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指导

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指导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康润田,贾炳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04613150
  • 页数:142 页
图书介绍:
《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实验指导》目录

第一篇 细菌学 1

实验一 显微镜油浸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结构的观察 1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1

二、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特殊结构观察 3

实验二 细菌动力的观察 4

一、悬滴法 4

二、压滴法 5

三、暗视野显微镜法 5

四、半固体琼脂法 6

实验三 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染色法 6

一、单染色法(美蓝或复红) 6

三、抗酸染色法 7

二、革兰染色法 7

四、荧光染色法 8

实验四 常用培养基的制备 9

一、液体培养基——肉膏汤的制备法 9

二、固体、半固体培养基的制备方法 10

实验五 细菌的人工培养 13

一、分离培养法 13

二、纯培养法——斜面、液体、半固体培养基接种法 14

三、厌氧培养法 15

四、二氧化碳培养法 15

实验六 细菌代谢产物观察 16

一、单糖发酵试验 16

五、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17

四、硫化氢试验 17

二、细菌色素的产生 17

三、靛基质(吲哚)试验 17

六、V·P试验 18

七、尿素分解实验 18

八、甲基红试验 18

九、触酶(过氧化氢酶)试验 18

十、氧化酶试验 18

十一、细胞色素氧化酶试验 19

实验七 正常人体和环境中细菌的检查 20

一、皮肤细菌的检查 20

二、咽喉部细菌的检查 20

三、水中细菌检查 20

四、空气中细菌的检查 20

一、高压蒸汽灭菌法 21

实验八 消毒 灭菌 除菌 21

二、干烤箱 22

三、间歇灭菌 22

四、煮沸消毒法 22

五、紫外线杀菌 22

六、滤过除菌 23

七、常用消毒剂的抑菌作用 23

八、手指消毒前后的细菌学检查 24

九、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 24

十、细菌对中草药敏感试验 25

实验九 噬菌体 26

一、噬菌体的分离和鉴定 26

二、形态变异 27

一、细菌鞭毛的变异 27

二、噬菌体的特异性噬菌现象 27

实验十 细菌的变异 27

三、R因子传递试验 28

四、耐药性质粒DNA提取 28

实验十一 动物实验方法 29

一、小白鼠腹腔接种 29

二、动物皮下接种 30

三、皮内接种法 30

四、静脉内接种法 30

五、小鼠颅内接种 30

六、感染动物尸体解剖及细菌学检查 30

实验十二 病原菌的致病作用 32

一、荚膜的致病作用 32

七、动物采血 32

二、血浆凝固酶的作用 33

三、透明质酸酶的侵袭作用 33

四、细菌外毒素对机体的毒性及毒素与抗毒素的中和作用 33

五、内毒素的致病作用 33

六、内毒素的测定——鲎试验 34

实验十三 病原性球菌 34

一、形态观察与培养特性 34

二、抗链球菌溶血素“O”测定 35

三、肺炎球菌Optochin敏感试验 35

四、肺炎球菌胆汁溶菌试验 36

实验十四 病原性球菌的分离与鉴定 37

一、脓汁标本中病原菌(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37

二、咽拭、血液标本中病原菌(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38

三、脑脊液标本中病原菌(脑膜炎球菌)的分离鉴定 39

四、痰液标本中病原菌(肺炎球菌)的分离鉴定 40

五、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的检查 41

实验十五 肠道杆菌 43

一、生物性状观察 43

二、粪便中病原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43

三、肥达氏反应 48

实验十六 弧菌属 50

一、霍乱弧菌 50

二、副溶血性弧菌 51

实验十七 厌氧菌 51

一、芽胞厌氧菌 51

二、无芽胞厌氧菌 52

二、白喉杆菌培养特性观察 53

一、白喉杆菌染色与形态、异染颗粒观察 53

实验十八 白喉棒状杆菌 53

三、白喉杆菌毒力试验 54

四、白喉杆菌标本检查 54

实验十九 结核杆菌 56

一、结核杆菌染色法与形态观察 56

二、结核杆菌培养特性 57

三、动物试验 57

四、临床标本结核杆菌检查 57

实验二十 动物源性细菌 58

一、布鲁氏菌属 58

二、鼠疫杆菌 60

三、需氧芽胞杆菌属 60

一、假单胞菌属 61

二、嗜血杆菌属 61

实验二十一 其它病原性细菌 61

三、鲍特氏菌属 62

四、军团杆菌属 62

五、弯曲菌属 63

第二篇 其它微生物及病毒 64

实验二十二 支原体 64

一、观察支原体的形态及菌落 64

二、肺炎支原体的分离培养 64

三、冷凝集试验 64

实验二十三 立克次体 65

一、观察立克次体的形态及染色性 65

二、外—斐氏反应 65

二、衣原体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66

一、衣原体的形态及染色性 66

实验二十四 衣原体 66

实验二十五 螺旋体 67

一、螺旋体的形态及染色性 67

二、差速离心暗视野显微镜检查法 67

三、钩端螺旋体的显凝试验 68

四、梅毒的血清学检验 69

实验二十六 真菌和放线菌 70

一、真菌的基本形态和菌落特点 70

二、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检查 71

三、深部真菌的观察 71

四、真菌小培养法 71

五、放线菌病理切片观察 71

实验二十七 病毒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72

三、免疫电镜技术 73

二、电子显微镜观察 73

实验二十八 病毒的形态观察 73

一、光学显微镜观察 73

实验二十九 病毒培养法 74

一、动物接种法培养病毒 74

二、鸡胚接种法 74

三、组织培养法 75

实验三十 病毒感染的免疫学检测原则 77

实验三十一 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77

一、血凝试验 78

二、血凝抑制试验 79

三、微量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80

实验三十二 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检测 82

一、对流免疫电泳法测HBsAg 82

二、ELISA法测乙型肝炎“两对半” 83

实验三十三 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补体结合试验 85

实验三十四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89

一、原理 89

二、探针 89

三、利用缺口转移技术制备探针的基本原理 89

四、点杂交 90

五、非放射性(生物素)标记核酸探针 91

六、用BiO—HBV探针检测血清中HBV的DNA 92

实验三十五 中和试验 93

一、中和试验方法一——用已知病毒检测被检血清中和抗体效价 93

二、中和试验方法二——用已知免疫血清鉴定病毒型别 95

实验三十六 病毒的空斑形成试验 96

一、溶菌酶试验 98

第三篇 免疫学基础 98

实验三十七 机体天然抵抗力的测试 98

二、中性粒细胞的吞噬作用 99

三、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100

四、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试验 101

实验三十八 免疫血清的制备 102

一、伤寒杆菌免疫血清的制备 102

二、抗红细胞抗体(溶血素)的制备 103

三、IgG的提取,纯化及兔抗人IgG免疫血清的制备 104

实验三十九 凝集反应 105

一、玻片凝集试验 105

二、试管凝集试验 105

三、间接凝集试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妊娠试验) 107

四、SPA菌体协同凝集试验 107

实验四十 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试验 108

一、血型鉴定 109

二、交叉配血 109

实验四十一 沉淀反应 110

一、环状沉淀试验 110

二、单向琼脂扩散试验——正常人群IgG正常值检测 110

三、双向琼脂扩散试验 112

四、单向定量免疫电泳(火箭电泳) 113

五、免疫电泳 113

实验四十二 补体参与的反应及血清补体含量的测定 115

一、溶血反应 115

二、血清总补体量的测定 115

三、补体C3的测定 116

四、补体结合反应 117

一、免疫荧光技术 120

实验四十三 免疫标记技术 120

二、免疫酶技术 121

三、放射免疫测定 123

实验四十四 细胞免疫技术 124

一、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分离法 124

二、E花环试验 126

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27

四、单克隆抗体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试验——微量细胞毒法 128

五、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 129

实验四十五 细胞毒试验 130

一、抗体生成细胞的检测 130

二、HLA血清学检测法——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 131

三、HLA细胞学检测法——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 132

四、溶血分光光度测定法 133

实验四十六 超敏反应 134

一、动物过敏性休克试验 134

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 134

三、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 134

四、Ⅲ型超敏反应——Arthus现象 135

五、迟发型超敏反应 136

实验四十七 生物制品 137

一、用于传染病防治的生物制品 137

二、用于诊断的生物制品 138

附录 138

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 138

二、国内外有关单位名称缩写对照表 139

三、教学代表菌、毒株代号及来源 14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