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草药学  上
中草药学  上

中草药学 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4196·198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
《中草药学 上》目录

第一节原植(动)物鉴定及其命名 1

目录第一章中草药的鉴定 1

1.用药对象与用量的关系 2.药物质地与用量的关系3.剂型与用量的关系(二)给药途径 30 2

一、植物命名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

附录一 中文名索引 32 4

(一)愈伤组织的类型 30 7

1.命名原则2.分类单位等级3.分类单位名称4.著者人名引证5.合格发表6.废弃名称7.命名模式8.植物学文献引证9.拉丁文缩写词二、中草药原植物鉴定方法 7

1.植物标本的调查采集2.标本的鉴定三、动物命名的有关问题 8

第二节性状鉴定 8

一、植物类药材 9

三、矿物类药材 10

1.黄芪2.黄连3.天麻4.大青叶5.凌霄花6.乌梅7.沙苑子8.杜仲 9.沉香10.鸡血藤二、动物类药材 10

第三节显微鉴定 11

一、中药材的显微鉴定 11

1.石斛2.淫羊藿3.金银花4.贝母类5.牛蒡子二、中成药的显微鉴定 17

第四节 中草药的理化鉴定 21

(一)生物碱 22

一、定性反应 22

1.碱液试验2.醋酸镁反应3.薄层层析法(三)黄酮类 23

1.沉淀反应2.薄层层析法3.特殊显色反应(二)蒽醌类 23

1.盐酸—镁粉反应2.薄层层析法(四)皂甙类 24

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2.泡沫试验3.溶血试验4.薄层层析法(五)强心甙类 25

1.Keller-Kiliani(K-K)反应2.Kedde试验 3.Baljet试验 4.薄层层析法(六)香豆精与内酯类 25

1.荧光反应2.异羟肟酸铁反应3.Kedde试验4.薄层层析法(七)酚类 25

1.三氯化铁显色反应2.Gibb试剂(八)鞣质 26

1.明胶试液的沉淀反应2.三氯化铁试液(九)氨基酸 26

(十)其他类 26

二、定量测定 27

(一)重量法 27

(二)滴定法 27

1.生物碱类成分的酸碱滴定法2.两相滴定法3.非水滴定法(三)可见—紫外分光光度法 27

1.可见分光光度法2.紫外分光光度法(四)薄层光密度法 29

(五)气相色谱法 31

(六)高效液相色谱法 32

二、预试验溶液的制备 33

第二章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试验方法和结构鉴定第一节预试验方法 33

一、预试验的目的 33

1.水提取液2.酸性乙醇提取液3.乙醚、甲醇提取液三、各类成分的检查方法 34

第二节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38

(一)溶剂提取法 39

一、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 39

(四)压榨法 40

二、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精制 40

(一)溶剂分离法 40

1.水2.亲水性的有机溶剂3.亲脂性的有机溶剂(二)水蒸气蒸馏法 40

(三)升华法 40

(二)两相溶剂萃取法 41

1.苯取法2.逆流连续萃取法3.逆流分配法 4.液滴逆流分配法(三)沉淀法 43

1.铅盐沉淀法2.试剂沉淀法(四)盐析法 44

(五)透析法 44

(六)结晶、重结晶和分步结晶法 45

一、鉴定中草药化学成分的一般步骤 47

(一)化合物纯度的判断 47

1.外观2.熔点和熔距3.层析(二)物理常数的测定 47

(三)分子式的测定 47

1.杂质的除去2.溶剂的选择3.结晶溶液的制备4.制备结晶操作5.重结晶及分步结晶6.结晶纯度的判定第三节 中草药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 47

1.根据元素组成和分子量推算分子式2.高分辨质谱法求测分子式3.根据质谱同位素峰求测分子式4.根据13G核磁共振谱及分子量确定分子式(四)分子结构骨架的推定 49

1.化学法2.光谱法(六)化合物结构式的确定 50

1.根据专属性强的化学定性反应推定化合物的结构类型2.根据同一植物中已经鉴定过的其他成分进行判断3.根据植物亲缘关系推断所属类型 4.根据化合物的光谱特征判定其结构骨架5.部分合成法推定分子结构骨架6.化学降解法(五)功能团的判断 50

1.饱和碳氢化合物2.烯类化合物3.羰基化合物 4.芳香族化合物(二)红外吸收光谱(IR) 51

二、波谱法在测定天然物结构中的应用 51

(一)紫外吸收光谱 51

(三)质谱(MS) 52

(四)核磁共振氢谱(1HNMR) 53

(五)核磁共振碳谱(13CNMR) 55

1.化学位移2.偶合常数3.共振峰面积(峰强)(六)旋光光谱(ORD) 56

1.平坦谱线2.单纯的Cotton谱线3.复合的Cotton谱线(七)晶体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 58

(二)氧化 59

(一)水解 59

三、化学法在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59

1.高锰酸钾2.铬酐3.臭氧4.过碘酸(三)Hoffmann降解 61

(四)甲基化反应 61

1.重氮甲烷法2.硫酸二甲酯法3.碘甲烷法(五)酰化反应 62

四、天然化合物结构测定实例分析 62

(一)西瑞香素 62

(二)4-羟基-3-丁基苯肽 63

第三章 中草药各类有效成分第一节生物碱 66

一、异喹啉生物碱 67

(一)苄基异啉喹生物碱 67

(二)阿朴啡生物碱 67

(三)原小檗碱生物碱 68

(四)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 68

(七)石蒜生物碱 70

(五)苯并啡啶生物碱 70

(六)吐根碱类生物碱 70

(八)苯酞异喹啉生物碱 71

二、喹啉生物碱 71

三、莨菪烷生物碱 72

四、吡咯生物碱 72

(二)吲哚里西定生物碱 73

(三)菲吲哚里西定生物碱 73

五、吗啡生物碱 73

(一)吗啡生物碱类 73

(一)双稠吡咯啶生物碱 73

六、吲哚生物碱 74

(三)莲花氏碱类 74

(二)青藤碱类 74

(一)萝芙木生物碱 75

1.育亨宾类2.四氢蛇根碱类3.萝芙木碱类4.萨杷晋碱类(二)长春花生物碱 76

(三)钩吻生物碱 77

(四)刺桐生物碱 77

1.刺桐生物碱2.三尖杉生物碱七、萜类生物碱 78

(一)单萜生物碱 78

(二)倍半萜生物碱 79

(三)二萜生物碱 79

1.乌头属和翠雀属二萜生物碱2.红豆杉属二萜生物碱八、甾体生物碱 81

(一)娠烷甾体生物碱 81

1.C3-氨基娠烷生物碱 2.C20-氨基娠烷生物碱 3.C3,C20双氨基娠烷生物碱(二)胆甾烷生物碱 81

(四)异甾体生物碱 83

1.螺甾烷类2.茄次碱烷类3.辣茄胺类4.16-未取代22,26缩亚胺胆甾烷类5.3-氨基螺甾烷类(三)黄杨生物碱 83

(一)美登木生物碱 86

1.西藜芦碱类2.白藜芦碱类和藜芦胺类九、大环生物碱 86

(二)大环精胺和精脒类生物碱 87

第二节挥发油(精油)类 88

二、性质 89

一、分布和存在 89

三、组成和分类 90

(一)脂肪族化合物 90

(三)萜类化合物 90

(二)芳香族化合物 90

1.单萜类2.倍半萜类3.二萜类四、提取和分离 103

(一)提取 103

1.水蒸汽蒸馏法2.浸取法3.吸收法4.冷压法(二)分离 104

1.冷冻处理2.化学方法3.分馏法4.层析法第三节萜类化合物 106

一、单萜类化合物 106

1.单萜甙2.环烯醚萜衍生物 3.萜源单萜衍生物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109

三、二萜类化合物 111

1.非环型二萜2.单环二萜3.双环二萜4.三环二萜5.四环二萜四、二倍半萜类化合物 116

五、三萜类化合物 116

(一)甾体皂甙 121

一、皂甙的结构 121

1.五环三萜类2.四环三萜类3.其它类型三萜第四节皂甙 121

1.甾体皂甙的结构特征2.甾体皂甙的结构测定(二)三萜皂甙 123

1.三萜皂甙的结构特征2.三萜皂甙结构的测定二、皂甙的性质 124

四、皂甙的含量测定 125

(六)层析法 125

(二)铅盐沉淀法 125

(四)氧化镁吸附法 125

(五)吉拉尔腙法 125

(一)醇—醚沉淀法 125

(三)胆甾醇沉淀法 125

三、皂甙的提取和分离 125

第五节强心甙 126

五、皂甙的生物活性与用途 126

一、强心甙的基本结构 127

1.甙元部分2.糖部分二、强心甙的分布、存在和生源 129

1.科属分布2.存在部位 3.生源三、强心甙的提取和分离 131

四、强心甙的化学性质和鉴定 131

1.化学性质2.鉴定五、强心甙的含量测定 134

六、强心甙的药理和应用 135

1.心脏作用2.肾脏作用3.血管血压影响4.消化道反应5.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6.抑菌作用(二)应用 135

(一)药理 135

第六节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甙 136

一、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与分类 136

二、黄酮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生源关系 138

三、黄酮类化合物的性质和显色反应 139

1.晶形、溶解度2.颜色3.酸碱性 4.络合作用5.还原反应6.黄酮类化合物的其他显色反应四、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43

(一)紫外吸收光谱 145

1.溶剂提取法2.铅盐沉淀法3.碱性溶剂提取法 4.柱层析法在黄酮类化合物分离中的应用五、黄酮类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145

1.黄酮、黄酮醇2.异黄酮、双氢黄酮、双氢黄酮醇3.查耳酮(二)红外吸收光谱 146

(三)质谱 147

1.逆狄耳斯——阿德耳反应2.Ⅱ式裂解3.脱CO裂解(四)核磁共振氢谱 148

(五)核磁共振碳谱 149

六、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50

1.抗毛细血管?性作用 2.抗炎作用3.利尿及增强生物膜的通透作用4.止咳、平喘、祛痰作用5.扩张冠状血管及降压作用 6.抑菌作用7.雌性激素样作用 8.抗癌作用9.保肝作用 10.其他方面的作用第七节醌类化合物 153

一、蒽醌类及其衍生物 153

(一)蒽醌化合物的类型 153

(二)性质 155

(三)提取。分离 156

(四)含量测定 158

二、苯醌类 159

三、萘醌类 160

四、菲醌类 161

第八节香豆素 162

一、香豆素的分类和中草药中常见的香豆素类成分 162

1.简单香豆素 2.呋喃香豆素3.吡喃香豆素4.双香豆素5.异香豆素6.其他类型的香豆素二、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165

1.内酯的性质2.荧光三、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光谱特征 165

1.紫外光谱 2.红外吸收光谱3.质谱4.核磁共振谱四、香豆素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 167

(一)简单木脂素 170

1.抗凝血作用2.光敏作用3.抑菌作用 4.扩张冠状动脉作用 5.平喘、镇咳作用 6.抗炎和止痛作用7.雌性激素样作用 8.止血作用9.其他作用第九节木脂素 170

(二)单环氧木脂素 171

(三)木脂内酯 172

(四)双环氧木脂素 172

(六)环木脂内酯 173

(五)环木脂素 173

(七)联苯环辛烯型 175

(九)倍半木脂素 176

(八)新木脂素 176

一、氨基酸类 177

(一)分类和性质 177

第十节氨基酸、蛋白质与酶类 177

(二)提取、分离和测定 182

1.提取2.分离3.测定(三)分布和药效 184

二、蛋白质与酶类 185

(一)存在和性质 185

(二)提取、分离和测定 186

1.提取2.分离3.含量测定(三)类别和药效 189

第十一节鞣质类 190

(一)可水解鞣质类 190

一、组成和分类 190

1.没食子酸鞣质2.鞣花酸鞣质(二)缩合鞣质也叫儿茶素鞣质 191

二、性质和药效 192

三、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 193

1.皮粉法2.高锰酸钾法3.络合滴定法第十二节其它类成分 194

一、有机酸类 194

(一)单糖类 198

(三)多糖类 198

(二)低聚糖类 198

1.各类有机酸2.有机酸的提取分离3.含量测定4.有机酸的应用二、糖类化合物 198

1.淀粉2.果聚糖3.树胶和粘液质液质4.果胶5.纤维素三、树脂类 200

(一)油脂类 202

1.树脂酸类2.树脂醇类3.树脂脂类4.树脂烃类四、油脂、甾醇及蜡类 202

(二)甾醇类 203

(三)蜡类 204

第四章 中草药的制剂第一节概述 205

(一)粉碎 206

一、散剂的制备 206

第二节散剂 206

1.筛与粉末的分等2.过筛器械(三)混合 209

1.粉碎度2.粉碎方法3.粉碎器械4.粉碎规则5.其它方法(二)过筛 209

1.外观2.均匀度3.细度4.水分三、包装与贮存 210

1.混合方法和混合机理2.混合的一般原则3.混合器械(四)分剂量 210

二、散剂质量要求与检查 210

第三节胶囊剂 211

一、种类与制法 211

(一)硬胶囊剂 211

(二)软胶囊剂 211

二、质量评价及贮存 212

第四节浸出制剂 212

1.浸润2.溶解3.扩散和置换(二)影响浸出的因素 213

(一)浸出原理 213

一、浸出过程 213

1.药材的粉碎度2.溶媒3.温度4.浓度差5.时间6.压力7.药材与溶媒相对运动速度8.新技术的应用二、常用的浸出方法及设备 215

(一)浸出方法 215

1.煎煮法2.浸渍法3.渗漉法(二)蒸馏及浓缩器械 217

1.蒸馏器2.减压蒸发器3.薄膜蒸发器(三)干燥器械 217

(一)汤剂 219

1.常压干燥与器械2.减压干燥3.喷雾干燥4.红外线干燥5.微波干燥三、常用浸出药剂 219

(三)酒剂 220

(二)糖浆剂 220

(四)酊剂 221

(五)流浸膏剂、浸膏剂 221

(六)煎膏剂(膏滋) 222

(七)冲剂 222

第五节注射剂 223

一、溶解度问题 224

二、稳定性问题 225

三、澄明度问题 226

四、止痛剂问题 226

五、质量指标与检查 227

第六节片剂 228

(一)稀释剂和吸收剂 228

(二)湿润剂和粘合剂 228

一、赋形剂 228

(四)润滑剂 229

二、片剂的制备 229

(一)药材处理一般原则 229

(三)崩解剂 229

(二)制颗粒 230

1.制粒方法2.制粒机3.湿粒干燥4.干颗粒质量要求5.干颗粒在压片前的处理(三)压片 231

1.片重计算2.压片机及压片3.压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四)包衣 232

1.混浆的制备2.混浆包衣方法3.混浆包衣的问题讨论4.包衣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五)片剂的质量检查 233

1.重量差异限度2.硬度检查3.崩解时限检查4.主药含量测定5.溶出速率(六)片剂的包装与贮存 233

第七节丸剂 234

(一)粘合剂 234

一、赋形剂 234

1.蜂蜜2.米糊或面糊3.药汁(二)吸收剂 235

(三)湿润剂 235

1.水2.酒3.醋二、丸剂的制备 235

(一)塑制法 235

(二)泛制法 235

(三)滴制法 236

1.基质与冷却剂2.制备方法三、丸剂的筛选 236

四、丸剂的包衣 236

(一)外观 237

(四)溶散时限 237

(三)丸重差异限度 237

(二)水分 237

五、丸剂的质量检查及分装 237

1.药物衣2.保护衣3.肠溶衣(二)包衣方法 237

(一)包衣种类 237

(五)细菌学检验 238

第八节胶剂 238

一、原辅料的选择 238

(二)煎取胶液(熬胶) 239

(四)浓缩收胶 239

二、胶剂的制备 239

(一)原料的处理 239

(三)去渣澄清 239

(五)凝胶切块 240

(六)干燥与包装 240

(七)贮藏 240

三、胶剂的质量检查 240

第九节软膏剂、硬膏剂 241

一、软膏剂 241

(一)基质 241

1.油脂类2.乳剂基质3.水溶性基质(二)软膏剂的一般制法 241

(一)基质原料的选择 242

1.植物油2.樟丹(二)制法 242

二、硬膏剂(黑膏药、膏药) 242

1.研合法2.熔合法3.乳化法(三)软膏的包装与贮藏 242

第十节 栓剂 243

1.提取2.炼油3.下丹4.去火毒5.摊涂(三)质量要求 243

一、栓剂的基质 244

(一)脂肪性基质 244

(二)水溶性基质 244

二、栓剂的制法 244

二、气雾剂的制法 245

(一)气雾剂的处方设计 245

第十一节气雾剂 245

一、气雾剂的分类 245

1.溶液系统2.混悬系统3.泡沫系统(二)气雾剂的制备 246

1.安全、漏气试验2.照瓶3.试喷4.雾粒大小测定5.内压检查四、其它气溶剂 247

1.溶液系统2.混悬系统3.泡沫系统三、气雾剂的质量检查 247

一、发扬传统剂型的特点和发展其新应用 248

二、方剂的实验研究与剂型改进 248

(一)验证疗效,阐明原理 248

第十二节 中草药剂型的应用和发展 248

(二)研究方剂组成和配伍协同 249

三、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与中药剂型的发展 249

(一)新辅料应用 249

(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 249

1.固体分散法2.微粉化及超声波粉碎新工艺 3.喷雾干燥法的应用4.冷冻干燥法的应用 5.微型胶囊6.口服液7.喷鼻剂8.皮肤给药新系统9.药物定向分布的剂型新工艺四、中西药组方制剂的应用 251

五、开展中药制剂基础理论的研究 251

(一)中药制剂药物释放度的研究 251

(二)中药制剂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251

六、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252

(一)建立合理的质控指标和检测方法 252

1.制剂的常规检查2.定性鉴定3.含量测定(二)中药制剂的卫生学标准和杂菌数控制 252

一、扶正培本 254

第五章中草药的药理第一节中药药理 254

二、活血化瘀 255

1.对血液的影响 2.对心血管作用3.免疫抑制及抗炎、抗变态反应4.抗肿瘤作用5.其它三、清热解毒 257

1.抗病原物2.抗炎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解热5.其它第二节中草药某些成分的药理及构效 258

一、烃胺衍生物类 259

(一)苯乙胺类 259

(二)季铵烃类 260

(三)秋水仙碱类 262

(四)其他烃胺类 263

1.酰胺辣碱类2.胍类二、吡啶衍生物类 264

三、吡咯衍生物类 265

四、托哌衍生物类 267

(一)金鸡纳皮生物碱类 269

五、喹啉衍生物类 269

(二)喜树生物碱类 269

(三)酮基喹啉生物碱类 270

(四)呋喃喹啉生物碱类 270

(二)苄基异喹啉及苄基四氢异喹啉类 271

(一)简单异喹啉及四氢异喹啉类 271

六、异喹啉衍生物类 271

(五)氢化喹啉生物碱类 271

(三)吗啡烷类 272

(四)双骈异喹啉及双骈异喹啉类 273

(五)原阿片碱类 274

(六)苯骈菲啶类 275

(七)酞基异喹啉类 275

(八)阿朴啡类及前阿朴啡类 275

(九)双苄基异喹啉及阿朴啡-苄基异喹啉类 277

(十)吐根碱类 280

(十二)刺桐碱类 281

(十一)苯骈茂稠异喹啉类 281

一、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283

第六章中药的炮制及应用第一节中药的炮制 283

二、中药炮制的目的 285

(二)转变药物的性能 285

(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285

(三)增强疗效 285

(四)引药入经 286

(五)便于粉碎 286

(六)保证药物净度 286

(七)利于贮藏 286

(八)矫臭 286

三、中药炮制的分类方法及常用辅料 286

(一)炮制的分类方法 286

1.炮制十七法2.三类分类法3.药用部位分类法4.五类分类法5.工艺程序和辅料根结合的分类法(二)常用辅料 287

1.液体辅料2.固体辅料四、中药炮制的方法 288

(一)净选、切片 288

1.净选2.切片(二)水制 289

1.洗2.泡3.润4.漂(三)火制 290

1.炒2.烫3.炙4.煅5.煨(四)水火共制 294

1.蒸2.煮3.?(五)其它制法 295

1.制霜2.提净3.发酵4.发芽5.复制五、中药炮制的研究和展望 296

(一)炮制原理的研究 296

(二)炮制工艺的研究 296

(三)炮制品质量标准的研究 296

第二节中药的应用 296

一、药物性能 297

(二)四气五味 297

(一)阴阳学说在药物性能上的指导意义 297

1.四气2.五味3.气味的关系(三)补泻 298

(五)毒性 299

(四)升降浮沉 299

二、药物配伍与方剂 300

(一)药物配伍 300

1.单行2.相须3.相使4.相畏5.相恶6.相杀7.相反(二)方剂 301

1.主药2.辅佐药3.使药三、用药的基本知识 301

(一)药物的用量 301

1.内服法2.外用法(三)禁忌 303

1.饮食禁忌2.妊娠禁忌第七章药用植物组织培养一、引言 305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种类和方法 305

三、植物组织培养 307

(二)提高愈伤组织中药用成分含量的措施 307

1.添加前体2.代谢调节3.突变体4.养分调节四、组织培养的生物转化 309

1.孕甾烷的转化2.洋地黄毒甙的转化3.网状番荔枝碱的转化五、组织培养育种 312

1.花药培养2.细胞融合〔附〕高等植物组织培养产生的药用成分简表 313

附.我国历代主要本草简介 320

附录二英汉名词对照索引 33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