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新视野-中国古代史分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国楹,丁帮友,孙丽英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
- 页数:369 页
中国宗法制度论 钱宗范 1
中国古代“人性恶”假设与管理 赵国祥 2
中国古代民族构成变动发展诸阶段 付永聚 3
论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的农田水利 张建民 4
探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王玉希 白彩霞 5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 张崇琛 6
论中国古代文化从鬼神崇拜向人文精神的转化 赵林 8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不足及其原因 贾敏仁 9
试论中国封建统治中的“幼主”现象 郭永学 10
中国封建法制评说 史继忠 11
中国封建社会的增俸养廉及其历史反思 杨希义 12
论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萧君和 13
论中国民族图案艺术的民俗特征 姜凡 14
论中国古代的服丧期限——“三年之丧”期限的演变 李祚唐 15
从监察制度看中国封建社会的兴衰——皇权的不断加强与政治的日趋没落 李模 16
从封建社会生产力看“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赖作卿王曹金 17
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以吏为师”现象 金太军 18
河姆渡文化和舜耕历山 邵九华 19
氏族社会与“血亲复仇” 贺建平 20
舜禹异同论 束有春 21
中国文明的起源应上溯至五帝时代 陈唯声 22
黄帝考 叶林生 23
关于黄帝尧舜禹时期帝位继承制度的思辨 仓林忠 24
“夸父逐日”的文化意蕴新解 蔡永贵 25
伏羲与伏羲文化概说 徐日辉 26
从“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看周初唐国社会 邱文选范全红 27
徐夷迁徙考 李修松 29
玄鸟生商与太阳神崇拜 李启良 30
论商代农业的发展 刘兴林 31
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双为“毫” 李绍连 32
论商文化对荆楚地区的影响 黄有汉 33
商王庙号及商代溢法的推测 潘敏孙全满 34
殷周禘祭探真 董莲池 35
周灭商前后的战争 杨东晨 36
新郑建国史发秘 丘述尧 37
说管——为郑州古城正名 栾星 38
虢国史迹试探 马世之 39
古代蜀人是怎样得名的 徐南洲 40
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 王钧林 41
鲁国礼乐传统研究 杨朝明 42
关于“畎亩法”的辨析 郭文韬 44
揭开“鸟田”之迷 虞文明 45
丈夫国传说的来源 李衡眉 46
周人同姓不婚为优生说辨 常金仓 47
昭穆制度与宗法制度关系论略 李衡眉 48
昭王在位年数考 张闻玉 50
再论周昭王在位年数——兼与张闻玉同志商榷 李仲操 51
《周易》与先秦儒家、道家思想 何根德 52
试论“周余民”在初秦农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樊志民 53
姜太公的政治思想与政治谋略 于孔宝 54
《周易》经传异同考略 刘坤生 55
《老子》成书于春秋时代 胡良任 56
《列子》的人生观教育 陈德安 57
庄子走向相对主义的奥秘 刘周堂 58
庄子与道家教育思想的发展 谭佛佑 59
庄子轮回说——中印佛教思想会通研究 叶舒宪 61
论庄子、屈原的自我悲剧 李清章 62
老子道论的理解和诠释 谢丰泰 63
略论老、庄对我国远古审美意识的继承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韩湖初 64
“中庸”的教学思想述析 张传遂 65
论“天人合一”之“合” 康中乾 65
论孔孟的中庸之道 孙湜茗 66
孔子之道“义”以贯之 韩石萍 68
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示范作用 胡 军 69
儒家的教育伦理与官师治教体制的传承 郭洪纪 70
儒家德性思想的血缘根基 葛晨虹 71
正确理解孔子的“中庸之道” 雷正良 73
儒家修齐治平学说的古今意义 王应常 74
简述《论语》成语的文化影响 史震己张峰屹 76
试论孔子君臣民的社稷观 张顺发 77
论孔子在壮族地区的影响及历史作用 黄庆印 79
齐威、宣王的贤明与齐国的富强 王文清 80
论《周礼》的土地管理政策及方式 范淑存 81
论骊山之役与西周的灭亡 王雷生 82
西周、春秋地方行政制度略论 范学辉 83
稷下之宫与稷下学 曲英杰 84
春秋列国盟会之演变 莫金山 85
关于“信”、“传送”、“留苦”的确切含义——同林干教授商榷 阿尔丁夫 86
试析晏婴的政治思想 宣兆琦 88
论孙子军事哲学的思想渊源 吴荣政 89
论荀子重视民俗文化的思想 聂凤峻 90
荀子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 陈德安 92
荀子学辨 葛志毅 93
试论春秋时期的人质 孙瑞 94
《左传》与《春秋》比较 任明刚 95
《吕氏春秋》社会管理思想的启迪 赵光辉 96
春秋战国时代的“舆人” 杨皑 97
战国变法秦国收效卓著发微 郑慧生 99
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发展原因新探 杨师群 100
关于广东先秦时期社会性质的思考 黄静 101
试论《秦律》中的手工业管理 宫长为 102
从云梦秦简看秦国粮仓的建筑与管理 蔡万进 103
早秦农业历史初探 樊志民 104
论吕不韦 洪家义 104
有关秦始皇评价中一些问题的再探讨 宋纹縯 105
析“更名民曰黔首” 袁 林 107
秦代的赘婿考释 臧守虎 107
徐福里籍纠谬及推阐 韩玉德 109
徐福东渡的启航港是琅邪港 崔坤斗 110
秦汉时期赵地社会文化的特色 王子今 111
秦汉赋税立法之比较 张洪林 113
《史记》《汉书》游侠考述 韩云波 114
国家意识与秦的统一和速亡 程远 115
西汉以前中国人民对南海诸岛的开发和经营 林琳 116
从汉代“部”的概念释县乡亭里制度 周振鹤 117
汉代士人与社会结构 马亮宽 119
两汉汝南太守考 郑长兴 120
汉代梁国睢阳城考略 阎道衡 121
汉梁孝王封于开封质疑 王遂一 122
论西汉梁国的都城迁徙 程有为 122
汉代期门、羽林考释 黄今言 123
试析“文景之治”的政策失误及其影响 王彦辉 124
试论西汉初期儒学的复兴 杨爱民 125
汉初人才问题与汉武帝隆儒抑老之策 李瑞兰 126
汉谏诤略论 袁礼华 128
汉代“将屯”考略 陈晓鸣 129
汉代经济犯罪的类型及惩治的司法原则 熊伟华 130
张骞出使西域路线辨正 张志坤 131
张骞“不能得月氏要领”新解 陶喻之 132
叔孙通为汉定礼乐制度及其意义 华友根 133
曹参与无为而治 葛亮 135
汉武帝重农抑商驳论 孙忠家 136
略论董仲舒的儒家属性 吴九成 137
重评司马迁的“通古今之变” 陈桐生 138
走出司马迁天人思想研究的误区 郎宝如 138
略论董仲舒民本思想 汪高鑫 140
蔡文姬被“虏”考——同林干教授商榷 阿尔丁夫 141
论东汉前期的“诸王之乱” 曹金华 142
论河洛古俗对东周秦汉社会风貌的影响 孙家洲 143
荀悦的经学思想与汉代经今古文学之争的终结 张涛 145
从东汉督军制到魏晋都督制 张焯 146
从汉墓合葬习俗看汉代社会变化轨迹 李如森 147
关于诸葛亮斩马谡的冤案 王成功 148
试论诸葛亮的历史功过 周毓华 彭陟焱 150
论曹魏王朝的权力分配 要瑞芬 151
魏延何以被杀 洪涛 152
孙吴军镇都督论略 张鹤泉 153
暨艳案与吕壹事件再探讨 庄辉明 155
从孙刘联盟的破裂看关羽北上襄樊的时机 王石天 156
人神之间话关羽 周征松 157
谈谈刘弘 韩国磐 158
魏晋风度何为 张三夕 159
西晋贾后新论 顾向明 160
战乱与再造——试论晋代中原“文化”的变迁 杨宗禹 161
论东晋南北朝时期南北体育风尚之差异 卢鹰 162
论门阀制度的覆灭 李克玉 164
六朝建康里坊制度辨析 卢海鸣 164
论字文融括田括户对开元之治的影响 李志生 166
雁北在民族融合中的地位述论 陈玉林 167
再论北魏宗主督护制 李凭 168
试论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特殊政治形态 周鼎初 168
南朝人才思想述论 程有为 170
隋王朝与突厥互使述论 李大龙 171
隋末“江都之变”新探 李文才 171
隋唐时代阴山地区的室韦 高荣盛 172
论唐代荐举 宁欣 173
释“平章事” 黄利平 175
唐代禄制与内外官之轻重 李燕捷 176
试论唐代的左道斜封政治 任树民 177
唐代文人的政治命运求因 程遂营 179
唐朝的“五花判事”和“六押”制度 袁刚 180
从居住方式的变迁看唐王子权利的消长 雷巧玲任培秦 181
唐代的外商 介永强 182
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沙宪如 183
饮食与唐代官场 拜根兴 184
从政事堂会议看唐代的宰相政治 龚维玲 185
论唐代官学 张羽琼 186
遗唐史初探 刘淑梅 187
唐代的遗嘱继产问题 邢铁 187
唐太宗与道教 李刚 188
唐太宗废立太子风波 胡鸣焕 189
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之治” 段塔丽 190
李隆基和盛唐书法文化 武原 191
唐以前西域的丧葬文化 马国荣 192
五代十国牙兵制度初探 来可泓 193
五代监本述略 那世平蔡永忠 194
宋代商人对国家政治的干预及其影响 林文勋 195
中国宋朝与高丽外交关系论略 孙建民顾宏义 197
略论宋代的教育改革及影响 时芳美 198
社仓制与青苗法比较刍议 张全明 199
乡约及其社会教化 谢长法 200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的发展 刘庆 201
试论宋代江南水利田的开发和地主所有制的特点 周生春 202
论宋代北方风俗特点 程民生 203
两宋无内朝论 张邦炜 204
论司马光的政治法律思想 王威宣 205
庆历新政略论 董季林 206
张方平政治思想述论 黄海燕 207
市易法新评 王盛恩 208
涤耻封禅与北宋道教的兴盛 汤其领 209
宋代靖康乱后江南地区的北方移民 吴松弟 210
宋代女使简论 宋东侠 212
论宋朝的弹劾制度 肖建新 212
略论宋代教育流派的勃兴及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郭齐家 213
南宋城市体育简析 张元 214
朱熹先世歙县故里考 赵华富 215
三教合一思潮——理学的先声 郭熹微 216
唐宋时期天台山三教关系刍论 许尚枢 217
赵复理学活动述考 魏崇武 219
理学与宋代考据学 庞天佑 220
儒道合流与正始名士人格的双重化特征 高建立 220
南宋道学与反道学之争及其启示 陈寒鸣 221
略论宋元时期石湾陶瓷艺术的发展 申家仁 222
辩太极——兼论周敦颐理论的历史地位 孙映球 223
宋安乡关桥与炳灵寺桥为一桥说 魏晋贤 224
辽金元省制特点刍论 吴凤霞 225
辽天祚皇后萧氏曾祖为萧孝先考 魏奎阁 226
辽西古文化区的早期农耕文明 田广林 227
辽代契丹北枢密院的设立、职官设置及其特色 何天明 228
辽代法制建设的得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张志勇 229
辽朝的中央宿卫军 吴树东 229
辽金时期契丹女真族马镫研究 王世杰 231
抗辽名将完颜宗雄 王文素 232
西夏行政管理探微 雷天寿 232
儒学与西夏文化刍议 张迎胜 233
金朝金融立法述论 曾代伟 235
金宫祭奠及其《金书》的地位和影响 赵永铣 236
金朝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歧视 刘浦江 237
金代句当公事官印及相关问题 刘丽萍 238
大庆地区金代的城堡交通 唐国文 史景源 王光来 239
蒙古族传统文化的流变与分期 葛根高娃 240
蒙古马与古代蒙古骑兵作战艺术 纳古单夫 241
元代粮食生产和粮食商品化 叶依能 242
元代西夏遗民的迁徙及其与其他民族的融合 孟楠 243
古代蒙古族法律与法医学 杨选第 244
一部珍贵的蒙古文史文献——《白莲珠》 德·达林泰(译) 245
元朝的钞法 徐晓光 245
论元代北方的农林业 谢志诚 247
元代六盘山与开城安西王府 薛正昌 248
元代:理学初渐对妇女的影响 杜芳琴 249
成吉思汗生年问题补正 李治安 251
试论元代西北屯田的若干问题 李蔚 251
北元时代孛额教的复兴 额尔德木图 252
试论合赞汗改革 钱志和 254
北元与明代蒙古 薄音湖 255
论明清南方租佃制的特殊性 李三谋 256
明清南方田土面积民间计量方法及实质 卞利 256
明清江南农业劳动中妇女的角色、地位 王仲 258
论明清石湾陶艺的美学特色 毛萍 258
论明清江南社会的结构性变迁 王翔 259
明清沿海荡地屯垦的考察 刘淼 260
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 吴滔 262
明清福建与江南义田的比较研究 王日根 263
对明代初年田土数的新认识——兼论明初边卫所辖民籍人口 曹树基 264
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余同元 265
明中叶以来山西民风的变化 张正明 266
明代思想家与宦官制度略论 冷东 268
朱元璋法律意识二重性心理探析 姜晓萍 269
论明代监生的淹滞及其原因和影响 郭培贵 270
略论明中叶的生产观和消费观 陈学文 272
我国清代国际法之一瞥 杨泽伟 272
“明代大案多枉”原因探析 刘长江 273
明代民间服饰的流变及其成因 王云 274
明朝对官员的监察及其启示 高春平 275
关于朱元璋及其辅臣的神话传说 郝兆矩 276
明代中后期“农民非农化”的倾向与社会结构的变异 吴量恺 277
关于嘉靖朝“倭寇”的几个问题 刁书仁 278
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市民社会生活的嬗变 孟彭兴 279
论永乐元江军民府印及与明代云南有关的历史问题 黄桂枢 280
试论明代建文帝历史冤案的反正过程——以明中后期建文朝史籍纂修为视角 牛建强 281
明代巡抚制度的产生及其作用 赵中男 282
徽州社屋的诸侧面——以歙南孝文会田野个案为例 郑力民 284
明朝初年的科举制度 朱正伦 285
明朝对蒙政策述论 唐玉萍 286
十六世纪进入青海的蒙古部落简析 樊保良 287
王船山是湖湘学派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杨金鑫 288
明代治黄保漕对徐淮农业的制约作用 任重 289
朱元璋与北方学校教育 战继发 290
洪武时期北部边防政策的形成与演变 赵立人 291
王阳明“龙场悟道”今论 徐新建 293
李贽弃官与出家新探 林其泉 294
明代援朝战争和议问题新探 朱亚非 295
略论王阳明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任满丽 295
论明世宗打击和裁抑宦官 林延清 296
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及其影响 楼毅生 298
明代亚洲外国官生在华留学及科举考试状况探议 黄明光 299
杞县《李氏族谱》之李岩疑辨 秦新林 299
明末清初“九义士”评议 张玉兴 301
明末回民起义领袖马守应 丁国勇 302
从财政角度看明朝的腐政与灭亡 肖立军 303
后金的建立及其都城的迁徙 王彬 303
试述清朝对蒙政策的转变 黑龙 304
“三王”续顺公所部“隶旗”考辨 谢景芳 306
自准部逃回被俘马兵蓝生芝口供——档案、《实录》、《东华录》关系之管窥 金启宗 307
清帝东巡与广宁行宫 卢秀丽 308
试论清代满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邓天红 309
嘉庆嗣位考述 关文发 310
试论清代山西“摊丁入地”的几个问题 王金香 312
试论清前期的东北封禁 张杰 313
评皇太极在明清决战前夕的重大举措 刘厚生 314
清朝中央政权对西藏行政体制和宗教制度改革述评 申新泰 316
清朝的县级政权 秦富平 317
清代文化史研究之我见 廖晓晴 318
论康熙提倡程朱理学 何孝荣 319
清代川粮储备及其历史意义 赵永康 321
论清代江南文化圈中的常州学风 曹虹 321
浅论清嘉道年间鸦片走私中的港脚商人 张增瑞 323
论清代淅东学派的历史地位 孙善根 323
入关前八旗兵丁的经济负担 赵明 324
略论清代的乡村教化 张瑞泉 325
论清帝东巡 赵秉忠 327
论近世宗族组织形成的历史条件与总体历程 林济 328
“五羊”新诠 陈江 329
十二生肖与伏羲图腾 李子伟 330
庞培法刘金国 332
古代中国与琉球王国友好关系的确立与中断 332
瑶族盘瓠神话和渡海神话的象征意义李学钧 马建钊 333
我国古代舞马活动考略 方协邦 334
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的问题 武建民 335
山子瑶丧葬仪式研究 邓文通 336
“马政”源流考 文会堂 337
贵州屯堡文化概述 李业成 338
侗族传统文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刘宗碧 339
黑龙江蒙古族摔跤沿革概说 陈立晖 341
扬州城市的空间变迁 赖琼 342
论北京民俗文化的分段及特点 刘宁波 343
“玉石之路”初探 臧振 343
道宇宙观 詹鄞鑫 345
俳谐向禅式文化的演变 张宽信 346
论谥号文化内涵的演变 杜建民 崔吉学 347
六书辨释 王继舜 348
浅谈佛教在广西的传播及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廖国一 349
绍兴黄酒的起源及其演进 陈瑞苗 350
浅谈思南在黔东北历史上的中心地位 姚敦睦 351
东胡系各族族名研究及其存在问题——兼谈译名研究的可行性条件 张久和 352
试探侗族的形成 张民 354
长江文化区的划分 徐吉军 355
帝王神话与社会整合 史建群 356
论龙的起源与演变关系 郭殿勇 357
佛教的盛衰与金陵的佛寺 周 蓉 358
古代藏医学“沉浮现象”启示录 李鼎兰 359
论藏民族在宗教影响下的传统价值观 乔根锁 360
浅论藏族本教和白族本主 杨国才 361
匈奴文化与中原文化价值观之比较 肖瑞玲 363
历史上汉文化与哈尼文化的对应关系及融汇接触 杨显川 364
黎族头人王昭夷述评 符和积 365
略谈西峡恐龙蛋化石群的特点与价值——兼论恐龙绝灭的原因 君杰 366
后记 369
- 《古代巴比伦》(英)莱昂纳德·W.金著 2019
- 《写给孩子的中国古代音乐故事》张敢主编 2017
- 《史学与红学》唐德刚著 2019
- 《名家解读经典系列 王季思推荐古代戏曲》王季思 2017
- 《刘知几和他的历史学》翦伯赞著 2019
- 《认知语言学视野的抽象方位结构研究》曹爽著 2019
- 《中国古代司法文明史 第1卷》张晋藩主编 2019
- 《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 汉唐卷》王乐 2018
-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研究导引教材 古代汉语》马蓝婕责任编辑;(中国)魏宜辉 2019
-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师帅著 2019
- 《瓷的辞》孙丽,邰筐主编 2018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第五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供药学类专业使用 第5版》裴月湖编;刘丽英责编 2019
- 《外宣翻译理论导论》王家根,孙丽,赵联斌著 2019
-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研究》许丽英著 2018
-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创新探索》苑丽英 2019
- 《潍坊市人民医院文化建设手册》孙丽福主编 2018
- 《营销策划技能案例训练手册2.0》孙科炎主编;陈智慧,孙丽,潘长青,石强参编 2013
- 《管理运筹学教程》于丽英等编著 2012
- 《网络存储与虚拟化技术》孙丽丽,王伟峰主编;丁鹏,卢印海,周凯副主编 2013
-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神经病学》贾建平,陈生弟主编;崔丽英,王伟副主编;丁新生,陈生弟,王伟等编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