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国针灸美容抗衰全书
中国针灸美容抗衰全书

中国针灸美容抗衰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德成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0899365
  • 页数:59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针灸美容抗衰全书》目录

上篇 美容与抗衰 3

第一章 美容基础知识 3

第一节 皮肤与美容 3

一、皮肤健美的标志 3

二、影响皮肤衰老的因素 3

三、皮肤老化的形态及组织学改变 3

四、成熟皮肤的衰老 4

五、皮肤的性质与类型 4

六、男女皮肤的区别 5

七、皮肤的保养原则 5

八、面部皮肤的保养方法 6

第二节 人体结构特征 9

一、人体美容参数和比例 9

二、人体组成成分 11

第三节 头面部解剖 12

一、头面部肌肉 12

二、眼部结构 13

三、鼻部构结构 15

四、耳部结构 16

五、牙齿结构 17

第四节 皮肤解剖和组织学 18

一、皮肤解剖 18

二、皮肤组织学 19

第五节 皮肤生理功能 25

一、保护作用 25

二、感觉作用 26

三、调节体温作用 27

四、分泌和排泄作用 27

五、吸收作用 28

六、代谢作用 29

第六节 皮肤病的常见病因 30

第二章 中医对美容的认识 33

第一节 中医美容源流 33

一、中医美容的萌芽 33

二、中医美容理论的产生 34

三、中医美容理论的形成 35

四、中医美容理论的发展 38

第二节 体健与美容 40

第三节 五脏与美容 40

第四节 经络与美容 43

第五节 六淫与美容 46

第六节 七情与美容 48

第七节 气血津液与美容 49

第八节 饮食与美容 51

第三章 衰老基础知识 53

第一节 衰老与老年人 53

一、衰老的定义 53

二、老年人的定义 53

三、衰老的类型 54

第二节 衰老的变化 54

一、衰老的特征 54

二、衰老的现象 55

三、老年人生理病理变化特点 56

第三节 衰老的机理 57

一、密码子有限说 58

二、多拷贝脱氧核糖核酸序列失活说 58

三、端粒缩短说 58

四、终端分化说 58

五、细胞衰老说 58

六、细胞突变说 58

七、线粒体DNA突变致衰说 59

八、溶酶体膜损伤说 59

九、差误说 59

十、差异蛋白质降解说 59

十一、交联说 59

十二、自身免疫说 60

十三、自由基说 60

十四、神经与内分泌系统老化说 60

十五、自体中毒说 60

十六、生活速度说 60

第四节 衰老的诊断要点 61

一、形体外观征象 61

二、体态衰老征象 62

三、五官衰老征象 63

四、内脏衰老征象 63

第五节 衰老疾病的特点 64

一、健康长寿的征象 64

二、老年病特点 65

第四章 中医对抗衰的认识 66

第一节 中医抗衰源流 66

第二节 衰老的原因 67

第三节 衰老的机制 68

第四节 抗衰的意义 72

中篇 针灸与美容抗衰 75

第一章 针灸与美容 75

第一节 针灸美容概况 75

一、针灸美容发展历史 75

二、针灸美容发展现状 77

第二节 针灸美容的特点 86

一、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86

二、疗效确切,作用持久 86

三、适应广泛,无副作用 87

第三节 针灸美容的原则 87

一、局部治疗,整体调节 87

二、补虚泻实,平衡阴阳 88

三、清热温寒,注重表里 88

四、标本兼治,分辨缓急 89

第四节 针灸美容的机理 89

一、增强免疫机能 89

二、改善皮肤微循环 91

三、调整皮肤活性胺的释放 93

四、调节垂体-肾体上腺皮质功能 94

第二章 针灸与抗衰 98

第一节 针灸抗衰概况 98

一、针灸抗衰有关的中医理论 98

二、针剌抗衰源流 102

三、艾灸抗衰源流 103

第二节 针灸抗衰原则 106

一、未病先治,未老防衰 106

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106

三、重在先后天,滋补脾胃肾 107

四、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108

第三节 针灸抗衰的实验研究 108

一、动物选择 108

二、剌激方法 108

三、指标测定 108

四、结果分析 109

第四节 针灸抗衰的机理 109

一、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 109

二、调整免疫功能 110

三、调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110

四、清除自由基 111

五、补充微量元素 111

六、促进物质代谢及强壮作用 111

第三章 美容抗衰针灸方法 113

第一节 针剌法 113

一、毫针法 113

二、耳针法 122

三、头针法 128

四、皮肤针法 131

五、皮内针法 134

六、三棱针法 135

七、火针法 137

八、针挑法 138

九、电针法 139

十、电热针法 141

十一、穴位注射法 141

第二节 灸疗法 142

一、艾灸法 143

二、非艾灸法 151

三、灸法的注意事项 152

第三节 其他法 153

一、拔罐法 153

二、指针法 156

三、穴位贴敷法 158

四、穴位磁疗法 160

五、穴位激光法 161

第四章 美容抗衰针灸腧穴 163

第一节 头颈部腧穴 163

第二节 躯干部腧穴 172

第三节 上肢部腧穴 182

第四节 下肢部腧穴 191

下篇 美容抗衰针灸治疗 203

第一章 损容性病证治疗 203

一、皱纹 203

二、眼袋 205

三、单睑 206

四、面黑 207

五、口臭 209

六、脱发 210

七、多毛 212

八、肥胖 213

九、消瘦 216

第二章 衰老性病证治疗 218

一、早衰 218

二、发焦 220

三、齿病 222

四、面焦 224

五、郁证 227

六、健忘 230

七、痴呆 233

八、不寐 236

九、眩晕 239

十、咳嗽 242

十一、痰饮 245

十二、喘证 249

十三、肺胀 253

十四、头痛 256

十五、耳鸣、耳聋 259

十六、鼻衄 264

十七、喉喑 268

十八、中风 272

十九、心悸 277

二十、胸痹 280

二十一、胃痛 283

二十二、腹痛 286

二十三、泄泻 289

二十四、便秘 292

二十五、脱肛 295

二十六、消渴 298

二十七、鼓胀 301

二十八、水肿 304

二十九、汗证 307

三十、血证 310

三十一、厥证 316

三十二、癫狂 319

三十三、麻木 322

三十四、痿证 325

三十五、腰痛 328

三十六、遗精 331

三十七、阳痿 333

三十八、阴痒 336

三十九、癃闭 338

四十、遗尿 341

四十一、虚劳 345

四十二、癌证 349

第三章 损容性疾病治疗 353

第一节 皮肤科疾病 353

一、头面疖肿 353

二、颜面疔疮 355

三、毛囊炎 357

四、痤疮 358

五、头癣 362

六、银屑病 364

七、白癜风 366

八、面部色素沉着 370

九、黄褐斑 371

十、雀斑 374

十一、黑痣 377

十二、扁平疣 379

十三、寻常疣 382

十四、荨麻疹 384

十五、带状疱疹 387

十六、酒渣鼻 390

十七、冻疮 392

十八、手皲裂 395

十九、灰指甲 396

二十、神经性皮炎 397

二十一、狐臭 400

二十二、斑秃 402

第二节 外科疾病 405

一、血管瘤 405

二、甲状腺肿大 407

三、颈淋巴结结核 411

第三节 五官科疾病 414

一、斜视 414

二、上睑下垂 420

三、眼睑跳动 423

四、急性结膜炎 427

五、麦粒肿 431

六、突眼症 435

七、溢泪症 438

八、复发性口疮 441

九、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444

第四节 神经科疾病 449

一、面神经麻痹 449

二、面肌痉挛 453

第四章 衰老性疾病治疗 457

第一节 内科疾病 457

一、慢性支气管炎 457

二、肺气肿 461

三、肺结核 464

四、肺心病 466

五、心律失常 470

六、心功能不全 474

七、冠心病 477

八、高血压 482

九、脑血管意外 486

十、老年人贫血 492

十一、老年性痴呆 494

十二、慢性胃炎 498

十三、肝硬化 501

十四、慢性肾炎 504

十五、尿毒性 506

十六、震颤麻痹 509

十七、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513

十八、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516

第二节 外科疾病 518

一、胆石症 518

二、肠梗阻 521

三、痔 524

四、前列腺肥大 527

五、下肢静脉曲张 529

六、皮肤瘙痒症 532

七、天疱疮 535

第三节 骨科疾病 537

一、骨质疏松症 537

二、骨软化症 539

三、老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542

四、增生性骨性关节炎 547

五、颈椎病 550

六、肩周炎 555

七、老年性肌病 559

第四节 妇科疾病 562

一、子宫脱垂 562

二、更年期综合征 566

三、外阴瘙痒 570

四、老年性阴道炎 573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575

一、老视 575

二、玻璃体混浊 577

三、老年性白内障 580

四、青光眼 584

五、视网膜血管血栓 588

六、龋齿 592

七、牙周炎 595

返回顶部