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石学敏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43707
  • 页数:574 页
图书介绍: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针灸基础理论,从临床实践角度分别对经络学、针灸学及刺灸学做了论述。第二部分为常见病的针灸治疗,详细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和作用等方面,在治疗各论中论述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急症及其他病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处方、操作及配方理论等,并附有大量临床医案,有助于读者加深理解。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针灸治疗学 第2版》目录

上篇 基础理论 7

第一章 经络理论 7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7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7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8

三、经络学说的发展 8

第二节 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9

一、十二经脉 9

二、奇经八脉 10

三、十五络脉 11

四、十二经别 11

五、十二经筋 12

六、十二皮部 12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12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2

二、经络的病理反应 13

第四节 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14

一、诊断方面 14

二、治疗方面 14

第二章 腧穴理论 16

第一节 腧穴概念的形成 16

第二节 腧穴学的发展 17

第三节 腧穴的命名 18

一、自然类 18

二、物象类 19

三、人体类 19

第四节 腧穴的分类 19

一、十四经穴 19

二、经外奇穴 19

三、阿是穴 20

第五节 腧穴的作用 20

一、输注气血 20

二、反映病证 20

三、防治疾病 20

第六节 腧穴主治基本规律 20

一、腧穴所在,主治所能 20

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22

三、特定腧穴,特定主治 22

四、同一腧穴,双向主治 22

五、主治相同,疗效有别 22

六、主治要领 23

第七节 特定穴 23

一、五输穴 23

二、原穴 23

三、络穴 24

四、郄穴 24

五、俞穴、募穴 24

六、交会穴 24

七、八会穴 24

八、八脉交会穴 25

第三章 经络各论 26

第一节 十二正经经脉 26

一、手太阴肺经 26

二、手阳明大肠经 29

三、足阳明胃经 31

四、足太阴脾经 34

五、手少阴心经 37

六、手太阳小肠经 39

七、足太阳膀胱经 41

八、足少阴肾经 44

九、手厥阴心包经 46

十、手少阳三焦经 48

十一、足少阳胆经 50

十二、足厥阴肝经 52

第二节 奇经八脉 54

一、督脉 54

二、任脉 56

三、冲脉 57

四、带脉 58

五、阳?脉 58

六、阴?脉 59

七、阳维脉 60

八、阴维脉 60

第四章 腧穴各论 62

第一节 十二正经腧穴 62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62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72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82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107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119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124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135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168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182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188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198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219

第二节 奇经八脉腧穴 227

一、督脉经穴 227

二、任脉经穴 242

三、冲脉 255

四、带脉 255

五、阳?、阴?脉 255

六、阴维、阳维脉 255

第三节 常用奇穴 256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61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261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261

第五章 刺灸法 263

第一节 针刺手法的形成与发展 263

一、针刺手法的起源与形成 263

二、针刺手法的发展 264

第二节 毫针手法基本原理 265

一、理论基础 265

二、影响手法疗效的若干因素 268

第三节 毫针刺法 275

一、毫针的结构 275

二、毫针的保养与检修 275

三、针刺的练习 276

四、针具的选择 277

五、选择体位 277

六、消毒 278

七、持针法 278

八、进针法 279

九、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 280

十、行针手法 281

十一、补泻手法 282

十二、留针法 289

十三、出针法 290

十四、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290

十五、针刺注意事项 292

第四节 其他针法 293

一、头针 293

二、耳针 295

三、三棱针法 298

四、皮肤针法 299

五、皮内针法 300

六、电针法 301

七、穴位注射法 303

第五节 拔罐疗法 304

一、罐的种类 304

二、拔罐方法 305

三、拔罐法的应用 305

四、拔罐的作用和适用范围 306

五、起罐方法和注意事项 306

第六节 灸法 307

一、灸法的作用 307

二、灸用材料 307

三、灸法的操作方法 307

四、灸法注意事项 310

第六章 针灸的治疗作用 312

第一节 疏通经络 312

第二节 扶正祛邪 312

第三节 调和阴阳 313

第七章 针灸治疗原则 314

第一节 治神守气 314

一、治神 314

二、守气 315

第二节 清热与温寒 315

一、热则疾之 315

二、寒则留之 316

第三节 补虚泻实 316

一、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 316

二、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 316

三、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17

第四节 局部与整体 317

一、局部治疗 317

二、整体治疗 317

三、局部与整体同治 318

第五节 治病求本 318

一、急则治标 318

二、缓则治本 318

三、标本同治 319

第六节 三因制宜 319

一、因时制宜 319

二、因地制宜 319

三、因人制宜 320

第八章 针灸配穴处方 321

第一节 选穴原则 321

一、近部选穴 321

二、远部选穴 321

三、辨证及对症选穴 321

第二节 配穴方法 322

一、按经脉配穴 322

二、按部位配穴 322

第三节 刺灸法的选择 323

一、疗法的选择 323

二、操作方法的选择 323

三、治疗时机的选择 323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323

一、五输穴的临床应用 323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325

三、俞穴、募穴的临床应用 326

四、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326

五、八会穴的临床应用 327

六、下合穴的临床应用 327

七、郄穴的临床应用 327

八、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328

第九章 针灸辨证施治原则 329

第一节 八纲证治 329

一、阴阳 329

二、表里 329

三、虚实 329

四、寒热 330

第二节 脏腑证治 330

一、肺与大肠证治 330

二、脾与胃证治 331

三、心与小肠证治 331

四、肾与膀胱证治 332

五、心包与三焦证治 333

六、肝与胆证治 333

第三节 经络证治 334

一、手太阴肺经证治 334

二、手阳明大肠经证治 334

三、足阳明胃经证治 334

四、足太阴脾经证治 334

五、手少阴心经证治 335

六、手太阳小肠经证治 335

七、足太阳膀胱经证治 335

八、足少阴肾经证治 335

九、手厥阴心包经证治 335

十、手少阳三焦经证治 335

十一、足少阳胆经证治 336

十二、足厥阴肝经证治 336

下篇 疾病各论 339

第一章 内科疾病 339

第一节 高热(外感性高热) 339

第二节 中风(脑卒中) 341

第三节 呆傻(老年性痴呆症) 347

第四节 消渴(糖尿病) 350

第五节 心悸 354

一、心房纤颤 354

二、心动过速 356

三、心动过缓 357

四、期前收缩 358

五、传导阻滞 360

第六节 胸痹(心绞痛) 360

第七节 哮喘(支气管哮喘) 363

第八节 咳嗽 365

一、气管炎 365

二、肺感染 367

第九节 眩晕 369

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369

二、高血压病 371

三、梅尼埃病 374

四、颈性眩晕 375

五、眼性眩晕 377

第十节 厥证(一过性昏厥) 378

第十一节 头痛 381

一、血管性头痛 381

二、神经性头痛 383

三、眼性头痛 384

四、颈性头痛 384

五、高颅压头痛 385

第十二节 痿证(截瘫) 386

第十三节 口眼斜(面神经麻痹) 390

第十四节 痹证(风湿性、类风湿关节炎) 394

第十五节 脉痹(雷诺综合征) 398

第十六节 臂厥、骭厥(多发性大动脉炎) 399

第十七节 面颊痛(三叉神经痛) 402

第十八节 颈痛(颈椎病) 405

第十九节 脊痛(退行性脊柱炎) 407

第二十节 肩臂痛(臂丛神经痛) 409

第二十一节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411

第二十二节 肘劳(肱骨外上髁炎) 413

第二十三节 膝痛(膝关节骨关节炎) 414

第二十四节 腰痛 416

一、急性腰扭伤 416

二、腰椎间盘脱出症 418

三、增生性脊柱炎 420

四、腰肌劳损 422

第二十五节 腰腿痛(坐骨神经痛) 423

第二十六节 呃逆(膈肌痉挛) 426

第二十七节 呕吐、恶心(胃肠功能紊乱) 429

第二十八节 腹胀(胃下垂) 431

第二十九节 胃脘痛(慢性胃炎) 434

第三十节 胁肋痛(胆囊炎、胆石症) 436

第三十一节 食积(消化不良) 438

第三十二节 泄泻 440

一、急性痢疾 440

二、急性胃肠炎 442

三、慢性结肠炎 444

第三十三节 便秘(习惯性便秘) 446

第三十四节 瘛疭 447

一、舞蹈病 447

二、震颤麻痹 450

三、小儿多动症 452

四、小儿抽动症 454

第三十五节 痉证(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456

第三十六节 痫证(癫痫) 458

第三十七节 百合病(癔症) 462

第三十八节 不寐(神经衰弱) 465

第三十九节 脏躁(更年期综合征) 468

第四十节 癫狂(狂躁性精神分裂症) 471

第四十一节 郁证(抑郁性精神分裂症) 474

第四十二节 癔症性瘫痪 475

第四十三节 癔症性抽搐 477

第四十四节 阳疾(性功能障碍) 478

第四十五节 早泄(性功能障碍) 482

第四十六节 石淋、血淋(肾结石) 484

第四十七节 遗尿(夜尿症、神经性尿失禁、尿崩症) 485

第四十八节 淋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前列腺病变) 487

第四十九节 癃闭(神经性尿潴留) 490

第五十节 男性不育(精子异常) 492

第五十一节 中枢性呼吸衰竭 494

第二章 外科疾病 496

第一节 腹胀(肠梗阻) 496

第二节 肠痈(阑尾炎) 498

第三节 乳痈(急性乳腺炎) 500

第四节 红丝疗(急性淋巴管炎) 502

第五节 丹毒(网状淋巴管炎) 504

第六节 牛皮癣(神经性皮炎) 506

第七节 瘾疹(荨麻疹) 507

第八节 湿疮(湿疹) 510

第九节 痒疹(顽湿结节) 512

第十节 缠腰火丹(带状疱疹) 515

第十一节 粉刺(寻常痤疮) 517

第三章 五官科疾病 520

第一节 伤风鼻塞(急性鼻炎) 520

第二节 鼻鼽(过敏性鼻炎) 521

第三节 鼻渊(急慢性鼻窦炎) 521

第四节 鼻窒(慢性鼻炎) 522

第五节 鼻衄(鼻出血) 523

第六节 乳蛾(急性扁桃体炎) 524

第七节 喉痹(急慢性咽炎) 525

第八节 牙痛 526

第九节 耳鸣、耳聋(神经性耳鸣、神经性耳聋) 527

第十节 口疮 529

第四章 妇科疾病 531

第一节 月经失调 531

第二节 闭经(继发性闭经) 534

第三节 痛经(原发性痛经) 536

第四节 阴挺(子宫脱垂) 538

第五节 女性不孕(无卵月经) 539

一、输卵管阻塞 539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 541

第六节 崩漏 542

第七节 带下病 544

第八节 胎位不正 544

第九节 滞产 545

第十节 乳少 546

第五章 眼科疾病 547

第一节 近视 547

第二节 视一为二(麻痹性斜视) 548

第三节 上睑下垂 549

第四节 青盲(视神经萎缩) 551

第五节 目劄 552

第六节 目赤肿痛 554

第七节 麦粒肿 554

第六章 儿科病症 556

第一节 小儿遗尿 556

第二节 小儿惊风 557

第三节 疳积 558

第四节 小儿食积 559

第五节小小儿脑性瘫痪 559

第七章 急症 561

第一节 急性疼痛 561

一、胸痹(心绞痛) 561

二、胁痛(急性胆囊炎、胆石症) 563

三、腰痛(肾结石) 564

第二节 急性出血 565

一、吐血 565

二、衄血 565

三、便血 566

四、血尿 566

第三节 虚脱 567

第四节 抽搐 567

第八章 其他疾病 569

第一节 慢性疲劳综合征 569

第二节 戒断综合征 570

一、戒毒综合征 570

二、戒烟综合征 572

第三节 肥胖症 57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