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女科秘诀大全
女科秘诀大全

女科秘诀大全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清)陈莲舫撰;杜杰慧,王敬点校;李维贤审订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023093
  • 页数:243 页
图书介绍:《女科秘诀大全》由清末御医陈莲舫先生编著,为妇科专书。该书集诸家论说之要诀,采古今应验之秘方,分门别类汇编成册。
《女科秘诀大全》目录

卷一 调理经脉秘诀 1

一、经候(十七条) 1

(一)经论女子月事属太冲脉盛 1

(二)经论女子经水温寒与天地相应 1

(三)女子月事本血室以时而下论 1

(四)女子月事本任冲二脉血海有余论 2

(五)女子天癸之至名月信论 2

(六)妇人经血属心脾所统论 2

(七)妇人经血生于水谷之精气论 2

(八)妇人月水与乳俱脾胃所生论 3

(九)女子经不调由合之非时论 3

(十)经不调由阴阳盛衰所致论 3

(十一)经候不调有阴阳相胜论 3

(十二)经不调属风冷乘虚客胞中论 4

(十三)月经不调属忧思郁怒所致论 4

(十四)月经紫黑属热非寒论 4

(十五)经黑属风寒外乘当辨脉证 4

(十六)经候不调治法 5

(十七)经候不调脉法 5

二、经行先期而来(四条) 5

(一)经行先期属血热 5

(二)经行先期有血热痰饮之分 6

(三)经行先期不一 6

(四)经行先期有实热虚热血多之因 6

三、经水过期而来(四条) 6

(一)经行过期属血虚血热痰多之别 6

(二)经行过期有血虚痰饮之分 6

(三)经行过期不一 7

(四)经行过期有血虚血寒之因 7

四、经水过期不止(四条) 7

(一)妇人经水当止不止属邪气攻冲 7

(二)妇人年过期经行属败血 7

(三)妇人月水不断属冲任气虚 8

(四)妇人月水不断属外邪客于胞内 8

五、痛经(六条) 8

(一)经行腹痛属风冷客于胞络 8

(二)经行腹痛属寒湿搏于冲任 8

(三)经行腹痛宜调气 9

(四)经水将行腹痛属血实气滞 9

(五)经水过后腹痛属气血两虚 9

(六)女子痛经原非一种 9

六、倒经(二条) 10

(一)室女倒经属血热火气上行 10

(二)经水逆行为风邪所激 10

七、居经 10

(一)论月水三月一至为居经 10

八、暗经 11

(一)室女暗经本先天不足 11

九、歇经(二条) 11

(一)室女经水断续为血脉未充 11

(二)总案妇女月水行期有不一候 11

十、经行体痛 12

(一)经行体痛属于血气不足 12

十一、经行潮热 12

(一)经行潮热有内伤外感虚实之分 12

十二、经行寒热 13

(一)经行寒热有外感内伤之别 13

十三、经行发热 13

(一)经行发热目暗属血虚 13

十四、热入血室(三条) 13

(一)妇人热入血室如疟状 13

(二)妇人热入血室治无犯胃气 13

(三)妇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 14

十五、经候应用各方(九类) 14

(一)养血之剂 14

(二)温血之剂 16

(三)凉血之剂 17

(四)行血之剂 18

(五)理气活血之剂 19

(六)治痰之剂 21

(七)开郁之剂 21

(八)补气之剂 21

(九)补养气血之剂 21

十六、经闭(二十五条) 22

(一)经论女子月事不来属于胞脉闭 22

(二)经论女子不月属二阳之病 22

(三)女子不月属心脾病宜治心火养心脾血 22

(四)妇人经闭属风冷客于胞中 23

(五)妇人月水不通属津液减耗 23

(六)妇人经闭属火热有上中下三焦之分 23

(七)妇人经闭属痰塞胞门 24

(八)妇人经闭属于肝劳血伤 25

(九)妇人经闭有血滞血枯之分 25

(十)妇人经闭有血滞血枯诸变证 25

(十一)经闭血滞血枯有虚热痰气之证 26

(十二)经闭血枯与血膈之证不同 26

(十三)经闭血滞宜破血枯宜补论 26

(十四)经闭分妇人肥瘦属湿痰血枯之异 26

(十五)妇人经闭缘由殊非一致 27

(十六)妇人月经不行成诸病 28

(十七)调经莫先于去病论 28

(十八)经候不调不通有分因详证治病之法论 28

(十九)调经先以顺气为主论 29

(二十)调经养血莫先于调气论 29

(二十一)调经不可耗气宜养心实脾论 30

(二十二)调经以大补脾胃为主论 30

(二十三)女子经行宜谨 31

(二十四)妇人经闭其因不一 31

(二十五)经闭脉法 31

十七、经闭应用各方(一类) 32

(一)温血之剂 32

(二)凉血之剂 32

(三)养血之剂 32

(四)行血之剂 33

(五)理气之剂 34

(六)开郁之剂 34

(七)和营之剂 34

(八)治痰之剂 35

(九)补养气血之剂 35

(十)滋阴养血之剂 35

十八、调经应用各药(七类) 37

(一)凉血 37

(二)温血 37

(三)行血 37

(四)理气 37

(五)开痰 37

(六)养血 37

(七)补气 37

十九、血崩(八条) 38

(一)阴虚阳搏谓之崩 38

(二)五崩之形色 38

(三)治暴崩久崩之难易 38

(四)经期不至宜防崩决 38

(五)郁结血崩 39

(六)血海太热血崩 39

(七)崩漏标本证治 39

(八)崩漏虚实证治 40

二十、崩后心痛 40

(一)杀血心痛由于心脾血虚 40

二十一、血崩应用各方(八类) 41

(一)养血之剂 41

(二)温血之剂 42

(三)凉血之剂 42

(四)摄血之剂 44

(五)祛瘀之剂 46

(六)开郁之剂 46

(七)补气之剂 46

(八)补养气血之剂 47

二十二、带下(四条) 48

(一)带下之病其因有六 48

(二)带下各症皆当壮脾胃升阳气为主 48

(三)带脉不能约束致有此病 48

(四)带下令人不产育 49

二十三、白带 49

(一)白带宜补脾舒肝 49

二十四、青带 50

(一)青带宜解肝利膀胱 50

二十五、黄带 50

(一)黄带宜补任脉清肾火不当独治脾 50

二十六、黑带 51

(一)黑带宜以泄火为主 51

二十七、赤带 52

(一)赤带宜清肝扶脾不属心火 52

二十八、淫浊(三条) 52

(一)淫浊由膀胱湿热 52

(二)白淫证治 52

(三)白浊证治 53

二十九、带下应用各方(八条) 53

(一)益气之剂 53

(二)温下之剂 53

(三)滋阴之剂 54

(四)固本之剂 54

(五)泻热之剂 55

(六)利湿之剂 56

(七)开郁之剂 56

(八)补养气血之剂 56

三十、癥瘕(十三条) 57

(一)妇人癥瘕痃癖形状总考 57

(二)妇人八瘕属外邪乘合阴阳所致 57

(三)妇人癥痞属脾胃亏损邪正相搏 57

(四)妇人食癥属经行不忌生冷所致 58

(五)妇人血癥属风冷饮食与血气相结 58

(六)妇人气癥属气逆所致 59

(七)妇人痃癖属血之所为 60

(八)妇人肠覃似孕属气病论 60

(九)妇人石瘕似孕属血病论 60

(十)妇人疝瘕属风冷入腹与血相结 61

(十一)治癥痞兼消痰消瘀行气为主 61

(十二)治癥瘕不可峻攻以伤元气 61

(十三)治血癖癥瘕治当调经止痛 61

三十一、鬼交症(二条) 62

(一)鬼邪干犯由气血虚衰所致 62

(二)妇人梦与鬼交其病有内外二证 62

三十二、鬼胎(四条) 63

(一)鬼邪乘虚入脏致成鬼胎 63

(二)鬼胎由自己血液所结 63

(三)鬼胎症治法以补元气为主 63

(四)鬼胎即癥瘕之类 63

三十三、癥瘕应用各方(五类) 64

(一)理气之剂 64

(二)行血之剂 65

(三)治痰之剂 65

(四)消食之剂 66

(五)养正之剂 67

三十四、癥瘕应用各药(八类) 67

(一)气积 67

(二)血积 67

(三)痰积 67

(四)食积 68

(五)冷积 68

(六)虫积 68

(七)养血 68

(八)补气 69

卷二 护养胎前秘诀 69

一、胎候(五条) 69

(一)论胎候为经脉所养 69

(二)推述妊娠脉养之理 69

(三)验胎之有无 70

(四)胎辨男女法 70

(五)预知男女法 70

二、胎脉(二条) 71

(一)胎脉现象 71

(二)怀孕之脉必滑数 71

三、胎前所宜(四条) 71

(一)胎前宜行动 71

(二)胎前宜静养 72

(三)胎前宜慎防 72

(四)胎前宜服药 72

四、胎前所戒(五条) 72

(一)胎前戒淫欲 72

(二)胎前戒恼怒 73

(三)胎前戒食生冷 73

(四)胎前戒食厚味 73

(五)胎前须知所戒 73

五、胎前禁忌(二条) 74

(一)胎前饮食禁忌 74

(二)胎前药物禁忌 74

六、安胎大要(四条) 75

(一)安胎在于清热养血 75

(二)养胎以补脾为主 75

(三)胎不安之数原因 75

(四)安胎总论 76

七、恶阻(三条) 76

(一)恶阻有虚实之分 76

(二)恶阻宜健脾胃以安胎气 76

(三)恶阻由于肝血太燥 77

八、胎气(三条) 77

(一)胎气上逆 77

(二)胎气攻心 78

(三)胎气喘息 78

九、胎动(三条) 78

(一)胎动欲坠 78

(二)胎动不安 78

(三)胎动治法 79

十、胎漏(三条) 79

(一)激经胎漏尿血之不同 79

(二)胎漏由于胎气之强弱 79

(三)胎漏由于癥痼之为害 80

十一、胎前子病(十五条) 81

(一)子气 81

(二)子满 81

(三)子肿 81

(四)子悬 81

(五)子烦 82

(六)子嗽 82

(七)子晕 82

(八)子狂 82

(九)子癎 83

(十)子疟 83

(十一)子啼 83

(十二)子瘖 84

(十三)子痢 84

(十四)子淋 84

(十五)转胞 84

十二、胎前内伤杂证 85

(一)胸膈满闷 85

(二)胎惊心悸气促胀痛 85

(三)胎冷腹痛欲泻 85

(四)心烦腹胀身痛便涩 85

(五)小腹虚胀闭滞 86

(六)小腹重坠作痛 86

(七)腰痛 86

(八)遍身刺痛喘满拘挛 86

(九)因失血类中风证 86

(十)头旋目晕痰壅将危 86

(十一)两目不明头痛项肿 87

十三、胎前外感杂证 87

(一)外感风寒 87

(二)伤寒 87

(三)中寒 88

(四)中风瘈疭 88

(五)中恶 88

(六)中暑 89

(七)霍乱吐泻 89

十四、胎前应用各方 89

(一)安胎方 89

(二)恶阻方 91

(三)胎气方 92

(四)胎动方 93

(五)胎漏方 94

(六)胎前子病各方 95

(七)胎前内伤杂证方 103

(八)胎前外感杂证方 105

卷三 保卫临产秘诀 109

一、临产大要(十二条) 109

(一)临产有六字真言 109

(二)欲产时之试验 109

(三)生产自有时候 109

(四)临产试痛 109

(五)临产以忍痛为主 109

(六)临产以睡为第一妙法 110

(七)临盆不可太早 110

(八)临产切勿妄自用力 110

(九)用力只有一盏茶时 111

(十)欲产不出不妨安睡 111

(十一)临产用药只有二方 111

(十二)产脉辨生死之法 112

二、保产须知(五条) 112

(一)产室宜寒温适中 112

(二)冻产 112

(三)热产 113

(四)惊生 113

(五)伤产 113

三、难产(九条) 113

(一)临产有难产之患 113

(二)难产由于安逸气滞 114

(三)难产由于恐惧气结 114

(四)难产由于胞中气血壅滞 115

(五)难产由于胞破血干 115

(六)难产由于妊孕房事不谨 115

(七)治难产胞浆干令通上下之气 115

(八)治难产以顺气和血为主 116

(九)治难产当补气养血为主 116

四、正产(二条) 116

(一)正产之状况 116

(二)正产之时候 116

五、逆产(十条) 117

(一)横产 117

(二)倒产 117

(三)偏产 117

(四)碍产 118

(五)坐产 118

(六)捧心生 118

(七)坐臀生 118

(八)背包生 119

(九)浪脐生 119

(十)盘肠生 119

六、交骨不开(二条) 120

(一)交骨不开当助其血气 120

(二)开骨之法 120

七、催生 121

(一)催生大法 121

八、试痛(二条) 121

(一)试痛时切勿妄动 121

(二)试胎弄胎时之腹痛 122

九、子死腹中(二条) 122

(一)下死胎法 122

(二)子死产门不下宜助母气 123

十、胞衣不下(五条) 123

(一)胞衣不出治法 123

(二)产后胞衣不下属冷乘血涩 124

(三)产后胞衣不下属血入胞中 124

(四)产后胞衣不下有虚实之分 125

(五)产后胞衣不下急断脐带法 125

十一、小产(五条) 126

(一)行房小产 126

(二)闪跌小产 126

(三)大便干结小产 127

(四)畏寒腹痛小产 127

(五)大怒小产 128

十二、临产应用各方(四类) 128

(一)催生之剂 128

(二)下死胎之剂 135

(三)胞衣不下之剂 136

(四)小产之剂 139

十三、临产应用各药(六类) 140

(一)补气 140

(二)养血 140

(三)催生 140

(四)散寒 140

(五)理气 140

(六)行瘀 141

卷四 安全产后秘诀 142

一、产后大要(五条) 142

(一)诸禁 142

(二)三冲 143

(三)三急 143

(四)三审 144

(五)三因 144

二、产后治法(九条) 145

(一)新产先消瘀血为第一 145

(二)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 145

(三)产后先补气血兼用消散 145

(四)产后去邪必兼补剂 146

(五)辨丹溪主末二字即标本论 146

(六)产后攻补二法辨疑论 146

(七)产后诸证不可误治论 147

(八)产后证先调脾胃 148

(九)产后服生化汤论 148

三、产后脉法(二条) 149

(一)产后死生之脉 149

(二)产后之脉贵虚 149

四、产后血晕(六条) 149

(一)产后血晕属恶露乘虚上攻 149

(二)产后血晕属阴血暴亡心虚火炎 149

(三)产后血晕属血随气上 150

(四)产后血晕属虚火载血上升腹中空虚所致 150

(五)产后血晕分下血多少治法 150

(六)产妇血晕与气脱宜分别治之 151

五、恶露不下 151

(一)产后恶露不下属风冷乘虚搏血 151

六、恶露不止(二条) 152

(一)产后恶露不绝属虚损脏腑挟冷 152

(二)产后恶露不绝属肝脾经病 152

七、产后头痛(二条) 153

(一)产后头痛属阳实阴虚 153

(二)产后头痛属风寒用生化汤 153

八、产后心痛(四条) 154

(一)产后心痛属虚寒血凝不散 154

(二)产后心痛属阴亏火冲包络 154

(三)产后心痛属寒气上攻 154

(四)产后心痛属血虚 154

九、产后腹痛(四条) 154

(一)产后腹痛属余血壅滞 154

(二)产后腹痛属伤食裹血 155

(三)产后腹痛属气弱阻寒 155

(四)产后腹痛属冷气乘虚入产门 155

十、产后小腹痛(四条) 156

(一)产后小腹痛属恶露凝结 156

(二)产后小腹痛属血滞名儿枕痛 156

(三)产后小腹痛属血停滞有疽证 156

(四)产后脐下痛作恶露不尽论 156

十一、产后腰痛(三条) 157

(一)产后腰痛属血滞经络 157

(二)产后腰痛属劳伤肾气风冷乘虚 157

(三)产后腰痛属真气虚 157

十二、产后胁痛 157

(一)产后胁痛分证用药之法 157

十三、产后遍身痛 158

(一)产后遍身疼痛属气血失其常度 158

十四、产后腹胀呕吐(二条) 158

(一)产后腹胀呕吐属败血入脾胃 158

(二)产后呕吐属脾胃病分证用药 159

十五、产后呃逆 159

(一)产后呃逆属脾虚聚冷胃中伏寒 159

十六、产后气喘(四条) 159

(一)产后气喘属败血停凝上熏于肺 159

(二)产后发喘属污血感寒 160

(三)产后气喘属孤阳绝阴 160

(四)产后发喘不可误药 160

十七、产后浮肿(三条) 161

(一)产后浮肿属败血停积不可作水气治 161

(二)产后浮肿属血与气搏留滞经络 161

(三)产后浮肿分证治法 161

十八、产后发热(十条) 161

(一)产后外感风寒发热不可作伤寒论 161

(二)产后头痛发热不可作外伤感冒治 162

(三)产后诸发热状类伤寒不可发汗 162

(四)产后伤食发热不可作血虚治 162

(五)产后发热属阴虚生内热 163

(六)产后发热属阴虚阳浮于外 163

(七)产后发热属血脱阳无所附 163

(八)产后阴虚发热宜补气 163

(九)产后发热不可作火治误用寒凉 164

(十)论丹溪治产后发热用方之法 164

十九、产后虚汗(三条) 164

(一)产后虚汗不止属阴气虚 164

(二)产后虚汗有亡阳之患 165

(三)产后头汗属血虚孤阻上出 165

二十、产后中风(四条) 165

(一)产后中风属劳损脏腑气虚邪入 165

(二)产后中风属下血过多虚极生风 166

(三)产后中风宜大补不可作风治 166

(四)产后中风当补元气为主 166

二十一、产后发痉(五条) 166

(一)产后血虚中风病痉 166

(二)产后血虚汗多遇风发痉 166

(三)产后痉属亡血过多筋无所养 167

(四)产后病痉属阴虚内热生风 167

(五)产后变证不可轻用发表 167

二十二、产后口噤 167

(一)产后口噤属血气虚风乘三阳经 167

二十三、产后角弓反张(二条) 168

(一)产后角弓反张属体虚受风 168

(二)产后角弓反张属虚象宜固气血 168

二十四、产后瘈疭 168

(一)产后瘈疭属阴虚火炽筋无所养 168

二十五、产后拘挛(二条) 169

(一)产后拘挛属气血不足 169

(二)产后拘挛属肝经风入血燥 169

二十六、产后不语 169

(一)产后不语属败血入心 169

二十七、产后惊悸 170

(一)产后惊悸属于心血虚 170

二十八、产后恍惚 170

(一)产后恍惚不可作风治 170

二十九、产后发狂 170

(一)产后发狂属肝虚火炎 170

三十、产后乍见鬼神 170

(一)产后乍见鬼神属败血停心 170

三十一、产后狂言谵语 171

(一)产后狂言谵语分五证治 171

三十二、产后鼻衄(二条) 171

(一)产后口鼻黑衄属胃绝肺败 171

(二)产后鼻衄为气脱血死证 172

三十三、产后咳嗽(二条) 172

(一)产后咳嗽属胃气不足 172

(二)产后咳嗽治法有三 172

三十四、产后伤寒(四条) 173

(一)产后伤寒治法 173

(二)产后伤寒禁用表药 173

(三)类伤寒二阳证 173

(四)类伤寒三阴证 173

三十五、产后疟疾(二条) 174

(一)产后疟疾属阴阳两虚不可用柴胡汤 174

(二)产后类疟不可作疟治 174

三十六、产后痢疾(二条) 175

(一)产后痢疾作渴属津液内竭 175

(二)产后滞下不可用下药 175

三十七、产后蓐劳(三条) 176

(一)产后蓐劳属风冷搏于气血 176

(二)产后蓐劳属忧劳思虑所致 176

(三)产后蓐劳当补脾胃养正气为主 176

三十八、产后大便不通(二条) 176

(一)产后便秘属亡津液胃燥 176

(二)产后便难属内亡津液 176

三十九、产后小便淋涩(三条) 177

(一)产后淋属热客胞中 177

(二)产后小便淋涩属损破尿脬 177

(三)产后小便淋涩分证用药 177

四十、乳汁不行(二条) 178

(一)产妇乳汁不行宜壮脾胃以滋化源 178

(二)产妇乳汁少由血虚之故 178

四十一、玉门不闭 178

(一)产妇玉门不闭属气血不足 178

四十二、子宫不收 179

(一)产妇子宫不收属元气不足 179

四十三、尿胞坠落 179

(一)产妇尿胞坠落因气弱血冷 179

四十四、经血暴至 179

(一)产后下血属气血大虚 179

四十五、月水不通 179

(一)产后月水不通不必服药 179

四十六、产后应用各方(三十五类) 180

(一)治血晕方 180

(二)治恶露不下方 183

(三)治恶露不止方 183

(四)治头痛方 184

(五)治心痛方 184

(六)治腹痛方 185

(七)治少腹痛方 186

(八)治胁痛方 186

(九)治腰痛方 187

(十)治遍身痛方 187

(十一)治饱闷呕吐方 188

(十二)治呃逆方 188

(十三)治发喘方 188

(十四)治浮肿方 188

(十五)治产后发热寒热方 189

(十六)治虚汗方 190

(十七)治中风发痉口噤角弓反张瘈疭拘挛颤振方 190

(十八)治不语方 191

(十九)治惊悸恍惚方 191

(二十)治发狂见鬼方 192

(二十一)治安言谵语方 192

(二十二)治口鼻黑衄方 193

(二十三)治咳嗽方 193

(二十四)治伤寒方 193

(二十五)治疟疾方 194

(二十六)治泻痢方 194

(二十七)治蓐劳方 195

(二十八)治大便秘结方 195

(二十九)治小便不通方 196

(三十十)治小便频数方 196

(三十一)治小便淋沥方 196

(三十二)治乳汁不通方 197

(三十三)治月水不通方 198

(三十四)治尿胞坠落方 198

(三十五)断子法 198

四十七、产后应用各药(八类) 199

(一)行瘀 199

(二)温血 199

(三)理气 199

(四)开痰 199

(五)散邪 199

(六)清热 199

(七)补气 200

(八)养血 200

卷五 诊治杂证秘诀 201

一、气(十条) 201

(一)气病总括 201

(二)火郁肝经 201

(三)肝火上炎 201

(四)怒伤血海 201

(五)暴怒气厥 202

(六)气郁眩晕 202

(七)气逆呕吐 202

(八)气郁胃脘痛 202

(九)气郁胁痛 202

(十)心腹撮痛 203

二、肝经病(三条) 203

(一)肝风 203

(二)肝火 203

(三)木乘土 204

三、治气应用各方 205

(一)降逆气之剂 205

(二)理痰气之剂 206

(三)消食气之剂 206

(四)调血气之剂 206

(五)舒郁气之剂 207

(六)清肝火之剂 207

(七)降肝气之剂 208

(八)补胃气之剂 209

四、郁(五条) 209

(一)咽中如有炙脔 209

(二)郁病有六 209

(三)五志之郁 210

(四)治木郁则诸郁皆愈 210

(五)有怒郁思郁忧郁之分 210

五、治郁应用各方 212

六、虚劳(十四条) 213

(一)女子不月传为风消息贲 213

(二)女子虚劳内有干血 213

(三)妇女经脉不行宜用健脾胃药 213

(四)妇人百病皆由心生 213

(五)月经闭绝致成虚损内热骨蒸劳瘵证 214

(六)骨蒸劳瘵由脾胃亏损所致 214

(七)妇人虚劳有冷热之分 214

(八)劳损由积想过度 215

(九)虚损宜辨其原因证候 215

(十)女子之劳起子经闭 215

(十一)郁劳 216

(十二)干血劳 217

(十三)传尸 217

(十四)风劳 218

七、虚劳应用各方(八类) 218

(一)治风劳蒸热之剂 218

(二)治郁劳蒸热之剂 218

(三)治干血劳之剂 219

(四)治经闭之剂 220

(五)滋补津气之剂 221

(六)养血之剂 221

(七)滋阴之剂 221

(八)补阳之剂 222

八、咳嗽(二条) 222

(一)嗽有内外之分 222

(二)干咳属火郁证 222

九、咳嗽应用各方(八类) 223

(一)治风寒之剂 223

(二)治风热之剂 223

(三)治风燥之剂 223

(四)治热邪之剂 223

(五)治寒邪之剂 224

(六)治痰气之剂 224

(七)治郁气之剂 224

(八)清金崇土之剂 224

十、血证(十三条) 224

(一)吐血必治其本 224

(二)妇人血病因郁所致 225

(三)肝虚不能收摄营气 225

(四)脱血 225

(五)治血必先顺气 226

(六)血虚发热 226

(七)血证治法 226

(八)呕血 228

(九)唾血 228

(十)咳血 228

(十一)咯血 229

(十二)九窍出血 229

(十三)三阴交穴出血 229

十一、血证应用各方(九类) 229

(一)降火凉血之剂 229

(二)温中止血之剂 230

(三)消瘀行血之剂 230

(四)舒郁之剂 230

(五)滋阴养血之剂 230

(六)补气生血之剂 230

(七)补养气血之剂 231

(八)养阴之剂 231

(九)补阳之剂 231

十二、衄血(二条) 231

(一)治衄血以养阴清热为主 231

(二)衄血口鼻俱出因积劳伤脾所致 232

十三、衄血应用各方(五类) 232

(一)清热凉血之剂 232

(二)养血之剂 232

(三)补气之剂 232

(四)滋阴之剂 233

(五)附方 233

十四、痰(三条) 233

(一)痰之源不一治法亦不同 233

(二)妇人最多惊痰 234

(三)妇人患痰而兼带下皆由郁结所致 234

十五、治痰应用各方 234

十六、治痰应用各药(十一类) 235

(一)湿痰 235

(二)燥痰 236

(三)风痰 236

(四)热痰 236

(五)寒痰 236

(六)食痰 236

(七)气痰 236

(八)郁痰 236

(九)顽痰 236

(十)中虚 236

(十一)肾虚 236

十七、癫(二条) 237

(一)癫有二因 237

(二)治癫以安神豁痰为主 237

十八、治癫应用各方(三类) 238

(一)治痰 238

(二)行瘀 238

(三)补虚 238

十九、肿胀(四条) 238

(一)病有血分水分之别 238

(二)血分属湿水分属水气 238

(三)水分血分之分治 239

(四)积胀瘀胀血肿气肿水肿各治法 239

二十、肿胀应用各方 240

二十一、失合症(二条) 241

(一)失合症久则成劳 241

(二)失合症治法 241

二十二、失合症应用各方 242

二十三、脏燥症(附方) 243

(一)妇人脏燥善悲伤欲哭 243

二十四、交肠 243

(一)大小便易位治法 24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