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第2版
病理学  第2版

病理学 第2版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玉芳主编;白娟,张锡流,范英昌,黄秀榕副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47808559
  • 页数:271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院校病理学教学及医学生自学使用。内容分为病理生理(总论)和病理解剖(各论)两部分。第1~9章为总论,重点阐述各种重要的基本病理过程,包括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和肿瘤等。第10-14章为各论,主要阐述各器官系统的常见病等病理理论,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淋巴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传染病及寄生虫等疾病。
《病理学 第2版》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内容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三、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2

总论 7

第一章 疾病概论 7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 7

一、健康 7

二、疾病 8

第二节 病因学 8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8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9

第三节 发病学 9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10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10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11

一、康复 11

二、死亡 12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3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13

一、萎缩 14

二、肥大 15

三、增生 16

四、化生 16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7

一、损伤的原因和发生机制 17

二、形态学变化 18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24

一、再生 24

二、纤维性修复 25

第四节 创伤愈合 26

一、皮肤创伤愈合 27

二、骨折愈合 28

三、影响再生修复的因素 28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1

第一节 充血 31

一、动脉性充血 32

二、静脉性充血 32

第二节 出血 34

一、类型及原因 34

二、病理变化 35

三、后果 35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5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6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其形态 38

三、血栓的结局 40

四、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影响 40

第四节 栓塞 41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41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42

第五节 梗死 43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43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44

三、梗死的结局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46

第六节 水肿 46

一、水肿发生的原因与机制 46

二、常见水肿类型 49

三、水肿的病理变化 50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51

第四章 炎症 52

第一节 概述 52

一、炎症的概念 52

二、炎症的原因 52

三、炎症的分类及特点 53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类型 53

一、变质 54

二、渗出 54

三、增生 62

四、炎症介质 64

第三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66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66

二、炎症的结局 67

第五章 肿瘤 69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69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70

一、肿瘤命名 70

二、肿瘤的分类 70

第三节 肿瘤的形态 71

一、大体形态 71

二、组织结构 72

第四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73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73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74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74

一、肿瘤的生长 74

二、肿瘤的扩散 75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8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8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9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9

第八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80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80

二、环境因素及其致癌机制 82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83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84

一、上皮组织肿瘤 84

二、间叶组织肿瘤 88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90

四、其他组织肿瘤 91

第十节 常见器官恶性肿瘤举例 92

一、鼻咽癌 92

二、肺癌 93

三、食管癌 94

四、胃癌 94

五、大肠癌 96

六、原发性肝癌 96

七、宫颈癌 97

八、乳腺癌 98

九、葡萄胎 99

十、绒毛膜癌 99

第六章 缺氧 100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10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101

一、低张性缺氧 101

二、血液性缺氧 102

三、循环性缺氧 103

四、组织性缺氧 103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4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06

一、代谢耗氧率 106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106

第七章 发热 107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07

一、发热激活物 107

二、内生致热原 108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109

第二节 发热的分期 111

一、体温上升期 111

二、高热持续期 111

三、体温下降期 112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112

一、代谢变化 112

二、功能变化 112

第八章 休克 114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与分类 114

一、休克的病因 114

二、休克的分类 115

第二节 休克分期与发生机制 116

一、休克早期 116

二、休克期 118

三、休克晚期 119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和结构损害 121

一、细胞代谢改变 121

二、细胞结构损害 121

第四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122

一、休克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122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23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2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24

一、DIC的病因 124

二、DIC的发病机制 125

三、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126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27

一、分期 127

二、分型 127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127

一、出血 127

二、休克 128

三、器官功能障碍 128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8

各论 131

第十章心血管系统疾病 131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3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2

二、病理变化 133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5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35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6

三、冠状动脉性猝死 137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3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38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39

第四节 风湿病 14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1

二、基本病理变化 141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141

四、慢性心瓣膜病 143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44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44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44

第六节 心力衰竭 145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分类 145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47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49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功能代谢变化 150

第十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152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52

一、慢性支气管炎 152

二、肺气肿 153

三、支气管扩张症 154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55

第三节 肺炎 155

一、细菌性肺炎 156

二、病毒性肺炎 159

三、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160

四、支原体肺炎 160

第四节 结核病 160

一、概述 160

二、肺结核病 163

三、血源性结核病 166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166

第五节 呼吸衰竭 168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69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71

第十二章 消化系统疾病 174

第一节 胃炎 174

一、急性胃炎 174

二、慢性胃炎 174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17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6

二、病理变化 177

三、结局及并发症 17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7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8

二、基本病理变化 179

三、临床病理类型 181

第四节 肝硬化 182

一、门脉性肝硬化 183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86

三、胆汁性肝硬化 186

第五节 肝功能衰竭 186

一、肝功能衰竭的病因、分类及对机体的影响 187

二、肝性脑病 187

三、肝肾综合征 191

第十三章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193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9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4

二、基本病理变化 196

三、临床表现 196

四、肾小球肾炎常见病理学类型 196

第二节肾盂肾炎 20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2

二、类型 202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203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204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206

三、尿毒症 209

第四节 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211

一、慢性宫颈炎 211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 211

三、乳腺增生性病变 212

四、前列腺增生症 212

第十四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14

第一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1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4

二、病理变化 215

三、临床病理联系 216

四、结局与并发症 216

第二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216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7

二、病理变化 217

三、临床病理联系 218

四、结局与并发症 218

第三节 伤寒 21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9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19

三、结局与并发症 220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22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1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21

第五节 阿米巴病 222

一、肠阿米巴病 222

二、肠外阿米巴病 224

第六节 血吸虫病 2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4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25

三、结局 226

第七节 性传播性疾病 227

一、淋病 227

二、尖锐湿疣 227

三、梅毒 228

四、艾滋病 231

附一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234

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34

一、水、钠代谢障碍 234

二、钾代谢障碍 240

第二节 酸碱平衡紊乱 242

一、酸碱平衡 242

二、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244

三、酸碱平衡紊乱的评价指标 245

四、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247

附二 缺血-再灌注损伤 252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52

一、原因 252

二、影响因素 25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53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253

二、钙超载的损伤作用 255

三、白细胞的损伤作用 256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57

一、心脏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57

二、脑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58

三、肠、肾等器官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58

附三 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259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概述 259

一、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259

二、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机制 260

第二节 常见的信号转导系统 261

一、G蛋白相关信号转导系统 261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信号转导系统 262

三、TNF相关信号转导系统 262

四、TGF一β族信号转导通路 263

五、Wnt信号转导通路 263

六、Hedgehog(Hh)信号转导通路 263

七、Notch信号转导通路 263

第三节 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机制 264

一、基因突变使信号转导蛋白数量与功能改变 264

二、免疫反应异常使细胞信号数量和受体功能改变 264

三、致炎因子和体内功能代谢障碍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264

第四节 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相关疾病 265

一、受体病 265

二、G蛋白异常疾病 266

三、多环节信号转导异常疾病 267

主要参考文献 27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