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分析化学  第7版
分析化学  第7版

分析化学 第7版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发美主编;赵怀清,柴逸峰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3783
  • 页数:5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全国高等学校药学专业本科第七轮规划教材,供药学专业本科用。《分析化学》第7版的编写为了充分体现教材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编写体系和内容上进行了重新整合,对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进行了提炼,对于每章的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取舍,并且注意引进学科的前沿知识。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在每章开头增加了学习要求,按照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提出了每章的学习要求。在仪器分析中每章结尾增加了知识拓展,介绍相关知识和前沿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知识面。每章的习题做了高度的提炼,删除了简单的问答题,保留了综合思考题和计算题或光谱解析题。
上一篇:矩阵分析下一篇:线性代数
《分析化学 第7版》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学习要求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及其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2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3

第四节 分析过程和步骤 4

第五节 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 5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7

学习要求 7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一、准确度和误差 7

二、精密度与偏差 9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11

四、误差的传递 11

五、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3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14

一、有效数字 15

二、数字的修约规则 15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6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17

二、t分布 18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9

四、可疑数据的取舍 21

五、显著性检验 23

六、相关与回归 26

知识拓展:化学信息处理技术 28

习题 28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0

学习要求 30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30

一、滴定分析法 30

二、滴定方式及其适用条件 32

第二节 标准溶液 34

一、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34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5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36

一、滴定分析中的计量关系 36

二、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 36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9

一、水溶液中溶质各型体的分布和分布系数 39

二、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处理方法 45

习题 46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8

学习要求 48

第一节 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8

一、一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 48

二、多元酸(碱)溶液的pH计算 50

三、两性物质溶液的pH计算 51

四、缓冲溶液的pH计算 53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54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54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55

三、混合指示剂 57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8

一、强酸(碱)的滴定 58

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60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64

四、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66

五、滴定方式 67

第四节 滴定终点误差 69

一、强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69

二、弱酸(碱)的滴定终点误差 70

第五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法 71

一、非水酸碱滴定法基本原理 72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77

习题 82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84

学习要求 84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85

一、配位平衡 85

二、配位滴定曲线 90

三、金属指示剂 92

四、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94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95

一、配位滴定的滴定终点误差 95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96

三、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97

四、配位滴定方式 100

习题 101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3

学习要求 103

第一节 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03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103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和速度 107

三、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09

四、氧化还原滴定法的指示剂 111

五、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113

第二节 碘量法 114

一、碘量法的基本原理 114

二、碘量法的指示剂 116

三、碘量法的标准溶液 117

第三节 高锰酸钾法 118

一、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 118

二、高锰酸钾法的标准溶液 119

第四节 亚硝酸钠法 119

一、亚硝酸钠法的基本原理 119

二、亚硝酸钠法的指示剂 120

三、亚硝酸钠法的标准溶液 121

第五节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21

一、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121

二、重铬酸钾法 122

三、铈量法 122

四、高碘酸钾法 123

习题 124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26

学习要求 126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126

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26

二、银量法终点的指示方法 128

三、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32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133

一、沉淀重量分析法 133

二、挥发重量法 143

习题 145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147

学习要求 147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法概述 147

第二节 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148

一、化学电池 148

二、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50

第三节 直接电位法 152

一、溶液pH的测定 152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57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61

一、电位滴定法的原理和特点 161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 162

三、电位滴定类型 163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64

知识拓展:超微电极 167

习题 167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69

学习要求 169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9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69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1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71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172

二、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72

三、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 174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75

一、辐射源 176

二、分光系统 176

三、辐射的检测 178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79

习题 179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81

学习要求 181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81

一、电子跃迁类型 181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有关概念 183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83

四、影响吸收带的因素 184

五、朗伯-比尔定律 187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189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92

一、主要部件 192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和光学性能 194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196

一、定性分析 196

二、纯度检查 197

三、单组分的定量方法 198

四、同时测定多组分的定量方法——计算分光光度法 200

五、紫外吸收光谱用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研究 204

六、比色法 207

知识拓展:褶合光谱法 209

习题 209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212

学习要求 212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12

一、分子荧光 212

二、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216

三、影响荧光强度的外部因素 218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20

一、溶液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220

二、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21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 222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 222

二、其他荧光分析技术简介 223

知识拓展:荧光探针 224

习题 225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26

学习要求 226

第一节 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基本原理 226

一、分子振动能级和振动形式 226

二、红外吸收光谱产生的条件 229

三、吸收峰的强度 230

四、吸收峰的位置 231

五、特征峰和相关峰 236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光谱 236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37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38

三、醇、酚和醚类化合物 239

四、羰基类化合物 240

五、含氮类化合物 244

第三节 红外光谱仪 245

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二、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47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47

一、试样的制备 247

二、红外光谱解析方法 248

知识拓展:近红外光谱法 253

习题 253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56

学习要求 256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256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256

二、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257

三、原子吸收线的轮廓和变宽 258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60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61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62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65

第三节 实验方法 266

一、测定条件的选择 266

二、干扰及其抑制 267

三、灵敏度和检出限 268

四、定量分析方法 269

知识拓展:连续光源原子吸收光谱 270

习题 270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72

学习要求 272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73

一、原子核的自旋 273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74

三、自旋弛豫 275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77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277

二、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78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278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79

一、屏蔽效应 279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79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80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83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85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85

二、偶合常数 288

三、自旋系统 288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291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291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292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294

一、核磁共振碳谱 294

二、相关谱 297

知识拓展:定量核磁共振技术 298

习题 299

第十五章 质谱法 301

学习要求 301

第一节 质谱法的基本原理和质谱仪 301

一、质谱法的基本原理 302

二、质谱的表示方法 302

三、质谱仪 303

第二节 质谱中的主要离子及其裂解类型 311

一、质谱中的主要离子 311

二、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313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315

一、分子式的确定 315

二、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17

第四节 有机化合物结构综合解析 323

一、解析程序 323

二、解析示例 324

知识拓展:质谱法在蛋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327

习题 328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331

学习要求 331

第一节 色谱过程 331

一、色谱过程 331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332

三、分配系数和色谱分离 335

第二节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337

一、色谱法的分类 337

二、分配色谱法 338

三、吸附色谱法 339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341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342

第三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343

一、塔板理论 344

二、速率理论 346

第四节 色谱法的发展概况 349

习题 350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352

学习要求 352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52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52

二、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352

三、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353

第二节 气相色谱固定相和载气 354

一、气液色谱固定相 354

二、气固色谱固定相 357

三、载气 357

第三节 气相色谱检测器 357

一、检测器的性能指标 358

二、热导检测器 359

三、氢焰离子化检测器 360

四、电子捕获检测器 361

五、其他检测器 361

第四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362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62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363

三、样品的预处理 365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65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和分类 365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速率理论和实验条件的选择 366

三、毛细管气相色谱系统 367

第六节 定性与定量分析 370

一、定性分析方法 370

二、定量分析方法 371

知识拓展:裂解气相色谱 374

习题 374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376

学习要求 376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固定相和流动相 377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77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377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380

四、正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82

五、反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383

六、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384

七、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386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 387

一、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 387

二、分离条件的选择 389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390

一、输液系统 390

二、分离和进样系统 391

三、检测系统 392

四、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395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396

一、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96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396

知识拓展:生物色谱法 397

习题 397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399

学习要求 399

第一节 平面色谱法的分类和有关参数 399

一、平面色谱法的分类 399

二、平面色谱法的参数 400

第二节 薄层色谱法 402

一、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和原理 402

二、吸附薄层色谱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403

三、薄层色谱操作方法 405

四、定性和定量分析 407

五、薄层扫描法简介 408

第三节 纸色谱法 410

一、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410

二、纸色谱的实验条件 411

知识拓展:薄层放射自显影 412

习题 412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414

学习要求 414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基础理论 415

一、电渗和电渗率 415

二、电泳和电泳淌度 416

三、表观淌度 416

四、分离效率和谱带展宽 417

五、分离度 419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的主要分离模式 419

一、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419

二、毛细管区带电泳 420

三、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422

四、毛细管电色谱 423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 423

一、高压电源 423

二、毛细管柱 424

三、进样系统 424

四、检测器 426

知识拓展:芯片毛细管电泳 426

习题 426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428

学习要求 428

第一节 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 428

一、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428

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430

三、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 434

四、色谱-质谱的扫描模式及其提供的信息 434

第二节 其他联用分析法 437

一、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 437

二、高效液相色谱-核磁共振波谱联用 439

三、色谱-色谱联用 440

知识拓展:高效液相色谱-电感偶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 441

习题 442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443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445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47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450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451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56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 459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463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466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67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472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75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478

参考文献 482

英文索引 486

中文索引 4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