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华贞主编
  • 出 版 社: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6200532
  • 页数:32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由绪论、本书是专为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精心设计的,共18章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部分内容,为便于学生学习,把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内容分开编排;上篇为病理解剖学共11章,1~4章为总论,5~11章为各论。总论部分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各论部分强调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尽量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下篇病理生理学部分共11章,第1章为疾病学概论,主要论述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的一般规律及疾病的转归等;2~7章为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论述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规律性的病理生理变化,8~11章为重要器官功能不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四、病理学的发展史 3

第一篇 病理解剖学 7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7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7

一、萎缩 7

二、肥大 9

三、增生 9

四、化生 10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0

一、损伤的原因 10

二、损伤的形态学改变 11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17

一、再生 17

二、纤维性修复 19

三、创伤愈合 20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5

第一节 充血和淤血 25

一、充血 25

二、淤血 26

第二节 出血 28

一、出血的原因及类型 28

二、出血的病理变化 29

三、出血的后果 29

第三节 血栓形成 29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30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类型 31

三、血栓的结局 32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3

第四节 栓塞 33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34

二、栓塞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34

第五节 梗死 37

一、梗死的原因 37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37

三、梗死对机体的影响 39

第三章 炎症 40

第一节 炎症的概念及原因 40

一、炎症的概念 40

二、炎症的原因 41

第二节 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1

一、变质 41

二、渗出 44

三、增生 48

第三节 炎症的局部表现与全身反应 49

一、炎症的局部表现 49

二、炎症的全身反应 49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及病变特点 50

一、炎症的临床分类 50

二、炎症的病理分类 51

第五节 炎症的结局 55

一、痊愈 55

二、迁延不愈 55

三、蔓延扩散 55

第四章 肿瘤 57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和一般形态 57

一、肿瘤的概念 57

二、肿瘤的一般形态与结构 58

第二节 肿瘤的异型性 59

一、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59

二、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 60

第三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60

一、肿瘤的生长 60

二、肿瘤的扩散 62

三、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63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63

一、良性肿瘤 63

二、恶性肿瘤 63

第五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64

第六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5

一、肿瘤的命名原则与分类 65

二、癌前病变与原位癌、早期浸润癌 67

第七节 常见肿瘤举例 68

一、上皮组织来源的肿瘤 68

二、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 69

三、多种组织构成的肿瘤 71

第八节 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 72

一、常规的病理形态学检查 72

二、新开展的检查方法 72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与发病学 73

一、肿瘤的病因学 73

二、肿瘤的发病学 74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78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78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78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 79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81

第二节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82

一、心绞痛 82

二、心肌梗死 82

三、心肌纤维化 84

四、冠状动脉性猝死 84

第三节 高血压病 84

一、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85

二、高血压病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85

第四节 风湿病 87

一、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88

二、风湿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88

三、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89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90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0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91

第六节 心瓣膜病 92

一、二尖瓣狭窄 92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93

三、主动脉瓣狭窄 93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94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95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95

一、慢性支气管炎 95

二、肺气肿 97

三、支气管扩张症 99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00

一、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01

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理变化 101

三、临床病理联系 101

第三节 肺炎 102

一、大叶性肺炎 102

二、小叶性肺炎 105

三、间质性肺炎 107

第四节 肺硅沉着病 109

一、肺硅沉着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09

二、肺硅沉着病的病理变化 109

三、肺硅沉着病的分期及病变特点 110

四、肺硅沉着病的并发症 110

第五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111

一、鼻咽癌 111

二、肺癌 112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16

第一节 胃炎 116

一、急性胃炎 116

二、慢性胃炎 117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118

一、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19

二、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变化 120

三、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病理联系 120

四、消化性溃疡的结局及并发症 121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21

一、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二、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122

三、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变特点 123

四、重型肝炎 125

第四节 肝硬化 126

一、门脉性肝硬化 126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29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肿瘤 130

一、食管癌 130

二、胃癌 131

三、大肠癌 133

四、原发性肝癌 134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37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37

一、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7

二、肾小球肾炎的基本病理变化 139

三、肾小球肾炎的临床表现 139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及临床病理联系 14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45

一、急性肾盂肾炎 145

二、慢性肾盂肾炎 146

第三节 泌尿系统常见肿瘤 148

一、肾细胞癌 148

二、膀胱癌 149

第九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151

第一节 子宫疾病 151

一、慢性子宫颈炎 151

二、子宫上皮非典型增生与原位癌 152

三、子宫颈癌 152

四、子宫内膜增生症 154

第二节 滋养层细胞疾病 154

一、葡萄胎 154

二、侵袭性葡萄胎 155

三、绒毛膜上皮癌 155

第三节 卵巢上皮性肿瘤 156

一、浆液性肿瘤 156

二、黏液性肿瘤 157

第四节 乳腺疾病 158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158

二、乳腺纤维腺瘤 158

三、乳腺癌 158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61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161

一、甲状腺炎 161

二、甲状腺肿 162

第二节 糖尿病 164

一、糖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64

二、糖尿病的病理变化 165

三、糖尿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165

第十一章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67

第一节 结核病 167

一、结核病概述 167

二、肺结核病 170

三、肺外器官结核病 174

第二节 伤寒 176

一、伤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76

二、伤寒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77

三、伤寒的结局及并发症 178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179

一、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79

二、细菌性痢疾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179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80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80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理变化 180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181

四、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结局及并发症 182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18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因及传染途径 182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理变化 182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183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结局 184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184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84

二、流行性出血热的病理变化 184

三、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病理联系 185

四、流行性出血热的结局 186

第七节 钩端螺旋体病 186

一、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86

二、钩端螺旋体病的病理变化 187

三、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187

第八节 血吸虫病 188

一、血吸虫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 188

二、血吸虫病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 188

三、血吸虫病的主要器官的病变及后果 189

第十二章 性传播性疾病 191

第一节 淋病 191

一、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91

二、淋病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92

第二节 尖锐湿疣 192

一、尖锐湿疣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92

二、尖锐湿疣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92

第三节 梅毒 193

一、梅毒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93

二、梅毒的基本病理变化 193

三、梅毒的分型及分期 194

第四节 艾滋病 195

一、艾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95

二、艾滋病的病理变化 196

三、艾滋病的临床病理联系 196

第二篇 病理生理学 201

第十三章 疾病概论 201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201

一、健康的概念 201

二、疾病的概念 201

第二节 病因学 202

一、外界致病因素 202

二、机体的内在因素 203

三、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 203

第三节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04

一、机体稳态的紊乱 204

二、因果转化规律 204

三、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204

四、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05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205

一、潜伏期 205

二、前驱期 205

三、症状明显期 206

四、转归期 206

第十四章 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 208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208

一、脱水 208

二、水中毒 212

第二节 水肿 213

一、水肿的分类 213

二、水肿的发病机制 213

二、常见水肿及其特征 216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18

一、低钾血症 218

二、高钾血症 220

第十五章 酸碱平衡紊乱 223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223

一、酸与碱的概念及其来源 223

二、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24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状况的指标及其意义 225

第三节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226

一、代谢性酸中毒 227

二、呼吸性酸中毒 228

三、代谢性碱中毒 230

四、呼吸性碱中毒 231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32

第十六章 发热 235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机制和分型 236

一、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 236

二、发热的时相和热型 238

第二节 发热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的变化 239

一、发热时机体代谢的变化 239

二、发热时机体功能的变化 240

第三节 发热的意义和防治原则 241

一、发热的意义 241

二、发热的防治原则 241

第十七章 缺氧 243

第一节 反应血氧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 243

一、氧分压 243

二、氧容量 243

三、氧含量 244

四、氧饱和度 244

五、动-静脉血氧含量差 244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及特点 244

一、低张性缺氧 244

二、血液性缺氧 245

三、循环性缺氧 246

四、组织性缺氧 246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47

一、呼吸系统变化 247

二、循环系统变化 248

三、血液系统变化 248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49

五、组织细胞变化 249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250

一、机体的代谢耗氧率 250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250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251

一、氧疗 251

二、氧中毒 251

第十八章 休克 253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及分类 253

一、休克的原因 253

二、休克的分类 254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54

一、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 254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及机制 255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变化 259

一、细胞代谢障碍 259

二、细胞损伤 259

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 260

第四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61

一、补充血容量 261

二、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61

三、纠正酸中毒 261

四、改善细胞代谢,防治细胞损伤 262

五、防治器官功能衰竭 262

第十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63

第一节 DIC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63

一、DIC的病因 263

二、DIC的发病机制 264

第二节 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265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265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266

三、血液高凝状态 266

四、微循环障碍 266

第三节 DIC的分期及分型 266

一、DIC的分期 266

二、DIC的分型 267

第四节 DIC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68

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 268

二、微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269

三、微血栓形成——器官功能障碍 269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269

第五节 DIC的防治原则 270

一、防治原发病 270

二、改善微循环 270

三、恢复凝血与纤溶间的动态平衡 271

第二十章 呼吸功能不全 272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72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72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274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和功能变化 275

一、酸碱平衡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275

二、呼吸系统变化 276

三、循环系统变化 276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76

五、肾功能变化 277

六、消化系统变化 277

第三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77

一、治疗原发病、预防和去除诱因 277

二、改善通气 277

三、氧疗 278

四、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278

第二十一章 心功能不全 279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及分类 279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 279

二、心力衰竭的诱因 280

三、心力衰竭的分类 280

第二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281

一、心脏代偿反应 282

二、心外代偿反应 283

第三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284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284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285

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286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生理学基础 287

一、肺循环淤血 287

二、体循环淤血 288

三、心输出量不足 288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89

一、防治病因,消除诱因 289

二、改善心脏舒缩功能 289

三、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290

四、控制水肿 290

五、对症处理 290

第二十二章 肝功能不全 291

第一节 肝性脑病 291

一、肝性脑病的原因及分类 291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93

三、防治原则 297

第二节 肝肾综合征 297

一、肝肾综合征的原因及类型 297

二、功能性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98

第二十三章 肾功能不全 300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300

一、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分类 300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01

三、急性肾衰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302

四、急性肾衰竭的防治原则 304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305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05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及分期 306

三、慢性肾衰竭的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306

四、尿毒症 308

英汉名词对照 311

参考文献 32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