管理 1510
四、用电营业管理 1512
五、路灯建设管理 1514
第五章 城镇邮电通信系统规划 1517
第一节 概述 1517
一、电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1517
二、通信网的构成 1517
三、电信的类别 1518
四、传输线路 1519
第二节 电信系统发展史话 1519
一、五十年代的电信系统 1520
二、六十年代的电信系统 1520
三、七十年代的电信系统 1521
四、八十年代的电信系统 1522
五、九十年代的电信系统 1523
第三节 邮电通讯设施在城镇规划中的地位 1531
一、邮电通讯的性质和任务 1531
二、邮电通讯设施在城镇中的位置 1531
三、我国邮政事业现状 1533
第四节 邮电通讯网路组织和技术要求 1533
一、市内电话线路 1533
二、长途电话线路 1534
三、短波电台 1534
四、微波通讯 1535
五、邮政通讯 1536
第五节 城镇邮电通信管理 1537
一、概述 1537
二、邮政通信 1539
三、电信通信 1542
四、邮电通信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的关系 1545
五、城市邮电通信的发展前景 1547
第六章 城镇消防规划 1549
第一节 城镇消费规划的内容 1549
第二节 消防站规划 1550
一、消防站规划的内容 1550
二、城镇消防站的规划原则 1551
三、消防站设置的位置 1552
第三节 城镇消防给水规划 1553
一、城镇消防给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553
二、消防给水规划的参考数据 1554
第四节 城镇居住区消防规划 1558
一、城镇居住区基本特点 1558
二、城镇居住小区在消防规划上存在的问题 1560
三、居住小区消防规划内容 1562
第七章 城镇供热系统规划 1566
第一节 概述 1566
一、城镇发展集中供热的意义 1566
二、集中供热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 1566
三、城镇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 1567
四、集中供热规划所需要的基础资料 1568
第二节 热负荷的计算 1568
一、民用热负荷 1568
二、工业热负荷 1570
第三节 集中供热的热源 1573
一、热电厂 1573
二、锅炉房 1574
三、利用工业余热资源发展集中供热 1576
第四节 热水供热管网 1576
一、供暖管网热负荷的确定方法 1577
二、平均热指标及全年负荷的计算方法 1579
三、热水供暖管网水力计算 1582
四、热水管网中管段总压降的估算法 1584
第五节 蒸汽供热管网 1587
一、蒸汽供热系统的特点 1588
二、蒸汽供热管网的水力计算 1589
三、热负荷资料 1593
第六节 供热管道的布置与敷设 1593
一、供热管网布置的基本形式 1593
二、热水供暖管网设计的原则及要点 1594
三、供热管道地上架空敷设 1595
四、供热管地下敷设 1597
五、供热管无沟敷设 1600
第七节 专用构筑物、建筑物 1603
一、检查井 1603
二、伸缩穴 1604
三、热用户引入口 1605
第八章 城镇燃气系统规划 1607
第一节 概述 1607
一、编制城镇燃气规划的原则和任务 1607
二、编制城镇燃气规划所需的基础资料 1608
三、城镇燃气规划的文件 1609
第二节 城镇燃气的气源及燃气供应系统 1610
一、城镇燃气的质量要求与气源概况 1610
二、城镇燃气的质量要求 1612
三、气源选择 1612
四、城镇燃气厂的厂址选择 1613
五、城镇燃气供应系统的组成 1613
第三节 城镇燃气用量的计算 1614
一、供气的一般原则 1614
二、城镇燃气年用量的计算 1616
三、燃气计算用量的确定 1620
第四节 城镇燃气的输配系统 1623
一、城镇燃气管网系统 1623
二、城镇燃气管网的布置 1624
第五节 调压室 1633
一、调压室的位置选择 1634
二、调压室的经济指标 1634
第六节 水力计算 1635
一、水力计算公式 1636
二、燃气管道总压力降和压力降分配 1639
三、环状管网的计算 1640
第七节 液化石油气 1643
一、管道输送 1644
二、液化石油气的供应 1646
第九章 城镇用地的竖向规划 1649
第一节 概述 1649
一、山区、丘陵地的竖向设计 1649
二、竖向规划的基本内容 1651
三、竖向设计前所需要的资料 1652
四、竖向设计的步骤 1652
五、竖向设计中的一些规定 1653
第二节 竖向规划的两个阶段 1655
一、总体规划阶段 1655
二、详细规划阶段 1655
第三节 详细规划的竖向规划方法和步骤 1656
一、高程箭头法 1656
二、纵横断面法 1656
三、设计等高线法 1657
第十章 城镇用地选择及方案比较 1659
第一节 城镇用地分类 1659
一、生活居住用地 1659
二、工业用地 1659
三、仓库用地 1660
四、公用事业设施用地 1660
五、卫生防护用地 1660
六、对外交通运输用地 1660
七、特殊用地 1660
第二节 城镇用地选择与功能分区方案 1661
一、城镇用地选择的一般条件 1661
二、如何做功能分区方案 1665
第三节 功能分区方案的综合比较 1669
一、方案比较的目的 1669
二、方案比较的内容 1669
三、如何确定方案 1671
四、方案比较举例 1671
第十一章 城镇用地分析及工程措施 1680
第一节 概述 1680
第二节 城镇用地分析 1680
一、如何分析城镇用地 1680
二、用地分析所需的资料 1683
三、用地分析图的编制方法 1684
第三节 城镇用地工程措施 1685
一、地面水的排除 1685
二、城镇防洪 1686
三、降低地下水位 1689
四、整治城镇湖塘 1692
五、防治冲沟 1693
六、滑坡防治 1693
第十二章 城镇管线工程综合 1695
第一节 管线工程综合的概念和意义 1695
一、管线工程与管线工程综合的概念 1695
二、管线工程综合的意义 1695
第二节管线工程综合的应用 1696
一、随着城镇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各项工程管线日益增多 1696
二、管线工程综合的方法和原则 1697
三、管线工程的平面综合和竖向综合 1698
四、城镇主要管线最小水平净距表及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表 1698
第三节 管线工程的分类及其内容 1699
第四节 综合工作阶段的划分 1701
一、规划综合 1701
二、设计综合 1701
第五节 管线工程综合布置的一般原则 1702
第六节 规划综合的编制 1704
一、管线工程综合规划(平面)图 1704
二、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1705
第七节 设计综合的编制 1706
一、管线工程设计综合平面图 1706
二、管线交叉点标高图 1707
三、修订道路标准横断面图 1710
第十三章 城镇规划地形图 1712
第一节 怎样看地形图 1712
一、地形图的概念和作用 1712
二、地形图的测绘 1712
三、比例尺 1713
四、坐标 1715
五、地形图表示的内容和专和的符号 1721
第二节 地形图的应用 1723
一、怎样辨别图纸的方向 1723
二、地形图的一般应用 1726
三、坐标换算 1728
四、城镇用地的地形分析 1731
五、竖向规划中地形图的应用 1733
六、道路规划中地形图的应用 1736
七、排水工程规划中地形图的应用 1737
八、结合地形布置建筑物 1740
第十四章风·气温·城镇规划 1743
第一节 风与城镇规划 1743
一、风是怎样形成的 1743
二、风的观测及其特性 1744
三、风玫瑰图的绘制方法 1746
四、风对城镇规划布局的影响 1751
五、局地风与工业布置 1753
第二节 气温与城镇规划 1755
一、气温的垂直分布与大气稳定度 1755
二、逆温 1755
三、用烟条形状来判断大气的稳定度 1757
四、气温水平分布与城镇规划 1759
第十五章 城镇基础市政设施管理 1761
第一节 市政设施概述 1761
一、市政设施的地位和作用 1761
二、市政设施的发展状况和问题 1762
第二节 市政设施的特点及其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763
一、市政设施的特点 1763
二、市政设施管理的目标 1764
三、市政设施管理的基本原则 1764
第三节 道路管理 1765
一、加强对新建、改建道路的监督 1765
二、加强对道路的养护、维修 1766
三、高度重视路政管理 1767
第四节 桥梁、护岸和隧道管理 1768
一、桥梁管理 1768
二、护岸管理 1770
三、隧道管理 1770
第五节 排水设施管理 1772
一、遵照城镇规划,积极进行排水设施建设 1772
二、切实搞好对排水设施的养护、维修 1772
三、严格制止外来危害行为 1773
四、做好防汛工作 1774
第十六章 城镇公用事业的管理 1776
第一节 公用事业的性质和管理原则 1776
一、公用事业的性质 1776
二、公用事业的发展和现状 1776
三、公用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 1777
第二节 供水管理 1778
一、水资源管理 1778
二、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 1779
三、供水的水质和水压管理 1780
四、节约用水管理 1781
第三节 供气供热管理 1782
一、供气供热与城镇能源规划管理 1782
二、供气工程的建设管理 1783
三、供气的安全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英语自学进阶教程全6册 3》爱尔兰迪尔德丽出版社著 2019
- 《新编高中物理竞赛教程习题全解》钟小平主编;钟小平,倪国富,曹海奇编写 2019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三五”规划教材 简谱手风琴教程 第2版》(中国)杨克勤,王宝庆 2019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学术丛书 新闻实务随想录》刘海贵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高等院校保险学专业系列教材 保险学原理与实务》林佳依责任编辑;(中国)牟晓伟,李彤宇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