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变态反应 1
药物的不良反应 1
目录 1
第一编 总论 1
四、赫氏反应 2
三、生态学失衡 2
一、过量反应 2
二、副作用 2
(三)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3
(二)对药物在体内吸收的影响 3
五、药物的相互作用 3
(一)药物在体外的相互作用 3
(五)对药物在体内转化过程的影响 4
(四)对药物与体内蛋白质结合的影响 4
七、特异质 5
六、不耐受 5
(六)其它 5
药物变态反应 6
八、药物变态反应 6
一、对药物变态反应的认识过程 7
(二)出现率不断增长 8
(一)临床特点 8
二、药物变态反应的临床意义 8
(一)诊断方面 9
三、诊断、治疗与预防问题的特殊性 9
(三)涉及的药物种类繁多 9
小结 10
(三)预防方面 10
(二)治疗方面 10
一、免疫功能与药物变态反应 12
药物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基础 12
第二章 药物变态反应的发生机理——免疫学基础与反应类型 12
(三)药物中的完全抗原 13
(二)抗原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 13
二、抗原 13
(一)定义 13
(二)化学构造与抗原性 14
(一)定义 14
三、半抗原 14
(三)抗原的特异性 15
(四)多价结合的意义 16
四、药物抗原决定基的形成 17
(五)药物半抗原 17
(一)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 18
(二)抗体的特异性 19
(一)抗体的种类 19
(二)青霉素抗原决定基的形成 19
五、抗体 19
(四)抗体形成的个体差异 20
(三)抗体的二重性 20
药物变态反应的反应类型 21
小结 21
(五)抗原抗体结合的结局 21
(一)发生过程 22
一、Ⅰ型——即发型 22
(二)常见反应 23
三、Ⅲ型——免疫复合物型 24
(二)常见反应 24
二、Ⅱ型——细胞毒型 24
(一)发生过程 24
(一)发生过程 25
四、Ⅳ型——迟发型 25
(一)发生过程 25
(二)常见反应 25
小结 26
(二)常见反应 26
引言——存在的问题 28
第三章 发病的有关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因素 28
(一)性别 29
一、机体因素 29
(二)年龄 30
(三)药物过敏史 31
(六)免疫缺陷病 32
(五)自身免疫病 32
(四)先天过敏性疾病 32
(八)神经——体液调节机理 33
(七)重要器官疾病 33
(一)药物的化学构造 34
二、药物因素 34
(四)交叉敏感 36
(三)用药频度和用量 36
(二)用药途径 36
(五)不纯物质 37
引言 38
第四章 药物变态反应的诊断 38
二、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39
(三)反应发生部位 39
临床诊断的理论基础 39
一、病变发生、发展的免疫学基础 39
(一)致敏程度 39
(二)反应类型 39
(二)模拟性 40
(一)病变的多系统性 40
小结 41
(五)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共性 41
(三)反应类型的不断增多 41
(四)临床表现与致病药物的关系 41
二、一般诊断——药物变态反应的确认 42
(二)异常现象与用药的关系 42
诊断的步骤与方法 42
一、随时注意药物变态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42
(一)异常现象的识别 42
(二)注意与药理学的不良反应——着重与组织胺释放药引发的反应相鉴别 43
(一)临床判断标准 43
(二)反应发生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44
(一)药物与症状的关系 44
三、病因诊断——致敏药物的分析 44
(五)停药观察 45
(四)药物中不纯物质的反应 45
(三)光敏感性因素 45
(一)皮肤划痕试验与皮内注射试验 46
四、试验诊断 46
(六)诱发试验 46
(三)皮窗试验 48
(二)斑贴试验 48
(五)实验室诊断 49
(四)被动转移试验 49
(一)用药前的审慎考虑 52
一、医生的责任 52
第五章 药物变态反应的预防 52
(二)如何用药 54
(四)注意药物间的交叉过敏 56
(三)给药以后 56
(二)药物的分装与标记 60
(一)药物保管 60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 60
三、药剂人员与护理人员的作用 60
六、加强药物变态反应机理的研究 61
五、资料的提供、收集、评价和使用 61
(三)护理工作的配合 61
四、有关知识的普及与提高 61
(一)普及宣传 61
(二)重点提高 61
一、早期诊断 63
治疗原则 63
第六章 治疗原则与用药 63
五、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64
四、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 64
二、及时停用致敏药物 64
三、及时治疗 64
(四)预防感染 65
(三)支持疗法 65
(一)内脏器官的功能 65
(二)水和电解质平衡 65
(一)抗组织胺药 66
一、全身治疗常用药物 66
六、用药力求简单,避免新的过敏 66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 66
八、治疗中密切观察 66
治疗药物 66
(二)皮质类固醇激素 67
(三)肾上腺素及类似药物 68
(一)急性无渗出病变 69
二、局部治疗常用药及使用方法 69
(四)二巯基丙醇(BAL) 69
(五)其它药物 69
(二)急性有渗出病变 70
降敏治疗 71
三、中医中药 71
(三)安抚与保护性治疗 71
过敏症 74
第七章 过敏症、血清病样综合征、药热 74
第二编 临床各论 74
一、病原学与致病药物 75
三、临床表现 77
二、发病机理 77
(一)早期表现 78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79
四、尸体解剖所见 79
(二)低血压、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 79
(三)重症治疗 80
(二)注意观察脉搏、血压和呼吸 80
六、治疗 80
(一)早期反应的处理 80
(二)用药途径 81
(一)用药原则 81
七、预防 81
一、病原学与致病药物 82
血清病样综合征 82
(三)皮肤过敏试验 82
(四)多发性关节炎 84
(三)淋巴结肿大 84
二、发病机理 84
三、临床表现 84
(一)发热 84
(二)皮疹 84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85
四、化验所见 85
(五)其它症状 85
一、致病药物 86
药热 86
六、治疗 86
(一)轻症病例的处理 86
(二)重症病例的处理 86
四、药热的临床意义 88
三、药热的特点 88
二、发病机理 88
二、临床意义 91
一、定义与范围 91
第八章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和光敏感性皮炎 91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91
三、致病药物 92
(一)属于迟发型变态反应的依据 94
四、发病机理 94
(一)急性期 95
五、临床表现 95
(二)致敏过程 95
(二)特定病人的可能接触物 96
(一)发病历史 96
(二)亚急性期 96
(三)慢性期 96
六、诊断 96
(三)皮肤表现的特点 97
(一)轻症的处理 98
九、治疗 98
七、鉴别诊断 98
八、预防 98
(一)尽力避免外用易致接触性皮炎的药物 98
(二)尽力发现致敏药物 98
(三)向病人讲清有关预防知识 98
(四)实际调查 98
(二)结果判断 99
(一)方法 99
(二)急性有丘疹、水疱、渗液者 99
(三)亚急性期及慢性期 99
十、斑贴试验 99
〔附〕常见接触性药物变应原斑贴试验的适宜浓度及剂型 100
(三)注意事项 100
(一)光生物学简要知识 101
一、发病机理 101
光敏感性皮炎 101
(二)药物引发的光毒性反应与光变应性反应 102
二、致病药物 103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105
(三)顽固性光敏感 105
三、临床表现 105
(一)光毒性皮炎 105
(二)光变应性皮炎 105
(二)结果判断 106
(一)方法 106
五、预防 106
六、治疗 106
七、光斑贴试验 106
发病机理概述 108
第九章 药疹 108
(一)临床表现 109
一、发疹型反应 109
临床类型及致病药物 109
(二)致病药物 110
(一)临床表现 111
二、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 111
(二)致病药物 112
(二)致病药物 114
(一)临床表现 114
三、多型性红斑样发疹 114
(一)临床表现 115
四、水疱性发疹 115
(二)致病药物 116
(一)临床表现 116
(二)致病药物……………………(115 ) 116
五、湿疹样发疹 116
(一)临床表现 117
六、紫癜性发疹 117
(一)临床表现 118
七、固定性药疹 118
(二)致病药物 118
(二)致病药物 119
八、瘙痒 120
(五)皮肤萎缩 121
(四)色素性改变 121
九、非变应性发疹 121
(一)苔藓样发疹 121
(二)痤疮样发疹 121
(三)脱发 121
(一)原发损害 122
二、如何识别各种皮损 122
药疹的诊断 122
一、要以整体观点看待药疹 122
(二)继发损害 125
三、鉴别诊断要点 126
药疹的治疗 127
药疹的预防 127
四、致病药物的分析 127
(三)外用药治疗 128
(二)中药 128
一、轻症病例 128
二、较重病例 128
(一)皮质类固醇激素 128
一、发病机理 130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 130
第十章 重症药疹——剥脱性皮炎型、表皮坏死性松解型及重症多形性红斑型 130
二、致病药物 131
(二)伴发内脏病变 132
(一)皮肤病变 132
三、临床表现 132
(三)继发性改变 133
(一)预后 134
四、预后、死亡原因及尸体解剖所见 134
(三)尸体解剖所见 135
(二)死亡原因 135
(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 136
(二)二巯基丙醇(BAL)的应用 136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136
六、预防 136
七、治疗 136
(一)用药原则 136
(十)温度调整 137
(九)外用药治疗 137
(四)抗菌素的应用 137
(五)注意水和电解质平衡 137
(六)输血或血浆 137
(七)内脏损害的处理 137
(八)眼及口腔症状的处理 137
一、病因学与发病机理 138
表皮坏死性松解型药疹 138
二、致病药物 139
四、病程与预后 140
三、临床表现 140
(四)寻常性天疱疮 141
(三)剥脱性皮炎 141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41
(一)重症多形性红斑 141
(二)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141
一、致病药物 142
重症多形性红斑型药疹 142
六、预防 142
七、治疗 142
二、临床表现 143
四、治疗 144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44
一、系统性红斑性狼疮概述 146
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 146
第十一章 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与血管炎性反应 146
(二)发病机理 147
(一)临床表现 147
二、药物引发的红斑性狼疮样综合征 147
(四)诊断 148
(三)致病药物 148
(一)致病药物 149
二、结节性多动脉炎样反应 149
(五)治疗 149
结节性多动脉炎样反应 149
一、结节性多动脉炎概述 149
变应性血管炎 150
(三)治疗 150
(二)诊断 150
二、结节性红斑样反应 151
一、结节性红斑概述 151
结节性红斑样反应 151
(二)致病药物 152
(一)发病机理 152
(四)治疗 153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53
一、发病率、病程与致死率 154
药原性血液病概述 154
第十二章 血液学病变 154
(一)一种药物可致成不同类型病变 155
三、血液学病变类型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155
二、发病机理 155
(一)药物的直接毒性作用 155
(二)条件性血液毒性作用 155
(三)由免疫学机理致成的血液病变 155
一、半抗原型 156
变应性药原性血液病发病机理 156
(二)一种药物可通过多种机理致病 156
四、变应性药原性血液病与全身性反应的关系 156
三、自身免疫型 157
二、无辜旁观者型 157
(二)发病机理 158
(一)定义及其临床特点 158
变应性药原性血液病的临床类型 158
一、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158
(一)临床特点 159
二、血小板减少症 159
(三)致病药物 159
(四)预后 159
(五)治疗 159
(三)致病药物 160
(二)发病机理 160
(二)发病机理 161
(一)临床特点 161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61
(五)预后 161
(六)治疗 161
三、溶血性贫血 161
四、再生障碍性贫血 162
(五)治疗 162
(三)致病药物 162
(四)鉴别诊断 162
五、嗜伊红白细胞增多 163
七、淋巴细胞减少 164
六、白细胞计数增高 164
肝脏病变 165
第十三章 内脏器官病变 165
一、药原性肝病概述 166
(三)临床表现 167
(二)肝损伤类型 167
二、变应性药原性肝病 167
(一)推断标准 167
(四)致病药物 168
一、概述 172
肾脏病变 172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72
(六)治疗 172
(二)肾小管变性和坏死 173
(一)间质性肾炎 173
二、肾脏病变的发病机理 173
三、临床类型和致病药物 173
一、发病情况与损伤类型简介 174
心脏病变 174
(三)膜性肾炎 174
(四)多动脉炎 174
(五)急性肾小球肾炎 174
三、致病药物 175
二、预后 175
二、嗜伊红性肺浸润 176
一、支气管哮喘 176
四、诊断 176
五、治疗 176
呼吸系统病变 176
淋巴结和脾脏改变 177
神经系统反应 177
三、变应性肺炎 177
四、慢性肺间质纤维化 177
胃肠道反应 177
关节改变 178
一、发病情况 180
引言 180
第三编 药物各论 180
第十四章 青霉素变态反应 180
(三)给药途径 181
(二)过敏史 181
二、发病的有关因素 181
(一)年龄与性别 181
(一)急性反应 182
三、青霉素变态反应的临床表现 182
(四)滥用青霉素 182
(五)其它 182
(六)其它 183
(五)药热 183
(二)血清病样综合征 183
(三)药疹 183
(四)接触性皮炎 183
(一)青霉素抗原决定基 184
四、青霉素变态反应的免疫学基础 184
(三)青霉素变态反应的发病机理 185
(二)人体对青霉素的免疫学反应 185
(一)皮肤试验的免疫学依据 186
五、青霉素变态反应的皮肤试验 186
(二)皮试试剂 187
(四)目前临床应用的皮试方法 188
(三)PPL及MDM皮试的临床意义 188
(一)用其它药物代替 189
六、对有青霉素过敏史病人的处理 189
(二)小量渐增慎用先锋霉素 190
(三)小量渐增慎用青霉素 191
(四)降敏治疗 192
(五)单价半抗原的应用 193
一、先锋霉素类 196
抗菌素类反应 196
第十五章 抗菌药物反应 196
(一)皮肤反应 197
二、四环素类 197
(一)皮肤反应 198
三、氯霉素类 198
(二)全身反应 198
(二)全身反应 199
(二)卡那霉素 200
(一)新霉素 200
四、氨基糖甙类 200
(一)红霉素 201
五、其它抗菌素 201
(三)庆大霉素 201
(四)巴龙霉素 201
一、概述 202
磺胺类反应 202
(二)新生霉素 202
(三)林可霉素 202
(四)多粘菌素类 202
(五)灰黄霉素 202
(一)皮肤反应 203
二、磺胺类变态反应表现 203
(二)全身反应 205
(二)全身反应 207
(一)皮肤反应 207
三、磺胺类的交叉敏感性 207
呋喃类的反应 207
一、呋喃西林 207
砜类药的反应 208
三、呋喃唑酮 208
二、硝基呋喃妥英 208
二、全身反应 209
一、皮肤反应 209
一、链霉素 210
抗结核药物的反应 210
三、砜类药降敏治疗 210
(二)全身反应 211
(一)皮肤反应 211
三、对氨基水杨酸 212
二、异烟肼 212
(二)全身反应 213
(一)皮肤反应 213
六、紫霉素 214
五、乙胺丁醇 214
四、利福平 214
四、乌洛托品 215
三、铋剂 215
七、氧霉素 215
八、氨硫脲及其衍生物 215
其它抗菌药反应 215
一、金刚胺 215
二、萘啶酸 215
一、巴比妥类 219
镇静催眠药的反应 219
第十六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药物的反应 219
(二)全身反应 220
(一)皮肤反应 220
五、溴剂 221
四、水合氯醛 221
二、导眠能 221
三、安眠酮 221
(二)全身反应 222
(一)皮肤反应 222
抗癫痫药反应 222
一、苯妥英钠 222
(二)全身反应 223
(一)皮肤反应 223
二、美索因 223
三、三甲双酮 223
一、吩噻嗪类 224
安定药反应 224
四、乙琥胺 224
五、左旋多巴 224
(二)全身反应 225
(一)皮肤反应 225
三、利眠宁 226
二、眠而通 226
一、阿司匹林 227
解热镇痛及抗风湿药的反应 227
四、安定 227
三、安替比林、氨基比林、安乃近 228
二、其它水杨酸盐类 228
(一)皮肤反应 228
(二)全身反应 228
(二)全身反应 229
(一)皮肤反应 229
八、保太松、羟基保太松 230
七、吗啡、可待因 230
四、非那西汀、扑热息痛 230
五、镇痛新 230
六、美散痛 230
十、丙磺舒 231
九、消炎痛 231
(一)皮肤反应 231
(二)全身反应 231
十三、复方解热镇痛剂 232
十二、秋水仙硷 232
十一、别嘌呤醇 232
(一)皮肤反应 232
(二)全身反应 232
局部麻醉剂的反应 234
二、苯乙肼 234
抗抑郁药的反应 234
一、丙咪嗪、阿米替林 234
(一)皮肤反应 235
一、普鲁卡因 235
三、局部麻醉剂过敏的处理 236
二、其它局部麻醉剂 236
(二)全身反应 236
一、心得宁 240
心血管疾病用药的反应 240
第十七章 作用于内脏器官药物的反应 240
四、普鲁卡因酰胺 241
三、心得平 241
二、心得安 241
六、洋地黄糖苷类 242
(二)全身反应 242
五、奎尼丁 242
(一)皮肤反应 242
九、胍乙啶 243
八、甲基多巴 243
七、肼酞嗪 243
一、噻嗪类 244
利尿脱水药的反应 244
十、胍生 244
十一、利血平 244
十二、祛脂乙酯 244
十三、硝酸戊四醇 244
二、呋喃苯胺酸 245
(二)全身反应 245
(一)皮肤反应 245
(一)皮肤反应 246
四、汞利尿剂及其它汞剂 246
三、利尿酸 246
五、乙酰唑胺 247
(二)全身反应 247
一、胰岛素 248
抗糖尿病药的反应 248
(二)全身反应 249
(一)皮肤反应 249
二、磺酰脲类 249
一、硫氧嘧啶类 250
抗甲状腺药的反应 250
三、苯乙双胍 250
碘剂及含碘造影剂的反应 251
二、甲硫咪唑、甲亢平 251
(一)皮肤反应 251
(二)全身反应 251
一、提取物中的不纯物质 252
激素类药物的反应 252
三、肾上腺皮质激素 253
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253
一、麻黄素 254
呼吸系统、胃肠道及其它器官用药的反应 254
四、雌性激素 254
五、雄性激素 254
六、黄体酮 254
七、口服避孕药 254
八、其它 254
七、颠茄、阿托品 255
六、香豆素类 255
二、异丙肾上腺素 255
三、氨茶硷 255
四、酚酞 255
五、肝素 255
第十八章 其它药物的反应 259
抗肿瘤药的反应 259
一、苯丁酸氮芥 259
二、环磷酰胺 259
三、白血福恩 259
四、氮芥 260
五、左旋—天门冬酰胺酶 260
六、氨甲喋呤 260
七、嘌呤类拮抗剂 260
八、嘧啶类拮抗剂 261
九、长春花硷 261
十、放线菌素D 262
十一、争光霉素 262
抗组织胺药的反应 262
一、苯海拉明 262
抗寄生虫药反应 263
四、其它抗组织胺药 263
一、锑剂 263
三、异丙嗪 263
二、去敏灵 263
二、呋喃丙胺 264
三、氯喹 265
四、阿的平 265
五、乙胺嘧啶 266
六、伯氨喹、扑疟喹、氯胍 266
十、山道年 267
九、灭滴灵 267
十一、枸橼酸哌嗪 267
八、盐酸吐根硷 267
七、卡巴胂 267
维生素类的反应 268
一、盐酸硫胺 268
三、维生素B6 269
四、维生素B12 269
二、烟酸 269
生物制品的反应 270
一、免疫血清 270
五、维生素K、维生素U 270
(二)白喉类毒素 272
(一)破伤风类毒素 272
(三)脊髓灰质炎疫苗 272
二、自动免疫制剂 272
(七)麻疹疫苗 273
(六)流行性感冒疫苗 273
(八)伤寒疫苗、霍乱疫苗 273
(九)狂犬病疫苗 273
(五)牛痘疫苗 273
(四)百日咳疫苗 273
二、杂类药物 274
一、酶类 274
(一)右旋糖酐 274
酶类及杂类药物的反应 274
(四)肝素 275
(三)变应原浸剂 275
中草(成)药的反应 275
(二)青霉胺 275
一、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 281
二、建立临床免疫学专科 281
强调几个问题 281
(一)反应发生的整体性 282
四、药物变态反应的整体观 282
(二)诊断中的整体思想 282
三、在医务人员和医学生中加强专业培训 282
(三)防治中的全局观点 283
- 《化学反应工程》许志美主编 2019
- 《天然药物化学》孔令义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贡济宇主编 2017
- 《药物合成反应》姚其正主编 2019
- 《动物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王桂琴主编 2019
- 《药物分析》童珊珊,余江南 2019
- 《天然药物化学实验教程》胡芳弟 2016
- 《教自闭症孩子主动发起和自我管理 应用关键反应训练提高社交技能》(美)Lynn Kern Koegel,(美)Robert L. Koegel著 2019
- 《新编临床药物使用规范》孙国栋,解华主编 2017
-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系列教材 药物制剂工 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2016
- 《中风偏瘫 脑萎缩 痴呆 最新治疗原则与方法》孙作东著 2004
- 《水面舰艇编队作战运筹分析》谭安胜著 2009
- 《王蒙文集 新版 35 评点《红楼梦》 上》王蒙著 2020
- 《TED说话的力量 世界优秀演讲者的口才秘诀》(坦桑)阿卡什·P.卡里亚著 2019
- 《燕堂夜话》蒋忠和著 2019
- 《经久》静水边著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微表情密码》(波)卡西亚·韦佐夫斯基,(波)帕特里克·韦佐夫斯基著 2019
- 《看书琐记与作文秘诀》鲁迅著 2019
- 《酒国》莫言著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短篇小说卷 上 全2册》贺邵俊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下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成药薄层色谱彩色图集》(中国)国家药典委员会 2019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剧本系列 白露》刘国华,马鹏程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文学作品精选 中篇小说卷 上 全3册》洪治纲主编 2019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钢琴谱》聂耳编 2019
-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水处理行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膜工业卷 3》(中国)郑祥,魏源送,王志伟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