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生理学
生理学

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志雄主编;刘志敏,杨午鸣,邹原等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02315594
  • 页数:390 页
图书介绍:生理学是一门医学院校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是其他临床各科的基础。本书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编写上注重体现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意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迪性和实用性,尽可能做到突出重点、照顾全面。在编写过程中力求概念清楚、表达准确、语言精练、内容易懂,便于学生学习、理解与记忆。在编写形式上,为了使学生明确目标、把握重点,在每一章前列出了掌握、熟悉、了解三级要求与内容,在每一章后根据重点列出复习思考题,为学生掌握生理学内容乃至复习迎考带来便利。根据教材建设的一般规律和中西医结合学术与教育的特点,本教材力求贯彻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充分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和中西医结合最新成果,力求使中西医能融会贯通。
《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

一、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2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

一、新陈代谢 3

二、兴奋性 4

三、适应性 4

四、生殖 5

第三节 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 5

一、体液和内环境 5

二、内环境稳态 6

第四节 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6

一、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 6

二、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8

第五节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与机体稳态的调控机制 10

一、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主要认识 10

二、阴阳的现代研究 11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3

第一节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3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4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 15

第二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21

一、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特征 22

二、跨膜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22

第三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4

一、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记录方法 24

二、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26

三、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29

四、细胞兴奋的引起和传导 33

五、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37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8

一、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38

二、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44

第五节 中医学有关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的生理功能 46

一、气血精津液的基本功能 46

二、有关气血精津液的现代医学研究 47

第三章 血液 50

第一节 概述 50

一、血液的组成及血量 50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53

三、血液的功能 54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55

一、红细胞 55

二、白细胞 59

三、血小板 61

第三节 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63

一、血液凝固 63

二、纤维蛋白的溶解 66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68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 68

二、红细胞血型 68

三、输血原则 69

第五节 中医学与血液生理 70

一、中医学血液生理 70

二、与中医学血液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 7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73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74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74

二、心脏泵血过程及其机制 75

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77

四、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78

五、心泵功能贮备 81

六、心音和心音图 81

第二节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 82

一、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形成机制 82

二、心肌生理特性 87

三、心电图 94

第三节 血管生理 98

一、各类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98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99

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102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105

五、微循环 107

六、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109

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12

一、神经调节 112

二、体液调节 118

三、局部血流的自身调节 120

第五节 器官循环 121

一、冠脉循环 121

二、肺循环 123

三、脑循环 125

第六节 中医学与血液循环 127

一、中医学的血液循环生理 127

二、与中医学血液循环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 128

第五章 呼吸 131

第一节 肺通气 132

一、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132

二、肺泡的结构和功能 133

三、肺通气原理 134

四、肺容积和肺容量 139

五、肺通气量 140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142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142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143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45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145

二、氧的运输 146

三、二氧化碳的运输 148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50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150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152

第五节 中医学与呼吸生理 157

一、中医学的呼吸生理 157

二、与中医学呼吸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 157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59

第一节 概述 159

一、消化道平滑肌 159

二、消化腺的功能 161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61

四、消化道的内分泌功能 163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164

一、唾液 164

二、咀嚼和吞咽 165

第三节 胃内消化 165

一、胃液 165

二、胃的运动 169

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 171

一、胰液 171

二、胆汁 172

三、小肠液 174

四、小肠的运动 175

第五节 大肠的功能 176

一、大肠液及其大肠内细菌的作用 176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177

第六节 吸收 177

一、消化道主要吸收部位及其机制 178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79

第七节 中医学与消化吸收 182

一、中医学的消化生理 182

二、与中医学消化功能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 183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85

第一节 能量代谢 185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185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187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190

四、基础代谢 191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192

一、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192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194

三、体温调节 197

第三节 中医学与体温生理 200

一、中医学中能量代谢与体温的相关理论 200

二、与体热相关的现代医学研究 200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203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流特点 204

一、肾脏的结构特点 204

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 206

三、肾血流量的调节 207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 208

一、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09

二、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210

三、肾小球滤过率与滤过分数 211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12

第三节 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213

一、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功能 213

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功能 218

三、影响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220

第四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21

一、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基本过程 221

二、肾髓质高渗梯度形成的机制 222

第五节 尿生成的调节 225

一、血管升压素 225

二、醛固酮 227

三、心房钠尿肽 228

第六节 血浆清除率 229

一、血浆清除率测定方法 229

二、测定血浆清除率的意义 229

第七节 尿的排放 231

一、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 232

二、排尿反射 232

第八节 中医学与水液代谢 233

一、中医学的水液代谢理论 233

二、水液代谢的现代医学研究 234

第九章 内分泌 236

第一节 概述 236

一、激素的分类 237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239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 240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243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243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244

三、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246

第三节 甲状腺 250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251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52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254

第四节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256

一、甲状旁腺激素与维生素D3 256

二、降钙素 258

第五节 肾上腺 259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259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263

第六节 胰岛 265

一、胰岛素 265

二、胰高血糖素 268

第七节 其他 268

一、前列腺素 269

二、褪黑素 269

三、瘦素 270

第八节 中医五脏与内分泌 271

一、肾与内分泌系统的研究 271

二、心与内分泌系统的研究 272

第十章 生殖与性生理 274

第一节 男性生殖 274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274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275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276

四、男性的性反应 276

第二节 女性生殖 277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277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77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 279

四、月经周期 280

五、女性的性反应 281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282

一、受精与着床 282

二、胎盘激素与妊娠的维持 283

三、分娩 283

四、泌乳 284

第四节 中医学与生殖 284

一、中医学的生殖理论 284

二、中医学生殖的现代医学研究 285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287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287

一、神经元 287

二、神经胶质细胞 291

第二节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292

一、突触传递 292

二、神经递质与受体 298

第三节 神经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 305

一、反射中枢 305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305

三、反射中枢兴奋传递的特征 306

四、中枢抑制 307

五、中枢易化 308

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309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309

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 310

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312

四、痛觉 314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1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16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320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21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23

五、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25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26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326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330

第七节 脑的高级功能 332

一、大脑皮层的生物电活动 332

二、觉醒与睡眠 334

三、学习与记忆 336

四、语言中枢和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 340

第八节 中医经络生理学 341

一、循经感传现象 341

二、经络腧穴的功能结构特征 344

三、针刺麻醉的现代医学研究 344

第十二章 感觉器官 348

第一节 概述 348

一、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348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49

第二节 视觉器官 351

一、眼的折光功能 351

二、视网膜的感光换能功能 355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358

第三节 听觉器官 360

一、外耳和中耳的传音功能 361

二、内耳的感音功能 363

第四节 前庭器官 366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366

二、前庭器官的功能 368

三、前庭反应与眼震颤 369

第五节 嗅觉与味觉 371

一、嗅觉 371

二、味觉 372

第六节 中医学与五官 372

一、中医学感官理论 372

二、中医学感官的现代研究 374

附录一 生理学常用名词汉英对照表 375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3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