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临床细胞流变学
临床细胞流变学

临床细胞流变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作云,王瑞兴主编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2415587
  • 页数:435 页
图书介绍:
《临床细胞流变学》目录

第一章 血管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7

第一节 血管壁细胞的结构 7

一、血管壁的细胞成分 7

二、血管壁的细胞外成分 9

三、血管壁细胞和分子成分的构成 11

第二节 血管壁的功能 12

一、经由血管壁的传输过程 12

二、血管壁调控血压的作用 12

三、内皮细胞的功能 13

第二章 血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2

第一节 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2

一、红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 22

二、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9

三、红细胞的功能 32

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34

第二节 血小板的结构与功能 35

一、血小板的形态和结构 35

二、血小板的化学成分 38

三、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的关系 39

四、血小板的功能 39

五、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45

第三节 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47

一、粒细胞的生化组成与功能 47

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生化组成和功能 50

三、淋巴细胞的生化组成和功能 52

第三章 “血管-血液器官” 55

第一节 Copley与“血管-血液器官” 55

第二节 内皮内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聚胶体)衬层以及透过毛细血管的运输 56

第三节 血液、血管与血流相互作用的现代研究 57

一、内皮细胞代谢的血流调节 57

二、血细胞与内皮间或细胞间粘附的血流调节 58

三、凝血的血流调节 59

第四章 细胞粘附及其分子基础 62

第一节 血小板粘附于内皮细胞 62

一、血小板的粘附功能 62

二、血小板粘附的分子基础 63

第二节 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 64

一、白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 64

二、细胞粘附的分子基础 66

三、白细胞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和白细胞迁移的调节 71

四、白细胞的粘附 75

第三节 红细胞的粘附 77

第五章 细胞变形性及其分子机理 79

第一节 红细胞膜蛋白和红细胞变形性 79

一、膜蛋白 79

二、红细胞信使系统与红细胞变形性调节 80

三、红细胞变形性的影响因素 82

四、红细胞变形性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意义 86

第二节 白细胞变形性在微循环中的作用 88

一、白细胞变形性与微循环阻力 88

二、白细胞变形性的决定因素 89

三、病理状态下白细胞变形性对微循环的影响 90

第三节 细胞蠕动及其机制 91

一、细胞蠕动的过程 91

二、细胞蠕动的分子基础 92

三、细胞蠕动意义 94

第六章 细胞聚集及其机理 96

第一节 细胞聚集性 96

一、红细胞聚集 96

二、血小板聚集 98

第二节 红细胞的电流变特性 106

一、红细胞表面电荷的生物效应 106

二、红细胞对血液电特性的效应 108

三、血细胞在电场中的变化 109

第七章 细胞流变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111

第一节 细胞变形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11

一、红细胞变形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11

二、白细胞变形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16

第二节 血细胞聚集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16

一、红细胞聚集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16

二、白细胞聚集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21

三、血小板聚集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21

第三节 细胞粘附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22

一、白细胞粘附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22

二、血小板粘附性的检测技术和原理 123

三、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功能检测技术和原理 124

第八章 细胞膜流动性、影响因素与疾病 126

第一节 膜脂的流动性 126

一、膜脂的基本成分 126

二、膜流动性的运动形式 127

三、膜脂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27

四、膜脂流动性的测量方法 129

第二节 膜脂流动性的临床意义 131

一、红细胞膜脂流动性对其功能的影响 131

二、膜脂流动性对血小板活化功能的影响 132

三、中性白细胞膜流动性与其功能的关系 133

四、膜脂流动性与疾病 134

第九章 血栓形成相关的因素 137

第一节 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137

一、高粘度血症和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137

二、高粘滞综合征的分类及其特征 138

三、血液粘度的调节 140

第二节 高凝状态 141

一、生理状态下的高凝 141

二、疾病中的高凝 142

第三节 血栓前状态的分子标记 144

一、凝血因子标志 145

二、内皮细胞标志 146

三、血小板标志 147

四、白细胞 148

第十章 微循环流变学 150

第一节 微循环结构、功能与调控 150

一、微循环的结构特点 150

二、微循环的功能特点 151

三、微循环的调节 功能 151

第二节 微循环细胞流变学特性 154

一、微循环的流动特点 155

二、微循环血管床内血流的流速 156

三、微血管的红细胞比积和Fahraeus效应 157

四、微循环中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及血浆流态 159

五、微血管中红细胞的聚集 162

六、毛细血管中的团流现象 163

七、血浆层与润滑理论 165

第十一章 基因工程及实验操作技术 169

第一节 基因工程研究的基本内容 169

一、基因工程的诞生 169

二、基因的概念 171

三、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 172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72

第二节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 173

一、核酸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73

二、生物的基因组 176

第三节 基因工程技术 179

一、工具酶 179

二、载体 184

三、核酸的分离 188

四、核酸的电泳、酶切和连接 189

五、基因文库与cDNA文库 190

六、核酸的分子杂交 192

七、核酸序列测定 195

八、基因转移 197

九、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 199

十、核酸研究的常用方法 201

第十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 205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205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分类 205

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207

三、调节 210

第二节 细胞流变特性与动脉粥样硬化 211

一、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分子物质 211

二、动脉粥样硬化细胞的相互作用 212

三、脂蛋白与血细胞 215

第十三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17

第一节 冠心病的发病基础 217

一、血流量的决定因素 217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 219

三、纤溶系统 220

四、运动 220

五、冠心病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 221

第二节 急性心肌梗死 223

一、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223

二、冠脉侧枝循环对限制心肌缺血和梗死范围的作用 224

三、急性心肌梗死细胞流变特性 225

第三节 心绞痛 229

一、不稳定性心绞痛和稳定性心绞痛 229

二、X综合征 234

三、无症状心肌缺血 235

第十四章 高血压 237

第一节 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237

一、遗传因素 237

二、环境因素 241

三、神经内分泌因素 241

四、高血压时小动脉壁肥厚的发生机制 241

第二节 高血压病细胞流变特性改变 243

一、高血压病红细胞流变特性 243

二、高血压病血小板流变特性改变 246

第三节 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细胞分子机制 248

一、机械应力致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机制 249

二、心肌肥厚与细胞流变特性的关系 253

第十五章 其它心血管疾病 256

第一节 先天性心脏病 256

一、先天性心脏病的全血粘弹特性 256

二、全血触变特性 257

三、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改变 258

第二节 其它心血管病 259

一、周围闭塞性动脉疾病 259

二、肥胖综合征 260

三、心源性猝死 261

四、风湿性心脏病 262

五、体外循环 263

第十六章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特性 265

第一节 急性脑血管疾病 265

一、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与特点变化 265

二、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基本病因 266

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 270

四、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先兆症状 270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变化 272

一、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272

二、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微循环改变 273

三、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在预防医学中的意义 273

第十七章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梗塞 275

第一节 脑梗塞的发病机理 275

一、病因 275

二、病理解剖 276

三、病理生理 276

第二节 血液流变性与脑梗塞 278

一、血液流变诸因子与脑血流 279

二、血粘度 279

三、红细胞 280

四、血小板 281

五、白细胞 283

六、纤维蛋白原 283

第十八章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86

第一节 肺循环的病理生理 286

一、肺循环的生理 286

二、肺动脉高压 288

第二节 肺源性心脏病 291

一、红细胞阴离子转运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291

二、红细胞流变特性与血气和血液动力学的相关性 292

三、肺心病红细胞膜脂流动性的改变及其意义 294

第十九章 血液流变学与肾脏疾病 296

第一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流变学异常与防治 296

一、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病机理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296

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297

三、纠正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疗法 298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防治 300

一、急性肾衰发病机理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300

二、急性肾功能不全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302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疗法 302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与防治 303

一、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与血液流变学异常 303

二、肾病综合征的血液流变学异常 304

三、血液流变学异常与肾损伤 306

四、纠正肾病综合征血液流变学异常的疗法 308

第二十章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311

第一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机理 311

一、子宫胎盘缺血 311

二、神经内分泌失调 311

三、免疫反应 315

四、慢性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15

五、其它 315

第二节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血液流变特性 316

一、正常妊娠的血细胞流变特性改变 316

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血液流变特性 317

第二十一章 血液系统疾病 320

第一节 溶血性贫血 320

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320

二、血红蛋白病 322

第二节 网织红细胞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24

一、网织红细胞增多症 324

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25

第二十二章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327

第一节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 327

一、微血管形态学改变 327

二、微血管病变发生机制 328

第二节 微血管病变与血液流变特性异常的相关性 330

一、宏观血液流变特性改变 330

二、细胞流变特性的改变 331

第二十三章 创伤后止血功能的改变及其意义 334

第一节 凝血与纤溶系统的调控 334

一、止血机理 334

二、创伤时止血功能改变的病理基础 337

第二节 创伤后止血指标的监测 339

第三节 创伤后对凝血、纤溶功能异常的处理 341

第二十四章 活性氧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机理及其意义 344

第一节 ROS对红细胞流变特性的生物学效应 344

一、ROS对红细胞流变性的作用 344

二、ROS损伤红细胞流变性的机理 347

第二节 ROS损害红细胞流变性的临床意义 350

第二十五章 溶栓疗法 353

第一节 溶栓制剂 353

一、第一代产品 353

二、第二代产品 355

三、第三代溶栓药物 357

第二节 血栓溶解疗法的临床应用 358

一、急性心肌梗死 359

二、不稳定型心绞痛 365

三、肺血管病 365

四、深静脉血栓形成 369

五、外周动脉血栓性闭塞 371

第二十六章 抗栓疗法 372

第一节 抗凝血药 372

一、直接干扰凝血因子的药物 372

二、双香豆素及其衍生物 375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376

一、抑制血小板膜AA代谢的药物 376

二、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的药物 378

三、抑制血小板膜特异激动剂和受体的药物 379

四、抵克力得 379

第三节 心脏病人抗血栓治疗 385

一、瓣膜性心脏病 385

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387

第二十七章 细胞钙超载的生物学效应及钙通道阻滞剂 390

第一节 细胞钙超载的生物学效应 390

一、细胞内、外钙的分布 390

二、钙通道的分型 390

三、细胞钙转运的调节 391

第二节 细胞钙超载的病理意义及其对策 395

一、细胞钙超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 395

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钙超载 398

三、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超载与高血压的关系 400

四、钙通道阻滞剂 400

第二十八章 心脏重构、衰竭与对策 405

第一节 心脏老化、重构和衰竭 405

一、衰老但无病心脏的细胞生物学 405

二、心脏重构 407

三、心力衰竭 409

第二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413

一、抗动脉粥样硬化 413

二、抗心力衰竭 417

三、抗高血压 421

第二十九章 血脂异常的病理意义与血脂调节 措施 425

第一节 血脂异常的病理意义 425

一、LDL对内皮细胞的损伤 425

二、血浆脂蛋白活化血小板的机理 427

三、脂蛋白与白细胞的相互作用 429

第二节 异常血脂的干预效应 429

一、调整饮食及改善生活方式 429

二、血脂异常的调节 药 430

三、低密度脂蛋白分离术 432

四、调节 血脂对冠心病的干预效应及其机理 43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