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做更好的教师  生态校本研修的探索
做更好的教师  生态校本研修的探索

做更好的教师 生态校本研修的探索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永培等著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1792315
  • 页数:22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生态学出发,以让每个老师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为目标,在追求个性、卓越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校本研修的教师发展生态结构。
《做更好的教师 生态校本研修的探索》目录

第1章 走向生态:历史的选择 1

第一节 教师教育的历史溯源 2

一、造就师资,尤为先务 2

二、一人上马,众人保驾 7

三、师徒挂钩,分层推进 11

四、以校为本,全程发展 15

第二节 走向生态的教师培训 19

一、鲜活的生命——教师个体生态 20

二、活跃的团体——教师群体生态 21

三、成长的摇篮——学校系统生态 22

第2章 现实追求:个性与卓越 25

第一节 大气天下卓尔不群 25

一、让学生快乐成长 25

二、让教师享受成功 29

三、让学校成就卓越 31

第二节 当梦想邂逅现实 36

一、阳光并不普照大地 36

二、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38

三、在尝试中自我实现 42

第三节 踏上艰难的逐梦之旅 45

一、寻找属于自己的空间 45

二、造就一个独特的自我 49

三、一场没有终点的奔跑 53

第3章 校本研修:困惑与出路 57

第一节 外在型培训的迷思 57

一、“经济人”的价值逻辑 57

二、“被培训”的老师 59

三、“标准化”的培训模式 61

第二节 教师群体结构变迁的双重性 62

一、“鲶鱼效应”注入活力 62

二、“正态分布”引发竞争 63

第三节 从“被”培训走向“自”培训 65

一、在巨人的肩膀上“起舞” 65

二、在规划的指引下“前行” 70

三、在评价和反思中“长大” 73

第四节 阳光下的“围城” 77

一、人本化的研修原则 77

二、生态化的研修目标 79

三、系统化的研修内容 81

四、多样化的研修方式 85

五、支持性的保障系统 88

第4章 “高级后”教师引领性研修 92

第一节 “高级后”教师:一个孤独的群体 92

一、或许我真的“老”了 93

二、只适合自己的精彩课堂 95

三、迷失在前行路上 96

四、生活在两点一线之间 98

第二节 访问学者:到大师身边去 100

一、茶室里的头脑风暴 101

二、生态融合的矩阵循环 103

三、成为更好的教师 106

四、教学-实训-研究三位一体 107

五、追求实效的深度研修 112

六、在校本研修中成长 118

第三节 项目研修:走我兴趣之路 120

一、个性的才是全程的 120

二、整体化-分方向-可选择 121

三、寻找研修兴趣点 123

四、走在项目研修的路上 126

五、项目研修的管理和评价 131

第四节 团体行动研修:我与你在一起 132

一、研修团队中的我与你 132

二、团体行动研修中的引导者 133

三、团体行动研修的运行程序 134

第5章 “3—10年”教师发展性研修 140

第一节 “3—10年”教师:上下求索的群体 141

一、不做单纯的教书匠 141

二、迷茫在科研之路上 143

三、寻找“我”的课堂 144

第二节 课例研究:打破理论与实践的“藩篱” 145

一、教科研的有限时空 146

二、课例存在于你身边 147

三、课例研究“三部曲” 149

四、在磨课中生成研究 151

五、反思作为一种研究 153

第三节 同伴合作:从“我”到“我们” 155

一、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 155

二、给教师合作搭个平台 157

三、无处不在的同伴合作 158

四、基于合作的专业对话 163

第四节 学科导师:与名师面对面 165

一、名师就在你身边 165

二、在导师的支持下 167

第6章 “0—3年”教师养成性研修 178

第一节 “0—3年”教师:校园中的“新人” 179

一、原来我的职业不浪漫 179

二、踽踽独行于前行路上 181

三、我期待成为优秀教师 183

四、新教师的规定性培训 184

第二节 师徒结对:代际传承 185

一、师徒双赢为理念 186

二、双向选择结师徒 187

三、德艺双馨选导师 189

四、师傅带教三步走 189

五、全程跟踪求实效 190

第三节 阶段培训:从站 稳讲台到站好讲台 193

一、站稳讲台 193

二、站好讲台 197

第四节 个体反思:自我超越 202

一、透视我自己 202

二、与学生共生 205

三、以同伴为镜 209

尾声 214

参考文献 225

后记 22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