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庸哲学的方法性诠释
中庸哲学的方法性诠释

中庸哲学的方法性诠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秋韵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9575499204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
《中庸哲学的方法性诠释》目录

绪论 1

一、研究动机 1

(一)《中庸》之地位与重要性 1

(二)本书之研究动机 6

二、本书所谓之「方法」 7

三、《中庸》的年代问题 11

四、新出土文献与《中庸》 15

(一)有关子思作品之探讨 15

(二)《中庸》与〈五行〉篇 17

五、本书各章概要 31

第一章 论《中庸》道德哲学的方法 35

一、前言 35

二、《中庸》形上系统之特质 36

(一)存在与知性、生活体验与知性形式的统合 36

(二)《中庸》形上学具备存在之基础 38

三、观察《中庸》道德哲学之方法 41

(一)《中庸》整体结构之分析 42

(二)《中庸》道德价值之根源 44

(三)《中庸》「诚」观念对主体之重视 47

(四)《中庸》之伦理实践特征 50

四、「主体性之参与」与「统合性之折衷」 52

(一)「主体性之参与」与「统合性之折衷」 52

(二)「主体性之参与」的重要性:《中庸》哲学的现代价值 53

(三)「说明性真理」与「存在性真理」之不同 56

五、《中庸》道德哲学的动态性诠释 59

(一)「主体性参与」与「统合性折衷」交互作用之结构 59

(二)处理「权变」之「时中」观念 60

(三)「处中」的「动态」观念 61

六、结论 63

(一)以「人之主体性」分析天道论与伦理学两范畴 63

(二)「诚」观念的古典与现代意义 63

(三)个体与群体之统合 64

(四)现实与理想之统合 64

第二章 《中庸》形上学之「背景性隐含」的探讨 67

一、前言 67

二、探讨《中庸》形上结构之时代意义 68

(一)后形上学时代探讨形上学之必要性 69

(二)《中庸》对儒家形上学的传承与创新 72

(三)战国末年「天」观念转变所形成的形上学危机及其意义 77

(四)从「背景性隐含」重新探讨《中庸》形上结构之价值 81

三、《中庸》形上学的重要概念 84

(一)天命与人性 85

(二)中庸与中和 87

(三)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89

四、从三种角度观察《中庸》形上结构中背景性隐含之内容 92

(一)物理之后 93

(二)伦理之后 94

(三)符号之后 96

四、结论 98

第三章 「中和之道」的伦理向度 99

一、前言 99

二、对儒家伦理观的反思 100

三、从「中庸」与「诚」看中和之道 105

(一)中庸之中,实兼中和之义 105

(二)论「诚」与「中和之道」 108

四、论「中和」之「中」的内涵 109

(一)从训诂析论「中」字之内涵 110

(二)从义理分析「中」字的内涵 111

五、论「中和」之「和」的意义 115

(一)从字源学分析 115

(二)从义理角度之分析 116

(三)统合性分析 120

(四)「中和之道」伦理结构的三个面向 121

六、从三种伦理向度分析「中庸」与「中和之道」 122

(一)《中庸》之伦理意涵 122

(二)「中和之道」之伦理意涵 124

(三)「宇宙」、「个人」与「社会」存在次序之辩证 127

七、结论 131

第四章 「诚」观念的方法性意义 133

一、前言 133

二、从儒家的内省精神看「诚」观念之源流与发展 134

(一)从《论语》到《中庸》:「主忠信」的省察 136

(二)《中庸》与《孟子》 139

(三)《中庸》与《大学》 142

三、从方法论观点看「诚」之基础 145

(一)从天道论看「诚」 145

(二)从人性论看「诚」 151

(三)从伦理实践看「诚」 155

四、「诚」观念之方法与实践之德目 159

(一)自诚明与自明诚 160

(二)致曲与慎独 162

(三)三达德与五达道 164

五、结论 166

第五章 从人之主体性地位看《中庸》的方法论 167

一、前言 167

二、理解儒家道德哲学之方法性进路:「人之主体性」的分析 168

三、对《中庸》核心概念之探讨 172

(一)「天命」在《中庸》体系中的意义 174

(二)「道」在《中庸》中的意义 176

(三)「人性」与「诚」在《中庸》的意义 177

四、对「统合性折衷」的反思 179

(一)从「致中和」的观点分析 179

(二)从「天道与人道之联系」的观点分析 180

(三)从「合外内之道」的观点分析 181

(四)从《论语》之观点分析 182

五、本书透过方法论分析《中庸》之目标与价值 183

(一)从表达困境看中西哲学之差异与特性 183

(二)本书之目标与价值 185

六、结论 187

结语 189

参考文献 1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