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
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

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沈惠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106023
  • 页数:357 页
图书介绍:
《秦亮甫临床经验集萃》目录

上篇 秦氏学术思想撷英 3

导论 3

一、生平简介 3

二、学术思想及理论渊源 3

秦氏医论 6

针灸治验 6

一、推崇督脉理论,重视督阳调动 6

(一)督脉的循行路线 6

(二)督脉与脏器. 经脉的联系 8

(三)督脉的功能 9

(四)取经用穴的特点 10

(五)临证脉案举隅 11

1. 主取督脉以治精神疾病 11

2. 主取督脉以治脊柱病 12

3. 主取督脉以治哮喘 13

4. 主取督脉治疗高血压 14

5. 主取督脉治疗男性病 15

6. 督脉在急症中的应用 15

二、温故论奇经,善用八脉穴 16

(一)论奇经八脉 16

(二)论八脉交会穴 21

(三)临证脉案举隅 22

1. 八脉交会穴用于针刺麻醉 23

2. 八脉交会穴治疗心脏疾病 25

3. 八脉交会穴治疗妇科疾病 26

4. 八脉交会穴治疗脾胃疾病 27

5. 八脉交会穴治疗消渴证 28

6. 八脉交会穴治疗外感发热 28

7. 八脉交会穴治疗不寐证 29

8. 八脉交会穴治疗肌腱劳伤 30

三、伤寒六经为病与运针配穴 30

(一)六经涵义 30

1. 太阳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2

(二)六经为病,运针配穴 32

2. 阳明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3

3. 少阳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3

4. 太阴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4

5. 少阴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5

6. 厥阴为病及其配穴规律 35

(三)六经辨证针灸配穴主治脉案 36

1. 太阳为病 36

2. 阳明为病 36

5. 厥阴为病 37

4. 太阴为病 37

3. 少阳为病 37

6. 少阴为病 38

(四)临证脉案举隅 38

六经辨证治疗便秘 38

四、善用针法,注重配穴 39

(一)自创无痛进针法 39

(二)施行补泻手法 40

(三)善用温针灸法 41

4. 合谷、三阴交 43

3. 合谷、太冲 43

2. 合谷、曲池 43

1. 合谷、 复溜 43

(四)注重针刺配穴 43

5. 合谷、风池 44

6. 人中、风府 44

7. 肩?、曲池 44

8. 曲池、阳陵泉 44

9. 阳陵泉、 足三里 44

10. 足三里、三阴交 44

11. 三阴交、曲池 44

17. 内关、三阴交 45

16. 劳宫、 足三里 45

18. 内关、大椎 45

13. 气海、 天枢 45

14. 中脘、 足三里 45

12. 阳陵泉、丰隆 45

15. 合谷、足三里 45

22. 内关、照海 46

24. 太冲、阳陵泉 46

23. 鱼际、太溪 46

25. 定喘、 ?中 46

21. 内关、中脘. 足三里 46

20. 内关、神门. 心俞 46

19. 内关、公孙 46

26. 后溪、申脉 47

27. 外关、足临泣 47

28. 列缺、照海 47

29. 大椎、足三里 47

30. 大椎、 曲池、 外关 47

31. 大椎、 合谷、 太阳 47

32. 大椎、 后溪 47

39. 百会、 四神聪 48

40. 百会、 风池 48

38. 命门、 太溪 48

41. 百会、 三阴交、 太溪 48

42. 人中、 风府 48

35. 命门、 关元、 脾俞、 足三里 48

37. 命门、 肾俞、 关元 48

36. 命门、 三阴交、 关元 48

34. 命门、 腰阳关、 肾俞、 大肠俞 48

33. 大椎、曲池、 血海 48

43. 四神聪、 四关、 曲池、阳陵泉 49

杂病治验 49

一、辨证论治,注重局部与整体 49

二、针药结合,力倡综合治疗 50

三、异病同治,一方多用 50

四、著用对药,增进药效 51

五、老药新用,内病外治 52

1. 外敷法 52

2. 外洗法 53

3. 药枕法 54

4. 药熨法 54

老年病治验 55

一、肾中精气,主宰人生 55

二、多脏虚损,肾衰为生 56

三、虚实错杂,肾衰为根 56

五、扶正固本,慎施戕伐 57

四、补肾益精,延年祛病 57

(一)机体调摄 58

(二)动静结合 58

六、注重养生,延缓衰老 58

(三)适度饮食 59

(四)慎应寒暑 59

(五)节制性欲 59

(六)补摄营养 59

(一)从肾论治老年性脑病 60

1. 老年性痴呆 60

七、临证脉案举隅 60

2. 震颤麻痹 61

(二)从肾论治老年性心血管疾病 62

1. 风湿性心脏病 63

2. 高血压 63

(三)从肾论治老年糖尿病 64

(四)从肾论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65

(五)从肾论治老年前列腺肥大 65

(六)从肾论治老年骨质疏松症 66

(七)从肾论治妇女更年期综合征 67

外科治验 68

(八)从肾论治老年性面部黄褐斑 68

一、注重外科辨证 69

(一)辨八纲 69

附:辨五善. 七恶 71

(二)察四诊 71

二、强调综合治疗 73

(一)外病内治,重在消透托法 73

(二)外病外治,善用综合疗法 75

2. 痱子 81

1. 疖 81

(一)中医外科病证治验 81

三、外科常见病证及治疗 81

3. 落头疽(后项蜂窝织炎) 82

4. 阴瘟(冷脓肿) 82

5. 疔疮 83

6. 发背. 搭手(背部蜂窝织炎) 84

7. 流注(多发性脓肿. 深部脓肿) 84

8. 乳痈(乳腺炎. 乳房脓肿) 85

9. 痈 86

10. 头顶脓肿 87

11. 癣 87

12. 流火(下肢丹毒) 88

13. 风疹块(荨麻疹) 89

14. 痔疮 90

15. 瘘管 91

16. 脐疮(脐炎) 92

17. 瘰疬(颈淋巴结核) 92

(二)其他外科疾病的中医治疗 93

1. 阑尾炎(肠痛) 93

2. 肺脓疡(肺痛) 95

3. 胆囊炎 95

4. 胆石症 96

6. 象皮肿(大脚风) 97

5. 胆道蛔虫 97

7. 腹水(单鼓胀) 98

8. 脑震荡后遗症 98

9. 甲状腺肿大(气瘘) 99

10. 消化道出血(失血) 100

11. 脾肿大(痞块) 100

12. 栓塞性脉管炎(脱疽) 101

13. 乳房肿块(乳疽) 102

14. 阴囊水肿(水疝) 103

15. 偏疝 103

16. 腮腺炎(痄腮) 104

1. 术后消炎止痛 105

(三)术后一般症状的处理 105

2. 术后发热 106

3. 术后呃逆 106

4. 术后出汗 107

5. 术后音哑 107

(二)属性 109

(四)气味 109

(三)五味 109

(一)阴阳 109

一、概述 109

秦氏食论 109

(五)升降沉浮 110

(六)轻重 110

二、常用食品介绍 110

(一)蔬菜类 110

(二)水果类 112

(三)干果类 115

(四)海产类 116

(五)肉食类 117

(六)饮料类 118

(七)调料类 120

(八)中药类 121

三、药膳 123

(一)药食同源 123

(二)药膳中的因时因人制宜 123

(三)药膳中常用药物及配膳举隅 124

1. 补气药 124

2. 补血药 125

3. 补阴药 125

4. 补阳药 126

5. 其他药物 127

附医话1. 人参的临床应用 129

附医话2. 话说冬令进补 131

秦氏堂簿 132

一、内科 132

(一)感冒门 132

(二)中暑门 132

(三)痢疾门 133

(四)霍乱门 134

(五)疟疾门 138

(六)咳嗽门 138

(七)哮喘门 140

(八)呕吐门 141

(九)胃痛门 142

(十)腹痛门 143

(十一)泄泻门 143

(十二)便秘门 146

(十三)淋证门 147

(十四)遗精门 148

(十五)不育门 151

(十六)不寐门 152

(十七)癫痫门 154

(十八)中风门 154

(十九)郁证门 158

(二十)惊厥门 161

(二十一)结胸门 164

(二十二)水肿门 164

(二十三)痰饮门 166

(二十四)湿阻门 168

(二十五)消渴门 170

(二十六)积聚门 170

(二十七)虚劳门 171

(二十八)血证门 182

(二十九)痹证门 183

(三十一)头痛门 184

(三十)瘘证门 184

(三十二)杂方门 185

二、外科 187

(一)疔疮门 187

(二)痈疽门 188

(三)肿块门 190

(四)疡科杂证门 192

(五)溃疡门 193

(六)瘰疬门 197

(八)痔疮门 198

(七)疝气门 198

(九)瘘管门 200

(十)湿毒门 200

(十一)丹毒门 201

(十二)疥疮门 201

(十三)瘾证门 202

(十四)疣门 202

(十五)鸡眼门 203

(十六)鹅掌风门 203

(十七)烫伤门 203

(十八)狂犬. 蛇咬门 203

(十九)花柳门 204

三、妇科 206

四、儿科 215

五、伤科 221

六、五官科 221

七、胶膏 230

八、酒油 235

九、花露 237

十、膏药 242

(一)内科 249

1. 发热 249

下篇 临床验案录 249

2. 哮证(支气管哮喘) 252

3. 咳血 254

4. 心悸 255

5. 胃脘痛 256

6. 泄泻 257

7. 便秘 259

8. 腹痛 259

9. 黄疸 264

10. 便血 267

11. 膏淋 268

12. 遗溺 269

13. 癃闭 270

14. 尿血 272

15. 消渴证 276

16. 眩晕 276

17. 头痛 279

(二)神经、精神科 282

1. 老年性震颤 282

2.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 284

3.厥证(癔病) 287

4.痉厥 288

5.神识迟呆(一氧化碳中毒后遗症 294

6.面风(三叉神经痛) 295

7.面瘫 300

8.面肌痉挛 302

9.躯干侧斜症 303

(三)外科 304

1.肠覃(盆腔良性肿瘤) 304

2.肠痈 305

3.乳疬 307

4.乳痈 308

5.瘰疬结核(全身淋巴结炎) 309

6.肛周脓肿 310

7.丹毒 312

8.脚底瘘管 313

9.毒蛇咬伤 314

(四)皮肤科 314

1.痤疮 315

2.斑秃 315

3.湿疹 316

4.松皮癣 320

5.漫淫疮 324

1.鼻渊(鼻炎) 325

(五)眼耳鼻喉科 325

2.口疮(阿夫他炎) 327

3.齿衄 328

4.口气秽臭 328

5.伸舌症 329

6.舌麻症 330

7.缩舌症 330

8.眼底黄斑病变 331

9.眼球抽痛证 332

(六)其他杂病 333

1.颞颌关节炎 333

3.鹤膝风(膝关节结核) 334

2.肢体麻木 334

4.委中流注(膝?窝脓肿) 335

5.痹证(类风湿关节炎) 336

6.红斑性肢痛病 337

7.斜颈 338

8.突眼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39

(七)外国门生病案举隅 340

1.哮证(慢性支气管哮喘) 340

2.呃逆 341

3.颤震(帕金森综合征) 341

5.头痛 342

4.眩晕 342

6.湿疹 343

7.蛇丹(带状疱疹) 343

8.慢性腰腿痛 345

9.漏肩风(肩关节周围炎) 346

10.鹤膝风(肥大性膝关节炎) 346

11.痹证(肱骨外上髁炎) 347

12.着痹(膝关节炎) 347

13.痹证(损伤性骨关节炎) 348

附录 秦氏堂簿方剂索引 34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