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禅学思想史1  印度部
禅学思想史1  印度部

禅学思想史1 印度部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忽滑谷快天著;郭敏俊译
  • 出 版 社:大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9574470415
  • 页数:218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杨朱下一篇:禅眼
《禅学思想史1 印度部》目录

导读 1

原序 7

译序 9

注意项目 11

印度部 3

第一编 外道禅 3

序说 3

第一章 梨俱吠陀宗教与泛神观 5

第一节 梨俱吠陀之年代及印度文学史二期 5

第二节 梨俱吠陀之圣诗及其宗教 6

第三节 一神教倾向 7

第四节 泛神思想之萌芽 8

第二章 奥义书之泛神思想 11

第一节 吠陀时代尚不存在轮回生死思想 11

第二节 灵魂转生说之萌芽见於梵书 12

第三节 奥义书之年代 13

第四节 奥义书与轮回转生 14

第五节 生死问题 15

第六节 来世三道 16

第七节 善恶报应 17

第八节 佛教业力说之先驱 18

第三章 实我之领悟与识心见性 19

第一节 婆罗门圣权之否定 19

第二节 奥义书之意义 20

第三节 领悟实我为解脱正因 21

第四节 高远智识与低劣智识 21

第四章 实我与心性梵神与佛 23

第一节 实我之意义 23

第二节 三重自我与五重自我 24

第三节 实我之不死不灭 25

第四节 实我如水中盐 26

第五节 实我自存无限 27

第六节 实我祕在吾人胸中 28

第七节 实我必向内求 29

第八节 万有存於实我之中 29

第九节 实我与造物主 31

第十节 梵神之意义 31

第十一节 梵神与实我不二 32

第十二节 万有出自梵神归於梵神 33

第十三节 宇宙精灵与梵神 34

第十四节 梵神与其人格 35

第十五节 梵神与第一义谛 36

第十六节 梵神界与彼岸 37

第十七节 梵天界之幸福 37

第五章 奥义书之坐禅法 39

第一节 唵之暝想与精灵 39

第二节 祭祀苦行之究竟目的 40

第三节 禅定与不动智 41

第四节 五欲与轮回 41

第五节 证实我之要件 42

第六节 瑜伽所生知觉与见性 42

第七节 瑜伽入定之心要及其环境 43

第八节 弥多罗夜尼耶之瑜伽义与修证论 44

第九节 六重瑜伽 46

第十节 弥多罗夜尼耶之厌世观 46

第十一节 弥多罗夜尼耶之轮回解脱说与佛说之近似点 47

第六章 奥义书与禅 49

第一节 婆罗门斥学解 49

第二节 领悟梵神者不死不灭 50

第三节 奥义书之师徒相传 51

第四节 奥义书之无情说法 52

第七章 佛教与数论及瑜伽 53

第一节 释尊入灭年代与四吠陀成立时期 53

第二节 佛教术语之先驱 54

第三节 原始佛教与奥义书之关系及诸教祖之禁欲主义 55

第四节 修多罗之种类及其制作年代 56

第五节 数论与瑜伽之起源 57

第六节 金七十论之著者及数论经之著作年代 60

第八章 数论与佛教之近似 61

第一节 二大史诗不足为佛教之前身 61

第二节 婆伽梵歌之制作年代 62

第三节 婆伽梵歌近似大乘佛教 63

第四节 原始佛教之四谛十二因缘说与数论 64

第五节 原始佛教与数论之契合点与差异点 64

第九章 瑜伽学派之禅 67

第一节 与瑜伽有关之奥义书 67

第二节 瑜伽之坐处与坐法 68

第三节 瑜伽三行及定中风光 69

第四节 瑜伽之最胜者 71

第五节 解脱之风光 72

第十章 波檀阇梨之禅定 75

第一节 波檀阇梨及其出世年代之异说 75

第二节 瑜伽注释书及其语源 77

第三节 瑜伽之主要目的及其种类 77

第四节 瑜伽经之内容 78

第五节 瑜伽之修行对象 78

第十一章 外道禅之大成 81

第一节 瑜伽之助道 81

第二节 三昧之五障 82

第三节 业感及其解脱 83

第四节 瑜伽之正道 83

第五节 三德为万物差别之因 84

第六节 心之转化与制止法 85

第七节 二种三昧与自在天神 85

第八节 四种定心平衡之三摩缽底 86

第九节 三耶摩之三昧智与神通力 87

第二编 小乘禅 91

序说 91

第一章 四禅八定 93

第一节 因果经所传四禅八定 93

第二节 释迦谱及付法藏传之说 94

第三节 佛本行集经之说 95

第四节 佛所行赞之说 96

第五节 修行本起经及普曜经之说 97

第二章 四禅之内容 99

第一节 俱舍论之说明 99

第二节 顺正理论之说明与小乘之通义 100

第三章 四无色定之内容 103

第一节 《中阿含》有关修定生天之说 103

第二节 《中阿含经》及《俱舍论颂疏》之说 105

第三节 禅法要解有关入定心状之说明 105

第四章 灭尽定之创说 109

第一节 小乘於外道禅定加上灭尽定 109

第二节 《增一阿含经》的证文 110

第三节 灭尽定与无想定之差别 111

第四节 《大毗婆沙论》之说明 112

第五节 后世小乘教徒排斥无想定 113

第六节 《俱舍论颂疏》之说 114

第七节 参考《宗镜录》之说明 115

第八节 结语 116

第五章 外道五通与漏尽通 117

第一节 禅定力能引发神通 117

第二节 外道五通与小乘六通 119

第三节 《修行道地经》之说明 120

第四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说 120

第五节 神通与释尊本旨 122

第六章 止观 125

第一节 定力之本旨 125

第二节 止观俱行说 126

第三节 止观之先后任意说 128

第四节 修行道地经之止观定义及其义说 129

第五节 中阿含之说 130

第七章 三昧 133

第一节 小乘之三昧 133

第二节 二种三昧 134

第三节 印度思想於三昧之通弊 136

第四节 三昧有别 137

第五节 大乘之无量三昧 139

第八章 十念与二甘露门 141

第一节 十念为趣涅盘法门 142

第二节 二甘露门 144

第三节 十念二甘露任意说 145

第四节 坐禅五门与天台五停心观 146

第五节 小乘修行以禅观为始终 147

第六节 四念住与涅盘 148

第七节 四正断与涅盘 151

第八节 四神足与涅盘 152

第九节 三十七道品为证涅盘法门 154

第十节 三十七道品止观俱行 156

第九章 安般念 159

第一节 俱舍论及达摩多罗禅经有关安般之说 159

第二节 修行道地经之谬说 161

第三节 调息之要义 162

第四节 天台数息说与坐禅三昧经之异说 163

第五节 数息之要谛 164

第六节 数息之长短说 165

第七节 数息之法则 167

第八节 数息二病 168

第九节 就过不及命名诸说 169

第十章 六妙门 171

第一节 大毗婆沙论就六妙门之说明 171

第二节 阿毗昙心论之说 173

第三节 俱舍论之说 175

第四节 坐禅三昧经之说与达摩多罗禅经之异说 176

第五节 大安般守意经之六妙说与其内容 177

第六节 修行道地经以六妙门为四事 179

第十一章 十六特胜 181

第一节 修行道地经十六特胜说 182

第二节 大安般守意经之说 186

第三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十六行说 187

第十二章 八解脱 188

第一节 八解脱之名义 189

第二节 八解脱名八背舍之原因 189

第十三章 八胜处 191

第一节 八胜处名义 192

第十四章 九次第定十遍处 193

第一节 十遍次之次第 193

第二节 遍处之名义 194

第三节 禅解三要素 195

第十五章 佛弟子中之禅僧 197

第一节 优婆?多之禅观 197

第二节 大迦叶、阿难不擅於禅 198

第三节 坐禅第一离日比丘 200

第四节 佛弟子中之安般行者 201

第五节 安般非佛世必修法门 202

第十六章 祖师禅之先驱 203

第一节 阿难之证权丧失 203

第二节 诸部圣典之相异 204

第三节 就四阿含之妄说及天台之过信 205

第四节 就四阿含经之诸说 206

第五节 大众部近似大乘 208

第六节 鸡胤部近似祖师禅 208

第七节 髣髴祖师禅之杂阿含经 210

第八节 小乘教徒之坐法 211

第九节 习禅之期限 212

第十节 十诵律坐禅之觉醒法 212

第十一节 释氏要览之说 215

第十二节 禅带之用途及擎灯之起源 216

第十三节 警策之滥觞及经行 217

中国部 221

第一编 准备时代 221

概说 221

第一章 安世高与禅数 223

第一节 安世高之习禅与其译经 223

第二节 安世高入洛年代及其译出禅经 224

第二章 支娄迦谶与禅教 227

第一节 支谶入洛年代 227

第二节 竺佛朔之道行经 228

第三节 支谶之译经 229

第三章 支谦与禅经 231

第一节 支谦渡来年代 231

第二节 支谦之译经 232

第四章 康僧会与习禅 235

第一节 康僧会之禅观 235

第二节 康僧会之说明具特色 237

第五章 朱士行与汉人沙门 239

第一节 昙摩迦罗与朱士行 239

第六章 竺法护及其译述 241

第一节 竺法护之译经 241

第二节 般若经之地位 242

第三节 法华经之译出 243

第四节 华严经及维摩经 245

第七章 佛图澄及道安之伟业 247

第一节 竺叔兰译经与支敏度之合本 247

第二节 佛图澄之化导 248

第三节 道安之达识及其入灭年代 249

第四节 道安之鸿业 250

第五节 道安之著述与禅门之关系 251

第六节 道安注十二门经之内容 253

第八章 习禅之实修 255

第一节 汉人之习禅 255

第二节 当时之禅风 256

第九章 庐山慧远与念佛禅 257

第一节 慧远之风格 257

第二节 老庄之学为佛教之渐阶 258

第三节 道安门下与老庄之学 259

第四节 白莲社之创立 260

第五节 慧远入灭年代与其参禅念佛 261

第六节 般若之流通 263

第十章 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265

第一节 罗什小传 265

第二节 罗什入寂年代 267

第三节 罗什之译经与禅法 267

第四节 译经年代之讹谬 269

第五节 大藏经中之罗什译经 270

第六节 译经之内容 271

第七节 佛陀跋陀罗 273

第八节 佛陀跋陀罗译禅经之内容 274

第九节 达摩多罗禅经之翻译年代与其编著 275

第十节 佛陀斯那之传承 276

第十一节 禅经题号之讹谬 277

第十二节 佛陀跋陀罗之译经 278

第十三节 禅经广略二本 279

第十四节 《达摩多罗经》非达摩之说 279

第十五节 富若罗与般若多罗不同人 280

第十六节 达摩多罗与菩提达摩非同一人 282

第十七节 《六十华严》之初禅 284

第十一章 僧肇与道生 287

第一节 道生小传 287

第二节 道生之涅盘经 289

第三节 顿悟成佛说 290

第四节 僧肇 292

第五节 涅盘无名论之卓见 292

第六节 物不迁论肇论疏与禅语 294

第七节 宝藏论之禅味 295

第八节 注维摩经之禅教观念 299

第九节 僧叡之参禅 303

第十二章 玄高之修禅及其神异 306

第一节 宝云与慧观 306

第二节 玄高小传 307

第三节 惠览之道行 308

第四节 罽宾禅师昙摩密多与其禅经 308

第五节 罽宾诸禅师 309

第六节 求那跋陀罗之楞伽经及其年代 311

第十三章 宝志出世与佛陀渡来 314

第一节 司徒竟陵王弘通大乘 314

第二节 顿悟成佛论之继承堵法瑷 315

第三节 顿悟成佛论之赞同者刘虬 315

第四节 宝志之灵迹 316

第五节 宝志之隐语 317

第六节 宝志为祖师禅之祖耶 318

第七节 宝志偈颂之大旨 319

第八节 佛陀禅师之风格 319

第二编 纯禅时代 323

概说 323

第一章 西域禅观之流行与菩提达摩 325

第一节 自释迦佛至达摩之传承 325

第二节 传灯录所载七佛之偈 326

第三节 道原之谬误 328

第四节 契嵩之谬论 329

第五节 二十八祖付法偈 330

第六节 支彊梁楼是为何人 331

第七节 就那连耶舍译论契嵩之误 332

第八节 念常之妄论 334

第九节 念常其论议之破绽 336

第十节 道原之西来年表后记 336

第十一节 七佛偈之作者 337

第十二节 契嵩就付法藏传之极论 338

第十三节 契嵩之论议不当 339

第十四节 二十八祖之异说 341

第十五节 有部之传承 344

第十六节 各派相承差异之缘由 349

第十七节 拈华微笑之本据如何 350

第十八节 人天眼目之杜撰 352

第十九节 浅川鼎之说 352

第二十节 浅川鼎之评论 354

第二十一节 宋濂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356

第二章 菩提达摩之东来 359

第一节 续高僧传达摩渡来之年代 359

第二节 暗示达摩东来年代四传说 360

第三节 四传说之一致点 362

第四节 达摩入灭年代与佛大先 364

第五节 达摩渡来地点 365

第六节 逹摩与梁武之问答 366

第七节 问答之来由与姚兴僧肇之思想 367

第八节 达摩渡江说与归天说 369

第九节 达摩毒害说与只履说之讹传 370

第十节 梁武建碑与祖琇之意先身说 372

第十一节 意生身说为妄论 373

第三章 达摩之教旨 375

第一节 达摩之特色与禅门宗风 375

第二节 皮肉骨髓之说 376

第三节 二入四行说为达摩正统思想 377

第四节 少室六门集与传灯录所示达摩思想 380

第五节 少室六门集之内容与错误之逹摩思想 382

第六节 人天眼目之达摩真性偈 383

第七节 楞伽经付嘱说 384

第八节 楞伽经与达摩之思想 385

第九节 楞伽、金刚二经与诸祖 386

第十节 集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387

第十一节 楞伽经之特色 389

第十二节 达摩之中心思想 390

第十三节 达摩理入之说 391

第十四节 直指之一特色及解脱说 392

第十五节 起源楞伽之佛心宗名义 393

第十六节 四十九年一字不说 394

第十七节 五无间业之善用 394

第十八节 三界唯心说 395

第十九节 禅家之心要及心之说 395

第二十节 宗通说通之说与涅盘 396

第二十一节 禅家自称之禅 397

第二十二节 不起一念之说 398

第二十三节 达摩之一心戒 399

第四章 僧副之禅观傅翕之超悟 403

第一节 僧副与道副不同人 403

第二节 傅翕小传 404

第三节 傅翕传与挥案一下公案及祖琇之妄言 405

第四节 傅翕之信仰与思想根柢 407

第五节 傅翕与老庄思想 408

第六节 傅翕之思想形式 409

第七节 傅翕之禅偈 410

第八节 〈心王铭〉 411

第九节 即心即佛为梁代一思想 413

第十节 鼓山元贤之说 413

第五章 二祖慧可之教旨 415

第一节 慧可小传 415

第二节 正宗记及血脉谱之断臂说 417

第三节 断臂说非传灯录撰者之臆说 418

第四节 断臂说与法琳碑文之价值 419

第五节 断臂实例与法难之说 419

第六节 慧可之教旨 421

第六章 三祖僧璨与信心铭 423

第一节 僧璨小传 423

第二节 编年通论之僧璨行实 424

第三节 僧璨诸传及谥号 425

第四节 旧唐书与血脉谱之说 426

第五节 续高僧传与传灯录之说 426

第六节 僧璨与南岳慧思之思想 428

第七节 梁代思想之先驱 429

第八节 见性成佛之语与慧可僧璨之思想 431

第九节 慧可参徒慧师之见地 431

第七章 僧稠之禅数与亡名之息心铭 433

第一节 僧稠之风格 433

第二节 僧实与僧达 434

第三节 亡名之为人与其息心铭 435

第八章 四祖道信及其教旨 437

第一节 后周法难与文帝护法 437

第二节 文帝与禅门并炀帝之行业 438

第三节 四祖道信 439

第四节 道信之教旨 439

第五节 道信法融之相见与使用般若经之发端 440

第九章 牛头禅之祖法融 443

第一节 诸传所载法融之行实 443

第二节 法融之心铭 445

第三节 传灯录之说与牛头之禅风 448

第十章 五祖弘忍及其时代 449

第一节 唐初诸师活跃 449

第二节 《五灯会元》之〈弘忍传〉 450

第三节 〈弘忍传〉之讹传 451

第四节 最上乘论 452

第五节 最上乘论非弘忍真说之诸证并金刚经 453

第十一章 六祖慧能及其宗风 457

第一节 六祖坛经为慧能语录 457

第二节 三本不同坛经 459

第三节 曹溪大师别传及其脱稿年代 460

第四节 四书校对之慧能传 461

第五节 有关慧能年代诸说 465

第六节 法宝坛经之慧能思想 467

第七节 自心自性之说 467

第八节 见性成佛暨即心即佛之说 469

第九节 本来面目与王三昧 470

第十节 自性能具万德唯心净土 472

第十一节 慧能之坐禅观 474

第十二节 慧能对死及死后之见地 476

第十三节 金刚经口诀为疑问之作 478

第十二章 神秀及其禅 481

第一节 神秀与慧安 481

第二节 慧安之风格 482

第三节 神秀之禅风 482

第四节 慧能神秀禅风之差异及两者之亲密 484

第五节 神秀之心要与楞伽六代相传 485

第六节 神秀门下义福普寂 485

第七节 普寂门人一行 486

第三编 禅机时代 491

概说 491

第一章 禅风大变 493

第一节 南山念佛禅 493

第二节 法持之念佛 494

第三节 南北二禅之轧轹 495

第四节 行棒竖拂之始 497

第五节 扬眉张目与圆相之始 498

第六节 放喝之始 499

第二章 牛头禅暨无相三句 501

第一节 径山道钦 501

第二节 牛头山智威与慧忠 502

第三节 云居之智 503

第四节 圭峰对牛头禅之批评 505

第五节 五祖门下一支派与无相三句 505

第六节 无住之三句 507

第七节 无住与杜渐鸿之问答 508

第三章 青原与石头之宗乘 511

第一节 青原行思 511

第二节 石头希迁 512

第三节 石头之宗风 513

第四节 参同契之题号 515

第五节 魏伯阳之仙术 515

第六节 著作参同契之本事 516

第七节 江湖二甘露门 517

第四章 南岳与马祖之宗乘 519

第一节 南岳怀让 519

第二节 南岳之言行 520

第三节 马祖道一 521

第四节 马祖之禅机 522

第五节 马祖门下之禅机 523

第六节 禅机之弊与五味禅 529

第七节 即心即佛 530

第八节 马祖下之流弊 531

第五章 永嘉玄觉与证道歌 535

第一节 永嘉玄觉 535

第二节 永嘉集与证道歌 536

第三节 证道歌传於印度之说 537

第六章 荷泽神会与南北二宗之诤 539

第一节 荷泽神会 539

第二节 南北二宗之对抗 540

第三节 荷泽之显宗记 541

第七章 南阳慧忠及其宗风 545

第一节 南阳慧忠 545

第二节 释门正统之谬误与南阳之禅 546

第三节 南禅二大窠臼与慧忠之身心一如论 548

第四节 即心即佛之真义 549

第五节 无情说法之创唱 550

第六节 教禅一致说 550

第七节 十问十对 551

第八章 大珠慧海之《顿悟入道要门论》 553

第一节 大珠慧海 553

第二节 顿悟入道要门论 554

第三节 六祖与大珠之契合 555

第四节 生死涅盘之意义 555

第五节 斥诵经 556

第九章 百丈怀海开创禅刹 559

第一节 百丈怀海 559

第二节 百丈之机用 560

第三节 百丈名言及其思想 562

第四节 不著为宗无求为心要 563

第五节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564

第六节 禅寺之开创 564

第七节 古清规序 565

第八节 现存清规与古清规 567

第九节 敕修清规 567

第十节 楞严咒、大悲咒 568

第十一节 密教之影响 568

第十二节 楞严咒内容与十佛名 569

第十三节 野狐话之伪作 570

第十四节 因果问题与野狐话 571

第十五节 野狐话非史实 573

第十六节 迦叶佛时无人类焉有汉地禅宗 573

第十章 南泉与四堂之玄化 575

第一节 马祖门下三大士 575

第二节 南泉普愿 576

第三节 南泉与黄檗 576

第四节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577

第五节 绝对大道 578

第六节 西堂智藏 579

第七节 无业之叹宗弊 579

第八节 竹头接木之语 580

第九节 奇言畸行之流行 581

第十一章 佛光如满与章 敬怀恽之见解 583

第一节 佛光如满与唐顺宗 583

第二节 章 敬怀恽 585

第三节 章 敬之见解 585

第四节 盘山宝积之见解 586

第五节 杨岐甄叔名言 587

第六节 无业 588

第七节 无业之思想 589

第八节 唤侍者作二虎 590

第九节 狗子佛性之语 590

第十节 四宾主 591

第十二章 庞蕴参禅与白居易念佛 593

第一节 庞居士 593

第二节 庞居士之思想 594

第三节 庞居士之逸荡 596

第四节 白乐天 597

第五节 白居易参禅 598

第六节 白居易之念佛 599

第七节 二居士之相违 600

第十三章 药山惟俨与丹霞天然之禅风 601

第一节 药山惟俨及其法系之异说 601

第二节 法系生异说之事由 603

第三节 药山之终焉 604

第四节 药山之门风 604

第五节 不许药山人看经 605

第六节 李翱之参禅 606

第七节 李翱之复性书 607

第八节 复性书之要旨皆出自禅 608

第九节 丹霞天然 609

第十节 丹霞焚木佛 609

第十一节 翫珠吟 610

第十四章 五家法系之诤论 613

第一节 天皇道悟传 613

第二节 龙潭崇信传 614

第三节 争论发端为金山昙颖 615

第四节 石门慧洪之说 615

第五节 业海清之论 617

第六节 觉梦堂之论 618

第七节 通容之论 619

第八节 余集生之说 620

第九节 余集生之论据 621

第十节 元贤之龙潭考 623

第十一节 净符之《法门锄宄》 625

第十二节 第二证 626

第十三节 第三证 627

第十四节 第四证 627

第十五节 大宁之说 628

第十六节 天王说之论据 629

第十七节 嗣法不明之情事 630

第十八节 天皇道悟参三师 630

第十九节 天王论之唯一证据 631

第二十节 达观昙颖其人 631

第二十一节 昙颖之妄议 632

第二十二节 昙颖之盲说 634

第二十三节 昙颖之厚颜无恥 634

第二十四节 昙颖之无识 635

第二十五节 昙颖之宗派偏见 636

第二十六节 丘玄素之存否不明 636

第二十七节 无天王寺 637

第二十八节 丘玄素碑文系伪作 637

第二十九节 龙潭之传与天王无关 638

第三十节 天皇说之佐证 639

第三十一节 馀集生之论有欠妥当 640

第三十二节 雪峰之言可信 640

第三十三节 王谷之说 640

第三十四节 第二论据 642

第三十五节 第三论据 642

第三十六节 第四论据 642

第三十七节 第五证据 643

第三十八节 第六论据 643

第三十九节 第七第八论据 643

第四十节 关於张无尽之伪证 644

第四十节 结论 644

第十五章 圭峰宗密之禅 645

第一节 圭峰宗密 645

第二节 有关宗密法系之异说 646

第三节 宗密之教学研究 647

第四节 宗密其人 648

第五节 宗密之著述 648

第六节 宗密思想与澄观之影响 649

第七节 澄观之心要法门 650

第八节 宗密之真心 651

第九节 真心为万法之源 652

第十节 真心无念 653

第十一节 真心即绝对心 654

第十二节 五种禅 655

第十三节 禅教和会与禅之三宗 656

第十四节 教之三宗 657

第十五节 空宋与性宗 658

第十六节 宗密之结论 659

第十七节 坐禅法 660

第十八节 盂兰盆经疏与施饿鬼之实行 662

第十九节 裴休参禅 663

第二十节 黄檗与裴休 664

第二十一节 劝发菩提心文 665

第十六章 沩山仰山之宗风 667

第一节 武宗毁佛与宣宗复兴 667

第二节 宣宗之游方 668

第三节 沩山灵祐 670

第四节 沩山之无为无事 671

第五节 沩仰之响应 672

第六节 仰山慧寂 672

第七节 仰山之思想识见 673

第八节 仰山小释迦 674

第九节 沩仰家风与符号利用 675

第十节 圆相之应用 676

第十一节 圆相之传授 677

第十二节 圆相之滥用 677

第十三节 人天眼目之妄议 678

第十四节 如来禅祖师禅 679

第十七章 黄檗希运之禅 681

第一节 黄檗希运 681

第二节 三日耳聋之话 682

第三节 黄檗与裴休 683

第四节 有关黄檗法系之误记 684

第五节 就黄檗谥号之误记 684

第六节 黄檗与罗汉之传说 685

第七节 一心即佛之提唱 686

第八节 心体圆明,清净遍照 687

第九节 菩萨乃一心之异名 688

第十节 经文於禅之解释 689

第十一节 经论之真意 691

第十二节 临终之用心 692

第十三节 黄檗之大眼目 693

第十四节 宝志之禅化 694

第十五节 看话禅始自黄檗乃是伪妄 694

第十八章 大慈山寰中、沩山大安、古灵神赞 697

第一节 大慈山寰中 697

第二节 大慈寰中之名言 698

第三节 沩山大安 698

第四节 十牛图之滥觞 699

第五节 古灵神赞钻故纸之典据 699

第六节 弘辩与宣宗 700

第十九章 德山宣鉴之玄风 703

第一节 德山宣鉴 703

第二节 德山之悟道与焚经 704

第三节 德山与沩山 705

第四节 德山接人之手段 705

第五节 德山以无事为宗 706

第六节 龙潭德山师资一揆 707

第七节 德山之广语 707

第八节 斥执经论相 709

第九节 无事休歇一切放下 710

第二十章 临济义玄之宗旨 711

第一节 临济义玄三顿棒之因缘 711

第二节 悟后之临济与正法眼藏之成语 713

第三节 临济之宗风 714

第四节 德山临济二家第一相似点 715

第五节 第二相似点 716

第六节 第三相似点 716

第七节 第四相似点 717

第八节 第五相似点 719

第九节 第六相似点 719

第十节 德山临济之接触 720

第十一节 临济四喝 721

第十二节 临济之根本思想 721

第十三节 临济之六通 723

第十四节 五无间业 724

第十五节 临济之闲施设 724

第十六节 宾主之意义 725

第十七节 人天眼目之误 726

第十八节 师学应酬 726

第十九节 四料简 728

第二十节 四照用 729

第二十一节 三玄三要 730

第二十一章 洞山良价之家风 732

第一节 洞山良价 732

第二节 无情说法之语 733

第三节 《联灯会要》之误记 734

第四节 洞山之大悟 734

第五节 洞山出世演化 735

第六节 洞山之行持 735

第七节 洞山之宝镜三昧 738

第八节 洞山之玄中铭 739

第九节 洞山之四宾主 741

第十节 洞山之功勋五位 742

第十一节 功勋五位之颂 743

第十二节 三渗漏 745

第十三节 三路 746

第二十二章 长沙景岑与赵州从谂 748

第一节 长沙景岑 748

第二节 长沙之彻底思想 749

第三节 长沙之佛身观 750

第四节 长沙之佛性 751

第五节 长沙之禅教双举 752

第六节 长沙岑之大虫及百尺竿头之语 753

第七节 长沙之生死观 753

第八节 赵州从谂 754

第九节 赵州之大志鸿愿 755

第十节 王镕参禅 755

第十一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 757

第十二节 古尊宿语录之记事可疑 759

第十三节 赵州私淑三祖 760

第十四节 不二之大道 761

第十五节 赵州无滋味之语 763

第十六节 赵州喫茶去之因缘 764

第十七节 赵州之真赞 764

第二十三章 子湖利踪、陈尊宿、石霜庆诸等 766

第一节 子湖利踪 766

第二节 子湖之狗 767

第三节 神力子湖之因缘 767

第四节 子湖之法门 768

第五节 信行一致之倡导 768

第六节 唐室衰微 770

第七节 岩头全豁 770

第八节 岩头住山 771

第九节 岩头之素养与活用涅盘经 771

第十节 睦州陈尊宿陈蒲鞋 773

第十一节 陈尊宿之语句 773

第十二节 陈尊宿之活机 774

第十三节 现成公案 775

第十四节 石霜庆诸 775

第十五节 石霜之枯木众 776

第十六节 夹山善会 777

第十七节 联灯记事之疑议 777

第十八节 夹山之语句 778

第十九节 夹山格言:杀人刀、活人剑 780

第二十节 慈云楚南 781

第二十一节 无著文喜 782

第二十二节 五灯会元之谬误 783

第二十三节 会元之蛇足 784

第二十四节 唐末之禅弊 785

第二十五节 施设机关 787

第二十六节 坐脱立亡与奇言畸行 788

第二十七节 看话禅之萌芽 791

第二十四章 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门风、唐代诸居士 792

第一节 云居道膺 793

第二节 云居之道力 793

第三节 锺传及成汭之归向 794

第四节 《五灯会元》之蛇足 795

第五节 云居之宗乘 795

第六节 云居之行履 796

第七节 曹山本寂 797

第八节 曹山与正偏五位 798

第九节 五位图 799

第十节 曹山之正偏说明 800

第十一节 五位之应用 801

第十二节 以先哲语句配对五位 801

第十三节 五位与五卦 802

第十四节 三种堕 803

第十五节 四异类 804

第十六节 三燃灯 805

第十七节 唐代诸居士 805

第十八节 南泉门下陆 807

第十九节 药山门下于 808

第二十节 沩山门下王敬初 809

第二十一节 睦州门下陈操 810

第二十二节 仰山门下陆希声 811

第二十三节 石霜门下张拙 812

第二十四节 无住门下杜鸿渐 814

第二十五节 帝王参禅 815

第二十六节 显官参禅 817

第二十七节 道原编传灯之缺点 820

第二十八节 丰干之风狂 820

第二十九节 寒山与寒山诗 821

第三十节 拾得与其诗 821

第三十一节 寒山、拾得应化无由 822

第三十二节 寒山诗所含思想 824

第三十三节 寒山之阅历 824

第三十四节 寒山嗜黄老 826

第三十五节 寒山之信佛 828

第三十六节 寒山之厌世主义 829

第三十七节 寒山之自适 831

第三十八节 寒山乐自然无为 832

第三十九节 寒山与禅 833

第四十节 丰干与拾得之诗 834

第四十一节 布袋 835

第四十二节 布袋之偈 836

第二十五章 雪峰义存与玄沙师备之法门 838

第一节 五代天台宗之衰微 838

第二节 华严宗之隆污 839

第三节 法相宗之变迁 840

第四节 律宗之变迁 840

第五节 三论宗之兴废 841

第六节 真言宗之趋势 841

第七节 天主教之布教 842

第八节 景教碑 843

第九节 雪峰义存 843

第十节 三到投子九至洞山 844

第十一节 雪峰之住山 844

第十二节 僖宗之崇信 845

第十三节 王审知之归崇 846

第十四节 雪峰之法道 847

第十五节 雪峰玄沙与达摩禅 848

第十六节 雪峰玄沙与从上祖师 849

第十七节 玄沙之生死观 850

第十八节 雪峰之语句 851

第十九节 雪峰之接化 852

第二十节 玄沙师备 853

第二十一节 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 853

第二十二节 三白纸之因缘 854

第二十三节 玄沙说法 855

第二十四节 玄沙之见地 856

第二十五节 玄沙说自性最为巧妙 857

第二十六节 玄沙三句 858

第二十七节 三机佛性 859

第二十八节 达摩之偈 861

第二十九节 肇法师之偈 862

第三十节 曹溪竖拂子 862

第三十一节 三种病人 863

第二十六章 投子大同、大随法真、三圣慧然、兴化存奖 864

第一节 投子大同与供养罗汉之嚆矢 864

第二节 投子截铁斩钉之句 865

第三节 大随法真 866

第四节 法真之法系 867

第五节 大随之住山 868

第六节 蜀王王衍之归依 868

第七节 大随活用《华严》 870

第八节 大随之彻底思想 871

第九节 个是古佛 872

第十节 三圣慧然 872

第十一节 雪峰与三圣 873

第十二节 兴化存奖 874

第十三节 庄宗之归依 874

第十四节 庄宗之参禅 875

第十五节 当时嗣法之习风 876

第二十七章 长庆慧棱、鼓山神晏、镜清道怤 878

第一节 长庆慧棱 878

第二节 长庆住山 879

第三节 王氏夫人归依 880

第四节 镜清道怤 881

第五节 道怤住山与吴越王归佛 882

第六节 镜清之语句 883

第七节 鼓山神晏 883

第八节 闽王之崇信 884

第九节 惠宗之崇信 885

第十节 鼓山之玄要 886

第十一节 鼓山之玄风 887

第十二节 鼓山之法系 888

第二十八章 云门文偃与罗汉桂琛 890

第一节 云门文偃 890

第二节 云门与雪峰 891

第三节 人天眼目 892

第四节 广主即刘龑 892

第五节 云门与香林 894

第六节 云门之门庭 894

第七节 云门之泯绝无寄 896

第八节 云门之格外玄机 897

第九节 两般二种病 898

第十节 云门一子禅 899

第十一节 顾、鉴、咦 900

第十二节 云门三句出自德山缘密 900

第十三节 三句外诸句 901

第十四节 看话禅 903

第十五节 罗汉斋 904

第十六节 罗汉桂琛 905

第十七节 王诚之崇信 905

第十八节 桂琛之心要 906

第二十九章 法眼文益之禅风 908

第一节 法眼文益 908

第二节 桂琛与文益 909

第三节 李昪之崇信 910

第四节 法眼之禅教融合 911

第五节 法眼活用华严 913

第六节 法眼之参同契注 913

第七节 法眼之啐啄同时 915

第八节 宗门十规论 916

第九节 五代之看话禅 918

第十节 当时嗣法习风 919

第三十章 风穴延沼与天台德韶 920

第一节 风穴延沼 920

第二节 风六之法系 922

第三节 广灯录之说 923

第四节 风穴之语要 924

第五节 风穴之心印 926

第六节 风穴之用处 926

第七节 天台德韶 927

第八节 忠懿王问法 928

第九节 天台教之复兴 928

第十节 天台之语要平实 930

第十一节 曹溪之风再起 931

第三十一章 王侯之归崇与禅门之兴隆 933

第一节 南唐王李 933

第二节 李璟 935

第三节 楚王马殷 937

第四节 吴越王钱镠 938

第五节 吴越王钱佐 939

第六节 忠懿王钱俶 940

第七节 闽王王审知 941

第八节 王延钧 943

第九节 南汉王刘龚 943

第十节 文穆王、忠献王 944

第十一节 法眼门下与诸王 946

第四编 禅道绚烂时代(前期) 953

概说 953

第一章 赵宋勃兴与诸宗恢复 955

第一节 宋太祖之佛缘 955

第二节 造寺度僧 957

第三节 佛教之保护 957

第四节 太祖之信向 958

第五节 太宗之译经 958

第六节 太宗之禅机 959

第二章 永明延寿之宗风及其杂行 961

第一节 永明延寿 961

第二节 永明之一百零八件日课 962

第三节 念佛之流行 963

第四节 禅师之净业 964

第五节 万善同归集 965

第六节 所谓圆修十义 966

第七节 永明之折衷综合主义 966

第八节 祖佛同诠与禅教一致 968

第九节 大乘诸经皆说一心 969

第十节 会相归性 970

第十一节 永明之华严禅 971

第十二节 列祖之列名与其语句 971

第十三节 四祖五祖之语要 973

第十四节 青原之法语 974

第十五节 永明之著作 975

第三章 首山省念之禅与道原之传灯录 977

第一节 首山省念 977

第二节 首山之住持开法 978

第三节 首山之门风 979

第四节 首山三句与著语 980

第五节 真宗保护佛教 982

第六节 道原之传灯录 983

第七节 传灯录跋文之谬误 983

第八节 杨亿参禅 984

第四章 汾阳善昭之施设与大阳警玄之门庭 987

第一节 汾阳善昭 987

第二节 汾阳与首山 988

第三节 汾阳之住山 989

第四节 汾阳之末后 989

第五节 有关汾阳之怪谈 991

第六节 汾阳之思想 992

第七节 三诀、三句、三玄三要 993

第八节 四转语与四喝 995

第九节 四宾主与五位 996

第十节 六相与十智同真 997

第十一节 十八问 998

第十二节 汾阳颂古之权舆 1000

第十三节 临济宗之绚烂 1002

第十四节 同安丕 1002

第十五节 同安志 1003

第十六节 梁山观 1004

第十七节 大阳警玄 1006

第十八节 大阳之语要 1007

第十九节 大阳之三句 1008

第二十节 大阳与浮山之关系 1009

第五章 天台教观之复兴与禅者教家之交涉 1011

第一节 螺溪义寂 1011

第二节 义通 1012

第三节 四明知礼与山外派之论诤 1013

第四节 知礼之徽号与入寂 1014

第五节 遵式 1014

第六节 山外派晤恩 1015

第七节 孤山智圆 1016

第八节 禅者之教学 1016

第九节 教者之禅学 1017

第六章 雪窦重显之颂古及其馀弊 1019

第一节 香林澄远 1019

第二节 智门光祚 1021

第三节 雪窦重显 1023

第四节 重显与智门 1024

第五节 雪窦之开法 1024

第六节 对雪窦颂古之非难 1025

第七节 雪窦之语要 1026

第八节 雪窦重显之法系 1027

第七章 慈明楚圆与黄龙杨岐二派 1031

第一节 仁宗之归佛 1031

第二节 慈明楚圆 1032

第三节 禅林僧窦传之误记 1033

第四节 楚圆与杨大年 1034

第五节 慈明与洞山晓聪 1034

第六节 住山 1035

第七节 楚圆之顺世 1036

第八节 楚圆之玄风 1037

第九节 当时之禅弊 1038

第十节 牧童歌 1039

第十一节 李遵勖之广灯录 1040

第十二节 李遵勖之参学 1040

第十三节 李遵勖之末后 1041

第八章 荐福承古之异彩 1043

第一节 荐福承古 1043

第二节 承古与范仲淹 1044

第三节 承古之息心休歇 1044

第四节 宗弊之指摘 1045

第五节 知见谣 1046

第六节 承古之嗣法 1047

第七节 嗣法问题 1048

第八节 有关三玄之论议与慧洪之妄评 1050

第九章 琅琊慧觉之门庭 1053

第一节 琅琊慧觉 1053

第二节 琅琊之思想 1054

第三节 琅琊之识见 1055

第四节 范仲淹之玄学 1056

第十章 杨岐黄龙二派之祖 1059

第一节 杨岐方会 1059

第二节 慈明婆 1060

第三节 杨岐住山 1061

第四节 杨岐之家风 1061

第五节 杨岐之禅 1063

第六节 黄龙慧南 1064

第七节 黄龙与云峰 1064

第八节 黄龙与慈明 1065

第九节 黄龙之嗣法 1066

第十节 黄龙之入狱 1066

第十一节 黄龙之心操 1067

第十二节 为人之法 1068

第十三节 黄龙之三关 1068

第十四节 黄龙之藻思 1070

第十一章 圆通居讷与育王怀琏 1073

第一节 圆通居讷 1073

第二节 居讷之道誉 1074

第三节 居讷与欧阳修 1075

第四节 华严修颙与欧阳修 1075

第五节 程师孟、苏洵、刘述 1076

第六节 居讷之语句 1077

第七节 大觉怀琏 1078

第八节 大觉之才器 1078

第九节 仁宗之参学 1080

第十节 大觉与云居晓舜 1080

第十一节 育王住山 1081

第十二节 大学之法语 1082

第十三节 道隆与仁宗 1083

第十二章 明教契嵩之修史 1085

第一节 佛日契嵩 1085

第二节 契嵩之传法正宗记 1086

第三节 契嵩之道声 1087

第四节 契嵩之思想 1088

第五节 契嵩与李观 1089

第十三章 浮山法远之九带 1091

第一节 浮山法远 1091

第二节 浮山与叶县 1092

第三节 浮山之出世开法 1093

第四节 浮山与欧阳修 1094

第五节 浮山之行业 1094

第六节 浮山之九带 1095

第十四章 金山昙颖与天衣义怀 1101

第一节 金山昙颖 1101

第二节 李瑞愿与昙颖 1102

第三节 王暑、夏竦、李瑞愿 1103

第四节 昙颖之住持与迁化 1104

第五节 性辨 1105

第六节 天衣义怀 1106

第七节 天衣之扬化 1107

第八节 天衣之宗乘 1108

第九节 天衣之净业 1109

第十节 唯心净土文 1111

第十一节 天衣为净禅兼修之作俑者 1112

第十二节 杨杰之禅学 1112

第十三节 杨杰之念佛 1113

第十五章 朝臣之参禅 1115

第一节 英宗与神宗之奉佛 1115

第二节 赵抃之参禅 1116

第三节 富弼之玄学 1118

第四节 许式之参学 1119

第十六章 投子义青与曹洞禅 1121

第一节 投子义青 1121

第二节 浮山与投子 1122

第三节 投子之开法 1123

第四节 投子之锦心襴肠 1124

第五节 大阳投子之付法与永平门下之传说 1125

第六节 洞上室内之祕传 1126

第七节 批判 1128

第八节 大阳之法嗣 1128

第九节 洞上金刚杵与《永平广录》之记事 1129

第十节 正确之投子行状 1129

第十一节 投子语录之明证 1131

第十二节 大阳传 1132

第十三节 面山之批议 1133

第十四节 面山之错谬 1134

第十五节 面山对大阳年龄之误 1135

第十六节 投子得法於浮山晚年 1135

第十七节 看话流行之明证 1136

第十七章 圆照宗本与东林常聪 1137

第一节 圆照宗本 1137

第二节 宗本之出世 1138

第三节 宗本与神宗哲宗两帝 1139

第四节 宗本与高丽之义天 1140

第五节 宗本之感化 1141

第六节 宗本与圆融教 1142

第七节 宗本之念佛 1142

第八节 宗本密修净业 1144

第九节 东林常聪 1144

第十节 常聪之开堂 1145

第十一节 常聪之徽号 1145

第十二节 常聪之思想 1146

第十三节 常聪与苏东坡 1147

第十四节 苏东坡之念佛禅 1148

第十五节 佛印与东坡 1149

第十六节 苏东坡之参学 1150

第十七节 东坡之游戏三昧 1151

第十八节 佛印了元 1153

第十九节 了元之演法与张方平之归佛 1153

第二十节 了元与义天 1154

第二十一节 了元与王韶 1155

第二十二节 苏东坡之了元赞 1155

第二十三节 了元与周茂寂 1156

第二十四节 了元与苏辙 1158

第十八章 净因道臻与智海本逸 1161

第一节 净因道臻 1161

第二节 道臻之思想与力量 1162

第三节 智海本逸 1163

第四节 本逸之祖室联芳颂 1164

第五节 刘经臣之参禅 1167

第十九章 长芦法秀与芙容道楷 1169

第一节 长芦法秀 1169

第二节 法秀之遍参 1170

第三节 长芦之住山 1171

第四节 法秀之思想 1171

第五节 法秀与李龙眠 1172

第六节 法秀之机语及净业 1173

第七节 佛国惟白之续灯录 1173

第八节 二禅八律 1174

第九节 芙蓉道楷 1175

第十节 道楷之玄风 1176

第十一节 道楷之高风清节 1178

第十二节 道楷之词藻 1179

第十三节 祇园正仪 1179

第十四节 道楷与高世则、杨杰、韩琦 1181

第二十章 晦堂祖心、真净克文、兜率从悦 1183

第一节 晦堂祖心 1183

第二节 祖心之好学与接人之方便 1184

第三节 晦堂之号 1185

第四节 示谢景温之法语 1186

第五节 祖心之闲雅 1186

第六节 祖心与黄庭坚 1187

第七节 祖心之语平实明确 1188

第八节 黄庭坚略传 1189

第九节 黄庭坚之参玄 1190

第十节 黄庭坚之临济宗旨论 1191

第十一节 真净克文 1192

第十二节 克文与黄龙慧南 1193

第十三节 克文之住山与王安石 1194

第十四节 克文之言行 1195

第十五节 克文与朱世英 1196

第十六节 克文之思想 1197

第十七节 兜率从悦 1198

第十八节 兜率之开堂与兜率之三关 1199

第十九节 张商英 1200

第二十节 张商英之参学 1201

第二十一节 张商英与圜悟克勤 1202

第二十二节 张商英与大慧宗杲 1203

第二十三节 张商英之末后 1204

第二十一章 赵宋之末路 1207

第一节 宋徽宗 1207

第二节 安三圣像於僧居 1208

第三节 林灵素之道术与徽宗 1209

第四节 改佛为道 1209

第五节 永道之上表与佛教之恢复 1210

第六节 金人之勃兴与宋之灭亡 1210

第二十二章 五祖法演与石门慧洪 1213

第一节 五祖法演 1213

第二节 五祖法演与白云守端 1214

第三节 法演之开堂说法 1215

第四节 法演之用心 1215

第五节 法演之思想 1216

第六节 法嗣书之体裁 1217

第七节 石门慧洪 1218

第八节 慧洪之出世及入岳 1219

第九节 慧洪之荣誉及流配 1220

第十节 慧洪之再入岳 1221

第十一节 慧洪之释放 1222

第十二节 慧洪之晚年 1223

第十三节 慧洪之性行 1224

第十四节 慧洪之天才 1224

第十五节 慧洪之思想 1225

第十六节 当时之习弊 1227

第十七节 鉤章 棘句 1227

第十八节 禅林之净土观 1228

第十九节 当时之佛殿 1229

第二十节 陈瓘 1230

第二十一节 陈瓘之三千有门颂并参禅 1230

第二十三章 五祖门下三佛 1233

第一节 圜悟克勤 1233

第二节 圜悟与五祖 1234

第三节 圜悟之开化 1235

第四节 圜悟之对机设化 1236

第五节 张浚 1237

第六节 张浚之参禅 1238

第七节 徐俯 1239

第八节 徐俯与灵源惟清 1240

第九节 李弥逊 1241

第十节 圜悟之思想 1242

第十一节 圜悟之心要 1243

第十二节 圜悟之死生观 1244

第十三节 圜悟之宗旨 1245

第十四节 圜悟之工夫 1246

第十五节 达摩胎息之说 1247

第十六节 看话禅之变化 1248

第十七节 圜悟之《碧岩集》 1249

第十八节 碧岩集之杜撰 1250

第十九节 文殊无著之问答及其假作之证 1251

第二十节 广清凉传之假托 1254

第二十一节 五灯会元之误记 1257

第二十二节 圜悟与宗弊 1259

第二十三节 佛鉴惠? 1260

第二十四节 佛鉴之出世 1260

第二十五节 佛眼清远 1261

第二十六节 佛眼与五祖 1263

第二十七节 佛眼之操守 1264

第二十八节 冯楫之参禅 1264

第二十九节 冯楫之净业 1266

第三十节 看话之弊与三自省察 1266

第三十一节 佛眼之心要 1267

第三十二节 佛眼之坐禅偈 1268

第二十四章 长芦宗颐与长芦清了之念佛禅 1271

第一节 宋室南迁与灵芝元照之净业 1271

第二节 元照之念佛义 1273

第三节 无量寿佛赞与谤禅偈 1273

第四节 三圣立像记 1275

第五节 长芦宗颐 1275

第六节 莲华净土念佛社 1276

第七节 莲华胜会录 1277

第八节 念佛防退方便文与劝念佛颂 1278

第九节 禅净关系论 1280

第十节 劝孝文 1280

第十一节 禅苑清规与坐禅机 1281

第十二节 念佛念诵文 1282

第十三节 死心悟新 1284

第十四节 死心之开堂 1285

第十五节 死心之警戒 1286

第十六节 参禅法与人生观 1287

第十七节 四转语、三问、劝念佛 1288

第十八节 长芦清了 1289

第十九节 长芦住山 1290

第二十节 戒杀文 1291

第二十一节 清了之道誉 1292

第二十二节 清了之思想 1293

第二十三节 末后之用心 1294

第二十四节 信心铭拈提 1295

第二十五节 斥大慧辈示正知正见 1296

第二十六节 净土宗要 1297

第二十七节 念佛公案 1298

第二十八节 慈受怀深 1299

第二十九节 慈受与佛鉴 1299

第三十节 退步偈 1300

第三十一节 慈受之思想 1301

第三十二节 慈受之厌世 1301

第三十三节 念弥陀颂 1303

第三十四节 王旦之净业 1303

第三十五节 文彦博之念佛 1304

第三十六节 王日休之往生 1306

第二十五章 宋儒之道学 1308

第一节 周茂叔 1308

第二节 周茂叔之参禅 1309

第三节 太极图与陈搏 1312

第四节 陈搏之易学 1314

第五节 太极图出於河上公之说 1315

第六节 归元直指集之传说 1316

第七节 太极图说 1317

第八节 通书 1319

第九节 周茂叔之襟怀 1320

第十节 邵雍 1321

第十一节 邵雍之言行 1322

第十二节 先天图 1324

第十三节 邵雍之独断 1326

第十四节 程颢 1327

第十五节 程颢之人物 1330

第十六节 程颢之学风 1330

第十七节 程颢之学与禅 1333

第十八节 程颐 1335

第十九节 洛党川党 1336

第二十节 程颐之资性 1337

第二十一节 程颐之言行 1338

第二十二节 程颐与灵源 1339

第二十三节 游酢 1340

第二十四节 游酢之参禅 1341

第二十五节 谢良佐 1342

第二十六节 辨儒禅之相违 1345

第二十七节 杨时 1346

第二十八节 杨时之禅 1347

第二十六章 北宋之居士 1349

第一节 郭祥正 1349

第二节 苏辙 1350

第三节 胡安国 1352

第四节 范致虚 1353

第五节 吴居厚 1354

第六节 彭汝霖 1355

第七节 韩驹 1355

第八节 刘安世 1356

第九节 李纲 1357

第五编 禅道绚烂时代(后期) 1367

概说 1367

第一章 宋室南迁 1368

第一节 宋高宗 1368

第二节 宋高宗之归佛 1369

第三节 清闲钱 1369

第四节 高宗与佛果克勤 1370

第五节 五山十刹 1371

第二章 天童正觉与大慧宗杲之对立 1373

第一节 天童正觉 1373

第二节 丹霞子淳与长芦清了 1374

第三节 正觉之游化 1375

第四节 天童住山与金人侵犯 1375

第五节 正觉之德化 1376

第六节 一代提倡之法门 1377

第七节 默照禅之内容 1377

第八节 正觉之生死观 1378

第九节 宏智广录之序 1379

第十节 大慧宗杲 1380

第十一节 参湛堂文准 1381

第十二节 宗杲与圜悟克勤 1381

第十三节 宗杲说法 1383

第十四节 宗杲之逸格 1384

第十五节 张九成之参学游方 1385

第十六节 张九成与大慧宗杲 1386

第十七节 横浦僧舍之自适 1387

第十八节 九成之救民与著书 1387

第十九节 张九成之禅 1388

第二十节 克勤宗杲门下之禅弊 1390

第二十一节 李邴之参学 1391

第二十二节 李光 1392

第二十三节 吕本中 1393

第二十四节 秦国太夫人与诸名士之问法 1393

第二十五节 宗杲之接化手段 1394

第二十六节 宗杲之作略 1394

第二十七节 宗杲与韩驹 1395

第二十八节 看话禅之转变 1396

第二十九节 公案提撕之目的 1397

第三十节 宗杲之唯心观与非唯心思想 1398

第三十一节 宗杲之幽灵谭 1400

第三十二节 排击默照禅 1402

第三十三节 正觉之默照禅为达摩真诀 1402

第三十四节 宗杲之排击与正觉之态度 1403

第三十五节 朱子与大慧书 1405

第三章 宋孝宗与诸山长老 1407

第一节 孝宗之归佛 1407

第二节 宋孝宗与若讷 1408

第三节 德光与宝印 1409

第四节 原道论暨圆觉经注 1410

第五节 慧远与圜悟 1411

第六节 慧远与大慧相见暨宗琏之归投 1412

第七节 慧远之道声暨示寂 1413

第八节 慧远之家风 1413

第九节 当时禅风 1414

第十节 僧蜡暨嗣书授受之考证 1416

第十一节 曾开 1417

第十二节 知府葛郯 1418

第十三节 德光之寻师问法 1419

第十四节 德光与大慧 1420

第十五节 德光之风格 1421

第十六节 德光之门风 1421

第十七节 宝印之游化 1423

第十八节 宝印与孝宗帝 1424

第四章 天童如净与万松行秀之真风 1425

第一节 天童如净 1425

第二节 如净宗风之特色——只管打坐 1427

第十三节 如净之坐禅与接化之悃切 1428

第四节 慕古之宗风 1430

第五节 当时之禅弊与僧风之颓废 1430

第六节 如净之思想 1432

第七节 如净之机用 1433

第八节 如净之独断与拒斥五家宗风之要点 1434

第九节 如净所信与禅院规矩 1435

第十节 宋为诸教融合之时代 1436

第十一节 面授嗣法之重视暨嗣师之多类 1437

第十二节 嗣书形式与洞下嗣书 1440

第十三节 诸佛之嗣法暨嗣书之制作 1441

第十四节 如净传 1442

第十五节 万松行秀之风格与著书 1442

第十六节 行秀之教说 1444

第十七节 入寂年代 1445

第十八节 行秀之法系 1446

第十九节 耶律楚材与成吉思汗 1449

第二十节 楚材之参学 1450

第二十一节 楚材之伟功 1451

第二十二节 皇后称制与耶律楚材 1453

第二十三节 李纯甫之鸣道集说 1454

第五章 经山师范之三教融合 1459

第一节 无准师范 1459

第二节 师范之省悟 1460

第三节 四明之自适 1461

第四节 径山之建立 1461

第五节 师范之襟度与恶弊 1462

第六节 师范之思想 1463

第七节 歇心之说与学道之病 1464

第六章 南宋俗士之参禅与朱陆二儒学风 1465

第一节 钱端礼 1465

第二节 端礼之参禅 1466

第三节 钱象祖之参禅 1467

第四节 潘良贵 1468

第五节 李浩 1469

第六节 李浩之参禅 1470

第七节 张磁 1470

第八节 张栻 1471

第九节 张栻之禅偈 1471

第十节 朱熹 1472

第十一节 朱子之政事生涯 1472

第十二节 朱子之失意与著书 1473

第十三节 朱学与禅 1474

第十四节 性善说与静坐 1476

第十五节 朱熹之参学 1477

第十六节 陆九渊 1480

第十七节 陆九渊之学说与禅 1482

第十八节 朱陆二家学风 1483

第十九节 诱引学者之态度 1484

第二十节 良知说与心即理之说 1486

第二十一节 凡圣一等之说 1488

第六编 禅道衰变时代 1493

概说 1493

第一章 元初佛教与佛道二教之争 1495

第一节 大元之建国 1495

第二节 僧道二家之邪正辨柝 1496

第三节 元世祖之信佛 1498

第四节 国师八思巴 1500

第五节 刘秉忠 1501

第六节 元代天主教之传播 1502

第七节 印简 1503

第八节 印简之大悟 1505

第九节 忽必烈之受戒 1506

第二章 万松门下暨径山妙高 1507

第一节 开觉寺祥迈 1507

第二节 药师院从伦 1508

第三节 资圣寺至温 1509

第四节 径山妙高 1510

第五节 妙高与教者之对论 1511

第三章 雪岩祖钦之道学 1515

第一节 雪岩祖钦 1515

第二节 祖钦之儒释一致说 1519

第三节 彻底之心即理 1520

第四节 高峰原妙 1521

第五节 龙须之三关语 1522

第六节 原妙之家风 1523

第四章 天目中峰之禅净合习 1525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外护 1525

第二节 中峰明本 1526

第三节 明本之逸格 1527

第四节 中峯之住庵与著书 1528

第五节 教化与思想 1529

第六节 明本之教说 1530

第七节 明本之厌世观 1531

第八节 明本之识见与善恶定义 1532

第九节 明本之修行论 1533

第十节 明本之看话禅 1535

第十一节 明本之中心思想 1536

第十二节 明本之念佛 1537

第十三节 当时之祈祷与常用诸经 1538

第十四节 师资付法之紊乱 1539

第十五节 高丽王子王璋 1541

第十六节 脱驩与孟頫 1541

第十七节 孟頫问法 1542

第十八节 瞿霆发之参禅 1543

第五章 元叟行端 1545

第一节 元叟行端 1545

第二节 行端之道友 1546

第三节 行端之演化 1546

第四节 行端之行持 1547

第五节 年代之考证暨行端之思想 1548

第六章 天如惟则之阳禅阴净 1551

第一节 历代帝王之奉佛 1551

第二节 笑隐大欣 1553

第三节 坠落之佛事 1554

第四节 天如惟则之思想 1554

第五节 泛神之佛陀观暨绝对心之说 1555

第六节 苦乐之解脱说 1557

第七节 游魂说 1558

第八节 最后心愿 1559

第九节 念佛为禅者所必要 1560

第十节 一心十界说暨禅净合一说 1561

第七章 石屋清珙之清逸 1562

第一节 石屋清珙 1562

第二节 天潮庵山居歌 1563

第三节 枯淡恬适之清珙 1565

第四节 天湖住庵之年代 1566

第五节 学道之用心 156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